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心电图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22b7ac2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1.png)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状况在社会上备受瞩目。
心肌缺血是这类病症的一种常见表现。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经典检查方法之一。
在老年人中使用心电图进行心肌缺血诊断,需要考虑到年龄因素对心电图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少假阳性、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一、评价心电图检查的主要指标1. 心电图记录质量心电图的记录质量对病人的诊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记录质量,如肥胖、胸廓变形、肌肉萎缩等,因此医生需要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克服这些困难,确保记录质量的有效性。
2. ST段变化在心肌缺血过程中,ST段出现异常变化是一个普遍现象。
对于老年人来说,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ST段基线和检测标准,因此医生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分析。
3. Q波、T波变化Q波、T波变化集中反映了心肌缺血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在老年人中的心电图检查中,Q波、T波变化需要特别注意,同时还需要对窦性心律和不同导联下的T波进行考虑。
4. 附属指标心率、心律、心电图形态、心电图波幅、肢体导联、胸导联等都是老年人心电图检查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附属指标。
二、常见的心电图结果及意义1. 健康状态在老年人的心电图记录中,如果出现正常的基线、R波、P波、T波等波形,而且不存在心率过快、过慢、心律不齐等异常情况,说明病人没有出现明显的心血管疾病症状,身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2. 冠状动脉疾病在老年人中,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心肌缺血是这类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
心电图检查中,如果出现ST段下降、T波倒置、Q波增宽等异常特征,就需要考虑到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
3. 心肌梗死4. 心律失常在老年人的心电图检查中,如果出现心律不齐的情况,如心率过快、过慢、早搏、房颤等,就需要认真分析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老年人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性别、记录质量等因素,以克服假阳性、假阴性的影响,确保准确的结果分析。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62e44e6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3.png)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老年人群中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通常伴随着冠心病的发作。
心电图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心脏电活动的记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是否缺血,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一、心电图检查的原理和方法心电图检查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身上,记录心脏的电信号,然后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图形显示在纸上或屏幕上。
心电图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心脏病变,以及心脏各部位的电活动是否协调。
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心电图检查通常会呈现出一些特征性的改变,如ST段的抬高或压低、T波的倒置等。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来说,心电图检查是一种简便、快捷且无创伤的检查方法,能够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二、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征1. ST段的改变ST段是心电图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心肌出现缺血时,ST段往往会出现改变。
通常情况下,ST段呈水平线或微弯曲状态,被认为是正常范围。
但是当心肌发生缺血时,ST段会发生抬高或压低,这是因为心肌缺氧和代谢产物的积聚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所致。
T波是心电图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心室的复极过程。
当心肌出现缺血时,T 波通常会出现倒置或变宽,这是因为心肌细胞复极过程发生异常所致。
3. 心律失常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
这些心律失常的表现也会在心电图上得到反映,进一步提示医生患者的心肌缺血可能存在严重问题。
三、心电图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心电图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来说,尤其重要。
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缺血的迹象,指导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心电图检查还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评估治疗效果,预测患者的预后。
在心电图检查中,如果发现了ST段的改变、T波的倒置等心肌缺血的特征性改变,医生往往会进一步进行心肌酶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其他检查,以帮助确认诊断和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心脏状况。
心电图课件11-心肌缺血、梗死-PPT文档
![心电图课件11-心肌缺血、梗死-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2ab227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0.png)
V5
24h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cute inferior wall infarction
