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合集下载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及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及基本经验
30%,70岁以上13%; 妇女60%; 初中及以下90%。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农业后 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
新生代农民工 76% 不愿再回乡务农 85% 从未种过地 (国家统计局2010年10省调查:90%的新生代农
民工没有从事过一天的农业生产活动)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农 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
陕西抽样调查:
72% “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
55岁 务农农民平均年龄
63% 妇女 83%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四川抽样调查: 务农农民50岁以上54%,60岁以上
持“一国两制”方针
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政治人民协商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制
五、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 党,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 前途命运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总结
9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自己的革命、 建设和改革道路。这些经验弥足珍 贵,值得全体共产党人永远铭记。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重大意义
◆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传统小农生
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在坚持和完 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加快培育新型生 产经营主体,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 民逐步走上“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 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化路 子,解决保供增收长效机制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泰能®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二、取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 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 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 代前列。
泰能®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取得了巨大成就。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胜利实现了现 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泰能®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
泰能®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三、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这些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在 前进中解决的,也只有在前进中才能解决。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的对外开放格局。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泰能®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

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十个结合”)

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十个结合”)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却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华彩乐章,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入而全面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进一步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一个重要使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随后,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讲话时再次强调,党的十七大总结的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特别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以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创造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成就与经验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 (5)2.1 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历程 (6)2.1.1 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 (8)2.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8)2.1.3 新一轮改革的高潮 (11)2.2 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与推进 (12)2.2.1 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13)2.2.2 改革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 (14)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 (16)3.1 经济领域的成就 (17)3.1.1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8)3.1.2 结构优化的进展 (19)3.1.3 对外经济的拓展 (21)3.2 社会领域的成就 (22)3.2.1 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进步 (23)3.2.2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24)3.2.3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25)3.3 政治领域的成就 (26)3.3.1 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28)3.3.2 法治建设的推进 (29)3.3.3 党风廉政建设的加强 (30)四、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 (32)4.1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33)4.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34)4.3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 (36)4.4 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形成改革合力 (37)4.5 坚持依法治国,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 (38)五、结论与展望 (40)5.1 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和成就 (41)5.2 分析当前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43)5.3 提出未来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任务 (44)一、内容概括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中国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巨大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逐渐从局部探索转向整体推进,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进程及其宝贵经验探微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进程及其宝贵经验探微

“改革开放”的完整释义与“改革”和“开放”这两个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换言之,“改革”与“开放”的整合过程完整演绎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因此,要理清改革开放40年基本历程,就必须首先要对“改革开放”概念作进一步解释和辨析。

一、“改革”“开放”与“改革开放”概念辨析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改革”和“开放”是两个具有鲜明差别性的概念,但在当前中国话语语境中,二者内涵却又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紧密的逻辑性。

首先,在词源角度,“改革”有以下解释:“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形式或状况”[1]的意思,其旨在对事物内部发展过程中,不符合客观实践发展需求的部分进行剔除、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区别于旧的、落后的状态,以新的形式或状态来适应和继续推动事物的发展。

其次,对“开放”的解释则包含有:“展开卷起的东西;解除封锁、禁令和限制”[2]的意思,此外,还有:“容许内部变化(如社会变动性、改革的思想)并允许在社会、宗教和政治制度上差异的一个开放性社会;新的、外来因素的流入”[3]的意思。

由此可知,“开放”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词汇,它不仅可以是针对事物发展外部进行开放,而且还有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开放。

再次,改革”与“开放”两个概念之间,在当前中国话语语境中有着一定内在的逻辑联系性。

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开放”需要事物首先解除本身封闭的思维桎梏和思想束缚,即先进行自我的“改革”之后,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接受自身系统内部或系统之外有助于促进发展的部分,最终推动并实现事物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从事物发展范围和方向上考虑,“改革”一般在单向范围内进行,只针对事物内部,而“开放”不仅对外部开放,还有内部范围内的开放,是双向范围上进行。

由于,“改革”和“开放”这两个词的概念在词源和语境中有着辩证统一性和紧密的逻辑性,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改革”与“开放”这两个概念深度融合的过程就体现为“改革开放”概念确立的过程。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十讲-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与经验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十讲-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与经验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十讲-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与经验D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6次全国代表大会、47次中央全会,国家召开7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2次代表会议以及全国政协会议。

