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
上海外滩建筑
![上海外滩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4c9217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0.png)
上海外滩建筑上海外滩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其建筑风格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介绍外滩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各个建筑的独特之处。
一、建筑特点上海外滩建筑集中展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欧式建筑风格:外滩建筑多以欧洲近代建筑风格为主,如哥特式、洛可可式、罗马式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给人一种浓郁的欧洲风情。
2. 群楼式布局:外滩建筑群以高层、密集、连续的多层建筑形式展开,在上海市区内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这种群楼式布局在外滩上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体现了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3. 石库门建筑:除了欧式建筑,外滩还有一些建筑被称为石库门建筑。
这些建筑多为两层楼房,外墙使用青砖,门窗大多使用木材装饰。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
二、历史背景上海外滩建筑的兴起源于19世纪末的中外贸易。
当时,外国强国逐渐在上海开设领事馆、银行和商行,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和地位,开始在外滩地区兴建大型建筑。
随着贸易的繁荣,外滩建筑群逐渐壮大,成为了当时上海商业与文化的中心。
在20世纪初,上海外滩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建与扩建。
以上海香港上海银行大楼为例,该建筑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了扩建,并成为当时亚洲最高建筑之一。
除了银行楼,外滩还吸引了诸多国际公司和酒店的兴建,呈现出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面貌。
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战争和动荡时期,许多外滩建筑被毁坏或废弃。
直到改革开放后,外滩才得到了修复和保护,并成为了上海市重要的文化、商业和旅游区域。
三、建筑亮点1. 外滩12号外滩12号,又称汇银广场,是最具代表性的外滩建筑之一。
它是一栋红砖洋楼,建于1923年,曾经是英国集团汇丰银行的总部。
该建筑风格结合了巴洛克和文艺复兴的元素,给人一种庄重而富丽堂皇的感觉。
2. 明园外滩花园明园外滩花园是一座中式园林式建筑,建于1933年。
上海的建筑特色
![上海的建筑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cd1e8dff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9.png)
上海的建筑特色【最新版】目录1.上海建筑的历史背景2.上海建筑的多元化风格3.上海特色老建筑4.上海著名建筑及其风格5.上海建筑风格的总结正文上海的建筑特色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
它的建筑风格是多元化的,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上海建筑的历史背景、多元化风格、特色老建筑、著名建筑及其风格和建筑风格的总结等方面,介绍上海的建筑特色。
一、上海建筑的历史背景上海的建筑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
在这个时期,上海开始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最早的建筑风格是西方古典主义,这是由于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吸引了许多外国建筑师和工程师。
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建筑技术和风格,对上海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上海建筑的多元化风格上海的建筑风格是多元化的,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的影响。
这些风格包括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式、巴洛克风格、近现代派等等。
同时,上海的建筑又有很大的兼容性,多数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
这种风格的建筑既能体现西方建筑的特点,又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上海建筑风格。
三、上海特色老建筑上海有许多特色老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勒别墅。
这座建筑是建筑师按照自己女儿的梦境建造的,充满了童话般的色彩。
此外,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群也是上海特色的老建筑,它们有着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历史价值。
四、上海著名建筑及其风格上海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和平饭店、上海展览中心等。
这些建筑风格各异,体现了上海建筑的多元化。
和平饭店是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 77 米,共 12 层。
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内部装饰豪华典雅。
上海展览中心则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简洁大方,体现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先进性。
五、上海建筑风格的总结上海的建筑风格是多元化的,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的影响。
这些风格包括西方古典主义、装饰艺术、中国传统建筑复兴、现代主义、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世界近现代建筑史上所有的建筑风格在上海几乎都能找到,这也是其追求时尚的一种文化表现。
上海弄堂——近代民居建筑特色
![上海弄堂——近代民居建筑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cbbcfe1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9.png)
上海弄堂——近代民居建筑特⾊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弄堂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第⼀次鸦⽚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岸”,外⼈被允许在此居住、经商。
在上海开埠的最初⼏年⾥,除租界范围内原有的中国居民外,其他中国⼈不允许移居租界内,租界内的外国⼈的经济贸易活动中也不存在房地产经营⾏为。
1853年9⽉,⼩⼑会起义,占领了上海县城,与清军展开了长达⼀年半的拉锯战,⼤量城隍庙居民为避战⽕⽽移居较为安全的外国租界,“华洋分居”的规定被彻底打破,并极⼤地刺激了租界内的房地产经营活动。
由于⼈多房少,房价⾼得出奇,因此⼤多数外商都很快将商业与兴趣转移到房地产经营中来。
最初建造的这类专供向租界内华⼈出租的房屋,都是⽊板结构,成本低廉,施⼯简单,建造速度快。
这种出租⽊板房屋⼀般采⽤联排式总体布局,并起某某“⾥”为其名称。
这就是后来上海弄堂的雏形。
1870年后,这种简易⽊板房屋因易燃不安全⽽被租界当局取缔,但由于⼤量建造出租住房可给租界当局带来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因此房地产经营活动⾮但没有被制⽌,反⽽越来越繁荣,只不过是将⼀种新型的住宅—⽯库门⾥弄取代了早期简易的⽊板房。
⽯库门⾥弄是⽤中国传统的“⽴帖式”⽊结构加砖墙承重的⽅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
这种住宅⽐起早期⽊板房要正规、耐久得多。
它的平⾯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适合于中国居民的永久性居住。
它虽然⽆法跟过去传统民居中层层进进、庭院深深相⽐,也⽆法凿池叠⽯、赏花折柳,但它毕竟还保持着正当中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
这种住宅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成⼀统。
于是这“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
它总是有⼀圈⽯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厚⽊,上有铜环⼀副。