V1 Ⅰ
V2 Ⅱ
Ⅲ
V3
aVF
V5
C. 心肌梗死发生后3w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cute anterior wall infarction
Ⅰ
V1
Ⅱ
V2
Ⅲ V3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1h
V2、 V3、 V4、 V5发生改变
异性心绞痛) 2)弓背向下型(静止不变见于心包炎)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二、心肌损伤 myocardial injury
①
②
随着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 加重,而出现心肌损伤,在心电图上出现相应的 改变。
心电图特征主要为ST段的偏移。
心内膜面或对侧心肌损伤时,面向损伤区导 联的S-T段平直压低①;心外膜面心肌损伤时, 面向损伤区导联的S-T段抬高②。
前间隔梗死:V1-V3出现坏死型Q波
V1
V2
V3
心肌梗死的定位 localiza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前侧壁梗死:V5-V6、Ⅰ、(Ⅱ)出现坏死型Q波
Ⅰ
Ⅱ
V5
V6
心肌梗死的定位 localiza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广泛前壁梗死:V1-V6、I、aVL出现坏死型Q波
冠状循环
窦房结支
右冠状动脉 右室前支 右房支 右缘支
(前面观)
左房支 左旋动脉 左室间隔支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左缘支
左室前支
冠状循环
左旋支
房室结支 左室后支 室间隔支
(后面观)
心肌缺血心电图分析(详细参考)
![心肌缺血心电图分析(详细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e4bd40ec195f312b3169a5d9.png)
心肌缺血心电图(一)——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急性心肌缺血时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一过性ST段偏移、一过性T波改变、一过性QT间期改变、J 波和J波电交替、Wellen’s综合征、一过性U波改变及一过性心律失常。
一、一过性ST段偏移及T波改变ST段偏移是损伤电流引起。
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静息期和平台期(分别对应于心电图TQ段和ST段),缺血区与非缺血区之间存在电压梯度,形成损伤电流。
1、ST段偏移的正常范围(1)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2mV,其余导联<0.1mV;(2)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25mV;(3)女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15mV,其余导联<0.1mV;(4)V3R、V4R导联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0.05mV,年龄低于30岁男性<0.1mV;(5)V7-V9导联ST段抬高正常值<0.05mV;(6)V2、V3导联J点处ST段压低正常值<-0.05mV,其余导联<-0.1mV。
2、急性心肌缺血的ST-T诊断标准连续两个导联新发的从J点开始的ST段抬高或ST-T改变:(1)ST段抬高:SV2-V3:男性≥40岁——≥2mm,<40岁——≥2.5mm,女性各年龄段——≥1.5mm 其他导联:≥1mm急性期ST段的抬高呈多态性,常为斜型向上或弓背向上型,可与直立T波的升肢融合成单项曲线、墓碑样改变。
图1 ST段抬高的多态性(2)ST-T改变:V2-V3:ST段压低≥0.5mm,其他导联≥1mm;T波在R波为主或R/S>1的导联倒置≥1mm(3)ST段下移:ST段下移多提示相对稳定的心内膜下心肌急性缺血。
当斑块不稳定而致管腔狭窄在短时间内加重,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出现痉挛,此时由于冠脉分支间没有侧支循环形成,急性冠脉供血不足多引起透壁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幅度常达0.10mV以上,部分患者伴有QRS波增宽和T波高尖。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f3ded20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c.png)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是指通过记录心率及其他与病变有关的生物电信号,从而诊断和管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主要包括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最常用的细节诊断手段,它能够反映心室结构及功能的异常情况,有利于确定发生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可能性和时机。
心肌缺血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改变的ST段和T段异常。
ST段可能呈现不对称斜坡形态或者持续不对称的陡上升,此时心电图变形的程度可能具有个体差异。
而T段多呈凹陷,甚至产生T波向反向,或者可恢复正常T波形,其变化往往与临床及心功能状态有关。
其中,主要是ST段改变,高ST段指标能够极大降低死亡风险。
心电图上的缺血性变化包括未发作缺血心电图(或者称安静时心电图)的变化,比如T波异常;有发作的缺血心电图(或者称缺血发作时心电图)的变化,一般ST段改变;和缺血性心梗病例的变化,是指发病后的心电图变化,比如ST段改变以及心肌梗死的转折性变化。
这些变化,不同的情况不同,有的只能在缺血发作时心电图上可见,有的只能在安静时心电图上可见,有的则会在安静时和缺血发作时均可见。
最近的研究也显示,心电图也能够检测非ST段改变,这对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心电图的检查结果中,常见的改变有:①T波异常:T波反转,侧向T波,T波深缺②ST段改变:ST段抬高,不对称斜坡形态,持续不对称斜坡③波形改变:QRS波延伸、串联型,房室传导阻滞、双腔室型阻滞,Brugada型ST段抬高等。
总之,心电图检查是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最为重要的一项细节诊断检查,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可以帮助临床人员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仔细观察病情的发展及合理设计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有效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目的。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8723267da417866fb84a8e13.png)
脑血管意外
洋地黄作用曲线
如何根据ST-T改变判断心肌缺血
一过性ST-T改变,动态观察
小结
一.心肌缺血影响心室肌复极,出现ST-T的
异常
二.缺血型改变和损伤型改变,内膜与外膜
缺血的不同表现
三.ST-T改变还可见于其它情况,在应用心
电图判断心肌缺血时一定要结合临床, 强调动态改变
思考题
一.
