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现状与政策现状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如何提升农村中学的家校共育效果,已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现状入手,探讨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农村中学的家庭背景与城市中学差异较大,这导致了家长对教育的期望与城市家长有所不同。
一方面,农村家长更倾向于重视学科分数,更加强调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另一方面,城市家长则更多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此外,农村中学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家庭对孩子学业和生活的关注和参与度不足,对于教育教学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教育资源匮乏,尤其是信息技术、文化课程、艺术等方面的资源贫乏,也是影响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的重要因素。
此外,家校交流的渠道不畅,常常出现双方无法沟通的情况。
同时,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导致家校之间的意见不统一,无法形成一致的合力。
以上种种不同因素都影响了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的质量与效果。
1.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家访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形式,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为此,可组织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和家长培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2.扩大教育资源,丰富学校课程。
为提高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需要增加教育资源,丰富学校教育内容。
可以组织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通过网络等形式共享教育资源,加强农村中学的艺术、体育、信息技术、外语等方面的教育。
3.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
通过多种途径,如家长会、家校通讯、互联网等方式,增加家校沟通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校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宝贵的教育建议和帮助。
4.加强学校管理。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明确教育目标和价值观,提高教职员工素质,确保教育质量与效果。
5.加强家校合作。
在教育教学问题上,学校与家庭应相互沟通,形成合作,达成共识,协同推动孩子的发展。
在学生疾病和家庭困难等方面,学校与家庭应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农村地区,家校共育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家庭教育观念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等。
需要探讨其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
在农村地区,家校共育的现状是存在不足之处的。
家庭教育观念相对陈旧,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对子女教育的参与度也不高。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设施和教学资源相对落后。
这对于家校共育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学校缺乏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农村地区中学教师的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相对较弱,普遍缺乏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技能过硬的优秀教师。
这就限制了家校共育的实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提出一些改进家校共育的策略。
需要加大家庭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到优质教育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教育投入。
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设施改善,解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这样一来,学校的教育条件会得到改善,为家校共育提供了基础条件。
农村中学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鼓励优秀的教师进农村任教,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好的保障。
家校共育需要建立起有机有效的合作机制。
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了解家长对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育方案。
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
学校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外活动。
通过与社会资源的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有很多可行的改进策略。
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引言:家校合作是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农村中学中,家校合作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需要进行现状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协调与发展。
一、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1.缺乏共同的理念与目标在农村中学中,家长和学校教师对于家校合作的理念和目标认知不够一致,缺乏共同的合作意愿和理念。
一些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教师则仅仅关注教学成果,缺乏对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视。
2.沟通交流不畅农村中学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导致双方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
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渠道,家长也缺乏了解学校教育的机会。
双方沟通交流不畅,难以达成共识,影响了家校合作的开展。
3.家庭经济和文化差异由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和文化差异较大,在家校合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同时,一些家庭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孩子的学业和成长关注不够,也会限制家校合作的发展。
二、对策研究1.建立共同的理念与目标需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明确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目标。
通过教育家长,增强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使其重视学生的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
同时,学校也要注重教育家长,提高其对学校教育的认知,使其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
2.增加沟通交流机会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活动,提供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机会。
学校还可以开设家长培训班,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积极性。
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提供家校交流的便利,加强双方的信息共享和互动。
3.建立家庭经济和文化支持机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可以设立专项资助机制,为其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学生的教育。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随着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中学的教育质量逐渐提高,但与城市中学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家校共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并提出对策,以期能够改善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状况。
一、现状分析1. 家庭条件的差异农村地区中学生家庭条件的差异较大,一些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家庭环境不好,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
这些学生家庭条件差,缺乏家庭教育支持,无法得到家长的耐心指导和鼓励,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落后。
2. 家长参与度不高农村地区中学的家长大多从事农村劳动,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
他们对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关注不够,对子女的学习状况了解不够,缺乏对子女的学习事宜进行指导和帮助。
3. 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中学的教育资源相对城市中学来说较为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条件较差,这直接影响了学校家校共育的开展。
学校面临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改进策略探讨1. 政府加大投入,确保教育资源公平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学的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加强对农村中学的师资支持,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数量,提升教师素质,改善学校教学设施,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学校配套设施。