为跟后来的新式⽯库门住宅相区别,早期所建的⽯库门住宅⼜叫作“⽼式⽯库门”。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https://img.taocdn.com/s3/m/084717b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a.png)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摘要:一、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的概述二、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阶段1.租界时期2.民国时期3.新中国成立后三、上海近代建筑的特点与影响1.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2.创新建筑技术3.形成独特的海派建筑文化四、上海近代建筑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2.文化传承3.发展前景正文:上海,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国际大都市,在近代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建筑。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是对这一时期建筑发展的全面梳理与总结,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首先,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租界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阶段。
在租界时期,上海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许多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涌现出来,如外滩历史建筑群。
民国时期,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各类建筑风格在此交融,如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建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建筑风格逐渐成为主流,如浦东陆家嘴的高楼大厦。
其次,上海近代建筑的特点与影响表现在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创新建筑技术和形成独特的海派建筑文化。
在建筑风格上,上海近代建筑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式建筑元素,又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建筑风格。
在建筑技术上,上海近代建筑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使得建筑更加美观、坚固、舒适。
独特的海派建筑文化,成为了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规定保护范围、建立保护机制等,以确保这些历史建筑得到妥善保护。
同时,社会各界也在努力传承上海近代建筑文化,如开展建筑科普活动、建立建筑博物馆等。
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建筑魅力,为世人呈现更加美好的城市景观。
上海建筑发展史
![上海建筑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1bd8b95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a.png)
上海建筑发展史摘要:1.上海建筑发展史简介2.上海建筑的历史演变3.上海建筑的风格特点4.当代上海建筑的发展趋势5.上海建筑的历史与未来意义正文:【上海建筑发展史简介】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其建筑发展史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一个缩影。
从开埠至今,上海的建筑经历了多次变革,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本文将带您走进上海建筑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历史演变、风格特点以及当代发展趋势。
【上海建筑的历史演变】上海建筑的发展可追溯到19 世纪末,自开埠以来,上海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建筑风格。
20 世纪初,随着租界的设立,上海的建筑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在这一时期拔地而起,如外滩的建筑群、南京路的商业街等。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六十年代,上海开始兴建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建筑,如上海展览馆、上海大厦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建筑再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上海建筑的风格特点】上海建筑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上海建筑风格受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既有传统的中式建筑,也有西方的古典建筑,还有现代的摩天大楼。
2.殖民地色彩:上海开埠后,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许多建筑呈现出浓厚的殖民地色彩,如外滩的建筑群。
3.社会主义特色: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兴建了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建筑,如上海展览馆等。
4.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建筑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众多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
【当代上海建筑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代上海建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建筑:环保意识的提升,使得绿色建筑成为了上海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
2.智能化建筑: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智能化建筑成为了未来上海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
上海滩变迁 从建筑方面
![上海滩变迁 从建筑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3cd723e281c758f5f61f670f.png)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之变迁一、英国作家被独轮车吸引住了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远。
这两种交通工具也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因重心较高,不易掌握。
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
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
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九人,分坐两边。
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独轮车3000辆,简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的“出租车队”。
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
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遂趋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
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大概认为有损面子,是决不肯坐独轮车的。
他们出出入入,均乘坐轿子,而且比阔斗富,把一顶轿子弄得花样百出。
新娘出嫁,所坐花轿有红绿二色,绣有“凤穿牡丹”“福禄鸳鸯”的轿帘;闺秀淑女乘坐的轿子,顶垂缨络,旁嵌玻璃,谓之“撑阳轿”;一般市民如郎中或私塾先生,只坐普通的蓝布小轿;而官场中人,轿子的等级式样却马虎不得,不能越雷池半步,上海道坐的是八抬八杠的绿泥金顶大轿,知县只能用四人抬的红漆朱顶蓝泥轿了。
