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微生态群和菌群失调

合集下载

卫生微生物 名词解释

卫生微生物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卫生微生物学(sanirary 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影响人类健康以及消除其危害对策的科学。

2.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及其宿主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科学。

4.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微生物各种群之间,及其与外环境(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卫生微生物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5.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6.生态圈(ecosphere):也称为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面由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组成,其中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称为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居住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较大的生态系统。

7.*生境(habitat):指生物栖息的场所,或者说是生物生存的环境。

8.*龛(niche):或译作生态位,不仅指生物居住的空间,还包括功能作用。

可分为空间生态龛(spatial niche)和营养生态龛(trophic niche).9.微小生境(microhabitat):又称为微小空间,指生物生存的局部小空间,对于研究微生物十分重要。

10.种群(population):是具有相似特性和生活在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群,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既可以指单一的种,也可以指密切相关的相似类群。

11.群落:生活在一起的多种不同种群的生物称为群落。

12.1竞争(competition):两个种群因需要相同的生长因子或其他环境条件而发生的争夺现象。

微生物群落平衡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微生物群落平衡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微生物群落平衡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生活中有许多微观的生物,它们生活在人体内部或者周围环境中,对人类的健康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等,它们与人类共存互利,维护着很微妙的平衡。

而当这种平衡失调时,我们就会产生一些疾病或者不适感。

本文将会探讨微生物群落平衡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一、微生物群落平衡的定义什么是微生物群落平衡呢?简单来说就是指人体内部的各种微生物之间相对稳定的总量和结构分布。

人体内有很多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相互制衡,共生共存。

这种微生物调和是非常微妙的,其中一个部分有所变化,都会对整个微生物群带来很大的影响。

当这种平衡失衡时,我们便会面临一些健康问题。

二、微生物群落平衡的重要性正常的微生物群落状态对人体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们可以帮助人体的一些重要的功能。

例如:1.消化:人体内部有很多细菌,它们对消化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本身无法消化一些植物纤维素,但是肠内的有益菌就可以将它们消化掉,从而帮助人体营养摄取。

2.免疫功能:许多微生物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健康,所以人体平衡的微生物群落可以促进人的免疫力。

3.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内部的微生物与心理健康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

神经元可以通过肠-脑轴相互影响,使得肠道中的微生物和情绪、行为、认知等心理因素密不可分。

三、失衡的微生物群落会导致哪些问题?微生物群落失衡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疾病。

例如:1. 肠胃问题: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在平衡状态下对人体的消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当微生物群落失衡时,就容易导致各种肠胃问题,如腹泻、便秘等。

2. 减弱免疫功能:失衡的微生物群落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使人体变得更加容易感染疾病。

3. 心理问题:失衡的微生物群落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四、如何保持微生物群落平衡?为了维护人体的健康,我们需要保持微生物群落的平衡。

有以下几点是可以帮助人维持微生物群落平衡的:1. 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具有高效杀菌作用,可以迅速减少害菌。

人体微生态与肠道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人体微生态与肠道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人体微生态与肠道健康的关系是什么在我们的身体内,存在着一个微小而又神奇的世界——人体微生态。

这个世界中的微生物群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与肠道健康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人体微生态,简单来说,就是指生活在我们身体内和体表的各种微生物的总和。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等,它们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而肠道,则是人体微生物最为集中的部位之一。

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被称为肠道菌群。

这些菌群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有助于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有些成分是我们自身无法直接消化的,而肠道菌群中的一些细菌可以分泌特定的酶,帮助分解这些复杂的物质,使其能够被人体吸收利用。

比如,膳食纤维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可以被分解为短链脂肪酸,为肠道细胞提供能量。

肠道菌群还能够参与合成一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

比如维生素 K 和 B 族维生素等。

这些维生素对于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在营养方面的作用,肠道菌群对于肠道的免疫系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而肠道菌群能够帮助训练和调节肠道的免疫细胞,使它们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应对外来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同时避免对无害的物质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持肠道免疫平衡。

当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时,肠道的屏障功能也能够正常发挥。

肠道屏障就像是一道防线,能够阻止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入体内。

肠道菌群通过与肠道细胞的相互作用,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

然而,如果人体微生态失衡,特别是肠道菌群失调,就可能会给肠道健康带来一系列问题。

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杀灭肠道中的有益菌,导致菌群失调,从而引发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或者长期的压力、缺乏睡眠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