2. 增强家长参与度,促进家校互动学校应该组织开展一些家长会议和家长学校,通过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
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教育专家和学前教育机构的老师来学校开展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3.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应该开展一些关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也备受关注。
农村中学面临着教师资源匮乏、设施落后、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校沟通渠道不畅。
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家长很难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反过来,学校也难以及时获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家庭对中学教育缺乏信心。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导致农村家长普遍对中学教育不够重视,缺乏信心。
三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纽带较弱。
由于教师资源匮乏,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质量一般较低,导致教师与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家校之间的纽带较弱。
为了改进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需要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加强家校沟通。
学校要建立家校联络员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增加家校之间的沟通频次,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和需求。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电信网络和交通条件,以便家长和学校之间更好地沟通交流。
二是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增强家校之间的纽带。
三是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资源和指导,帮助农村家庭提高对中学教育的认识,增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改善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需要家校共同努力。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家校之间的纽带;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家校共育的环境;家长要增强对中学教育的信心,重视家庭教育,积极参与学校教育。
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良好发展。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中小学教育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改革和转变,其中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的改进和探索。
在农村地区,学生相对于城市地区的学生而言,家庭教育的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家校共育成为了解决农村学生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和改进策略。
一、现状分析1. 家长教育观念老旧在农村地区,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比城市家长更为传统,他们更倾向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导致了家校共育过程中的观念冲突。
2. 家校联系不足农村学校离家庭较远,家长常常无法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来。
因此,家校之间的联系不足,也导致了两者无法进行有效的共育。
3. 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较低,学校教育资源也较为匮乏。
这给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无法满足家长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改进策略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开展讲座、发放读物等来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参加教育观念转变的讲座,通过案例的分析和引导,让家长了解到全面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可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渠道。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在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上向家长发布教育信息,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教育活动。
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清楚地表述学校现有的资源匮乏,寻求各种资源帮助,如基金会等。
此外,学校也可以开设各种网络教育课程,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4.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让学生具有完善的综合素质。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动力。
总之,家校共育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的改进和探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共同承担学生成长教育责任的一种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家校共育在教育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家长参与度不高、家校沟通不畅、家校合作不够紧密等。
研究显示,家校共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研究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改进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找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促进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发展水平。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为促进农村地区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家校共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其认知、情感、品德等多方面的发展。
家校共育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通过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家校共育还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家长是学校的重要合作伙伴,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研究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意义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只有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间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成长环境。
通过本研究,旨在明确家校共育在农村中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农村地区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浅析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析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1. 引言1.1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校合作是指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于学生学业成绩、人格品质的培养、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如果家长能够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支持,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必将得到提高。
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但在家庭中才能培养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
如果学校和家庭能够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那么学生的全面发展必将受益。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关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学校和家庭之间紧密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问题在农村地区,家校合作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村中小学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往往不够顺畅。
学校无法及时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家长也无法及时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孩子的学习进展。
2.家长参与度不高:由于农村家长多为务农人员,缺乏文化知识和教育意识,导致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足,参与学校活动和家庭作业管理的意愿较低。
3.缺乏专业的教育资源支持: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不足,师生比例偏高,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4.教育理念不统一:农村中小学和家长之间关于教育的理念并不统一,有些家长更注重传统文化和实用技能教育,而学校可能更倾向于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有效开展和发展,亟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随着农村地区中学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并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家庭环境与城市相比也较为困难,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本文将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并提出改进的策略。
