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广难封的原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著名诗句大家耳熟能详,说的就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人称“飞将军”。
司马迁评价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名将、宿将、英雄。
曾统兵领万骑出雁门进攻匈奴,儿子李敢曾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到李陵一代,更是骁勇善战,以5000士兵对匈奴骑兵8万……就是这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一生得不到封侯,这是为什么?主要是遭汉武帝的排斥。
当然和李广性格也有关系,但也不是难封的理由。
毕竟这位将军深得人士的影响,使匈奴胆寒的将军。
为了有所表现,能在漠北战中击败匈奴,得到封侯。
67岁的李广最后一次出征。
那一战卫青让李广来做侧应。
那是一场非常残酷的血拼。
在汉武帝指示下和卫青的操纵下,使李广在漠北决战中,不与敌人主力接触。
卫青指令李广东路迂回,因线路绕远,军队又没有向导,而且水草缺乏,军队迷路了,超过了与卫青的部队会合的期限。
卫青虽然得胜还朝,但是死伤也是非常惨烈的。
卫青派长史急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
李广在幕府责问大将军卫青为什么不让我的部队与匈奴正面交手,而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仅仅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怎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说罢拔剑自刎。
王维说李广难封一个原因:“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数奇“指李广的背运,运气坏得出奇,他居然在大漠中迷路了。
为什么会“迷路”呢?卫青受谁的旨意下令要李广突然改道,改道会打乱以前的作战步续,增加突发情况的发生。
李广知道可能自己遭到暗算,他为了不牵连他的部下,自己揽其全责。
到了朝廷很难说清啊,面对众人的怀疑和责难有口难辩,有人会觉得他不顾大局,陷害卫青,居然要让整个军队失败,一生英名将丧尽于此,这才是最难忍受的。
李广只能以死来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和衷心。
这位从汉文帝一直到汉武帝征战了47年的老将,以这样令人痛心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
李广由于种种原因使之不能封侯,但历史自有公论。
李广究竟为何难封?
“李广”究竟为何“难封”?王勃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千百年来,李广成了才德出众却不得志的所有人的代名词。
但是,深入研究一下李广一生的行事,我们便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他没被封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没有什么怨愤可言。
李广,西汉名将,陕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在中国历史上,他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
自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由于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军前自杀,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为二千石吏四十余年,但至死未得封侯。
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之热泪。
太史公本人还因为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向汉武帝辩解而被施以宫刑。
然而,他并没有揭示造成李广不能封侯的深层次原因,却使得李广的“飞将军”正面形象代代流传,二千多年来让后人感慨、惋惜。
而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却是意气用事、难着边际,更不能令人信服的解释李广缘何而不封侯。
“李广难封”之因,我们应对历史做冷峻的思考。
任何结果都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造成的。
外因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内因。
我们先谈外因。
李广的青年时代恰逢文景时期,那时国力还不足以与匈奴打一场大战,李广英雄无用武之地。
文帝也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那个大背景下,再有才干的将领也难有所作为。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李广来说不是好事,但也绝不是坏事。
要知道,个人勇、力远远赶不上李广却被封侯的大有人在。
比如,李广的从弟李蔡也事汉文帝做郎官,同样出征、同样有战功,又同样抗击匈奴,李蔡封为乐安侯,官到丞相;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
甚至李广的部属边史、士兵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的。
偏偏李广本人却不能封侯,甚至落得引刀自刎的下场。
这样分析,不能说李广太委屈,社会不公平,而是说,文景武帝的社会背景虽对李广不太利,但不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意思是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一句。
意思是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典故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冯唐是一位大臣,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早在汉文帝时,就做上郎官的位置了。
但是因为其性格太耿直,说话直来直去,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一直得不到升迁的机会。
冯唐抗击匈奴有功,但是因为多上报了6个首级的斩获,而获罪改任。
后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他非常欣赏冯唐的才华,于是就派人召冯唐进宫准备授予官职。
可是当时的冯唐已经九十岁的高龄了,再也没有精力为国效力,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文帝时,面对匈奴的进攻,李广就展现了其勇猛的一面,获封郎官。
汉文帝称赞他说:你呀,就是错生了时代。
如果在高祖时代,你一定能封个万户侯。
后来到汉景帝时代,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有大功。
却因为不识时务,私自接受梁王刘武授予的“大将军印”。
引起汉景帝的不满,所以没有封赐李广。
汉武帝时,李广虽多次攻击匈奴有功,但是在汉武帝眼里他一直都是“功过相抵”。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到其至死也没有封侯。
西汉李广难封