心肌供血减少的心电图改变有那些?
或水平型,下移≥0.1mV
二.ST段抬高(透壁缺血):多为一过性
心肌缺血ECG表现-缺血改变 重点
T波异常:
在QRS主波向上导联T波低平、双相、倒置 偶为T波对称高耸 对称性T波倒置或高耸价值较大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难点
-T波对称性高耸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难点
-T波对称性倒置
广泛导联的ST段下移
V1 I V2
II
V3
III V4 aVR V5 aVL aVF
V6
病例结局
该患者夜间死亡 ! ! 死亡原因---AMI
经验与教训
对于胸痛的病人首先考虑是否心源性
心电图正常不能完全排除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是一过性的
心肌缺血-损伤电流 重点
一.ST段下移(内膜缺血):一般为下斜型
变异性心绞痛
病因: 短暂冠状动脉痉挛 心电图表现: 1、暂时性ST段抬高,伴高耸T波 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
*变异性心绞痛*
ST-T改变原因
心肌缺血影响心室肌复极,出现ST-T的 异常 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心肌梗死 电解质紊乱及药物的影响 正常人
心肌梗死-T波倒置
电解质异常
左室肥厚
心肌缺血心电图-PPT课件
![心肌缺血心电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434eb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c.png)
ST段抬高反映心膜外或透壁性缺血
缺血心电图表现
T波改变
T波高耸 反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肢体导联 T波>0.5mV.胸导联>1.0mV。
T波压低 反映心内膜外缺血表现为T波倒置。
QRS-T波夹角增大,室内阻滞
其他:Ptfv1反映左心房受累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消耗 糖原无氧代谢。只能维持电活动,不能参 与泵血功能。
心肌顿抑:心肌细胞糖原储备被大部分耗 竭。恢复血供不能立极恢复收缩功能。
心肌坏死:缺血时间过长,心肌发生不可 逆的损害。
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量、左心室负荷和血氧 水平
冠状动脉痉挛 X综合症 主动脉瓣疾病 肥厚性心肌病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70% 左心室 心内膜下心肌
QT间期延长
急性冠动脉供血不足
一过性ST段偏移 一过性T波变化 一过性U波倒置 一过性心律失常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QRS-T夹角增大 如TⅢ>TⅠTV1>TV5 缺血性T波 ST段形态改变及下移 U波倒置 传导阻滞 Ptfv1绝对值变大 QT间期延长
变异性心绞痛
一过性ST段抬高和T波高耸 冠脉痉挛所致 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关
缺血心电图机制
缺血性T波
1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复极由心 内膜向心外膜进行,面向心外膜 导联T波深倒置
2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复极由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面向心外膜 导联T波高耸
缺血心电图机制
ST段偏移机制
损伤电流学说
舒张期损伤电流
收缩期损伤电流
去极受阻学说
缺血心电图表现
ST段改变
ST段下移反映心膜下缺血
全科医生培训: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的心电图
![全科医生培训: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的心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bab4f9e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0.png)
全科医生培训: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的心电图
心肌缺血通常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
当心肌某一部分缺血时,将影响到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并可使缺血区相关导联发生ST-T异常改变。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取决于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缺血发生部位。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可仅仅表现为ST段改变或者T波改变,也可同时出现ST-T改变。
临床上可发现约一半的冠心病患者未发作心绞痛时,心电图可以正常,而仅于心绞痛发作时记录到ST-T动态改变。