一、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1、家长参与度低。
由于农村地区的家长大多从事农业劳动,时间和精力有限,对孩子的教育关注程度较低。
许多家长缺乏教育理念,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了解不够,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学习。
2、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地区中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资源有限。
缺乏现代教学手段和教育设备,导致教学质量较低。
3、家校沟通不畅。
农村地区中学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少,信息不畅,缺乏对教育政策、教学内容、学校活动等方面的了解和参与。
二、改进策略探讨1、提高家长参与度。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家长的教育引导,提高其教育意识和方法。
学校可以开展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一些孩子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信心和能力。
学校可以邀请家长进行教育讲座,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高家长的参与度,促进家校合作。
2、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投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可以鼓励城市中学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学支教,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继续教育水平,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加大对学校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投入,使得学校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提高教育质量。
3、加强家校沟通。
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委员会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
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学情况、学生学习动态、学校发展计划等,增加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促进学校和家长的合作。
学校还可以建立家校互联网平台,方便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学校的动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家校合作。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家长参与意识不高,家长与教师沟通渠道缺乏,家校合作模式单一等。
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现状分析1.家长参与意识不高在农村地区,由于大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也有所欠缺。
他们普遍认为教师教育孩子是根本,家长的作用就是提供生活条件和经济支持。
这种思想观念导致了他们对于家庭教育和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不高。
2.家长与教师沟通渠道缺乏在农村地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很少,主要通过家长会、送孩子上学等传统方式。
\n然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应当建立更多的线上沟通平台,方便家长和教师交流,促进更加高效的家校合作。
3.家校合作模式单一在农村地区,家校合作主要以家长会为主。
这种传统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应当探索出更多的家校合作模式,如通过互联网、社会公益组织等,寻求更多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以提升教育质量。
二、改进策略应当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宣传,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意识和责任感。
建议加强家庭教育的引导,从生活中找寻教育的机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慢慢了解和孩子相处的方法和手段。
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互联网平台,提高教师和家长的沟通频次与质量。
比如: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站,让教师和家长实现网上即时交流,家长还可以通过网站获知学校最新动态和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等等。
在家校合作中,应当以高效多元化的模式开展合作。
比如: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以家庭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类家庭教育活动,增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结论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中,应加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探索多元化的家校合作模式,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中学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
但是,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本文将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目前,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也相对较弱。
在师资短缺下,教师的培训与发展受到限制,难以在家长和学生间起到良好的桥梁作⽤。
这也影响到了家教与学校的联系和合作程度。
2.家长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教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追求和责任感。
有时候会只管自己的生计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而限制了家庭教育成效的发挥。
3.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由于城乡资源差异,农村地区中学存在教材和设施的质量问题,而家庭教育也受到限制。
这也很难去促进家校共育的发展。
二、改进策略1.加强教师培训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师师资并不十分充足。
政府应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家校共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政府投入家庭教育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针对农村地区家庭教育,建设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或开展家长培训,从而提升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发挥效果。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学校的设施和教材配备,这样才能够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良好的结合。
4.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部门应该通过宣传和普及家庭教育的正确知识和理念,激发家长追求更高素质教育的热情,增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心和担当感。
结论综上所述,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应该通过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协作,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基础设施和教材质量,正确引导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家校共育的良好发展。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中学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然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农村地区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往往强调功课、竞争,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健康和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一对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成为了农村地区中学家庭共育的重要议题。
1、缺乏家庭教育理念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观念普遍陈旧,往往局限于教育孩子要努力上进、考取高分,但对于孩子的性格、情感、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没有太多关注。
2、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很多农村家庭忙于生产生活,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对孩子的情感不够关注。
这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现逃课、留守、早恋等问题。
3、家长教育方式单一很多农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采用强制、批评等方式来教育,缺乏耐心、关爱和尊重,这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家风文化节、家庭教育论坛等形式,在家长中传播现代化的家庭教育理念,鼓励家长重视孩子的发展,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和独特性,推动家庭教育与时俱进。
2、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沟通机制为缓解农村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的现状,应该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沟通机制。
