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药食气味的阴阳分类 原文 阳为气,阴为味;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划分依据
1、根据气与味的形质不同分阴阳:
气无形而升腾,故为阳;味有质而降,属阴。
2、根据气味之浓薄不同分阴阳:
气(阳):厚─阳中之阳(纯阳);薄─阳中之阴 味(阴):厚─阴中之阴(纯阴);薄─阴中之阳 甘——味薄(阳);苦——味浓(阴)
★(二)阴静阳躁─阴阳的运动属性(互藏、对立运动)
阳性刚躁:“太极动而生阳,然动极而静” ──阳中有阴 阴性静柔:“静则生阴,然静极而动” ──阴中有阳 (静是动的条件)
★(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根互用 1、含义:
(1)指事物在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常发 展规律──气候、物候规律 春夏:天之阴阳─主阳生、阴长
(2)这是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的规律。极,是转化的条件。 (3)根据这一原理,用于解释人体病理
三、以阴阳升降运动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原文】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飱泄; 浊气在上,则生che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 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 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 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二)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阴阳转化过程)
气味归精形(精形食气味),精形归气化, (气化生精形),气味太过则伤精、伤形、 伤气。
(二)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阴阳转化过程) 中心思想: 1.这段经文论述了药食气味与人体形、气、精的关系; 即药食气味进入人体转化为精气,以滋养形体组织, 并进一步产生气化功能; 2.论述了人体形、气、精之间的关系——三者可相互 转化; 3.指出药食气味对人体形、气、精有养和害双重作用; 4.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以及形、气、精之间 的相互关系体现出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规律。
四、药食气味与阴阳
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 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 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 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 涌泄为阴。
★(一)“清阳为天„云出天气”
─借云雨的形成说明阴阳升降、互根、转化规律
《素问集注· 卷二》注云: “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虽在下,而地气 上升为云,天虽在上,而天气下降为雨。夫 由云而后有雨,是雨虽天降,而实本地气所 生之云,故雨出地气。由雨之降,而后有云 之升,是云虽地升,而实本天气所降之雨, 故云出天气。此阴阳交互之道也,而人亦之。”
五、发病与阴阳 原文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 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 湿胜则濡泻。
二、以阴阳的征象阐明阴阳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原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 生寒。
★(一)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形成
• 天由无形的清阳之气上升,不断积聚而成 ─阳积至大为天─“阳化气”
• 地为有形之质沉凝下降,浊阴之气积聚而成 ─阴积至厚为地──“阴成形”
★(四)阳化气,阴成形──阴阳的聚散作用
生理:化气:由固体、液体——气体 向上外运动, 属阳(分解代谢) 成形:由气体——固体、液体 向下内运动, 属阴(合成代谢) 病理:阳盛(化气增强)——津液耗伤
★
(五)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的转化
(1)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四时气候变化
以四时为例:春夏属阳,气候温热,夏热之极—夏至,阴生, 气候由热变寒,为“热极生寒”;秋冬属阴,气候寒凉,冬 寒之极—冬至阳生,气候由寒变热,为“寒极生热”。
生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 第一对清阳与浊阴:
病理: (1)清阳不能出上窍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乏力、头昏、 视物不清、耳鸣耳聋、舌淡、脉细弱 —益气升阳—益气聪明汤 (2)浊阴不能出下窍 大便秘结、小便癃闭—承气汤 、十枣汤
★(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 第二对清阳与浊阴: 含义:清阳─指温养皮肤肌肉组织的卫气 浊阴─指五脏所藏之精血津液 生理: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病理: (1) 清阳不能发腠理 卫阳遏闭——恶寒、无汗、周身痛、脉浮 紧—宣发卫阳—麻黄汤 表虚自汗──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在医学中的应用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也, 治病必求于本。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内经》阴阳学说总纲
1、阴阳者,天地之道─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法则
天地 道
泛指自然界 (1)本义:指道路 (2)引申:规律、规范、法则 (3)老子的哲学概念。
3、根据其在人体中的作用趋势不同分阴阳: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发散)—阳;酸(收敛)—阴; 苦(泄下)—阴;甘(补和)—阳; 咸(软坚)—阴;淡(泄下)—阳
(二)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阴阳转化过程)
味: 药食之味及其形质。 ★气:① 药食之气及其作用:“气归精”、“精 食气”、“气伤精”; ② 人体真气及其功能:“形归气”、“气 生形”、“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形: 人身可视、可察、可以触及的形体。 精: 泛指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机能精微物质。 化: 气化,化生,生化。此主要指气化功能。 ★归:① 滋养、充养;② 生成、转化 食: 取食以喂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万物之纲纪──事物的纲领
纲
网之大绳 网目、浮子。
纪
• —— 古人常以网络比喻纷繁的事物,以纲
比喻事物的要领──纲举目张
3、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变化在于阴阳
变 化 物之渐变谓变──量变;形散为气,谓之变 物之突变谓化──质变;气生成形,谓之化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父母 生杀
本始
本源、根本。阴阳是形气转化的本源。
生:新生;杀:消亡、毁灭
“阴阳交,则物生,阴阳格则物死。”
本源、起始。
