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等积式比例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与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部分知识学好,为学习圆这部分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本讲重点研究两个问题:一、比例式,等积式的证明;二、双垂直条件下的证明与计算。

一、等积式、比例式的证明:

等积式、比例式的证明是相似形一章中常见题型。因为这种问题变化很多,同学们常常感到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规律,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

(一)遇到等积式(或比例式)时,先看是否能找到相似三角形。

等积式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比例式,在比例式各边的四个字母中如有三个不重复的字母,就可找出相似三角形。

例1、已知:如图,△ABC中,∠ACB=90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D,

交BC延长线于F。求证:CD2=DE·DF。

分析:我们将此等积式变形改写成比例式得:,由等式左边得到

△CDF,由等式右边得到△EDC,这样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就可以得到要证的等积式了。因为∠CDE是公共角,只需证明∠DCE=∠F就可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

证明略(请同学们证明)提示:D为直角三角形斜边AB的中点,所以AD=DC, 则∠DCE=∠A.

(二)若由求证的等积式或比例式中找不到三角形或找到的三角形不相似,则需要进行等线段代换或等比代换。有时还需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平行线或相似三角形。

例2.如图,已知△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CF∥BA,BF交AD于P点,交AC于E点。

求证:BP2=PE·PF。

分析:因为BP、PE、PF三条线段共线,找不到两个三角形,所以必须考虑等线段代换等其他方法,因为AB=AC,D是BC中点,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AD是BC的垂直平分线,如果我们连结PC,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知PB=PC,只需证明△PEC∽△PCF,问题就能解决了。

证明:

例3.如图,已知:在△ABC中,∠BAC=900,AD⊥BC,E是AC的中点,ED交AB的延长线于F。

求证:。

分析:比例式左边AB,AC在△ABC中,右边DF、AF在△ADF中,这两个三角形不相似,因此本题需经过中间比进行代换。通过证明两套三角形分别相似证得结论。

证明:∵∠BAC=90°,AD⊥BC,

∴∠ADB=∠ADC=∠BAC=900,

∴∠1+∠2=900,∠2+∠C=900,

∴∠1=∠C,∴△ABD∽△CAD,∴,

又∵E是AC中点,∴DE=EC,

∴∠3=∠C,又∵∠3=∠4,∠1=∠C,

∴∠1=∠4,又有∠F=∠F,

∴△FBD∽△FDA,

∴,∴(等比代换)

二、双垂直条件下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双垂直”指:“Rt△ABC中,∠BCA=900,CD⊥AB于D”,(如图)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下列结论:(1)△ADC∽△CDB∽△ACB

(2)由△ADC∽△CDB得CD2=AD·BD (3)

由△ADC∽△ACB得AC2=AD·AB (4)由△CDB∽△ACB得BC2=BD·AB (5)由面积得AC·BC=AB·CD (6)勾股定理我们应熟记这些结论,并能灵活运用。例4.如图,已知Rt△ABC中,∠ACB=900,CD⊥AB于D,根据下列各条件分别求出未知所有线段的长:

(1)AC=3,BC=4;

(2)AC= ,AD=2;

(3)AD=5,DB= ;

(4)BD=4,AB=29。

分析:运用双垂直条件下的乘积式及勾股定理,已知两条线段的长就可求出其他四条线段的长。

解:Rt△ABC中,∠ACB=90°,CD⊥AB于D,

(1)∵AC=3,BC=4,由勾股定理得AB= =5,∵AC2=AD·AB,∴AD= = ,

∴BD=AB-AD=5- = ,

∵CD·AB=AC·BC,

∴CD= (或利用CD2=AD·BD来求)

(2)∵AC= ,AD=2,AC2=AD·AB,

∴CD= ,

∵BD=AB-AD,∴BD= -2= ,

∵BC2=BD·AB,且BC>0,

∴BC=

(3)∵AD=5,DB= ,且CD2=AD·BD,

∴CD= =12

AB=AD+BD=

∵AC2=AD·AB,

∴AC= =13

∵BC2=BD·AB,

∴BC=

(4)BD=4,AB=29,BC2=BD·AB,

∴BC= =2 ,

∴AD=AB-BD=29-4=25,

∵AC2=AD·AB,

∴AC= =5 ,

∵CD2=AD·BD,

∴CD= =10

例5.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AB:BC=5:6,点E在BC上,点F在CD上,EC= BC,FC= CD,FG⊥AE于G。

求证:AG=4GE。

分析:图中有直角三角形,充分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设AB=5k,BC=6k

(k>0),则EC= BC=k, FC= CD= AB=3k,得DF=2k,由勾股定理可得

AE2=AB2+BE2=50k2,EF2=EC2+FC2=10k2,AF2=AD2+DF2=40k2,所以AE2=EF2+AF2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得Rt△AFE,又因为FG⊥AE,具备双垂直条件,问题的解决就有了眉目。

证明:∵AB:BC=5:6,

∴设AB=5k, BC=6k (k>0),

∴在矩形ABCD中,有

CD=AB=5k, BC=AD=6k, ∠B=∠C=∠D=900,

∵EC= BC, ∴EC= ×6k=k, ∴BE=5k,

∵FC= CD, ∴FC= ×5k=3k, ∴DF=CD-FC=2k,

在Rt△ADF中,由勾股定理得

AF2=AD2+DF2=36k2+4k2=40k2,

同理可得AE2=50k2, EF2=10k2,

∴AF2+EF2=40k2+10k2=50k2=AE2,

∴△AEF是Rt△(勾股定理逆定理),

∵FG⊥AE,∴△AFE∽△FGE,

∴EF2=GE·AE,∵AE= =5 k

∴GE= = k, ∴4GE=4 k,

∴AG=AE-GE=5 k- k=4 k,

∴AG=4GE.

例6.已知:如图,Rt△ABC中,∠ACB=900,CD⊥AB于D,DE⊥AC于E,DF⊥BC于F。

求证:AE·BF·AB=CD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