西汉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是一句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是说李广虽然勇猛善战,但却一直未能被封侯。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曾多次率军与匈奴作战,作战勇猛,深得士兵爱戴。
但由于他的性格和政治原因,一直未能被封侯。
据《史记》记载,李广曾因为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军印,被汉武帝认为有谋反之心,从而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此外,李广在政治上也不够圆滑,不善于与权贵交往,因此也失去了一些机会。
尽管李广一生未能被封侯,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后人所称道。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李广难封
龙马一生终难封侯最近读了下《史记》中的列传篇中的一些篇目,对其中“李广难封”的原因一直很好奇,而在第一次读《李将军列传》时,似乎一直找不到原因,后来又再读了几遍,终于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原因。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司马迁的《史记》对其的赞扬可谓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对于《李将军列传》,初次读来,似乎其没有什么缺点,有的只是骁勇善战,潇洒豪迈,善待士卒等等的优点,更是很难找出其终难封侯的原因,我们感到的其难封真是命运的不公。
其实细细读来,会发现就在这篇列传就陈列了其难封的中原因。
在陈述其原因之时,本人想说一下,对于史料的阅读,我们必须带着一种很客观的角度去参阅,这样才能很理智的找出许多背后的真相。
譬如在读《李将军列传》,我们必须要对其背景有一定的认识,其作者是司马迁,而司马迁是在判了腐刑后才开始写《史记》的,而其背判处腐刑的原因是因为其为李陵辩护,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其处以宫刑的。
而李陵呢,则是李广的后人。
所以如此的一串,就可知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当然是优点多,缺点少了!下面分析李广难封的原因原因一:心胸狭窄,目无法纪我觉得这是李广难封的最主要的原因,为什么说其心胸狭窄,目无法纪呢,《李将军列传》有这么一段:顷之,家居数岁。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故李将军。
”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说的大致是李广在赎为庶人后赋闲数岁。
一次,李广和随从外出打猎,夜归时路过霸陵亭。
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广,不让其通行。
李广只好夜宿霸陵亭。
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后,便请命使霸陵尉一起戍边,霸陵尉至右北平后遭李广杀害。
李广杀霸陵尉之事就好比有只疯狗对其狂叫了几声,而李广在盛怒之下将这疯狗活活咬死。
与韩信相比,李广可谓心胸狭窄,气量全无。
飞将军李广为何终身难封
飞将军李广为何终身难封在汉朝,李家有两位将军在汉、匈闻名,巧的是,这两位将军,都当过敌人的俘虏。
一位是威震敌胆的“飞将军”李广,一位是李广的后人,被俘后诈降不成、真的投降了匈奴的李陵。
李陵终老于匈奴,李广因为面临审判不肯受辱而拔剑自杀,成为历史的遗憾。
李广的先人,是秦朝大将李信。
李信是秦国最能征惯战的将军之一,六国中的燕国就是他率军灭的,赵国和齐国的灭亡也有他的份。
但李信和后代李广、李陵一样,因为攻楚吹大话留下了人生中的污点。
当时秦王问李信和王翦,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兵将合适,王剪说需要六十万,而李信说只要二十万足矣。
结果秦王信了李信,而李信率军二十万大败于楚将项燕,也就是项羽的先祖,留下了一生中的污点。
李信的后人,皆以骑马射箭为能。
到了李广时武力值达到了最高峰,其表现主要表现为弓马功夫。
一是准,李广射箭,可谓百发百中;一是力,李广射箭,力能穿石。
有一次李广酒醉,误将一块大石当做老虎,结果一箭射去,箭破巨石。
水浒中有个名将花荣,最擅射箭,他的江湖绰号,就是“小李广”。
大抵在那个时侯,男人的追求,文拜相,武封侯。
李广的一生追求,就是封侯。
自李信以后,李氏家族世受仆射这一官职。
仆是主管,射是射箭。
主管射箭的官职。
因为自负武功高强,李广作战,常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杀敌无数。
乃至他的同事恐怕他早早地英勇牺牲。
史记载“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典属国是官职,这名同事叫公孙昆邪。
当时的皇帝是汉景帝。
被同事和皇帝担忧,说明李广的人缘不是一般的好。
于是皇帝封李广为上郡太守,后又先后转任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等七个边郡太守,威震边关。
李广并不是一介莽夫。
如果只是莽夫的话,当不了七郡太守。
最出名的,他曾经使用过“空城记”退敌。
李广这个“空城记”,和后世诸葛亮的不同。
他曾经带领一百多号骑兵遭遇几千匈奴兵,在这种恶劣的作战环境下,稍有不慎,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跑是跑不了的。
历史趣谈:为什么说李广难封因为他其实是常败将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什么说李广难封因为他其实是常败将军?
导语:李广是一名常胜将军,多次与匈奴作战期间,大小几十场战役连连告捷,即使是对手也十分恭敬的称其为“飞将军”;李广自幼从军,因为李广的出
李广是一名常胜将军,多次与匈奴作战期间,大小几十场战役连连告捷,即使是对手也十分恭敬的称其为“飞将军”;李广自幼从军,因为李广的出生地位于陇西成纪,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位置,当时北方匈奴时常入侵中原,李广的村庄经常被匈奴洗劫,所以李广自幼对匈奴十分厌恶,参军之后,在与匈奴的战斗中更是表现出色;李广是哪个朝代的?大多朋友都知道,作为汉武帝统一华夏民族的一员虎将,李广在与匈奴的战斗中,李将军确实勇冠三军。
李广剧照(网络图)
李广是哪个朝代的?李广在西汉时期辅佐过两代君主,在汉文帝期间,李广则是负责御前保卫工作,曾经多次救驾成功,因为李广护主有功,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已经担任御林军统帅,是御前第一侍卫,多次受到文帝的褒奖;汉武帝时期,李广多次击杀匈奴有功,仕途最好的时候被汉武帝受封为边关太守,在其担任太守期间,边境多年没有匈奴的侵袭,为了纪念李广,在其住处,现如今仍有当时百姓雕塑的将军石像。
喜欢汉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李广正是西汉文帝与武帝时期的第一战将,各朝各代叫李广的人士有很多,但是飞将军李广只有一个;号称飞将军的李广一生戎马,最后也是战死沙场,虽然没有如愿封侯,但是其不让匈奴侵袭华夏领土的夙愿还是达成。
李广数奇
李广是汉朝最出色的将军,作为一名驻守边关的武将,李广通过自生活常识分享。
“李广难封”的深层原因剖析
对州
“ 李广难封" 的深层 原因剖析
张成 才
河南护理职业学 院 4 5 5 0 0 0
