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当代艺术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当代艺术的看法
尹佳
当代艺术的定义
什么是当代艺术,在讨论这问题之前是必须先要弄清楚的概念。“当代艺术”它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那些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之所以现在的展览普遍冠以“当代艺术”的提法,是因为用“现代艺术”的名词容易与“现代派艺术”这个概念混淆,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所置身的是当代的语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现代向当代的过度,变化的主要契机是“二战”引起的人对生存价值的思考。在西方国家的学者习惯把“二战”结束看作为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在时间上的分水岭,然后依据文化取向和美学诉求的异同,而将19世纪中期到二战前的艺术称为“现代主义艺术”,其后的则称为“后现代主义艺术”或“当代艺术”。从严格的意义上,西方学术界则将1969年举办的“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视为当代艺术的起点,因为正是这个展览强调了:无论是作品、观念,还是过程、状态、信息等艺术形式,最终都是为了表达艺术家的立场和态度。从此,艺术家对现今状况所作的意识判断,成为当代艺术展开工作的基础,“当代艺术”一词正式出现。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和“当代艺术”这两个概念其实并没有被明确定义过。面对各种艺术现象,结论也不一致。最典型的观点主要三种:一种是将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看作是“现代艺术”,将上世纪90年代的艺术理解为“当代艺术”;第二种观点是将过去三十年出现的实验艺术看作为“当代艺术”;第三种则以艺术现象和艺术风格为依据,认为“当代艺术”涵盖了政治波普、新生代、泼皮艺术、卡通艺术等。这几种结论无法统一的现状,是由中国艺术本身短暂的发展历史的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当代艺术特别在意艺术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这样一来,“当代性”不仅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核心,也意味着当代
艺术的双重任务:首先,当代艺术必须继续面对现代性直到今天都未能完成的任务,尤其当下的中国还处在现代性的建设中;其次,当代艺术必须面对当今时代特有的新现象,如电子图像、数字图像、因特网等当下这个时代特有的一些物质形式。当我们说某件作品具有“当代性”时,就意味着这个作品具有关注现实的性质。当然,这或多或少是种褒扬的说法,但并不等于具有了“当代性”的艺术作品就必然是好作品。“当代性”是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但对具备这个时代属性的作品本身该如何评价,还有许多因素。
中国当下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的极度匮乏,促使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跳跃式发展.这种跳跃式的发展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当代艺术部落的发展,出现了当代艺术家的众多云集,艺术上的“开元盛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艺术本质上走在社会前沿的必然;是文化匮乏下的迫切需要;是“天价”绘画市场的催化。而这种爆发式的发展正如“物极必反”一词所说,必然有其弊端。
其一,发展不规范,有恶性发展之趋势,艺术家们迷失方向。当代艺术市场的刺激致使当代艺术家众多云集,其中不乏滥竽充数之士,当代艺术市场混乱,这种混乱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的恶意炒作,还表现在许多艺术家意识上的盲从,许多当代艺术作品片面注重所谓的“创意”,所谓的“独树一帜”内容上苍白空洞,浮于表面,甚至肮脏不堪,毫无艺术性、社会性可言.成功者也仅仅是昙花一现。所谓“当代艺术”一是要体现在“当代”上反映当下社会的现状,体现社会的现实,走在社会的前沿,体现当代艺术哲学之美;反映人类现实生活;为人类精神生活呐喊,这是身为当代艺术家的一种历史责任。所谓“艺术”,作为艺术的本质是美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当代艺术家应该适应当代,学会发现美创造美,使艺术作品不仅仅追寻唯美而且上升到一定的当下哲学的高度。其二,艺术的民族化尽失,缺乏生命力。真正的的艺术是根源于自己的民族;根植于自己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而并非盲从.正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许多“当代艺术家”并不了解艺术之哲学,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中国必定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国度,我们常常会为古人的艺术文化哲学智慧而叹为观之.任何一个细心去认识去了解去感悟她的人,都会被她的艺术魅力所倾倒,身为历史的继承人,不去发掘自己民族的精华,而却附庸风雅,岂不是贻笑大方。
当代艺术的危机
艺术到底是什么:是一本书,一场话剧,还是一幅画?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也许对当代艺术没有一个清晰地概念。当然,艺术是精英文化,不可否认的艺术是具有小众性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当代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变得离大众越来越遥远。对普通人来说,当代艺术基本都是抽象、晦涩难懂的象征,它们创作出来似乎更多是给另一些艺术家看的(虽然这些艺术家之间对某件作品同样会意见不一致),而不是为了让公众明白。王尔德曾有一句名言:“我常常担心不被误解。”他的意思是,惟恐公众按自己原有的认识来理解他的艺术创新。当代艺术家已经不必抱有这样的担心了,因为“被人误解”几乎已经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普遍特征。在1991-1997年间,法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当代艺术的危机”的文化论战,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论战,正如它基于一个名副其实的危机——这不仅仅是当代艺术的危机,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危机。在此之前很久,有一个事实早已大白于天下:内在于现当代艺术的那种自我革命、不断破坏又不断创造的精神,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因为艺术的不断的自我破坏,不但疏离了公众,变成一种内行人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如今已无任何共识(它们多数已被视为霸权而遭摧毁)可以让不同艺术之间对话,剩下的,只是如本书中所谈到的,看似和平共处的彼此漠然的多样性。简言之,如今不存在一个单数的“当代艺术”,而更类似于一堆五颜六色、彼此分异的海洋球,每个都自称是“当代艺术”。
艺术繁荣的法国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力量支持当代艺术”的时代。在美好的80年代之后,法国的艺术市场在1991年初轰然崩溃,艺术品价格一落千丈——也正是因此,这场关于“当代艺术危机”的论战才不早不晚于1991年爆发。和眼下的经济危机一样,国家似乎成了惟一的“救市”力量:法国政府通过艺术基金购买作品,颁发奖金、资助艺术家,以各种方式积极介入。麻烦的是:这看似是件好事,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却更加剧了当代艺术的危机——甚至是最严重的危机。:国家力量支持当代艺术,一个必然的后果便是艺术家依赖其存活,结果是“艺术成为一个职业化的艺术界管制下的行业”,导致“艺术家的公务员化及其社会地位的学院化”。于是,虽然“几乎所有人都对国家预算中1%的文化支出表示敬意”,但法国的当代艺术却还是“原地踏步”,法国的艺术家仍是“收入可怜且不受尊重的职业”,当代艺术即使有优秀作品仍然缺乏反馈,其结果还是迎来了最终的危机。最糟的是,在作者看来,如果国家对艺术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