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用专业赢得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教师——用专业赢得尊重
幼儿园教师有专业性可言吗?其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幼儿园教
师经常受到这样的质疑。作为一名在幼儿教育岗位上坚守了36年的教师,我坚定地认为,幼儿园教师具有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体现在促进幼儿的发展上,体现在师幼互动中,也体现在家园的沟通、合作中。下面,我将通过几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教师的专业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案例一:是理解、尊重还是妥协、放任
小班开学第一天,侃侃一到幼儿园就大哭,他不吃不喝,也不听任何人的安慰和劝导,一直喊着要回家。教师一放开他,他就往门外跑。午睡时,他哭闹得更厉害了,不肯靠近床,甚至不让教师提“睡觉”二字。他的哭声干扰了其他孩子,不仅班里别的孩子没法午睡,而且吵得其他班级也不得安宁,一连两天都是如此。
教师了解到,侃侃在入园前从未有过集体生活的经历,在家里时他一直是由祖辈照顾的,平时极少外出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缺乏和同伴相处的经验。因而教师分析,侃侃如此表现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对他来说,幼儿园环境是陌生的,教师、同伴也是陌生的,而他又缺乏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和经历,入园后他不得不与熟悉的家人分离,这使他感受到极大的恐惧,所以他的反应才如此强烈。
考虑到此时班里其他孩子也尚处于入园适应期,特别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侃侃一哭闹,会将情绪本来就不太稳定的孩子一起带哭了,他们也都不肯吃饭、不肯睡觉了。因此,教师和侃侃的家长商
量:可否第一周先让孩子在园半天,吃完中饭就接回去,以缓解其分离焦虑,让其分阶段逐步适应集体生活,同时也不影响其他孩子的入园适应。
可是,侃侃的家长不同意。他们认为,侃侃平时就是这样的拗脾气,如果家长让一步,他会要求家长再让十步。家长举例说:之前教师在家访时了解到侃侃在家还一直用尿不湿,教师告诉家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如厕了,若侃侃还用尿不湿,可能会在集体中引发同伴的关注,从而造成他的不自信,因而家长需要在家帮助他学习自己如厕。在学习如厕的过程中,一开始侃侃也大哭大闹,甚至宁可憋着,但家长坚定地不给他用尿不湿。到了第三天,他愿意自己如厕了。因此,家长认为只要教师和家长一致坚持,决不让步,就没有问题了。侃侃的妈妈是一名中学教师,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教育就是要坚持原则。
为此,教师与家长进行了沟通。教师告诉家长,在让孩子坚持不再依赖尿不湿的问题上,家长的坚持是对的。因为除了个别特殊情况外,孩子一般在2岁左右生理发展和认知发展都已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自己如厕了,这是孩子能够做也应该做的事情。而入园适应的问题是每个孩子在此阶段都会遇到的,其困难的程度与孩子入园前家庭的生活状态、喂养方式、集体生活的经验以及个人的性格等因素有关,不同孩子的适应期有长有短。作为成人,我们要给予理解和尊重,并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帮助家长分析了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适应困难:侃侃在入园前从未有过集体生活的经
历,也没有多少和同伴相处的经验,所以,他到了幼儿园不仅要适应新环境、新教师,还要适应新伙伴;同时,幼儿园一天的作息时间及
生活环节和家里不太一样,他还要适应新的生活秩序。这一切对孩子来说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巨大的挑战。若我们不重视孩子的需求,一味地要求孩子做自己无法做到的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甚至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自我意识的形成,以至于影响他的健康成长。教师对家长说:“我们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听了这些,家长若有所思,但仍心存疑虑。家长说:“如果一周后他还是老样子,难道就不上幼儿园了?”教师耐心地告诉家长,允许孩子先在园半天不等于妥协和放任,这只是一种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教师在实施这项举措前会和孩子说明:“其他小朋友都是在幼儿园一整天的,因为你之前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第一周你可以先来半天,但你要做到开开心心地来幼儿园,第二周你就要和大家一样哦!”教师每天都会跟孩子强调这一要求,早晨看到孩子来园时的一点点进步就会给予鼓励和强化,中午离园时会与孩子约定“第二天也要高高兴兴来上幼儿园”,并提醒他“再过几天就要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幼儿园一整天了”,让孩子在心理上有所预期,意识到“我要和大家一样”。一周后,如果侃侃还是不太适应,此时班里大多数孩子情绪相对稳定了,受他影响的可能性也小了,教师就可以有更多精力全程关注他,帮助他度过适应期。最后,教师告诉家长:请相信我们的专业判断和专业能力。
听了教师的分析,家长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接受了教师的建议。在策略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每天都会给予孩子和家长及时的反馈――今天哪些方面有进步,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明天依然要高高兴兴地来上幼儿园。同时,教师和家长保持频繁的沟通,请家长在家里也按照教师的方法与孩子互动和交流,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和引导。一周后,家长发现孩子真的做到了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午睡时也会和其他孩子一样自己主动上床了。家长感叹道:“老师,还是你们专业!”
案例二:“家庭作业”的背后
在幼儿教育中,家长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如何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
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园课程,了解科学保教的观点和方法,教师常常会请家长来园参与活动,观摩教师是如何实施保教的;或布置一些亲子任务以引导家长与教师合作,共同实施课程。但怎样让家长理解并认同参与这些活动的价值呢?我们认为,在开学时教师就要将本班本学期的课程计划、重点关注的内容及实施方案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教师请他们来参与活动的目的、参与的内容、参与的方法以及参与的时间等。这样做可以让家长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有计划地予以配合,这可以缓解家长的焦虑。在活动临近时,教师需再次具体向家长讲述“任务”背后的理念及其价值,让家长理解、认同并积极有效地完成“任务”,发挥其对孩子发展的积极影响。例如,教师在开学时就告知家长本学期课程中有关于秋天的
主题,家长便明确了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体验秋季特点的任务。在临近主题活动开展时,教师又利用微信、QQ及微视频等方式告知家长如何结合主题活动中的学习开展亲子活动。家长们便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去户外观察秋天花草树木的变化,捡各种各样的树叶,比较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并将树叶做成书签或利用树叶完成拼贴画,最后带到班里来分享。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从中体验到了快乐和成长。
当然,还是会有教师没能将任务背后的价值讲解清楚,也有一些家长因种种原因没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意图,将任务异化了。这时,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沟通。
有一次,一位教师在班级开展主题活动“我会关心爸爸妈妈”时,请家长回家捕捉孩子关心照顾父母和祖辈的行为及事件,并请家长拍下相关照片。教师告诉家长,照片可以是主题活动开展期间拍下的孩子的行为,也可以是以前拍的,数量上不作要求。教师请家长两周后让孩子将拍摄的照片带到班里。同时,教师也向家长说明了交照片的目的:一方面,通过照片帮助幼儿回忆和叙述自己做过的事;另一方面,在幼儿交流后,教师会和幼儿一起用照片布置班级环境,以鼓励和强化幼儿关爱家人的积极行为。
然而,还是有个别家长没能理解这一活动的价值,就在家里让孩子一次性“摆拍”了一些关心家人的照片,为了表现出是不同时期拍的照片,家长还特意让孩子换上不同的服装来拍。
教师知道后耐心地与家长作了个别交流。教师再次说明这样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