“ 但 使龙 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 阴山” ——王 昌龄 , 这里的 行封赏。 梁孝王是汉景帝 的政治竞争对手 , 此举不过是希望李 飞将指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飞将军李广 ,这里勾勒 了李 广的 广能支持他争夺帝位 , 李广竞糊涂到接受他的将军印信, 汉景 英雄形象 , 然而王勃又感 叹“ 冯唐易老 , 李广难封 。” 这又是 为 帝 不处 罚他 实已十分 仁慈了。
三、 皇帝 喜好 : 汉武帝希 望开疆拓土 , 本身更 喜爱青年 将 领担 当大任 。汉武帝前 中期很喜欢卫青 , 封他做大将军 , 为军 政最高统帅 ,而 当霍去病涌现 出来后 ,卫青就被汉武帝冷 落 了。 而李广多次出战匈奴无 有胜 绩 , 还有全军覆没被生擒 的历 史, 以至于最后 每次有人 向汉武帝举荐李广 , 汉武帝都不确信 李广的能力 。 四、 生不逢 时 , 命运 多舛 : 从 汉文帝 十四年至汉武 帝元狩 四年 , 李广历 经三朝 , 从军 四十七 年 , 大小七十余 战。文帝 曾 日: “ 惜乎 , 子不遇 时! 如令子 当高帝时 , 万户侯 岂足道哉 ! ” , 景 帝朝因私受梁孝王的将军印信 而受 到景帝 怀疑 、 打压 , 武帝时 多次出击匈奴而无功有过 , 不得封侯 。 五、 心胸狭窄 , 不 能容人 : 李广在家 闲居时 , 曾有一天外出 打猎 , 和别人一起在 田野 间饮酒 。回来时走到霸陵亭 , 霸陵尉 喝醉了 , 禁止李广通行 。 李广的随从说 : “ 这是前任李将军 。 ” 亭 尉说 : “ 现任将军 尚且不许通行 , 何况是前任呢 !” 便扣 留了李 广, 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 。 没过多久 , 匈奴入侵。 于是天子就 召 见李广 ,任他为右北平太守 。李广 随即请求派霸 陵尉一起赴 任, 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我们 与汉初 名将 韩信 对 比一下 , 韩 信落魄时 ,淮阴屠户 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 : “ 你虽然长 的 高大 , 喜欢 带刀佩剑 , 其实是个 胆小鬼罢 了。” 又 当众侮辱他 说: “ 你要不怕死 ,就拿剑刺我 ;如果怕死 ,就从我胯下爬过 去。’ , .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 低下身去, 趴在地上 , 从 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 认为他胆小。 后来 韩信召见曾经让 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年轻人 , 任用他做 了中尉 。 比较之下可见 李广心胸狭窄。 六、 不 善用兵 , 容易 冲动 : 李广武 艺超群 , 英勇过人 , 却爱 逞匹夫之勇 , 做为将 军 , 经 常一个人 冲上 去与敌人拼 杀 , 置大 军于不顾 , 经常 与部 下失去联络 , 另外 , 李广带 兵习惯率性 而 戴 他。 为, 军纪不严 , 对作 战没有策 略和部署 , 只是一味冲杀 , 所 以在 那 么李广如此优秀为什么不能封侯 呢 ,笔者认为有 以下 《 史记 . 李将 军列传 》 中多次看 到李广在 战役 中凭借 自身 的好 几 点原因 : 武艺 和好箭法击退敌人 ,却看不到他统领军 队集体作 战的描 白马之盟 : 汉高祖 刘邦曾与群 臣杀 白马盟 誓 “ 非刘不 述 。 王, 非功不侯 ” , 这对整个汉朝历史 的约束是极大 的 , 司马迁 与 七、 无法适应从 被动 防御 到主动进攻 的转变 : 文景时期 , 李广生 于陇西成纪 , 自 幼苦 练射箭 , 打仗英 勇无 比 , 从不 畏 惧。 汉文帝 十四年参军 , 在文景 时期 , 历任陇西 、 北地 、 雁 门、 代郡、 云 中等地太 守 , 多次与匈奴 交战 , 汉 武帝时期 又多次带 兵 出击匈 奴 , 在 匈奴军 中赢得 了 “ 飞将 军 ” 的称 号 , 然无 有大 功, 在最后一次漠北大战中 因为迷路而错失战机 , 最终拔刀 自 刎, 结束 了他悲壮的一生。 那 么李广有什么优点 而被称为 “ 飞将 军” 呢? 善射力 强 , 有 勇有谋 : 李广之善 射实 已达 到 出神 人化 的境界 , 史 载有李广射 石的故事 , 李广外 出打猎 , 看见草 里的 块石 头 , 以为是老虎 就向它射去 , 射 中了石头 , 箭头都射 进 去 了, 过 去一 看 , 原来是石头 。 接着重新再射 , 始终不能再射进 石头 了。李广做上郡太守时 , 一次 出城追击 三个 匈奴人 , 射 死 了两个 , 活捉 了一个 , 这时突然 出现 了几千名匈奴骑兵 。李 广 的百名骑兵都大为惊恐 , 想 回马飞奔逃跑 。 李广说 : “ 我们离开 大军几 十里 ,照现在这样 的情 况 ,我们这一百名骑兵 只要 一 跑, 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 , 我们 会立 刻被杀光 的。现在我们停 留不走 , 匈奴一定 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 的, 必定不敢攻击我 们 。” 李广 向骑兵下令 : “ 前进 ! ” 骑兵 向前进发 , 到 了离匈奴 阵 地还有 大约二里 的地方 , 停下来 , 下令说 : “ 全体下马解下 马 鞍! ” 骑兵们说 : “ 敌人那么多, 并且又离得近, 如果有了紧急情 况, 怎么办? ” 李广说 : “ 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 逃跑 , 现在我们 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 , 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 诱敌之兵 。” 于是匈奴骑兵始终不敢来 攻击 。 二、 身先士卒, 爱兵如子: 史载李广与士兵同甘共苦、 同进 同退 , 每战必身先 士卒 , 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 , 见到水 , 士兵还 没有完 全喝到水 , 李广不 去靠近水 ; 士兵还 没有完全 吃上 饭 , 李 广一 口饭也不尝。 因此 , 士兵们都愿 意追 随他 , 百姓也很 拥
李广难封的典故
李广难封的典故李广难封的典故自古以来,封官晋爵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一种社会上升通道。
而在这种传统中,难封则意味着不得民心,被认为是一种失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广难封的典故。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典故内容、道理启示三个方面介绍这个著名的故事。
历史背景李广,一个少年时期放浪形骸的人,在逃亡乱世中建立功勋,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将领。
但由于他一再违反王侯的规矩,被朝廷认为是一个不容易管理的人。
一次他因为理直气壮,敢于保护冤屈的百姓,又得到了一次次大战役的胜利,威名逐渐散播。
朝廷开始将他重视起来,考虑将他封为大司马。
典故内容然而,李广却因为一只狗的名字而被拒绝封官。
原来,李广的狗名叫“狄公”,因狄仁杰是唐朝的官员,李广以民间之名,借明珠之力,以狗拟官,成一笑话。
而,朝廷觉得李广不以尊重朝廷和王侯为重,不尊重体制的表现,认为他还没有做到像一个大臣应该做的样子。
而这样的理由却让李广倍感委屈。
所以他回到家后,将他的狗打死,因为战场上他喜欢的狗实在太多。
从此,大家知道了这个又勇又侠,却又刚直得有些“呆”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道理启示这个故事难免让人唏嘘不已。
凭借自己一腔热血和无尽的忠诚,李广不仅更怀疑地看待了朝廷,也更小心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
