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摘要: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将学生情感置于乐观的状态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者从“注意教学情境的特点”和“把握情境创设的方法”两方面阐述对教学情境创设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特点方法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教师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出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教学情境。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创设教学情境的认识。
一、教学情境的特点
1.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
就数学学科而言,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就是要紧扣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情境设计的针对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其核心和关键提出有关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的把握,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可以
根据“合并”“求剩余”的活动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并理解加、减运算的实际意义;教学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可以设计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解决问题,再根据操作过程抽象出有关的算法。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并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2.教学情境要有目的性。
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落实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也有提高。但与此同时,也要冷静思考、分析、反思课堂教学情境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对于目前课堂教学滥设情境这一现状,顾汝佐先生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
3.教学情境要有挑战性。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技能,而在于技法,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必须有挑战性,教师要控制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向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指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通过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
会到需要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只有“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4.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我在一节课的一开始绘声绘色地说:“孩子们,今天聪聪、明明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一节课下来,学生却从兴高采烈到无精打采。课件中是这样呈现的:首先是聪聪头像的复习题,其次是明明头像的例题,再次是聪聪头像的巩固练习,最后还是明明头像的总结。课件上简单地附着个聪聪和明明的头像。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并“不买账”,这个情境脱离了数学课堂的实际需要,成了一种形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
5.教学情境要有真实性。
用什么样的情境呈现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却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颖”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尽量与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相适应。另外,还应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情境,引人入胜。
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时,可以这样设计:在音乐中讲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分别显示小兔、小猪盖房子的画面景物,然后请学生观察美丽的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想把什么和什么比一比?学生的注意力被动听的故事、美丽的画面所吸引,兴趣盎然。
2.悬念情境,激发好奇。
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索的心理倾向,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出示题目: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操作情境,引导探索。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索、寻找规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最少要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用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我让学生拿出学具袋里的小棒,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再引导学生想想“最少”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想出了方法:用小棒把三角形连起来摆放,可以做到最少,并且掌握了规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用10根小棒摆出了3个正方形。
4.游戏情境,妙趣横生。
数学游戏是把学生引入“乐学”大门的好形式。如:教学“小动物回家”的练习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是小鹿队、小兔队、小狗队、小熊队,老师对四个队各布置了一些不同答案的算式,各队队长带着动物头饰(头饰上有号码),带领小队成员分别到四个小组中寻找和头饰上号码相对应的算式,小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调动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