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的现代化
【内容摘要】人的现代化就是从人的主体性入手研究现代化的进程和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性的发展。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社会现代化既促进又制约着人的现代化的发展。创新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创新,教育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现代化运动是一场涉及全球的轰轰烈烈的世界性潮流。尽管现代化运动起源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但真正形成世界性风潮并带来社会各领域的全面现代化却是在20世纪。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现代化先行者的早发型现代化模式,引领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发展中国家中如火如荼开展的现代化运动。现代化的内容指的是现代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全面性社会变迁。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包括了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人口及伦理价值观念等方面传统性到现代性的全面转变。由于现代化是一个继续发生并持续发展着的过程,其内容的扩展及更新,仍将继续赋予现代化概念新的社会意义和内涵。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逐渐显现出来,这就是人的现代化。可以这么说,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灵魂。
一、人的现代化:历史的启示和发展的方向
人的“主体性”一直隐约显现于历史发展的轨迹里。从西方的文艺复兴开始到后来的宗教革命再到启蒙运动,“神”占主导的思想开始慢慢让位于以“人”为主体的思想,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各种社会发展理论都开始都高举“人”的旗帜,喊出了“以人为本”的最强音。
1、凸显“人”的主体性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在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性慢慢凸现出来。发源于19世纪英国的现代化运动,在20世纪开始点燃了各个新兴国家的热情,广大的新兴民族国家也开始花大力气搞起了现代化建设。他们模仿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乃至民主模式,现代化在国家的各个方面都按着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先行者的模式建设着,但经过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建设,他们国家的发展水平也没能达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有的国家反而出现动乱和退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呢?在《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中,D·勒纳通过他对中东地区现代化过程的实证研究揭示:“现代化主要是心灵的状态进步的期望,成长的倾向及让自我适应变迁的准备,……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在人格系统上有所调整,也即必须要就有一种‘心灵的流动’及‘移情能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及全部课程内容。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化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从这些现代化的后来者的现代化建设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人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而且是最基本的因素。
纵观那些现代化的先行者的现代化之路,它们之所以能够迅速地获得成功,实现飞速发展,也是与“人”的因素分不开的。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德国、美国,他们国家现代化的成功都得益于他们国家有着一大批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有着创新意识并受过良好教育
的公民。正是由于这些有着现代意识的公民的存在,才极大地推进着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曾经精辟地分析了人的现代性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推动作用。他以新教伦理为理论基础,探索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实质。他书中所谈论的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理性的有着禁欲主义思想的清教徒其实就是典型意义上的现代人。英格尔斯在《迈向现代化》一书中,也谈到了相似的观点,“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以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从中国的国家治理理念的演变也可以看到“以人为本”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对于“人的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了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这是中国有关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虽然他没有强调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但他却还同时强调,“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日本经济学家长古川庆太郎在1979年完成的《中国现代化的幻想》一书中就指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缺陷在于中国的技术人员和管理素质不足,他质问中国为什么只是“四个现代化”而不是“五个现代化”。无独有偶,英格尔斯80年代到中国讲学在讲到“人的现代化”时就称之为“第五个现代化”。经过十年动乱之后的中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了改革开放,全心全意搞经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论断,这从一个侧面强调了人的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性,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后,中国立即着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于1994年10月召开了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也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所构成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之后的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中首要一条就强调了发展要“以人为本”。人类发展观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以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的第二代发展观;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发展观。中国现阶段的发展观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发展。
2、人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而提出来,是对现实的人与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与批判,是对未来理想状态的一种展望。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把人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但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条件下,劳动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人被限制在狭小的劳动岗位上,因而,劳动还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生产实行科学化和社会化以后,特别是在消灭私有制,消除旧式分工以后,劳动将变成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那时,“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的手段。同样,人的其他活动也会成为人的身心发展的手段。二是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它是由人的身体与精神相统一的结构所产生人的活动能力,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在人的活动能力上的具体表现,因而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能够明确而具体地表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三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这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