他的行为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对道德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尊重。
而高度重视形式化规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标准,有的是要使我们适应社会规范,有的则是要使我们摆脱束缚,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进步。
因此,李广难封的故事,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我们不但应该尊重规则,而且要同时审视规则的本质和意义,把这种思考与科技创新和规范制定相结合,才能真正支持人民生活改善,支持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历史解密李广难封这里面究竟有何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李广难封这里面究竟有何原因?
导语: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道:“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那么,战绩如此著作,名声如此之响的他为何难封呢?王勃真是命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道:“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那么,战绩如此著作,名声如此之响的他为何难封呢?
王勃真是命背
恐怕王勃写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自己被唐高宗李治废官放逐和命半点关系都没有,只不过是自己得罪了皇帝而已。
不过,就像我所说的,改不了的都是命。
皇帝的命令没办法改,王勃就只能认命了。
李广和王勃的故事差不多,都是得罪了皇帝,或者说犯了皇帝的忌讳。
唐代皇子争夺皇帝宝座的手法极为残酷,就像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太子位,把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本人和他们各自的五个子嗣全部杀了;到了李世民的儿子,也就是李治这一代,男的一共十四个,也玩的很血腥。
嗯,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他前面的兄弟不是死了,就是被废了,这才轮到他当皇帝。
呵呵,王勃在沛王李贤府上当差的时候,有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写了篇《檄英王鸡》,说什么“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这句话大概就是“赢了一定要斩草除根”的意思了。
王勃说出这种话,直接就刺激到了高宗李治那根敏感的神经,可以说,王勃能活着跑到滕王阁,就已经算是命好了。
李广却是自己作死
而像王勃这样犯皇帝忌讳的事儿,李广干了不止一次。
《史记》人物分析——李广难封
《史记》人物分析——李广难封<史记>人物欣赏——李广难封李广他号称飞将军在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重将,但是他也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一场,他终其一生为了封侯,以自刎的方式向人生做了写故,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感慨。
在汉武帝与匈奴作战的四十四年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将领,像卫青,霍去病,他们可以说是绝代双骄,他们的战功,成就了他们的一世英名,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同时还有一个人打了一辈子的仗,却终其一生未得封侯,这个人就是李广,李广从文帝朝一直打到汉武帝时期,几乎打了半个世纪,最后却自刎于疆场,那么李广为什么自杀呢,他又为什么终其一生不得封侯呢。
引刀一绝平生梦。
李广自身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汉文帝当时就有一个评价“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到汉景帝时期,李广担任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打仗,天天作战,到最后汉景帝旁的一个官叫典属国,对汉景帝说了非常有名的八个字“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可以看出李广确实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他的才能,第一,智勇神射之才,第二,奇特带兵之才。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情理之中事。
而李广终生未封,千载以下,文人武夫,无不扼腕。
庙堂江湖,纷纷叹息。
既然天降奇才,为何又如此不公?李广难封,是不是机遇未到?第一次机遇: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时,李广是太尉周亚夫的部将,他夺得叛军军旗,战功赫赫。
但就在此时,李广接受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汉景帝因此没有给李广封侯。
因为梁孝王一直觊觎储君之位,汉景帝对此芥蒂颇深。
李广公开接受梁孝王的将军印,无疑犯了汉景帝的大忌。
所以,尽管李广刚立大功,汉景帝必然对他采取冷冻政策,不予封侯。
李广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斗争,成为汉景帝和梁孝王斗法的牺牲品。
第二次机遇: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决战。
这是李广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也是他第一次被授前将军。
前将军是部队先锋,最有可能立功封侯。
李广因何难封
李广因何难封?高建军李广是中国历史上有着浓厚悲情色彩的人物。
人们关注他、同情他,主要是因为他才高而不遇,并最终带着巨大的愤怒和遗憾自杀而死。
他的身世遭遇在中国古代几乎成了一种象征,为后世的人们引以怜伤,甚至自慰。
从古至今,谈论李广的文章已经很多了,但我认为,要谈李广,不妨将他与西汉初的另一名将放在一起比较来谈,或许能够说出一点新的东西来。
这个人就是韩信。
韩信与李广二人身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是汉代的名将,都在后世享有长远的声名,他们的一生也都带有悲剧色彩等等。
但人们在情感上却似乎更加同情李广一些。
这一方面大概是受了司马迁的影响,我们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太史公的感情倾向。
另一方面大概也与这二人的人生经历有关。
韩信毕竟成功过——尽管最后还是失败了,而且败得万劫不复。
平心而论,韩信与李广在军功上是不具可比性的。
韩信连百万之众,攻必克,战必胜,没有他,刘邦是否最终能战胜项羽还是个疑问;而李广却仅仅是边塞的一员普通将领。
《李将军列传》中记载的几次战斗都规模极小,有的甚至只能说是敌我双方的“小磨擦”。
即便是这些小磨擦,李广也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许多时候仅能自保——尽管他武艺高强。
相应地,作为成功的标志,韩信被封了王,而终李广一生没有封侯,说白了还是功劳不行——硬指标上不去。
李广在边塞声名赫赫,他也很受朝廷的重视,武艺又好,德行又高,奈何一直封不了侯。