★ “神明之府”──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 神
明 本义指天地变化的主宰。 彰露于外,表现出来。 使自然万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在力量。
神明 府 神明之府
府舍、场所。聚物、居住之所。
阴阳中复有阴阳
秋冬:地之阴阳─主阳杀、阴藏
(2)体现了阴阳之间的互根规律——阳生则阴长,阳 杀则阴藏,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3)体现了阴阳之间阳气占主导地位。
★(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根互用 2、临床意义: • 阳生则阴长——气血关系:气旺则生血 血虚补气——当归补血汤(黄芪30,当归6) • 阳杀则阴藏——火能灼津,泻火可以保津 当归六黄汤:生地、黄芩等,治疗阴虚盗汗。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题 解 阴阳的含义 A 哲学概念——规律 B 阴阳二气——阴精阳气 C 相互关联对立的两类具体事物,如天地、 男女、左右、水火。 此处是指阴阳的规律。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认 识宇宙事物规律的科学抽象。是自然界一切 相互联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题 解
象
应
形象,征象。 一致,应验。
★(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
第二对清阳与浊阴: 病理:
(2)浊阴不能走五脏 ① 五脏精气亏损(气虚、精亏、血弱、津伤) ② 精气不纯—浊气不能输于六腑,清浊相干 ③ 精血津液代谢失常(不畅)—— 精瘀、气 滞、痰饮水湿、瘀血
★(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 第三对清阳与浊阴: 含义:清阳(实四肢)─水谷化生的精气(充养 四肢) 浊阴(归六腑)─食物糟粕、尿液 生理: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病理:清阳不能实四肢
神明出于阴阳,阴阳是万事万物发生运动 变化的内在力之所在。
★(二)阴阳学说的中医应用─“治病必求其本”
治病 泛指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 诸方面的总体认识。
本
阴阳
张志聪《素问集注》 “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藏府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 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气, 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 皆不出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
★ 2、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
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服之助人阳气,使之亢 盛,耗伤正气,使正气衰少。
气味温和的药物能微微生阳,温阳人体元气, 使阳气逐渐充盛。
(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
程钟龄对温补药的形象描述,正体现了药物 “少”“壮”特点:
Baidu Nhomakorabea
“参、芪归、术,积平之性,温存之温也,春日 熙熙是也;附子、姜、桂,辛辣之性,温热之 温也,夏日烈烈是也。和熙之日,人人可近, 燥烈之日,非积雪凝寒,开冰解冻,不可近也”。
教学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理解人体形、精、气、化的转化关系。 掌握阴阳学说在生理、病理中的运用。 3、掌握根据阴阳的盛衰制定的原则。 4、掌握“四时五藏阴阳”理论在《内经》理论体 系 中的重要意义。
背 诵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 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chen胀……清阳实四支, 浊阴归六府。” •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 风胜则动„„冬生咳嗽。 •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 • • 年四十„„涕泣俱出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以诊则不失矣。 病之始起也„„气虚则掣引之。
★ 阴阳应象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升降的规律在自然 界(包括人体)有征象可以应验。 本篇是讨论人体脏腑阴阳之气的运动,采用“取类比 象”方法,取法于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道理,所以 用“阴阳应象”名篇。 大论 :篇幅较长;内容广。讲述自然和人的关系
主要内容
1.阐明阴阳的基本概念、指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 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本源。 2.阐发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指出了阴阳运动变化的 基本规律(对立、互根、升降、消长、转化、聚散等) 以及各种具体事物的属性和特点。 3.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与自然的有关事物进 行 五行属性归类,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 4.取法天地阴阳变化规律,论证了人体生理、病理、养 生、治疗等一些理论原则。
之:使;气:正气、元气。 食:壮火食气:消蚀 气食少火:通“饲”。引申为“被……所供养”。
(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
★1、 壮火、少火含义
药食气味纯阳者(本义)
壮火 消蚀人体正气
病理之火──亢盛阳气
药食气味温和者(本义)
少火 温养正气
生理之火──柔和的阳气
(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
(1)脾虚气弱,精气不能充养四肢,四肢萎软无力; 治痿独取阳明——补中益气汤 (2)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四肢厥冷──温阳法 (四逆汤)
(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chen胀─用阴阳说明人体阴阳升降失常病理
以脾胃之气为例,说明阴阳升降的病理。 清气升散,应在人体上部,现清阳不升而陷下, 可发生泄泻而完谷不化之证; 浊阴沉降,应在人体下部,现壅滞于上而不降, 则胸腹胀满。
(三)以阴阳升降阐述药食气味的作用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厚─阴中之阴(纯阴)─泄泻(消导泻下)
味(阴)
薄─阴中之阳─通利(淡渗通利)
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助阳生热)
气(阳)
薄─阳中之阴─发泄(解肌发表)
(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 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一)“清阳为天„云出天气” ─借云雨的形成说明阴阳升降、互根、转化规律
天气下降 地气上升
气腾于上(云雾) 气流于地(雨露) 升降不息, 阴阳协调
★(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 ─用阴阳升降规律说明人体的生理
第一对清阳与浊阴:
含义:清阳─ 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嗅、味、 听、五官发挥功能的精微物质 浊阴─ 指二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