约10%的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电图可以正常或仅有轻度ST-T变化。
心肌缺血
当典型的心肌缺血发作时,面向缺血部位的导联常显示缺血型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和(或)T波倒置。
有些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可呈持续性ST改变(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和
(或)T波低平、负正双向和倒置,而于心绞痛发作时出现ST-T改变加重或伪性改善。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上出现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T波(称之为冠状T波),反映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或有透壁性心肌缺血,这种T波改变亦见于心肌梗死患者。
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为主要因素)多引起暂时性ST段抬高并常伴有高耸T波和对应导联的ST 段下移,这是急性严重心肌缺血表现,如ST段持续的抬高,提示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报告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6ed11e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5.png)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报告
病历号:XXX
姓名:XXX
性别:男
年龄:68岁
主诉:胸痛2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2小时前突感胸痛,疼痛部位在胸骨后,呈剧烈压迫样疼痛,向左肩胛及左上肢放射,伴有气短、乏力等不适症状,为缓解疼痛,自行口服了硝酸甘油1片,效果不佳,于是到本院急诊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曾行支架置入术。
体格检查: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V1-V6 导联 ST段呈水平型压低,Ⅱ、Ⅲ、aVF导联ST段呈下斜型压低。
诊断:心肌缺血
治疗:立即给予氧疗、硝酸甘油、阿司匹林、肝素等联合治疗,缓解症状后行冠脉造影。
结论:上述心电图表现提示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提示患者病情
较为严重,应该尽快给予治疗。
请患者及时向医生咨询,听从医
生建议,定期随访。
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
![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bdaa8e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a.png)
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引发心肌细胞死亡或损伤的一
种病理状态。
在许多情况下,心肌缺血发生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但是如果未得到及时的诊
断和治疗,它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因此,及时诊断无症状
性心肌缺血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给予早期干预和治疗。
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方面,心电图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在临床上,心电图可以用来检测发生心肌缺血的患者。
特别是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
等高危患者群体中,心肌缺血在无症状的情况下更为常见。
通过心电图的检查,可以及早
发现患者有无心肌缺血的风险,以便早期干预。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判断治疗效果。
一旦诊断出心肌缺血,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
疗措施,例如药物治疗、手术和介入治疗等。
在治疗过程中,心电图可以用于监测患者的
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及病情
变化等方面。
总之,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心电图的检查,
可以及早发现心肌缺血的风险以及纠正异常的心电图指标。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
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更为精准的诊断依据,帮助医生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