许多才智、资历、威望、声誉、年辈在他之下的人在爵禄上却早早地超过了他。
这事他想不明白,还曾经为此请教过“望气者”。
别人更想不明白,以致武帝只好将之归诸“数奇”。
以至于,“李广难封”让后人都为他感到不平。
但《淮阴侯列传》和《李将军列传》中各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却颇耐人寻味。
韩信未显时曾“受辱胯下”。
李广在被免官家居时亦曾受辱于霸陵尉。
不同的是这二人对这种事情的处理方式。
韩信做了大将之后,将当年侮辱他的那个小流氓招到军中任了一个不小的官;李广则在官复原职后立刻把那个霸陵尉带到军中斩了。
李广心胸狭窄,难封侯绝不仅仅是因为时运不济
李广心胸狭窄,难封侯绝不仅仅是因为时运不济说起西汉时期有名的大将领,除了卫青、霍去病等人,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飞将军李广。
李广在汉武帝时期是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多次参与与匈奴的作战,但终其一生都没有被封侯。
六十多岁还被迫自杀,这样的命运的确令人唏嘘叹惋,但李广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仅仅是因为时运不济?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过“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王维也曾经在自己的诗中写到“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看来这两位大文豪都认为李广是因为时运不济而没有被封侯,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李广之所以难以封侯跟他自身的性格有很大的原因。
在汉景帝时期,李广便有机会封侯。
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在大将周亚夫的手下为将,与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一起抵抗叛军。
在七国之乱中李广立下了很大的战功,封侯的希望很大。
但李广千不该万不该做的事情就是接受梁王的将印。
梁王刘武虽然是汉景帝的弟弟,但汉景帝最怕的就是刘姓子孙实力太大,自己无法控制这些刘氏宗亲。
七国之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刘武虽然得到了汉景帝的重用,但汉景帝也是防着这位功勋赫赫的弟弟。
李广连这点政治嗅觉都没有,居然接受梁王的将印,这能让汉景帝高兴吗?所以这一次封侯也就没有李广什么事了。
李广不仅仅是政治嗅觉不灵敏,心胸也很狭隘。
李广在一次对匈奴作战中战败被贬为了平民,有一次外出游玩打猎,经过霸陵这个地方,想要通关,但是因为错过了通关的时辰,守卫霸陵的霸陵尉将他扣留了起来。
后来李广被汉武帝启用去攻打匈奴,李广返回军中将曾经扣留他的那个霸陵尉给杀掉了。
仅仅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就挟私报复杀人性命,心胸也足够狭窄的。
李广曾经让一个叫做王朔的相士相过面,他告诉王朔自己在做陇西太守的时候,将造反的羌人诱降然后全部杀掉了。
王朔告诉他正是因为他的残忍好杀才难以封侯。
李广在最后一场战役中因为迷路而延误了和大军汇合的时机,作为主帅的卫青不过是派人来询问了几句,李广便抹脖子自杀了,这样心眼小的人的确不招人待见,更别提封侯了。
历史趣谈: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侯?源头还在汉景帝身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侯?源头还在汉景帝身上导语:毫无疑义,李广是名门之后。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荆轲,知道荆轲就应该知道燕太子丹,李广的高祖就是俘获燕太子丹的秦朝名将李信。
只毫无疑义,李广是名门之后。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荆轲,知道荆轲就应该知道燕太子丹,李广的高祖就是俘获燕太子丹的秦朝名将李信。
只是到了李广这一代,他们李家已经成为彻底的普通百姓了。
李广生活在伟大的时代,他跨越了文景之治,并有幸成为汉武帝的臣民。
不仅如此,汉朝的这三代领导人都对李广的名字耳熟能详,并不时给予高度评价。
李广一生骁勇善战,与匈奴大战数十百次,几乎从无败绩。
在这期间,李广曾创造了一个经典战例: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
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
”李广于是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
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
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
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
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
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
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李广为何难封
浅析李广为何难封李广和袁崇焕一样也是个悲情将军,元狩四年,与匈奴的漠北决战中,任前将军本来有机会与匈奴决战的李广被调到了右路,结果‚军亡导,或失道‛‚大将军使长史……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司马迁在写李广的时候,掺杂了很多自己的感情,对李广是赞叹有加。
然而读遍《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李广一生虽然对匈奴大小交战七十余次,但是胜仗却屈指可数,史书记载的更多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如夺马出逃、神弓怯敌、力射石虎等等),而损兵折将、兵败不敌的次数却也不少。
李广自己也承认‚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从不落在别人后面,却没有半点够封侯资格的军功)。
宋人黄震《史记评林》说:‚李广每战辄北,因踬终身。
‛司马光也认为:‚效不识(即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
‛李广最有可能封侯的一次是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可惜李广私下接受了汉景帝弟弟的将军印,‚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当然漠北决战中,卫青如果不把李广调开,李广也有可能立功封侯,可惜汉武帝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卫青按照汉武帝的旨意调离了李广,‚数奇‛的李广在沙漠中迷了路,延误了战斗时机,导致单于突围逃走,大战结束后李广部才和主力部队会合。
最后的结果是李广自杀,李广为什么自杀?很难说清楚,或许不愿受军法的审判,或许对自己数奇的绝望……后世的文人对李广青睐有加,卢纶在《塞下曲》中描写了一个传奇故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历史趣谈:探飞将军李广从军数十载为何一直难封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探飞将军李广从军数十载为何一直难封侯?