二、西式马车与东洋黄包车随着上海租界外国侨民的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
每当夕阳西下,一辆辆马车出游兜风,沿俗称大马路的外滩南京路一直到静安寺一带,招摇而过,引人注目。
稍后,上海一些有钱人不甘寂寞,也开始置备马车,其漂亮豪华,比之外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官绅富商、公子王孙、闺阁千金、青楼女子出门无不以马车代步。
驾车出游,成为一种时髦,尤以三月赴龙华赏花最盛极一时。
彼时,富家子弟衣着光鲜,驾着自家或租来的马车,边上坐着妖艳的妓女,在春日的和风中款款而行,然后徜徉在花丛中作竟日之游,好不逍遥。
浅析上海近代小型公寓建筑的特征及保护利用
![浅析上海近代小型公寓建筑的特征及保护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2c11d6d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01.png)
浅析上海近代小型公寓建筑的特征及保护利用作者:高文虹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23年第06期建筑,是城市历史的写真,记录城市发展变迁,也彰显城市的文化特点与精神品格。
上海,以其近代建筑丰富多样、独具特色而著称,这与百年以来的城市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1843年开埠后的上海,逐漸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国际都市,伴随发展,建筑业兴盛蓬勃并呈现多姿多彩,“八方聚会与华洋杂处又使它在建筑文化上具有独特的多元风格”,1西方文化与本地以及中国不同地域文化糅合,新建筑类型、新建筑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塑造了上海包罗万象、开放包容的近代建筑风格。
这一风格,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公共建筑上,更体现在居住建筑上。
肇始“经济活动的发展、地价的迅速攀升、建筑技术的推动”2促进了建筑的繁荣,同时不断增长的人口,西方文化及生活方式的输入,促使居住建筑类型也在不断拓展,西式花园洋房、联排别墅、石库门里弄住宅等出现,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节约土地的住宅类型—公寓式建筑逐渐兴盛。
20世纪10年代至40年代,上海公寓建筑的建造逐步发展并达到高峰,小型公寓建筑也同时发展起来。
尤其在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内,由于人口密度较高,符合当时市场的需求的小型公寓建筑散落其中,星罗棋布,成为上海最具特色的建筑群体之一。
公寓是英文“Apartment House”的汉译名称,所谓公寓需容纳一套以上的住宅单元,多为居住用途,有时也包括商店、写字间等其他非居住用途。
本文所讨论的小型公寓建筑,即以占地面积小、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下的公寓为主。
这类小型公寓自身体量较小,多建造在交通便利、人流较多的地段,多利用街边角空地或不规则的狭小地块,因地制宜建造,平面布置灵活,建筑形式丰富,采光通风较好,设施设备齐全,住户生活方便。
特征1.风格特征20世纪10年代后期至20年代早期的近代小型公寓建筑,总体而言形式比较简单,如巨泼来斯公寓、培尔公寓。
20 年代起,较多的公寓建筑在上海开始建造,成为当时地产商新的谋利途径。
上海的建筑特色
![上海的建筑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07f3434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8.png)
上海的建筑特色
上海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风格:上海是中国近代建筑最集中、最典型的城市之一,许多建筑融合了欧美各国的建筑风格,如西班牙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等。
在上海的滩区和外滩地区,可以看到许多西式建筑,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建筑,这些建筑物大都建于20世
纪初期,是上海富有国际色彩的标志性建筑。
2. 水乡特色: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大量融入了水乡特色。
在上海的老城区,有许多具有水乡风情的建筑,如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弄堂、河道和桥梁等。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格局和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
3. 高层建筑: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高层建筑相继建成。
上海的高层建筑数量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有一席之地。
上海的高层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壮观的外观,成为城市的地标。
例如,上海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等。
4. 历史建筑:上海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遗产,包括清代的古建筑、民国时期的大型公共建筑和近代建筑。
这些历史建筑反映了上海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例如,豫园、上海博物馆和英记大楼等。
总体而言,上海的建筑特色是一个多样而独特的混合体,融合
了不同的风格和时代,展示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https://img.taocdn.com/s3/m/91dabfd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c.png)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概述二、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1.开埠后的租界建筑2.20 世纪初的新式建筑3.1920-1930 年代的摩登建筑4.1940-1950 年代的社会主义建筑三、上海近代建筑的特点及影响1.建筑风格多样2.中西合璧的典范3.反映社会历史变迁4.对现代上海城市风貌的影响正文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是一部关于上海自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叶建筑发展的历史,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变迁。
上海的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开埠时期,那时的租界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20 世纪初的新式建筑开始涌现,这些建筑充满了现代气息。
到了1920-1930 年代,上海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摩登,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纷纷亮相。
而在 1940-1950 年代,社会主义建筑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貌。
上海近代建筑的特点是风格多样,中西合璧。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欧洲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
同时,这些建筑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不仅丰富了上海的城市景观,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不仅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还对现代上海城市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历史建筑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
如今,许多老建筑经过改造和保护,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上海的独特风景线。
总之,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建筑画卷,展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底蕴。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96aa809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c.png)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有国际化、多样化、现代化的风格。
这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包括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