因此,心电图不仅是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手段,更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工
具。
正常心电图、心肌缺血、心梗
![正常心电图、心肌缺血、心梗](https://img.taocdn.com/s3/m/bbd88e442b160b4e767fcf95.png)
分期
3、近期(亚急性期) 梗塞后数周至数月 S-T段基本恢复到基线上,Q波持续存在,倒 置T波逐渐变浅,直到恢复直立或趋于恒定 不变(期) 急性心肌梗塞后3-6个月 S-T段及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 恒定不变,异常Q波存在或变小、消失。
三、QRS波群: 1、时间: 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2、形态和电压: (1)胸导联 V1V2呈rS型,R/S<1, R波不超过1.0mv V5V6以R为主,R/S>1, R不超过2.5mv V3V4呈RS型,R/S=1 V1-V6中R波逐渐升高,S波逐渐变小
(2)肢体导联 Ⅰ、Ⅱ、Ⅲ主波向上, I的R波不超过1.5mv aVR中主波向下,R波小于0.5mV aVL、aVF的QRS波群可为qR、Rs、R、rS 型多变 aVL的R波小于1.2mv aVF的R波小于2.0mv 六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振幅之和不小于 0.5mv;六个胸导联的不小于1.0mV (0.8mv)
定位诊断
一般主要根据坏死图形出现的导联判断。 多为左心室(左冠状动脉易阻塞) 前间壁:V1、V2、V3(最常见) 下壁:II、III、aVF 侧壁:I、aVL、V5、V6 前壁:V3、V4、V5 后壁:V7、V8、V9 广泛前壁和侧壁:V1-V5 、I、aVL 后下壁: II、III、aVF、 V7、V8、V9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正常值
一、P波: 1、形态:钝圆,可有切迹,但双峰距离 <0.04s 2、方向:I、II 、aVF、V4 -V6 直立, aVR倒置,余可直立、低平、双向或倒 置 3、时间:小于等于0.11s(小于0.12s) 4、电压:肢体导联小于0.25mv; 胸导联小于0.20mv 二、P-R间期:0.12-0.20s,不超过0.22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缺血心电图一、概念㈠心肌缺血、心肌顿抑和心肌坏死冠状动脉血流量相对或绝对减少,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心肌消耗其糖原储备进行无氧代谢时称为心肌缺血。
无氧代谢不能有效地供给心肌代谢所需要的能量,耐量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
因而缺血心肌只能维持电活动,而不能参与心脏的泵活动。
心肌缺血多为可逆性。
如果心肌缺血时间较长,心肌细胞的糖原储备大部分被消耗,即使恢复心肌供血,心肌细胞也不能立即恢复收缩能力,必须等心肌细胞恢复其糖原储备,才能重新参与泵活动,这种情况称为心肌顿抑。
如果心肌缺血时间过长,心肌细胞的糖原储备完全耗尽,心肌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心肌坏死(梗死)。
㈡影响心肌缺血的因素心肌是否发生缺血,取决于冠状动脉供血量、左心室负荷和血氧水平三者之间的平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冠状动脉供血量。
从理论上讲,一个冠状动脉正常的人,血氧必须降至极低水平(如严重贫血),左心室负荷必须极重(如心率过快、血压过高),才会发生心肌缺血。
临床上更多见的情况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
因此,不少教科书和文献把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两个名词交互使用。
实际上,心肌缺血的内涵更为深广。
心肌缺血如同心梗一样,多发生于左室,很少发生于右室。
这显然是由于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压力,左室泵血的负荷明显大于右室,再加左室壁的厚度约为右室的三倍,代谢需氧量也大。
左室缺血多见于心内膜下心肌,因为心内膜下心肌冠状血管承受的压力明显大于心外膜下心肌。
由于心外膜下心肌血管张力较低,冠状动脉灌注由心外膜下心肌到心内膜下心肌也逐层降低。
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心内膜下心肌较易发生缺血。
当一支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阻塞时,则可发生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或透壁性心肌缺血。
㈢心肌缺血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狭窄是心肌缺血最重要的病因。
当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70%时,心脏负荷稍微增加,就会发生心肌缺血。
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X综合征)也是常见的病因。