这些会议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确定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及计划规划,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条道路的核心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实际上就是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这条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中国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经验,指明了方向。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整体进入“小康社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1、全面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各方面的体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政府公关理论版16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文/吴晓云(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广西桂林..541000).摘要: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其是中国共产党执着追求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使命。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群众,大刀阔斧地开展现代化建设,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是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此,本研究简单归纳总结了现代化建设重要进程,并分析出基本经验,进而更好地指导今后地工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程 经验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可以看出我国摸索出了经济落后国家在短时间内达到现代化发展的良好道路,使得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途径得到了拓展。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建党的初衷在于带领广大群众独立与解放,并渐渐地实现国富民强。

纵观整个全球发展格局,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共产党经历了很多曲折,也在不断地前进,获得了累累硕果。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初步确立与实践(1949—1978年)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轨迹和趋势可以看出,其起点始于1949年国家成立,其为我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注入了鲜活的政治动能。

实际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就从国家各种发展领域理清了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党队伍建设之间的联系和共性,其认为新民主主义事业完成后,党应依据国内轻工业和重工业实情,挖掘新的发展方式,以加速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

虽然毛泽东同志在这一过程中,并未直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但从本源上看农业和工业本身属于支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柱,具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

尤其是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我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我国发展力,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而这又在无形中体现了现代化发展出重要性。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当时国际环境,毛泽东同志立足国家发展现状,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相应部署,具体而言:首先,战略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一、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它标志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封闭自守向对外开放转变。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正式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这一决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核心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

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后,中国逐步推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1984年以后,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了金融、财政、价格等领域的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实行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加强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2.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监督和决策职能。

3.改革行政体制,实行地方政府责任制,加强地方政府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权限。

4.推进民主监督和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公民权利和法治建设。

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论述题1.试论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教训。

2.试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试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试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历史性成就及其意义。

5.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革命新道路的?6.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7.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8.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9.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0. 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1.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14.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15.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16. 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17.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18.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9.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20.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答案要点与评分标准试论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教训。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5分)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课后习题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后习题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目录上编 (3)综述 (3)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2,怎么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4)第一章 (4)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4)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5)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上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5)第二章 (6)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6)2,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7)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7)第三章 (8)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8)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8)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8)中编 (9)综述 (9)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9)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10)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0)第四章 (11)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1)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1)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11)第五章 (12)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2)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 12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13)第六章 (13)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13)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4)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14)4,为什么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14)第七章 (15)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人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15)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6)3,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6)下编 (17)综述 (17)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7)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17)第八章 (18)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8)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8)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8)第九章 (19)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9)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20)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20)第十章 (21)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1)2,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22)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哪些主要成就?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3)上编综述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摘要: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其创新的思维、正确的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6年的历史回顾,深入而全面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6年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进一步展望未来。

Abstract: On december 18th in 1978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with its innovative thinking, the correct route, starte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36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orough and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 of 36 y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ecious experience, and at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further ahead.关键字:改革;经验;展望Key words: reform ; experience ; prospect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第十章习题

第十章习题

第十章习题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单项选择1、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揭批“四人帮”运动还在开展B.清查“四人帮”的帮派体系工作开始着手C.国家的正常秩序需要恢复D.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2、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一切职务的会议是()A.中共十届二中全会B.中共十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一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错误理论与实践的会议是()A.中共十大B.中共十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一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4、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强调的是()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拨乱反正C.改革开放D.“两个凡是”5、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A.《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华国锋在中共十一大上的讲话C.邓小平关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讲话D.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6、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伟大转折的会议是()A.中共十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D中共十二大7、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A.中共十一大上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D.中共十二大上8、首次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文献是()A.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D.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9、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内容是()A.把邓小平写入党章B.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决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D.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0、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在()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11、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是()A.依法治国B.以德治国C.发展市场经济D.建设精神文明12、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A.开始酝酿B.正式提出C.从科学构想变成现实D.完成历史使命13、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A.联合国B.世界贸易组织C.世界卫生组织D.世界银行14、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A.《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B.《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C.《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D.《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5、2005年起,确定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了一场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A.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B.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活动C.反腐败斗争D.党风廉政建设活动16、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主线是()A.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B.党的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C.党的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D.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17、到2006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第三位,外汇储备()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18、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的法律是()A.《对外贸易法》B.《反分裂国家法》C.《行政许可法》D.《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多项选择1、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在于它()A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B成为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C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D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主要表现在()A.拨乱反正的推进B.国民经济的调整C.农场改革的突破性进展D.对外政策的调整3、1978年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A.包产到组B.包产到户C.包干到户D.统分结合4、为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央于1980年5月决定设立经济特区,它们是()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5、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提出了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它们是()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6、1987年中共十三大()A.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B.比较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C.完整地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C.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7、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8、1996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A.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B.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C.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D.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9、2000年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做到()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代表中国革命的胜利10、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即()A.自主创新B.重点跨越C.支撑发展D.引领未来11、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其中包括()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C.大力建设创新国家D.社会主义荣辱观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除了生产发展,还有()A.生活宽裕B.乡风文明C.村容整洁D.管理民主13、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部署是()A.大国是关键B.周边是首要C.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4、为保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繁荣和稳定,中央政府严格执行的方针是()A.“一国两制”B.“港人治港”C.“澳人治澳”D.高度自治三、简答题1、简述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摘要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这33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78年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起,我们不断探索,前进,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决定了我们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未来是美好的,让我们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向共产主义奋斗。