首先,地理位置的优势是上海建筑发展的基础。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交通便利的优势。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和投资。
同时,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引进。
这些因素为上海建筑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技术支持。
其次,政治和经济的变迁也对上海建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初期,上海被列强侵占并成为租界,西洋建筑开始进入上海。
但随着近代中国的政治动荡和经济不稳定,上海渐渐失去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
直到20世纪20年代,北方政局变化和中共第一次国内合作停战导致了上海的再次繁荣。
上海开始成为大批外商、外国人和国内企业家的投资聚集地,这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
上海开始建设现代化的道路、桥梁、河道等基础设施,并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如外滩的各式大楼和南京路的百货公司。
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取材自西方,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最后,上海引进国内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也对其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曾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建筑理念和技术的城市之一、20世纪初,上海的建筑师开始学习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以满足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需求。
他们致力于结合国内文化和外来建筑理念,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引进了钢筋混凝土技术,使得上海的建筑能够建造更高、更大、更坚固的建筑物。
这为上海的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空间和创造力,使得上海的建筑得以满足快速城市化的需求。
综上所述,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上海的建筑融合了西方和东方的元素,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上海近代建筑设计风格
![上海近代建筑设计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ed9c9bc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d.png)
上海近代建筑设计风格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城市,其建筑设计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海派文化。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随着上海的开放与发展,各种建筑风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本文将详细探讨上海近代建筑的设计风格,包括其历史背景、风格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移民。
他们带来了各自国家的建筑风格,与上海本地的建筑风格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此外,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建筑师前来施展才华,为上海的建筑设计风格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风格特点1.中西合璧:上海近代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西合璧。
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马头墙、坡屋顶、雕花窗棂等,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如拱形门、圆柱、壁炉等。
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既体现了上海的海派文化,也展示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包容性。
2.装饰华丽:上海近代建筑在装饰上非常讲究,注重细节和精雕细琢。
建筑师们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装饰效果。
例如,在外墙上使用彩色瓷砖、马赛克等材料进行拼贴,形成独特的图案和纹理;在室内则运用木雕、石膏线、壁画等手段进行装饰,营造出豪华而精致的氛围。
3.功能主义:上海近代建筑在注重形式美的同时,也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建筑师们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空间需求,合理规划布局,使建筑既美观又实用。
例如,在商业建筑中,为了满足商业活动的需求,建筑师会设计宽敞的营业厅、便捷的货物流通通道等;在住宅建筑中,则会考虑居住的舒适性和私密性,设计合理的房间布局和通风采光系统。
三、代表作品1.外滩建筑群:外滩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代表之一,这里聚集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这些建筑风格各异,既有欧洲古典主义风格,也有现代主义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外滩三号、外滩十八号等建筑,它们曾是外国银行的办公楼,如今已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介绍
![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b47ffc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f.png)
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介绍上海滩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上海滩的建筑风格中,传统建筑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本文将介绍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的建筑物通常是两层或三层的砖木结构,外墙使用砖石或石灰石,屋顶则采用瓦片或石板。
建筑物的立面通常是对称的,门窗的形状和装饰也非常精美,常常使用花岗岩或大理石等材料。
此外,建筑物的内部也非常注重细节,如雕花木质楼梯、镶嵌玻璃窗等,都体现了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
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的发展历程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上海滩是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移民。
这些外国人带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与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
在20世纪初,上海滩的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建筑物的高度和规模逐渐增加。
同时,建筑物的装饰和细节也越来越精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化。
然而,在20世纪中叶,上海滩的建筑风格逐渐衰落,许多传统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以适应现代城市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城市保护意识的增强,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得到了重新关注和保护。
许多传统建筑被修复和改造,成为了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结语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是中国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化。