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能与多种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比如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与预防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与预防

河北医学院附属三院张琳等报告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中双 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P<0.01),肠杆菌数量 增加(P<0.05),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降下。随着腹泻症状 消退伴有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但厌氧菌的上升速度缓慢,与症状的 恢复是同步的,但菌群恢复速度较临床症状好转速度为慢,而且菌群 失调程度与临床症状轻重有关。
五肠、道消菌群化→3系13篇疾(1病994与~2肠008)道菌群失调
消化系疾病→73篇
1、急、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肠炎、痢疾时常伴胃肠道 菌群严重比例失调,常住菌(如拟杆菌、 双歧杆菌、肠杆菌)数量减少,外袭病菌 异常增多。慢性腹泻原因较复杂,常见的 有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菌痢后腹泻、吸收 不良综合征及原因不明等,与肠道菌群失 调互为因果。
人体中定居的细菌
人体的皮肤、口腔、肠道、阴道中都有细菌长期存在, 被称为正常菌群。
成人体内的细菌数为1.2千克,约100万亿(1015)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主要在肠道,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约
80%,细菌种类约400-500种,粪便重量的1/3~ 2/5是微生物。这些细菌可分为3类:
有益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 中间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 有害菌:葡萄球菌、假单孢菌
消化道细菌的分布
口腔:菌群高度复杂,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 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 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 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 小于103/ml,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 多。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 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 病因子。
侯晓华,张锦坤等报告慢性腹泻病人粪便菌 群的检测结果以肠杆菌、粪杆菌、双歧杆菌群 失调有关。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一)人体正常菌群
1.正常菌群: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微生物。

人类与自然环境
接触密切,因此正常人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
尿生殖道等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2.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致病,只有当
机体免疫力下降,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时方可致病。

这些菌群称
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这些细菌在体内引起的感染又称为内源
性感染。

(二)生态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1.概念:生态失调就是宿主、正常微生物群与外环境共同适应过
程中的一种反常状态,在正常菌群表现为种类、数量和定位的改变,
在宿主表现为患病或病理变化。

微生态失调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
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2.菌群失调的诱因
(1)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2)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3)医疗措施影响及外来菌的侵袭。

3.菌群失调的常见菌类
(1)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

(2)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3)厌氧菌: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类杆菌等。

(4)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4.实验室检查法原则
(1)细菌总数的测定。

(2)各部位正常菌群的检测。

人体微生态系统

人体微生态系统

A
3
肠道正常菌群可以分三类:一是致病(既有害菌),包括葡萄球菌,变形杆菌, 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腐败菌。腐败菌在将氨基酸分解时会产生 出氨、胺、硫化氢、吲哚、酚类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组成了“内毒素”,极 易引起肠粘膜破坏,诱发感染和肿瘤发生,影响脏器功能等多发面的治病作是一起 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微生态平衡时,这些细菌数量少,处于劣势 ,不足以致病,但也是人体微生态的组成部分。如果人体微生态失衡,有害菌的数 量超过了正常水平时则可以引起人体发病。二是共生菌的益生菌,主要包括双歧杆 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肠道中的这些对宿主有益而无害的益生菌类主 要是专
A
2
在正常条件下,这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方面对宿主有利,能辅助宿主 进行某些生理过程;另一方面对寄居的微生物有利,使之保持一定的微生物群落组 合,维持其生长与繁殖。如果这个微生态系统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微生态学研究发现,在以上人体部位的微生态系统中,肠道是一组庞大的最重要的微 生态系统,不但层次复杂,微生物群、生物流量也相当庞大。现在已经清楚的知道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主要在肠道,占人体总微生物的78.68%,排除粪便重量的1/3-2/5是微生物,而且90%以上是活的。人体肠道中存在着多达120种以上微生物,细 菌数量高达100万亿个,重约1.2公斤,它是人体主要的微生态系。
人体微生态系统
A
1
人体凡与外界接触或与外界相通的部位皆有微生物存在。一般认为,一个人自13
打出生以后约1--2小时即可以从其体内分离出细菌。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机体由10 个细胞组成,而与人体共生的细菌数则达1014个,亦即人体携带的细菌相当于人体 细胞数的10倍,这些细菌坚定的寄居在人的皮肤,外耳道,口腔,呼吸道(鼻腔、 咽喉及扁桃体部位)、眼结膜、胃肠道、阴道等器官中,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和人 体形成了共生关系,与人体形成了独特的生理组合,他们与人体每时每刻都进行着 大量的化学和生物学活动,并无声无息的与人体和外环境维持着动态的生理性微生 态平衡系统。