关键词:改革;经验;展望AbstractChina has made a great progress in thirty-three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 From seventy-eight years our party putted our focus on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n ,we continue to explore, move and get a wealth of experience. Determined by the superiority of socialism, we will have a better future , sine future is bright ,let’s step by step, down to earth to fight for communist.Key words:reform ; experience ; prospect今年距离是改革开放的33周年。

在这些年的改革实践中,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继续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简要回顾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起步的。

面对着经济停滞,百业待兴的严重局势,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推动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同时,决定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与实践经验,对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PPT精品文档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PPT精品文档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
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 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 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 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 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 阶段。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
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19年10月中共十六 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 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个决定的发表,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个发展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制度创新。特 别是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 容的制度创新。
徐州离世界越来越近了
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2019年底,全市公路
里程实现12146公里,全省排名第二,其中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0公里。货运量达 18480万吨,是1978年的7.1倍;2019年观音 机场开通国内航线17条,年旅客吞吐量达41 万人次,拉近了徐州与世界的距离。全市人 均道路面积由1989年的3.3平方公里增加到 2019年的12.9平方公里。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一个有关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的公布和 实施,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最重要的 认识成果,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 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 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这次大会有两个突出贡献: 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 内容和实施方案。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 进程、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时,用了 “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等十个方面的 “结合起来”的论述。这十个“结合起来”, 是新时期我们党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真实体国的面貌、中国共 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第四,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党对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不断 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十六大报告在阐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提出了实现社会 更加和谐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不断 深化对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 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 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 结果。
强调: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 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 突出的地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的社会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形成全 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的局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 好社会环境。
主要经验
一、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坚 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认真总结并借鉴党的历 史经验,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不 断地总结成功经验,克服困难,中国人民的面貌、社 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 的变化。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就必须坚持好这些经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人民 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 开放。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巨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巨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巨大成就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教训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巨大成就三、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教训建国初期,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的经验,更有严重失误的教训。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经验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道路的开始。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等等。

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正如后来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

”2、党的“八大”明确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1956年秋召开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这就明确规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遗憾的是,这这些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坚持下来。

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的经验

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的经验

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的经验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下面是WTT整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的范文,欢迎阅读!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篇一改革春风,扬起伟大中国新气象;煦煦暖日,温润炎黄儿女万千情。

35年历程,我们见证了阳光,沐浴过风雨,35年拼搏,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我们在走向物质富裕的同时,也收获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的首要经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5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次重大推进,都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发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来了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带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突破性进展。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实践证明,无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坚持改革开放,都必须基于两者的统一。

一旦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割裂或对立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陷入停顿或倒退。

三、坚持以人为本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依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依靠人民、由人民当家作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奋斗目标和检验标准,切实做到改革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其它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律和特殊运行方式,始终坚持在发挥市场配置资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一场社会变革,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

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果。

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

产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

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

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新一轮改革潮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也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标志中
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要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

2007年10月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系统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概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

(二)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

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三)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

(四)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

(五)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

(六)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七)要把破除旧体制与创建新体制结合起来,即改制与建制相结合,运用法律手段巩固改革成果。

(八)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