此外,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等都可引起心肌缺血。
这些病变一方面减少冠状动脉灌注,另一方面又增加左室负荷。
二、分类㈠根据心肌缺血发生的部位分类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3.透壁性心肌缺血㈡根据心肌缺血发生的机制分类1.冠状动脉血流量相对减少当心肌代谢需要增加时如运动试验、劳力、情绪激动,部分阻塞冠状动脉不能根据代谢需要而相应增加血流量,致使冠状动脉血流量相对减少,引起心肌缺血,缺血的部位多位于心内膜下心肌。
2.冠状动脉血流绝对减少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一过性阻塞(如PTCA气囊阻塞),致使冠状动脉血流断绝,引起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或透壁性心肌缺血。
㈠三、心电图表现的发生机制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主要为复极过程变化,如ST段偏移、T波改变、U波改变、QT间期延长,有时也可影响QRS波群变化。
㈠缺血性T波的发生机制1.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心外膜下心肌复极延迟,因而复极由心内膜向心外膜进行,复极时电穴在前,电源在后,面向心外膜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
由于缺血部位复极推迟,当其复极时,与其相对应方向相反的T向量已不复存在,故T波倒置的深度较大。
例如,前壁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V2-V4导联出现T波深倒置;下壁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II、III、aVF 导联出现T波深倒置。
2.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心内膜下心肌复极延迟,复极仍由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复极时电穴在前,电源在后,面向心外膜的导联出现T波直立。
由于缺血部位复极推迟,当其复极时,与其相对应方向相反的T向量已不复存在,故直立的T波通常高耸。
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V2-V4导联出现T波高耸,下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II、III、aVF导联T波高耸。
㈡ST段偏移的发生机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心肌缺血发生的ST段偏移是由于心肌损伤电流所致。
心肌缺血时ST段多呈下移,但也可抬高。
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是由于同一机制或不同机制引起的,存在不同意见。
有的学者认为,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同为心肌损伤电流所致,但由于缺血部位与探查电极方位的关系不同,便出现不同类型的ST段偏移。
例如,左室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面向左室壁外膜的导联描记出ST段下移;左室前壁心外膜下心肌缺血,面向左室壁外膜的导联便描记出ST段抬高。
另有学者认为,引起ST段抬高的机制与ST段下移有所不同,前者细胞膜损伤比后者严重,其产生的“损伤电流”与急性心梗相似。
笔者倾向于前一种观点。
下面简述收缩期损伤电流和舒张期损伤电流学说。
1.舒张期损伤电流损伤细胞极化状态减弱,在静息期其电位低于正常细胞,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便产生损伤电流,正电荷向着正常细胞,负电荷向着损伤细胞。
这样面向损伤细胞的探查电极描记的基线低于等电位线;面向正常细胞的探查电极描记出向上的波折,面向正常细胞的探查电极描记出向下的波折。
此时正常细胞与损伤细胞之间无电位差,向上和向下的波折均回到等电位线。
损伤细胞处于等电位线的ST段便高于基线,而正常细胞处于等电位线的ST段低于基线。
ST段不论抬高或下移,均对相对性,与抬高或下移的基线相比较而言。
2.收缩期损伤电流损伤细胞除极不完全,在2相时仍保留“部分极化”状态,其电位高于正常细胞,产生的损伤电流方向与舒张期损伤电流方向相反。
因此,面向损伤细胞的探查电极描记的ST段高于等电位线,而面向正常细胞的探查电极描记的ST段便低于等电位线。
根据收缩期损伤电流学说,ST段抬高或下移乃真正的主动的抬高或下移,而非相对性。
ST段抬高的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基线的下移和ST段主动抬高的总和,与其相对应的部位则出现ST段下移。
另外,还有除极波受阻学说。
四、心电图表现㈠ST段形态改变正常情况下,ST段在基线持续时间很短,逐渐与T波升肢相融合,ST-T交接角较钝,不易识别。
心肌缺血早期,可能出现ST段水平延长,超逾0.12s,而且ST-T交接角变锐。
这一征象只能提示心肌缺血,而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㈡ST段下移ST段下移反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是心肌缺血最重要的心电图表现。