虽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传统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城市保护意识的增强,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得到了重新关注和保护。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将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城市文化的重要代表。
海派文化的建筑风格研究——近代上海建筑风格
![海派文化的建筑风格研究——近代上海建筑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2333b04f336c1eb91a375d48.png)
部 装饰则以 “船 ”的主题为主 ,把船的 内景 搬到 自己别墅里来 历史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 2 1 1 5
一 海 派文化的简述 、
罗兹 -墨菲在 《上海——现 代中国的钥匙 一书 中说过 ,“上
海近 百年 的发展格局是 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研究上海近
代建筑风格就是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 ,因为建筑风格受到社会的各
方面影 响 ,包括经济文化 、历史、政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
晶。上海从 20世纪 10年代到 40年代以十年为一个时期 ,重大历
海派文化 的建 筑风格研究
— — 近代 上海建筑 风格
文 /顾思婕
建筑装潢 —— 67
现今社会流行 的复 古风 ,并不是 毫无根据 的 ,而是文化的一种 回归 ,是一种新的符合需求的 “复 古文化”。上海的文化与传统 的中国文化不太 相同 ,在 很大程 度上 受到 了西方文化的影 响 ,所 以提到 上 海文化一般也会联系到海派文化 。近代海派建筑作为反映上海历史的一个侧 面 ,对于它的研究可 以唤起公众对 于上海本土特色文化的关注 。
史大事件有 :10年代 ,中国进入 民国时期 ,政 局比较混乱 ,但是
上海受到 的影 响不大 ,所以一些 “大人物”选择在上海定居 ,这
时期租界发展得很快并开始越界筑路 。到了 20年代 ,则因为江
浙战争租界人 口迅速扩大 ,五卅运动后 ,越界筑路结束 。30年代 ,
上海 已经达到近代历史中最繁荣 的时期 ,中外商人等都陆续 在上 州 、宁波 更加 注重本土 的吴越文 化 ,香港 、广 州以经济为主 ,北
海定居 ,租界也 同时兴起 了高层建筑 ,这一时期发生的淞 沪会 京是政治 、历史中心 。鲁迅先生 也曾针京派人士对海派文化的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https://img.taocdn.com/s3/m/adf6789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e.png)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摘要:一、上海近代建筑史概述1.发展背景2.建筑风格特点3.代表性建筑二、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1.早期建筑风格2.中期建筑风格3.晚期建筑风格三、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2.传承方式3.案例分析四、上海近代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文化影响2.经济影响3.社会影响正文:一、上海近代建筑史概述1.发展背景上海,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明珠,近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自19世纪末以来,上海经历了开埠、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等多个历史阶段,这些时期的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上海近代建筑史。
2.建筑风格特点上海近代建筑的风格多样,既有西方古典建筑的影子,也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
早期建筑以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风格为主,中期建筑呈现出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等特点,晚期建筑则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为主。
3.代表性建筑外滩、新天地、上海展览中心等地标性建筑,都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代表。
它们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也成为游客打卡的必去之地。
二、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1.早期建筑风格上海的早期建筑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较大,如外滩的历史建筑群,采用了新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风格。
这些建筑奠定了上海近代建筑的基础。
2.中期建筑风格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风格逐渐多样化。
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等风格的中期建筑涌现出来,如新天地项目,成功地将近代建筑与现代商业相结合。
3.晚期建筑风格20世纪后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在上海得到广泛应用。
代表性建筑如上海展览中心,展示了上海近代建筑的崭新面貌。
三、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为保护和传承上海近代建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规划等。
同时,加强对古建筑的维修和保养,使其焕发新生。
2.传承方式除了传统的修缮和维护,上海近代建筑的传承还体现在创新上。
如将近代建筑与现代商业、旅游业相结合,使古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上海石库门建筑:近代上海的代表性建筑
![上海石库门建筑:近代上海的代表性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c888d4e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3.png)
上海石库门建筑:近代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象征之一,其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之一就是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独特的建筑形式,代表了近代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历史传承。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讨上海石库门建筑的代表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上海石库门建筑的历史背景。
石库门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受西方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影响,上海开始兴建许多西式建筑,其中包括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建筑最初是为了适应当时上海的特殊地理环境而设计的。
由于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土地湿润,建筑面临着土壤下沉和潮湿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师采用了大面积的花岗岩和砖砌建筑材料,以及具有防潮功能的石库门。
这些特殊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成为了石库门建筑的标志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上海石库门建筑的特点。
石库门建筑的外观通常呈现出欧式风格的特点,如拱形门廊、尖顶、细节装饰等。
建筑物采用木结构和砖砌墙体结合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在当时被认为是稳固可靠的。
在建筑的底层通常设置有一道石制的门廊,称为石库门。
石库门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西方的防潮门,以帮助防止潮湿空气进入室内。
此外,石库门还可以提供额外的自然采光和通风,使室内更加舒适。
除了外观特点,上海石库门建筑还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石库门建筑不仅是建筑物,更是上海特有的城市文化象征。
这些建筑承载了上海人民的记忆和情感,是他们与城市紧密相连的象征。
在20世纪上半叶,许多在上海度过青春岁月的文人墨客、商贾大亨都居住在这些石库门建筑中。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经济的崛起和社会的变迁,也记录了无数个家庭的故事。