人类健康与微生物的关系

人类健康与微生物的关系

人类健康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

像病毒这种微生物,一听就让人惶恐。

但是也有很多对机体有益的微生物,像肠道有益菌。

人身上微生物个体总数大概有100万亿个,从数量上讲,基本是人体细胞的3倍。

人体细胞的基因组大概有2万个,而微生物的基因组大概有988个,基本上是500倍。

从这个数据,可见一斑。

毫不客气地说,我们要生活得又健康又快乐需要微生物,而微生物并不那么需要我们。

我们的身体里,不仅肠道、口腔、鼻腔、皮肤、阴道、上呼吸道有细菌,就连血液,眼睛表面,女性的输卵管、子宫和盆腔里,甚至大脑里,都有细菌。

1、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及生理功能人体所携带的微生物总量十分巨大,约100万亿个。

菌群种类更是高达1000余种。

总重量约1271克,体积相当于一个肝脏。

其中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的专性厌氧菌,仅有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厌氧菌。

这些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分布于人体各处,其中肠道、口腔、皮肤、阴道是人体四大菌库,这些分布在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正常菌群各自有着不相同的生理功能,以肠道菌群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

皮肤菌群,是指在皮脂腺管中有厌氧的疮庖丙酸杆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

此外,皮肤表面还栖居着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棒杆菌、微球菌以及白色念球菌和皮癣菌等皮肤正常菌群。

可以说皮肤正常菌群是人体第一道生物屏障,它对于皮肤的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等具有重要生理作用。

口腔菌群,口腔黏膜上栖息着卟啉单胞菌、梭杆菌、普氏杆菌、消化链球菌以及溶血链球菌、乳酸杆菌、变形链球菌、韦荣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衣氏和内氏放线菌以及白色念球菌等。

其生理功能是在维持口腔洁净,抵御致病菌生物侵袭(防止病从口入),促进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物分为两种,第一种称为正常菌群,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

肠道正常菌群包括:胃内黏膜定植着酵母菌、螺旋菌、乳杆菌、少量球菌。

小肠由于肠蠕动过快,很少有常住菌定植,只有肠球菌、乳杆菌、肠杆菌等过路菌;结肠定植着大量正常菌群,差不多有1013CFU/g肠内容物,即千百兆个活菌,它们由类杆菌、双歧杆菌、优杆菌、梭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乳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差不多50个菌属400—500个菌种组成。

人体微生态失衡会导致哪些疾病

人体微生态失衡会导致哪些疾病

人体微生态失衡会导致哪些疾病在我们的身体内,存在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世界,它们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这个被称为人体微生态的系统,一旦失衡,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那么,究竟人体微生态失衡会导致哪些疾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首先,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比如,常见的肠易激综合征。

当肠道菌群的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炎症性肠病也是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一个后果。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都属于炎症性肠病的范畴。

失衡的肠道菌群可能会触发肠道的过度免疫反应,引发炎症,损伤肠道黏膜,导致长期的肠道炎症和溃疡。

肠道微生态失衡还与肥胖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些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与正常体重人群有所不同。

有害菌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能量,促进脂肪的吸收和储存,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除了消化系统,皮肤微生态失衡也会带来不少问题。

痤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皮肤表面的微生物群落失衡,有害菌过度繁殖,可能会导致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堵塞,进而引发痤疮。

湿疹也是皮肤微生态失衡可能导致的疾病之一。

正常情况下,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可以帮助维持皮肤的屏障功能,但一旦失衡,皮肤的抵抗力下降,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引发湿疹等炎症性皮肤病。