这一机制包括组织家长会、邀请心理医生、青年志愿者到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辅导等,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发现并解决问题。
3、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农村地区中学应该鼓励更多的教育专业人才投身到家庭教育领域。
可以通过招聘家庭教育导师、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到学校开展教育辅导等方式,提高家庭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结语:家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农村地区中学要从培养孩子到营造家庭教育环境上下功夫,创新家庭教育模式,规范家庭教育内容,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才能推进中小学家庭教育共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的限制,中学家校共育一直面临着挑战。
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不足,这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与此农村中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学校管理不规范,也影响了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家校共育工作。
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师资力量不足、家校沟通不畅、教育资源不均衡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有必要对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工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促进家校共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束】1.2 问题意识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农村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家校合作不够紧密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也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了解和解决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问题意识】的确立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起点,也是推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从而促进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农村地区中学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提供有益建议和借鉴经验。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视,为构建合作共赢的教育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基本情况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知识技能。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一、引言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教育和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在城市中,家校共育一直受到重视并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家校共育的实施并不理想,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以及改进策略,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于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的重视,并提出改进措施,为农村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二、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1. 家长参与度低在农村地区中学,由于家长多数从事农村劳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不足,很多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工作缺乏了解,对学生的学业和行为管教不足。
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出现了隔阂,学校与家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形成割裂状态。
2. 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中学的教育资源相对城市中学较为匮乏,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教学条件都不如城市中学,这就使得学校教育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
3. 学生自身素质欠缺农村地区中学的学生素质相对城市学生而言,有所欠缺。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原因所致。
他们在性格、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给班级教育和校园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三、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改进策略1. 加强家长参与在农村地区中学,应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度。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增加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和交流,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出谋划策。
2. 加强学校教育资源建设农村地区中学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学校教学条件,改善教学设施,提升师资力量,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条件。
3. 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
学校也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现状的发展对策

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现状的发展对策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推进,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家庭和学校协作共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家庭教育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良好习惯、思维、能力、品质等方面的培养至关重要,而采取家校共育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及时给予学生适当引导,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现状;策略引言家校共育就是家庭、学校彼此联系,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但现实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1家校共育内容的选择原则(1)突出全面性。
结合农村初中的教育实际,在实施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家校双方应相辅相成、发挥双方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的家校共育存在片面性。
一方面,由于家长和学校教师对于家校共育内容的认识存在差异,缺乏统一指导;另一方面,对家校共育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固化、片面性。
在家校共育中,家长依旧比较关注孩子成绩这一层面,而忽视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综合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在家校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片面性,对于学生知识面及兴趣、爱好、创造力等方面情况体现得不够全面,学生全面发展没有充分体现。
(2)体现教育性。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大重要环境,家校共育是关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方式。
现阶段,家校共育方式过于单一化的问题依然存在。
具体而言,一些学校往往仅将家长们召集到学校,告知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家长们听后,回到家中对孩子进行督促,方法比较单一,教育效果不理想,难以真正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
(3)主体多样性。
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成为家校共育的主体,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落实家校双方的主体责任。
学校应该在家校共育中担当重要角色,应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家校共育资源;家长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强化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正确认识。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是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农村中学家校共育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
1.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资源。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落后,家庭教育资源匮乏。
父母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这导致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沟通交流渠道不畅。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不畅,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不及时。