导语:《史记李将军列传》上记载,李广在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就从军击胡,依靠骑射无双的技术,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军旅生涯。
李广一生与匈奴作
《史记李将军列传》上记载,李广在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就从军击胡,依靠骑射无双的技术,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军旅生涯。
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威震塞外,号称飞将军。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李广都是武帝时代除了卫青和霍去病以外最知名的汉朝将军。
可是耐人寻味的是李广跟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少年得志的将军相比,实在是命运坎坷,勤勤恳恳拼杀了四十年到死都没有封侯。
于是就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名句,成了后来中国式人才感叹生不逢时的公式和典故。
有关李广难封的分析有很多版本。
有研究管理学的学者说,跟汉朝的考核制度有关。
据考证,汉朝封侯的标准是按照斩首匈奴的数量,也就是按人头的数量封侯。
奖勤罚懒,多劳多得,这样的考核其实是因袭了秦朝的制度,听起来似乎是对大多数人都公平的制度。
如果一个人养了一群猫来抓耗子,大概也只能用这种办法考核、奖励猫们。
可是李广不是大多数,他名气太大,以剽疾迅猛、骑射精绝著称,所以匈奴怕了他,听到他的名号就望风而逃,不给他砍脑袋的机会。
没有匈奴的脑袋就没有侯。
这样看,李广大概太张扬,在没有砍够脑袋的时候,在匈奴的江湖上名气太大。
李广如果成熟一点,完全可以先韬光养晦、扮猪吃虎,等砍够了脑袋封侯了以后再出名。
毕竟当官不是当明星,在那个年代名气再大也没有人请他拍广告或者代言减肥茶,人红戏不红得不到任何好处。
生活常识分享。
李广为何难封
李广为何难封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
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
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李广为何难封?一、身世背景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从《史记》的记载不难看出,李广出身高贵,名门之后,资历也非浅,军旅出身,对敌经验丰富.但正因为其出身、名望、经验的累赘,使得李广出身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自以为是的泥潭.李广最大的缺点在于自负,当然,李广的自负是有底气的,其骑术和箭术在那个时代独步天下,几次与匈奴的交战为他树立了孤胆英雄的形象,也让他养成了好斗的性格.早在汉景帝时期,典属国公孙昆邪就曾经对景帝说李广的勇武天下无双,但总是轻易和匈奴战斗,恐怕白白折损了这么一个栋梁,于是李广被调到中央,不再驻守边地.二、治军作战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韂,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然虏卒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李广治军简易,人人自便,士兵轻松自在,但是如果匈奴突然攻击他,士兵会因松懈丧失了战斗力.从军事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有一得一失,得在李广能让士兵乐意为他效力,失在降低了部队的警惕性与战斗力.相较而言,失大于得,为名将所不取.不过李广一生驰骋沙场,都靠着远远派出侦察兵,并未遇到这样的情况.看来说李广数奇,还真不那么严谨.还有一处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爱惜士卒,人所共知.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让部下人人争先.《史记》中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李广深夜射石,孤身脱险的精彩故事.三、性格品质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布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虽然兵不厌诈,但李广杀了手无寸铁的降兵,就如当年项羽坑杀秦军一样,有违道德.汉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李广随周亚夫平乱,李广在关键性战役中表现英勇,乱军中夺得敌军军旗,这兴许应是他封侯的绝佳机会.但“以梁王受广将军印,还,赏不行”错过了这次机会,按照汉律,中央官员如果私下接触诸侯王是要严惩的,李广当时虽不像周亚夫般位高权重,但他早已名声在外,接触汉景帝最不喜欢的梁王刘武,无疑是给本来还很看好他的汉景帝心中添堵.李广的政治头脑实在是相当拙劣.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心胸不够开阔.“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霸陵尉不让李广过关本来是照章办事,而且霸陵尉当时醉酒,就算语气冲撞也只是无心之失,可就为了这件小事,李广竟然在国家任用他的时候,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李将军心胸狭隘,可见一斑.四、时代变化无论怎样,在冷兵器时代,将领能否封侯,主要还是看他的战绩.军功奖励制度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实行,而到了汉代,高祖刘邦更是确立了“无功不得侯”的祖制.况且李广与卫青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汉王朝由“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进取”的时代,在军事上,被动防御也随即转变为主动出击,千里奔袭,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点上,卫青可谓是开创了骑兵千里奔袭战法.而同为名将的李广,在运用骑兵方面,则远远逊色于被动防守打遭遇战.李广虽然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然而进攻战绩乏善可陈,五次大战,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覆没. 作为对付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的有效战法,长途奔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如何避免在茫茫草原迷路,寻找到匈奴的主力,以运动战歼灭之.然而李广出塞最后一次因失道误期,最后含恨自刎.虽然现在无从知晓卫青是怎样避免在茫茫草原千里奔袭而能准确找到匈奴主力,迅速给予打击,但是在战役开始前的侦查和谋划一定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加之卫青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采用正确有效的战略战术,这才铸就了七战七捷的奇迹.反观李广,则只能称其为勇将但是作为大运动战的将领,李广则不可谓合格.主观方面的原因则主要源于李广自身了,其主要有三大弱点,都是很致命的.首先,自负是李广的第一大弱点.在“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之后还有两句是这么说的“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李广自负其才天下无双,所以行军打仗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要求,就图便利,随水草丰茂处扎营,尤其对于军务文书更是能省则省.而当时的另一位名将程不识则行事十分认真、严格,与李广截然不同,因而其军队从未遇到过大的危险.