在呼吸系统方面,微生态失衡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

健康的呼吸道存在着一定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维持着呼吸道的健康。

但当微生态失衡时,有害菌可能趁机侵入,引发感冒、肺炎等疾病。

对于女性来说,阴道微生态失衡则容易引发妇科疾病。

例如,细菌性阴道炎就是由于阴道内的菌群失调,导致有害菌过度生长而引起的。

这可能会带来阴道瘙痒、异味、分泌物异常等不适症状。

此外,人体微生态失衡还与一些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关节炎症。

菌群失调症ppt课件

菌群失调症ppt课件

Ⅰ度菌群失调症
临床表现: 为潜伏型,临床症状不明显,可逆,去除病因,不经治疗也能恢复。 粪便外观: 正常成形软便,或不成形软便或稀便。 涂片所见: 仅是数量和比例轻度改变。 细菌总数在正常范围、正常低值或略有减少。G+b在正常低值,G-b多有增加,G+C在正常高值或增多,类酵母样菌、梭菌常有增加。
10:40:45:5
正常范围
优势菌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阳性杆菌
其他(特征菌变化)
酵母样菌增多
影象诊断: Ⅱ度菌群失调表现
本表主要适用于成年人。杆菌与球菌比例约为75:25 [区间为:百分率之比(73.5 –79. 5): (2.5 –26. 5), 数量之比(7.5± 1. 0): (1.0± 0. 5)]。
大便菌群比例报告方式
文字描述法 简表法
文字描述法范例
涂片所见: 细菌总数: 明显减少 革兰阳性杆菌: 较正常明显减少 革兰阴性杆菌: 较正常略减少 革兰阳性球菌: 较正常增多 革兰阴性球菌: 未见改变 类酵母菌: 较正常略有增加 其他: 可见少量脓细胞 镜下印象: Ⅱ度菌群失调表现
Ⅲ 度菌群失调症
临床表现: 为弥漫型,又称二重感染或菌交替症。主要表现急性腹泻,排便次数多,常见性状多呈粘液性和稀水样、脓血便、或黄绿色粘液稀便等。例如假膜性肠炎,真菌性肠炎等。常有电解质失衡、低蛋白血症等,病情重或凶险。 粪便外观: 多为程度不等的稀便,也可为粘液便,常呈黄绿色或黑色。
涂片所见: 细菌总数明显减少或无明显改变,偶见部分病例细菌显著减少。 G+b明显减少 G-b明显增多,有时达90%以上 有的病例G+C(常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增多 杆菌和球菌比例倒置 类酵母样菌或梭菌呈明显增加。 总之粪便菌群已有明显改变, Ⅱ度菌群失调应粪便细菌培养和鉴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八章 细菌的基本特性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八章 细菌的基本特性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1.基因突变 突变是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不 可逆转的改变,从而导致的遗传性变异。
2.基因转移与重组 遗传物质由一个细菌(供菌)转移 至另一个细菌(受菌)体内的过程,称基因转移。转 移后的基因与受菌体的基因组重新整合在一起称重组, 并使受菌获得某些供菌的特性。基因转移有四种方式:
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1.维持菌体固有形态 2.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的外环境 3.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 4.决定菌体的抗原性 5.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1)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原核生物细胞 所特有的物质。其结构由聚糖骨架、四链侧链和五肽交 联桥三部分组成。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 聚糖结构如图:
(1)转化:供菌游离的 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并 与自身 DNA 进行整合重组,使受菌获得某些供菌的生 物学特性。
(2)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质 (质粒)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从而使受菌获得新的生 物学性状。 (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遗传 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体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生物 学性状。 (4)溶原性转换: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 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
利用密闭的蒸汽容器灭菌,通常在 103.4Kpa(1.05Kg/cm2) 蒸汽压力下,容器内温度可达到灭菌目的。凡耐高温、耐湿 热的物品均可用此法灭菌。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好,这 是因为:湿热比干热穿透力强;湿热中细菌的菌体蛋白 较易凝固;湿热蒸汽含有大量潜热,能迅速提高被灭菌 物品的温度。
黏附作用; 鉴别细菌。
2.鞭毛 某些细菌表面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帮助运动
鞭毛功能 与致病性有关 鉴别细菌

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

以便培养结果判定是否为菌群失调是不科学的,因为粪便中大约有500种左右的细菌,绝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也有少量的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和微需氧菌,如肠杆菌属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样菌等.这些细菌绝大多数是无法用常规的便培养方法(麦康凯和SS)培养出来的.要培养这些细菌需要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培养基,且鉴定过程复杂,耗时长(约2年左右).目前多数以涂片,革兰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的方法估计菌群的状况.胃肠微生态学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胃肠微生态系是人体微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不同部位的微生态学状况,应采取不同部位的标本进行检验,可采用插管法和剖腹手术时采取标本,但由于采样方法繁琐,患者依从性差,一般不予采用。