因此,石库门建筑不仅代表了建筑风格和设计,更代表了上海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上海的城市环境和建筑面貌也在发生着改变。
许多石库门建筑面临着拆除和改建的威胁,原有的石库门建筑群体逐渐减少。
上海万国建筑的风格和历史
![上海万国建筑的风格和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96d90b5177232f60ddcca1b4.png)
在中国文化中,海派文化是近代崛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也可以代表上海的近代文化。
这种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在上海的近代建筑形象中得到显现。
上海文化的原型,其实是江南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在建筑上,现在还可以在上海郊区的一些遗留建筑中见到。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的建筑也就有了更多的城市化,如今上海南市豫园一带的小街店铺,明显地表现出当时的上海文化形态。
但是,近代的上海是新的文化时代,当时西方文化大举东渐,西方列强在此建立租界;而随着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上海便逐渐变成一座近代的大城市了。
它的文化特征就是“海派”,即吸收许多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共存共容,不拘一格。
这些文化特征反映在建筑上,其特点是多方面的,有住宅方面的,商业建筑的,以及其他建筑形态的等等。
上海近代的住宅,可以说是以里弄房子为主。
这种形式是:一条弄堂进去,两边都是住宅,叫石库门房子(门框用条石筑成),一个门就是一家,但现在已是三、四家合住。
门内是一个小天井,正中客堂问,室内后壁有一扇门,里面是楼梯间及灶间等,然后是后门。
门外仍是弄堂,也是一家家的石库门房子,如此形成一片住宅区。
这种住宅一般为二至三层,楼上是卧室、书房等,屋顶上有晒台,可以凉晒衣、被等。
这种建筑适合上海的一般市民居住。
客堂间可作起居室、会客室等。
有的喜欢中式,八仙桌、茶几椅子,墙上可挂山水画、对联等;有的喜欢西式,则圆桌、沙发、写字台、转椅等,墙上挂的当然是西洋画了。
大门形式利用传统的江南民居形式(石库门),但门上门边,也可以装饰西方古典建筑上的浮雕图案,可谓中西结合。
中国传统的住宅是按社会等级来分类的,按官品的大小来确定住宅的大小和式样,官品低微或平民百姓,就不许用斗拱、画龙凤、堂屋的大小也有规定。
而上海的近代住宅就不是以这种关系来分类,而多是从经济条件出发。
有钱的可以住别墅小洋房,没钱只好住得差。
能住上别墅的多是洋行、大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略差一点的如中等公司总经理、大律师、大学教授等,则住花园里弄,如凡尔登花园(今长东新村),或高级公寓,如毕卡地公寓(今衡山宾馆);再次一等的如小公司或商店的老板,高极职员等,则住里弄房子。
中国上海建筑
![中国上海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653d911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b.png)
中国上海建筑中国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其建筑界有着丰富的创新和多样化的风格。
这篇文章将探索中国上海建筑的演变和特点,并且介绍一些标志性建筑。
上海的建筑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上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城市。
在这个时期,许多外国侨民和商人来到上海,在这里建设了很多西方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是功能性的,也承载了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
上海国际公共租界的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融合了欧式建筑和中国传统元素,展示了当时的文化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的建筑风格经历了不断的演变。
20世纪上半叶,上海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和商业城市,城市的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建筑体现了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功能性和简约的设计为主,呈现出了工业化的特征。
比如,石库门建筑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外观和实用性使其成为上海建筑的标志。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上海的建筑风格也进一步多样化。
新的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海天际线变得越来越壮观。
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等摩天大楼成为上海的地标,它们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创新的结构给上海增添了现代的氛围。
同时,上海还注重保护历史建筑,许多老建筑得到修复和改造,并得以保留在城市的建筑景观中。
除了摩天大楼和历史建筑,上海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建筑,比如文化建筑和体育场馆。
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大剧院是两个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它们的设计和建筑风格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精髓。
此外,上海的体育场馆也引人注目,如上海体育馆和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奇幻竞技场等,它们充分体现了现代体育场馆的创新性和功能性。
总的来说,中国上海建筑的演变是一个反映历史和现代的过程。
从西方风格的影响到工业化时期的简约设计,再到现在的国际化风格和现代主义建筑,上海的建筑界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种多样化的建筑风格为上海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也成为了城市的标志之一。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上海建筑继续演变和创新,成为世界上建筑艺术的重要一环。
上海建筑发展史
![上海建筑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f4ac453e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5.png)
上海建筑发展史摘要:1.上海建筑发展史的概述2.上海建筑风格的演变3.上海建筑的历史与现代融合4.上海建筑的未来展望正文:【上海建筑发展史的概述】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其建筑发展史可谓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从19 世纪末的开埠以来,上海的建筑风格就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的变迁。
从最初的传统中式建筑,到20 世纪初的欧式建筑,再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林立,上海的建筑发展史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壮大。
【上海建筑风格的演变】1.传统中式建筑:上海开埠初期,城市建筑以传统的中式建筑为主,这些建筑通常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如石库门、弄堂等。
2.欧式建筑:20 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上海的建筑风格开始受到欧洲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欧式建筑,如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等。
这些建筑主要集中在外滩一带,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观。
3.摩天大楼:20 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的建筑开始向高空发展。
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等,这些建筑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
【上海建筑的历史与现代融合】在上海的建筑发展过程中,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是一大特点。
