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于1978年在《文汇报》上提出,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种全新文学题材。文革之后,涌现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谴责极左路线的破坏为核心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刘心武的《班主任》成为伤痕小说的奠基之作。卢新华《伤痕》,使“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得名于此。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小说缺点在于理论先行。
2、寻根小说:在1984年12月,在杭州《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中提出,韩少功提出“文学有根”,“根”是指民族传统文化。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作家有韩少功、贾平凹、陈建功、郑万隆、李杭育。艺术特色:对小说情调氛围的营造;向平淡、节制的语言倾斜,或者直接融进文言的词汇和句子,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小说章法结构取自于古代小说,尤其是“唐人传奇”和“宋人笔记”。意义:小说偏离了主流小说的政治批判,现实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的现象,对日常生活、风俗、民情的描写,拓展了小说的表现领域。
3、新写实小说:是具有传统写实意义的小说。代表人物刘震云、池莉、刘恒。小说的写实特点:还原生活。对日常的、平庸的、琐碎生活的关注。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典型化”,包括放弃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对过去“宏大历史叙述放弃,代之的是对日常的、琐碎的、平庸的日常生活”的表现与兴趣。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了一种开放的态度,表现为“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方式。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造成了对意义的消解这一新的盲区。
4、先锋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重视“叙述”的过程。代表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格非的《逆舟》和苏童的《妻妾成群》。小说特点:“虚构”与“真实”相混杂;对于“内容”与“意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消解。对于欲望、死亡、性等表现出兴趣。因此,如果在先锋小说中寻找意义,往往会是一种徒劳。有时候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一种“形式”的疲惫。“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5、初期海派小说:产生于30年代的上海,特点有:新文学的市俗化与商业化;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过渡性地描写城市;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艺术特色:强调主观感受,运用意识流写法,多样的表达方式,结构独特,描写手法新颖,深入人物内心。代表作家有:张资平《上帝的儿女们》、叶灵风《紫丁香》。
6、京派小说:产生于30年代的北方,小说善于挖掘普通人的生命的庄重与坚忍,表现“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由“常”观“变”。在现实主义的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代表人物:沈从文(京派作家第一人)、废名、芦焚、杨振声、林徽因、朱光潜等,主要刊物:《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主张纯正文学,自由主义,小说审美情感是诚实、从容、宽厚的,特别写出女性少女的纯良。为现代小说提供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式样,用“逝去的美”来表现积极的怀旧气息。
7、东北作家群:一群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青年作家,代表作家:萧红、萧军、舒群、端木蕻良等。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为正式加入左联,
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代表作有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8、政治抒情诗:用于歌咏重大政治题材的抒情诗。它通过插曲,来强烈地触及时事,展示社会生活,深入开掘其中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把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充满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境界,比一般抒情诗更概括,更集中,具有强烈的激情,鲜明的政治色彩,抒情于理,抒情性和政治性融为一体。格调高昂,气势奔放,音节响亮。通常使用长句、错落的短句或阶梯式的句子。代表人物:郭小川、贺敬之。
9、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穆木天﹑杨骚﹑任钧(卢森堡)、蒲风等。基本特点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中国诗歌会总会在上海﹐北平﹑广州以及日本东京等地也有分会。总会机关刊物《新诗歌》。诗歌观: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实现“诗的意识形态”;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其创作特点: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
10、后期新月派:是前期的继续与发展,主要阵地《新月》《诗刊》。基本成员有徐志摩、饶孟侃、方玮德、陈梦家。创作向自由诗发展,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字里行间流露出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伤感情绪,正是后期新月派的典型诗感与诗绪。特点: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造,有别于同期中国诗歌会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叙事的偏重。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与现代派在题材、诗感、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上趋近。通过暗示和象征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贡献:“十四行诗体”的转借与创造,在“十四行诗体”找到了中西诗歌诗体形式的“契合点”,从而为新诗的形式创造提供了新的经验。
11、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秀、田汉、穆木天等留日学生,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初期主张是:“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文学作品的“今”与“美”。
12、左联:又称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共产党在1930年3月2日于上海成立,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出席者有:鲁迅(旗帜人物)、沈端先、冯乃超、柔石、蒋光慈等四十余人。理论纲领:“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倾向”,“援助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出版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等。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进。缺失:政治上理论上的教条主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文艺上的公式化概念化。
13、《受戒》:汪曾祺的小说。小说描写的内容主人公明海出家后和和尚们充满着人间烟火气、世俗性的宗教生活和以小英子家为中心,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受戒》这个题目是带有反讽性的,“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