程不识也说过,“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事实也如此,李广为此打了不少败仗.还有,李广自恃才气出众,作战勇猛便产生极大的自负心理,行风散漫,甚至私下接受梁王的封印,这也犯了严重的过错,给自己带来极坏的影响.其次,心胸狭隘是其第二大弱点.李广平时的为人心胸狭隘,毫无大将风度,甚至会为一点小事怨恨别人并伺机报复.譬如,霸陵尉本是按军令执行,做法并无太过之处.然而李广却始终记下这一“仇”并寻机报复,甚至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也不忘公报私仇,设计杀害得罪过自己的人,可谓睚眦必报.这种狭隘的心胸也给别人尤其是当时的汉武帝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试想,无论任何时代,一个心胸如此狭隘的人领导会重用吗,即使用了会放心吗?第三,“言而无信”是李广的第三大弱点.他在镇守陇西时,有羌人造反.他使用诈术,诱使羌兵八百多人投降,最后却全部加以坑杀.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兵”.用计策劝降敌人,以不损一兵一卒的方式取得战争的胜利,绝对是值得称道的行为.但是,出尔反尔、坑杀降将的做法,又怎能获得皇上的信任?无论敌友,谁都不敢相信一个言而无信、背信弃义之人,而这一行为也给李广带来了无穷的后患.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
“李广难封”终极真相:原来是皇权与舆论的一场博弈!
“李广难封”终极真相:原来是皇权与舆论的一场博弈!“李广难封”是历史上一桩著名公案,其原因众说纷纭,主观上多归结于李广自身的缺陷,如不擅长奔袭战、政治不敏感、心胸狭窄等等;客观上则归结于体制问题,如汉朝军功制的落后、皇帝任人唯亲、官场倾轧盛行等等,但综合考察西汉尤其是汉武时代的政治结构及封侯状况,可以发现上述说法都有很大问题。
那么,“李广难封”的真相究竟如何呢?汉代封侯有多难?按军功授爵,是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
汉承秦制,分军功爵为二十个等级,最高一级为“列侯”,这就是李广们梦寐以求的东西。
列侯既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权利的象征。
如果把汉帝国比作一家大公司,列侯就相当于公司股东,只是他们的股份不称“股”,而称“户”。
一个侯食邑多少户,就表明他能得到多少户人家的供养,将这些人家的田赋装进自个的腰包。
侯的封号是世袭的,可以传给后世子孙。
在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封侯自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从公司老板皇帝的角度来说,每封一个王或侯,就损失一部分土地和纳税户,所以创始人刘邦曾对封王封侯做出过严格规定,即“非刘姓不王”、“非功不侯”。
封王拼的是出身,投胎的时候就决定了。
封侯拼的是功劳,值得奋力一搏,但其他功劳还不行,必须是大的军功,得率军队在战场上杀死或俘虏足够数量的敌人才行,这有个术语叫“首虏率”。
当初,连萧何、张良的论功封侯都引起不小争议,可见首虏率是个硬指标。
有了这个硬指标,封侯就没那么容易了。
李广没封侯不假,当时和他齐名的程不识将军同样没封侯,武帝时代其他名臣,如“智囊”韩安国、“财神爷”桑弘羊以及屡办大案的张汤等,都是要能力有能力、要功劳有功劳,也都没封侯。
卫青直捣龙城、斩首七百余级的那一仗,取得对匈奴的历史性胜利,却因未中首虏率,只是被封为关内侯(无国邑,比列侯低一级),后来他连续立有大功,才封了侯。
所以在汉朝,你若不是刘姓皇族,又没有实打实的战绩,就别指望封侯了——股东是那么好当的么?话说回来,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虽说刘邦当初杀白马盟誓,搞得煞有介事,他的继任者们还是一再违背他的意愿。
读《史记》之李广难封还是不能封
读《史记》之李广难封还是不能封李广难封。
功高却不能够封侯封官,命运多舛。
不能封?还是难封?汉朝的匈奴之患。
中原被匈奴所逼。
匈奴属于游牧民族对战农耕文化。
一旦出现了天灾人祸,匈奴就要过来抢,抢女人,抢粮食。
不仅抢,还要杀人。
自刘邦开始,中原和匈奴和亲。
但无效果。
故汉武帝怒了,开始着手打击匈奴。
1.皇帝的明褒暗贬李广,就是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较为出名的一个。
李广是李信的子孙后代,而李信则是秦始皇时期著名的将领。
也就是说,李广是名将世家。
所以,家族家庭的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在这一点上也要特别注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定要营造一个健康、有追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时时刻刻得到熏陶。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就开始从军,并因为箭术高明,射杀了多个匈奴,因此被封为中郎,开始当上了一个小领导。
后来,被汉文帝赏识,又提升到了汉文帝的骑兵侍从。
汉文帝对李广的评价很高:“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就是说,你小子要是生在刘邦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万户侯,是大将军的级别了。
但是,汉文帝这句话,仔细读的话,会发现是明褒暗贬。
为什么呢?汉文帝时期,并非和平时期,匈奴也是每年都要来例行抢劫几次。
那么,对于有才能的大将,必然是十分需要的。
讲道理,如果汉文帝这么看重李广,应该是要让他带兵打仗,而不是说他生不逢时。
如此说来,就只有一个可能的,汉文帝是在提醒李广,你这个人有些飞扬跋扈了,要是在刘邦时期,就像是英布、彭越哪些人一样的下场。
那就是说,你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不要有过多的非分之想。
所以,无论是官场上,还是职场上,对于别人的话,一定要掰碎了分析,不要总觉得自己多么厉害。
2.攻心计等到了汉景帝时期,李广为上郡的太守。
所谓太守,就是掌管上郡的一切事务。
而李广之所以会来上郡当太守,原因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有一个大臣对皇帝说,李广是个人才呀,老是让他去打仗,要是伤到了,对于国家来说可以极大的损失,还是把他调往战事没那么多的上郡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广难封的原因
摘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致使匈奴人闻风丧胆,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
李广难封的悲剧给后人留写了无限的感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悲剧呢?本文从大的两个方面来试着论述其原因。
关键词:自身原因、外界原因
一、自身原因
1.性格缺陷
(1)自负其能,过度自信
据《史记》记载:李广自负其能,因为自己箭法好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
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
李广守城时曾经亲率一百士兵离开守军去追匈奴的三个射雕者,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
李广命令士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千骑兵,李广的一百士兵非常恐慌。
李广命令士兵前进扎营,假装诱敌,让匈奴不敢来袭击,然后半夜撤回了军营。
如果匈奴没有上当,强行袭击,李广和那一百士兵必定为匈奴所虏。
他自负其能让自己和士兵陷入险境,虽能侥幸全身而退,却不值得称赞。
(2)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
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
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
”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