许多古老的建筑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如新天地、田子坊等。
这些地方既保留了上海的历史风貌,又展现出了现代都市的气息。
【上海建筑的未来展望】随着上海城市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发展,未来上海的建筑将会更加多元化、智能化。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将被广泛应用,同时,建筑与科技、艺术的结合也将成为趋势。
未来的上海建筑,将会是一个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城市景观。
总之,上海的建筑发展史是这座城市不断发展、变革的见证。
从传统中式建筑到欧式建筑,再到现代摩天大楼,上海的建筑风格不断创新,同时也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666ab0ff12d2af90242e69f.png)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史》期末考查论文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以及其发展的原因【摘要】进入近代,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上海建筑表现出一种以西方建筑文化为主体,渗透东方建筑文化影响的海派建筑文化。
上海近代建筑是上海近代社会的产物,也是形成上海近代文化和人们的观念形态的环境要素。
这就是近代上海建筑的深层价值所在。
本文将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三大特点以及其发展的历史因素。
【关键词】近代上海建筑文化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自上海开埠后,在这个远东最富有活力的地方,伴随着租界的建设,殖民者将西方城市的模式移植到上海,近代世界的物质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随之输入上海。
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西方的建筑风格开始进入上海。
西方的建筑理念和风格逐步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在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并表现出一种以西方建筑文化为主体,渗透东方建筑文化影响的海派建筑文化。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一、上海建筑的特点。
笔者认为,上海建筑的特点总体而言,就是海派建筑文化,这也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和发展的过程。
关于海派文化,普遍认为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
“兼收并畜,敢于创新,追求时尚,是海派文化的基本内涵,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是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
”[1]上海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商业都市,其艺术文化各领域的形成就这样被打上了舶来的烙印。
历史上所谓海派文化的形成,显然有其被强制注入的动因,但其成型还是在中华及江南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经过长期的筛选、认同、异化和提升而确立的。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上海城市的风貌也变得迥异起来,迷离的风情及丰富的建筑风景线便是海派文化最为精湛的存在形式。
从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看近代 海派 建筑风格
![从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看近代 海派 建筑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cb7251e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c.png)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三、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背景及其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自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吸引了大量西方商人和投 资者。随着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西方各国在上海兴建了大量的银行、保险、洋 行等机构,也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念。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艺术方面,上海外滩近代建筑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想与中国传统艺 术的融合。在文学方面,这些建筑成为了很多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取景地,如《上 海滩》、《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使得“海派”建筑风格深入人心。在历史 方面,上海外滩近代建筑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史和开埠史,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 风格的特点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的特点
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的特点
1、兼容并蓄: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和文 化内涵。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点,如简洁、实用、高效等,同时 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精致、优雅、和谐等。这种兼容并蓄的建筑风 格,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地域特色。
在建筑造型上,上海外滩近代建筑多采用高层、钟楼、穹顶等元素,体现了 西方建筑雄伟、高耸的特点。同时,运用石材、瓷砖等材料,使建筑呈现出厚重、 坚固的感觉。在建筑线条和比例上,这些建筑多采用简洁、明快的几何线条,以 及严谨的轴线对称和黄金分割等比例关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 涵
3、注重实用性: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以满足当时商 业和金融业的需求。许多建筑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价值,如银行大楼、 商务中心等,这些建筑不仅外观精美,内部功能也非常完善,代表了当时最高的 建筑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史》
期末考查论文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
以及其发展的原因
【摘要】进入近代,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上海建筑表现出一种以西方建筑文化为主体,渗透东方建筑文化影响的海派建筑文化。
上海近代建筑是上海近代社会的产物,也是形成上海近代文化和人们的观念形态的环境要素。
这就是近代上海建筑的深层价值所在。
本文将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三大特点以及其发展的历史因素。
【关键词】近代上海建筑文化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自上海开埠后,在这个远东最富有活力的地方,伴随着租界的建设,殖民者将西方城市的模式移植到上海,近代世界的物质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随之输入上海。
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西方的建筑风格开始进入上海。
西方的建筑理念和风格逐步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在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并表现出一种以西方建筑文化为主体,渗透东方建筑文化影响的海派建筑文化。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一、上海建筑的特点。
笔者认为,上海建筑的特点总体而言,就是海派建筑文化,这也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和发展的过程。