典型的下垂型、水平型ST段下移常可作为心肌缺血的诊断依据。
1.ST段下移的形态可分为以下五个类型。
⑴下垂型ST段下移:J点明显下移,ST段从J点开始向下呈斜坡形下移,直至与T波交接。
下移的ST段与R波顶点的垂线形成的夹角大于90度。
⑵水平型ST段下移:J点明显下移,ST段从J点开始水平下移,直至与T波交接。
下移的ST段与R波顶点的垂线形成的夹角大于90度。
⑶缓慢上升连接点型ST段下移:J点明显压低,从J点开始ST段缓慢升至基线。
一般在J 点之后0.08s处测量ST段下移的程度。
⑷快速上升连接点型ST段下移:J点明显压低,从J点开始ST段快速升至基线。
⑸假性ST段下移:由于Ta向量加大,可延伸至ST段近段,形成J点型ST段下移,容易被误诊为病理情况。
鉴别的方法如下:PR段向下延伸和ST段、T波升肢相连形成假想的抛物线,抛物线不中断提示为生理性,抛物线中断(PR段延长线与ST段相差0.5mm以上)则为病理性,反映心肌缺血。
2.ST段下移的诊断标准上述的ST段下移,以下垂型诊断意义最大,水平型次之,一般认为,下垂型、水平型ST 段下移≥0.05-0.1mV有诊断价值。
连接点型ST段下移在J点之后0.08s处下移≥0.2mV也有诊断价值。
心绞痛发作时、运动试验时ST段下移比较显著,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ST 段仅轻度下移或水平延长。
ST段下移的程度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3.ST段下移的定位诊断价值ST段下移的导联并不能确切地反映缺血部位。
这是因为左室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ST向量背离左室,指向右上偏前,故、I、aVL、V4-V6或II、III、aVF导联ST段下移,aVR、V1-V3导联ST段轻度抬高。
㈢ST段抬高ST段抬高反映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或透壁性心肌缺血。
缺血性ST段抬高主要见于变异型心绞痛。
ST段抬高的诊断标准为,肢导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1mV,胸导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2mV。
缺血性ST抬高呈弓背向上,伴有对应性ST段下移。
ST段抬高和ST段下移常可见于同一患者的不同导联,ST段偏移程度大者往往为原发性改变,偏移程度小者为对应性或继发性改变。
有时ST段抬高和ST段下移的程度相同,则提示两个不同部位均发生心肌缺血。
㈣T波变化心肌缺血常可出现T波变化,典型的缺血性T波为冠状T,不论直立或倒置,T波双肢对称,顶端或底端尖锐,呈箭头样。
心肌缺血时,冠状T出现的机会不多,在多数场合,T波呈“非特异性改变”,故T波变化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较低。
1.T波高耸从理论上讲,T波高耸反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因为T向量背离缺血部位。
一般认为,肢导T波>0.5mV,胸导T波>1.0mV为T波高耸。
但仅凭T波高耸诊断心肌缺血并不可靠,因为正常人V3-V4导联的T波常可高达1.5mV。
若高耸的T波呈冠状T,或伴有ST段下移、U波倒置,则高度提示心肌缺血。
事实上,左室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常表现为T波倒置,而非T波高耸。
2.T波倒置从理论上讲,T波倒置反映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因为T向量背离缺血部位。
事实上,临床上常见的左室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多表现为T波倒置。
这是因为T向量背离左室,指向右室,T 向量的方向如同ST向量一样,指向右前。
因此,I、aVL、V4-V6导联T波常呈倒置,而V1、V2、aVR导联T波可相对增高。
有时,T波倒置的部位可能反映心肌缺血的部位。
心肌缺血时不一定出现T波倒置,运动试验时有时出现的ST段下移而不伴有T波倒置。
无Q波型心梗、心绞痛发作时T波常呈深倒置,可呈典型的冠状T。
3.QRS-T夹角增大心肌缺血时T向量背离缺血部位,QRS-T夹角增大。
额面导联T向量向右下偏移,故III 导的T波>I导的T波,即TIII>TI综合征(I导以R波为主方有诊断意义)。
横面导联T向量向右前偏移,故V1导的T波>V5(V6)导联的T波、即TV1> TV5综合征。
这些改变见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早期,只能提示诊断,而不能作为确认的依据。
4.T波伪性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发作时有时原来倒置的T波转为直立,称为伪性改善或伪正常变化,也可能伴有ST段下移的改善。
这可能由于与T波倒置导联相对应的部位发生心肌缺血,产生的T 向量指向T波倒置的导联,故可使T波转为直立。
㈤U波改变在R波为主体的导联,T、U波均应直立,若出现U波倒置应视为异常。
U波倒置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指标特异性较差,因U倒置还可见于高血压、左室肥大患者。
若能排除高血压、左室肥大等,U波倒置可能提示心肌缺血。
运动试验后U波由直立转为倒置,则高度提示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