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韩将军迁调右北平。
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
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得知卫青要让刚失候的好友公孙敖挡单于的事情后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师的结局。
(3)性情冲动
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
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
按照当时的礼节,调走的将领要与总统帅有个告别仪式的。
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
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未能参战,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
(4)讷口少言,脾气古怪
李广不但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语,不但不说话,脾气还很倔强。
他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公然藐视上级领导。
在漠北之战,李广和赵食其却在大漠中迷失方向,延误了与卫青回合的期限,按当时的律法是当斩的。
卫青派人去调查此事,准备向武帝报告。
李广非常地恼怒,没有回答任何问题,最后自刎,结束了一生。
(5)性格残暴
李广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
李广诱骗他们八百多人投降,投降后却把他们杀光了。
此事颇像白起坑杀40余万赵国降兵。
但两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杀赵军的确有失道义,但他的顾虑不无道理:赵军是在粮已尽数日,且主将战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于无奈而无丝毫诚意。
40余万降军就像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白起坑杀之是为国家利益计。
而羌人则是被李广招降的,肯定是诚心地归顺。
虽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杀已降”性质更为恶劣。
用欺诈的手段杀光了已投降的人可见李广不但不守信用,而且残暴无比,令人汗颜。
2.军事局限
(1)治军不以纪律,不重文书,不重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
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
李广行军无严格队列、阵势,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
(2)缺乏战略意识,无大将之才。
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
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
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
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
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李广因为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
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与单于对决,而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
(3)纯军事主义,无政治意识。
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
李广拿到了叛军军旗。
在古代,在战争中,谁拿到军旗,谁就立了功,要受赏的。
但是李广私下接受了景帝的弟弟梁孝王的将军印。
孰不知,梁孝王和景帝素不睦,可以说这是李广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的,结果景帝很生气,也就没有行赏。
3.生不逢时,数奇
西汉在建立之初就受到匈奴的威胁,汉高祖刘邦曾率大军征伐,结果被困平城,七日后方才逃脱。
军事上的失利以及汉建立初的民生凋敝的状况,使得西汉统治者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发兵匈奴,转而委曲求全,采取"和亲"政策以求发展。
在没强大的国力的支持下、没必胜的信心下,文帝和景帝是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的!“文景之治”不用武力是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李广数奇,命运坎坷。
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出生入死,杀敌无数,但
一向以硬碰硬,从而常常导致伤亡或惨败。
二、外界原因
1.封赏制度的缺陷
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
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②斩敌千级以上;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
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
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2)李广老矣,汉武帝任人唯亲
汉武帝希望开疆拓土,本身更喜爱青年将领担当大任。
而李广老矣。
因此汉武帝很喜欢卫青,封他做大将军,为军政最高统帅,而当年轻的霍去病涌现出来后,卫青就被汉武帝冷落了。
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都是汉武帝的裙带亲戚,也都被破格任用,受到包括封侯在内的奖赏不用说是非常显赫的。
而
李广没有后台,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
李广既没有显赫的家世,又没有女儿姐妹在宫中做贵妃,虽然作战勇敢,但皇帝完全可以充耳不闻。
(3)卫青假公济私
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
汉军出塞后,卫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单于驻地,就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
东路迂回绕远,而且缺乏水草,势必不能并队行进。
因为卫青曾暗中受到汉武帝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恐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
而且当时卫青的恩人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李广调开,让他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
三、总结
李广的难封的悲剧性因素其实是很多的,有表面的、深层的,时代的、个人的,偶然的、必然的。
悲剧性人物李广是一本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认真吸取吸取教训。
【参考书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11第二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6
〈现〉王传武《李广的悲剧与意外后果》.2006.3第33卷第二期山西师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