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

民本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历代思想家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不断赋予民本思想以新的含义,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史。民本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贾谊、李世民、柳宗元、张载、张居正、王夫之、唐甄等人。

一、民本思想发展的阶段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为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萌芽于商周之际,一般认为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鉴于商王朝的灭亡,对于人民的力量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建立起了民本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当时的学派中,法家基本反对民本思想,道家没有多少有关见解,而儒家学派是民本论的积极鼓吹者。主要以荀子(一般以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为代表,法家的慎到也有一定的民本思想。)为代表。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是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出发而提出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的全面提出,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

(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是汉唐时期,主要以贾谊、李世民为代表。贾谊在汉初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主张有一个与民休息的安定的社会局面,所以把中国的传统民本思想在汉初的历史条件下作了发展,提出以“民为政本”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李世民在唐初新的历史条件下,看到民众的重要地位,为了实现与民休息、改善民生的政治主张,他提出了以“国依于民”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推行这种思想的实现。这样,在汉唐时期,以贾谊、李世民为主要代表,标志

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宋元明清时期,主要以王夫之、唐甄为代表。王夫之、唐甄生逢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是封建专制日益腐朽和资本主义逐渐萌芽的动荡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激于时代的巨变,反思中国传统政治的弊病,继承历史追求民权、反对专制的民本论精华而加以发扬光大,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提出的民本思想固然有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却明显地具有与反专制相结合、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民主因素,无论是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思想,还是唐甄的“帝王皆贼”的思想,都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倾向,他们的思想深度是超乎前人的,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善起来。

三、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

民本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影响巨大,关于民本思想的理论探讨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人物所表达和理解的民本论是不相同的,但中国传统的民本论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肯定民众在政治上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二),要求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以服务民众为目的;(第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追求民众的政治权利。

其中,一二两个层面往往为社会各个阶层所普遍接受,而第三个层面民权问题,基本上只是少数激进的思想家和明智的统治者才具有。总的来看,民本思想是一个多层面的理论体系,在历史上,很多思想家可能并没有使用民本这个词,但他们所论述的却是极其深刻的民本思想。还有一些思想家对于民本论中的某些内容作过精彩论述,而在另外的层面则是反对以民为本的。

总的来看,在理论上,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达到了高峰;在实践上则是在唐代得到较全面的贯彻。唐朝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盛世。(关于盛世有争论。一说是唐朝,一说是清朝。涉及到盛世的标准问题。)

四,民何以为本?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这并不是出于他们主观上的臆

想,而是在观察现实政治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他们从多方面论证了民为邦本的问题。

民是社会财富的来源;民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民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决定力量;民是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

五、民本思想指导下的治国方针

中国传统民本论对于治国为民有过多方面的论述,并且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为民服务的措施,这些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它往往为古代的明君贤臣在政治实践中加以运用,有些观点和做法起到今天仍然有借鉴作用。

在中国古代史上,治理国家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少数的昏君暴主和一部分法家学者外,治国为民是全社会的共识。怎样才能让民众得到安定祥和的生活,民本论者有大量的论述。

1、统治者主观上要爱民、重民。

孟子曾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荀子则提出“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荀子·君道》)魏征也说:“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之如子。”(《贞观政要·慎终》)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爱民、重民的目的并不一定完全出于为民服务的用心,而往往却是从维护自身统治的长治久安着眼的。但也确实有真心真意为民服务的,但我们还是应该把传统民本论中的爱民思想置于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政治调节措施之中,而不能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

2、政治上安民、救民

要使民众生活幸福,首要的因素是必须保障社会秩序稳定,避免战乱,消除或减轻社会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对民众的危害。而当民众生活处于疾苦之时,统治者又能给予救济、同情、抚恤。只有民众生活安定,统治集团的政权才会稳固,安民、保民、救民既是为民服务,也是维护统治者自身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尚书》记载,夏的创始人禹间说过:“知人则哲(意思为有智慧),能官

人。安民则惠,黎(意思为众)民怀之。”周公曾讲“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孔子、孟子也都讲过很多安民的话。

古代国家都设有一些义仓,并赈济民众。

3、经济上富民、利民。

治国为民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民众得到利益。利民、富民首先就要涉及到民众利益和君主、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这两者之间确实有矛盾。今天看来,更多的一致。在当时是家天下,追求的国家富强,所以实践中更多的是增加赋税。到社会主义的中国,追求国家富强仍是一度占主要地位的思想,分配政策上执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方针。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富民、利民的提倡者。孔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也曾讲“制民以恒产”。荀子曾把君主对待民众的方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不知利民、爱民,只知攫取民力、民财;第二种是在利民、爱民的基础上,再使用民力、民财;第三种是只知利民、爱民,而不向民众索取任何回报。荀子认为,采用第一种统治方式君主会把国家带向危亡,采用第二种方式,君主能够稳固自己的政权,而采用第三种方式,君主则能够平治天下。《管子》则深知从民众那里获取利益是统治者所必不可少的,但它同时双认识到,统治者只有通过利民的政策使民众得到实惠后,统治者才有利可图。“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宋代的张载、程颢等也都说过很多这样的话:“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王夫之则说“藏富于民”。

明成祖曾讲:“朕惟事天以诚敬为本,爱民以实惠为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第311页。)

4、道德、文化上教民

治国根本在治民,治民根本在治心,而为民服务也要在民心上下功夫。从中国古代教民实践上看,统治者的主观动机往往是统一思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