以粪便菌群作为评估胃肠道生态状况的指标,由于其标本易得,已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

事实上,粪便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是由微生物本身、宿主及宿主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它并不是大肠以上各生态系的简单汇总,却又与各生态系菌群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粪便的微生物群落,在定性和定量上都是恒定的,不同年龄、不同饮食和不同种族均不会使其发生质的变化。

只有当宿主处于病理状态时,尤其是发生胃肠道疾病时,才会使粪便菌群出现异常。

粪便干重的1/3~2/5由细菌组成,其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大约有500种左右的细菌「1」。

在常见的十几种细菌中,绝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也有少量的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和微需氧菌,如肠杆菌属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样菌等。

目前分析检测粪便中细菌数量和种类(也称为肠道菌群分析)的方法很多,总体可归纳为以下3大类。

1 培养法此法将新鲜粪便直接接种于多种不同的培养基上,对生长出来的菌落进行鉴定(一般鉴定到种)。

通过控制接种粪便重量的方法可以对肠道菌群进行定量培养。

将每种细菌的数量与参考值进行比较,或计算B/E(双歧杆菌/肠杆菌)值,即可评估肠道菌群的状况。

人体微生态系统与疾病的关系探讨

人体微生态系统与疾病的关系探讨

人体微生态系统与疾病的关系探讨人类身体内存在着大量微生物,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人体微生态系统。

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类微生物,它们与人体紧密相连,对人体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增加和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微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越来越严重,导致微生态系统失调,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本文将探讨人体微生态系统与疾病的关系。

一、人体微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皮肤微生态系统、口腔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系统等,每个微生态系统都由各类微生物组成,起着不同的作用。

其中,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为重要的微生态系统之一,它包括了约100兆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合成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参与免疫反应等,可以说,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二、微生态系统失调与疾病的关系微生态系统失调是指微生态系统中的某些微生物数量减少或增加,从而影响整个微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微生态系统失调时,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会引起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1.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调当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肠胃不适、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酸碱平衡失调、营养代谢紊乱相关的疾病也存在关联。

2.口腔微生态系统失调当口腔微生态系统失调时,有可能导致口臭、龋齿、牙周病等口腔疾病。

此外,口腔微生态系统失调还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有关。

3.皮肤微生态系统失调当皮肤微生态系统失调时,有可能导致痤疮、湿疹、皮肤感染等皮肤疾病。

皮肤微生态系统失调还与肥胖症、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内部系统疾病有关。

三、如何维护微生态系统的健康要维护人体微生态系统的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持微生态平衡。

1.膳食疗法膳食疗法是指通过改变膳食,调节微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可以通过增加膳食中的膳食纤维、益生菌、发酵食品等,来改变肠道微生态系统,维持人体内菌群平衡。

菌群失调症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症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症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症是一种指人体内微生物群落异常变化的疾病,也称为肠道菌群紊乱或肠道微生态紊乱。

菌群失调症是指肠道内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失去平衡,导致肠道内的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增加的疾病。

菌群失调症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因素、使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免疫系统异常等。

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对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饮食不均衡、喜欢高脂食物、缺乏膳食纤维等都可能导致菌群失调。

此外,环境因素也能改变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如长期暴露在恶劣环境下,容易使微生物群落紊乱。

抗生素是造成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抗生素能杀死人体内的有益菌,并增加肠道内的有害菌的数量。

菌群失调症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腹胀、胃肠胀气、腹泻或便秘、消化不良、肠道不适等。

由于微生物群落的失衡,人体吸收营养的能力减弱,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引发肠胃炎、肠道疾病、过敏等疾病。

针对菌群失调症,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

首先应避免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有益菌的数量。

其次,应避免不必要的使用抗生素,只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此外,也可以通过口服益生菌来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加有益菌的数量。

总之,菌群失调症是指人体内微生物群落异常变化的疾病,主要由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因素、使用抗生素等多个因素引起。

菌群失调症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并增加感染的风险。

针对菌群失调症,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避免不必要的使用抗生素以及口服益生菌来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人体微生态平衡和失调实验报告

人体微生态平衡和失调实验报告

人体微生态平衡和失调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人体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探究不同因素对人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以及失调时可能引起的健康问题。