关于海派文化,普遍认为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
“兼收并畜,敢于创新,追求时尚,是海派文化的基本内涵,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是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
”[1]上海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商业都市,其艺术文化各领域的形成就这样被打上了舶来的烙印。
历史上所谓海派文化的形成,显然有其被强制注入的动因,但其成型还是在中华及江南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经过长期的筛选、认同、异化和提升而确立的。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上海城市的风貌也变得迥异起来,迷离的风情及丰富的建筑风景线便是海派文化最为精湛的存在形式。
建筑的风格是建筑文化的主要体现,不同建筑文化拥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
海派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是西方文化大举东渐,西方资本家和建筑师带来西方先进的建
筑思想和技术,这些思想和技术反映在建筑上,其特点是多方面的,有住宅方面的,也有商业建筑方面的,以及其他建筑形态方面的等等。
正是海派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能在上海这个都市中看到各种各样建筑风格并存的原因。
1、上海的近代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20世纪初的上海已经是国际建筑师的创作舞台,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并驾齐驱,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竞争。
他们所设计的一些建筑已经具有国际水平,同时在结合上海的特点方面又有所创新。
上海近代建筑的国际化是开放型的社会价值观以及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从模仿、追求到变异、转型,成为上海城市环境和谐而又矛盾的组成部分。
在这些住宅建筑中,有的反映纯民族的建筑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机结合,有的是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这些都涂抹上城市历史演变的印记,而上海住宅的多样性,正是海派建筑所具有的最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既讲建筑质量,又注入了多种文化。
除住宅外,上海外滩50多幢风格迥异的高层建筑群,就被人们称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在这里,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原汇丰银行大楼,折衷主义的沿江海关大楼,文艺复兴形式的和平饭店南楼,注重装饰艺术的和平饭店北楼和带有中国传统符号的现代建筑——中国银行大楼等等。
正是上述这些上海住宅和其他建筑的多样性,形成了上海海派建筑的特色。
[2]
2、上海的近代建筑具有典型的包容性。
海派建筑特色的魅力,就在于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
就像现实的世界建筑史展览,在这样一种历史化倾向的基础上又经过嫁接和转型,形成十分明显的折衷主义倾向。
“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既可以找到几乎是十分纯正的历史形式,但又同历史上的建筑一样,又不完全纯正,表现出明显的叠合、拼贴和生成的建筑风格。
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找到。
从古埃及的建筑、古希腊、罗马的建筑柱式、拜占廷式、罗马风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
[3]
3、上海的近代建筑也表现了广泛的多样性。
在地域范围遍及英国式、德国式、法国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美国式、印度式、日本式、俄国式、北欧式以及伊斯兰建筑的风格,有的从整体上,也有的只是在建筑装饰上体现了这种地域性风格。
[4]
在建筑类型上,几乎包罗了所有的各种建筑类型,从住宅、公寓、别墅、百货公
司、办公楼、银行、学校、医院、游乐场、影剧院、火车站、邮政局、工厂到旅馆、图书馆、博物馆、俱乐部、体育场、体育馆等。
二、近代上海建筑这些特点发展的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后来,又陆续有了其它列强的租界。
当时上海的租界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
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
作为贸易中转站,不但有大量的进出口税额,还有很多外国的投资商在上海进行各种各样的投资,正是如此,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
[5]而且经济、文化发达于其他地区,知识分子比较集中。
这些因素就使得近代上海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企业家、知识分子等等。
为近代上海建筑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人才基础。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上海在近代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另外,在近代上海外国的建筑师和外国培养的中国建筑师试图按照西方的城市模式和建筑风格来塑造上海,试图以欧美的生活方式取代传统的生活方式,使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化。
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和新建筑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给予上海近代建筑以极大的影响,于是,上海的近代建筑表现出以西方建筑文化或仿西方建筑文化为主体的发展,上海的近代建筑渗透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
由于缺乏西方建筑文化的历史背景,这种影响又表现出很大的变形。
即使是在上海的西方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也成为西方建筑的变异。
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往往把这种变异称之为折衷主义。
实质上,这种折衷主义是一种对西方建筑的模仿。
同时,由于业主和建筑师的鉴赏力、设计能力、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技术经济条件的差别,必然会产生这种变异。
另一方面,上海的近代建筑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其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也会出现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
出现这种折衷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应当说是不得已而为之。
[6]
上海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又使这种建筑文化融汇成一种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文化,不仅有西方文化的影响,又有着早在西方文化进入上海以前就十分强烈的传统文化和地缘文化的影响。
所以,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
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结束语
当全世界“千城一面”的时候,惟有建筑文化保存能给一个城市特色与个性,城市建筑保存正在成为一个城市最大的资产。
建筑表现着城市文化。
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反过来影响着人本身。
上海近代建筑是上海近代社会的产物,也是形成上海近代文化和人们的观念形态的环境要素。
这就是近代上海建筑的深层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方明伦李伦新丁锡满. 海派文化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活力[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2]《上海租界志》,上海租界志编篆委员会编.第443页
[3]王绍周著:《上海近代城市建筑》[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30—233页
[4]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7页
[5]上海近代史.百度百科:/view/1745850.htm
[6]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