二、实验原理人体微生态平衡是指人体内部微生物群落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状态。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保持着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但当某些因素干扰了这种平衡时,就会导致微生态失调,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三、实验步骤1. 收集样本:从参与者口腔、肠道和皮肤等部位采集样本。

2. 分离微生物:将样本分别接种到适当培养基中,进行纯化和分离。

3. 鉴定微生物: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特性和分子方法等手段鉴定各个菌株。

4. 培养微生物:将已鉴定出来的各个菌株进行培养,并观察其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5. 分析微生态平衡:通过对不同部位微生物的分析,了解人体微生态平衡的构成和特点。

6. 探究影响因素:通过对不同因素(如饮食、药物、环境等)对微生态平衡的影响进行实验,探究失调的原因和可能引起的健康问题。

四、实验结果1. 人体微生态平衡构成根据实验结果显示,人体内部微生物群落主要包括肠道菌群、口腔菌群和皮肤菌群。

其中,肠道菌群是最为丰富和复杂的。

口腔菌群主要包括链球菌、厌氧梭状芽胞杆菌等。

皮肤菌群主要包括葡萄球菌、毛地黄球菌等。

2. 影响因素及其健康问题(1)饮食: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引起腹泻、便秘等问题。

(2)药物:抗生素等药物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引起胃肠道不适等问题。

(3)环境:环境污染和接触过多的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口腔和皮肤微生态失调,引起口腔溃疡、皮炎等问题。

五、实验结论人体微生态平衡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不良的饮食习惯、药物使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可能导致微生态失调,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

六、实验感悟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人体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了解了不同因素对其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微生态群和菌群失调
人体的体表皮肤和与外界相通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及其腔道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寄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与宿主相安无事互相适应,而且各种微生物之间也相互制约而保持一个彼此共存的状态
1
人体微生态群特点
人体的消化道、上呼吸道、皮肤、尿道、外生殖器、眼结膜与外耳道等,有大量细菌寄生。

大肠是人体最大的贮菌库,细菌种类超过500种,数量达到10^11 ~10^12个,占人体微生物系统的80%左右,其中99%以上是正常菌群(主要是厌氧菌)。

结肠细菌浓度达10^11 ~10^12cfu/ml。

粪便干重的1/3为活的细菌,其中厌氧菌的数量超过需氧菌约10000倍,主要菌种为类杆菌、双歧杆菌和真杆菌,厌氧球菌包括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以及肠球菌等,以及肠杆菌科细菌非常多见。

正常菌群在人体的分布
正常菌群对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和内环境稳定有重要作用,其生理学意义主要有:
①通过在宿主皮肤黏膜表面形成的菌膜屏障拮抗外籍菌的入侵和定植,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②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增强其免疫力;
③参与物质代谢、营养转化与合成、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和激素转化等;
④促进各种毒素和致癌物的排出。

2
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是指正常微生物群在种类和数量上偏离正常的生理组合而对宿主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种表现。

菌群失调主要分为质的失调和量的失调。

质的失调可分为3种:
①需氧菌与厌氧菌比例失调:正常肠道菌群中厌氧菌应占绝大多数,如厌氧菌比例下降,即发生需氧菌感染。

②耐药菌与敏感菌比例失调:一般患者人院时,院外感染的细菌大多为敏感菌,其以携带敏感菌为主;入院后由于抗菌药物的应用,敏感菌被杀灭,耐药菌株被筛选出来,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③原籍菌与外籍菌比例失调:体内一般是原籍菌占优势,外籍菌很少,如比例失调会产生严重后果。

量的失调按其严重程度分3度:I度为可逆性轻度失调;Ⅱ度为比较重的失调;Ⅲ度称为菌群交替症(或称二重感染),属严重失调。

3.
菌群失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菌群失调时,多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原发感染的治疗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的感染。

菌群失调的发生多见于使用抗生素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大多数敏感菌和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但耐药菌则获得生存优势而大量繁殖致病,如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腹泻、败血症,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白假丝酵母菌引起鹅口疮、阴道炎、肠道和肛门感染。

4
菌群失调症的预防
①预防菌群失调症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可用可不用者不用,可用窄谱则不用广谱。

对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者,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最好能作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

②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可口服乳酶生和维生素。

老幼病后衰弱者,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可口服乳酶生、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等,以防肠道菌群失调。

在大手术前,应注意配合全身支持疗法,如给予高营养、服维生素类药物及输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