家长往往对学校的教育情况了解不多,也没有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
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家长对学校教育缺乏信任。
由于农村地区中学办学条件有限,教师队伍相对不稳定,家长对学校的教育质量缺乏信任。
部分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选择将孩子送到城市读书。
这导致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隔阂,影响了家校共育的开展。
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培训班等形式,向家长传授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为家长提供指导,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需求。
学校还可以推动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家庭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环境的质量。
2.建立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
学校可以建立家校在线平台,方便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的活动,增加家长与学校的互动机会。
学校还可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通过社区组织的力量,促进学校和家庭的互动交流。
3.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学校应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质。
学校还应加强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通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增加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促进家校共育的开展。
4.加强学校社区的合作。
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共同组织教育活动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是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育人的教育模式。
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家庭教育水平低、学校资源不足、沟通不畅等。
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可以促进中学家校共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地区中学的教育质量。
农村地区中学家庭教育水平低是制约家校共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许多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引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中学可以组织家长学习班,邀请专家为家长讲授教育知识和方法。
学校可以建立家庭教育资源库,为家长提供教育相关的书籍、视频等资料,帮助他们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参观课堂,增加他们对学校教育的了解,提高参与度。
农村地区中学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学校往往缺乏教育经费和先进设备,影响了教育质量。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学的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学校设施和教材。
学校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争取更多的捐助和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师资培训也是重要的一环,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中学和家庭之间的沟通不畅也是制约家校共育的因素之一。
由于双方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存在差异,造成了教育工作的障碍。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学校可以建立定期的家长会议,与家长交流教育方面的问题,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也要加强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需求。
学校可以建设一个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告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要求。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促进家校共同合作。
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现状与政策现状精编版

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现状及对策初探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的现状:1.农村学生家庭区域的分布特征造成了家校不易互动 2.农村学生家长缺失的德育意识导致了家校没有互动 3.农村学生家长错误的德育方法表明了家校需要互动提出了应对策略:1.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通过调查分析,确选有必要互通的信息。
2.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师长互访的途径及其适用性。
3.遵循“灵活机动”的原则,在动态的活动中研究、生成家校互助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互助活动。
通过家校共育,做到了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有效解决了存在农村初中生身上体现出的主要问题。
引言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等直接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完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
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也就是说学校应主动把家长纳入学校合作伙伴范围之内,从而形成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谐共育的局面。
毋庸置疑,这是对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巨大的作用的。
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现状分析如今在广大的农村,家庭教育严重缺位或失误造成了5天学校的德育成果还来不及巩固,就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外来不良影响而消失殆尽的结果。
这说明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生家庭德育现状,单靠学校的一厢情愿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多的是需要家长和学校的互动。
然而,在农村学校实现家校互动必然受到如下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农村学生家庭区域的分布特征造成了家校不易互动下港镇地处偏远的山区,居民居住分散,加上前几年合校并点,这便构成了如下的农村学生家庭区域分布特征:面广、点散、量大。
如果我们再用传统的上门家访的方式去进行家校沟通,其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从客观上加大了家校间信息互通的难度,决定了家校互动的不容易。
2.农村学生家长缺失的德育意识导致了家校没有互动笔者调查发现:品行表现不好,在成绩差的学生中有,在成绩优异的同学中也同样存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在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中,存在着一些现状和问题。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比城市中学有所欠缺,这给家校共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尽管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理念亦存在,但实际操作上家长参与度不高,家校互动不够密切,也影响了共育成效。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可持续性也有待提高,很多家长对参与共育缺乏持久的热情,往往会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而放弃参与,这也造成了一定的问题。
1. 加强农村地区中学的硬件设施建设。
优化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硬件条件。
这包括改善学校教室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教学设备和资源,并更新学校的网络设施,以方便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共享资源。
2. 增加师资力量的支持。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鼓励有经验和专长的教师参与家校共育,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并提供专业的指导。
3. 强化家校互动和合作。
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座谈会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方针和教育理念,共同参与学校活动和决策。
学校也需要积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校共育,形成共同关注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
4. 增加家长参与的机会。
通过家访、家长志愿者等形式,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
学校也可以组织家长培训,提供家教指导和教育资源,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5. 提高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可持续性。
学校可以制定家校共育的长期计划和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到共育中,建立稳定而持久的家校合作关系。
学校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共育观念,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远期目标,让家长认识到家校共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面临一些现状和问题,但通过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师资力量支持,强化家校互动和合作,增加家长参与的机会,以及提高共育的可持续性,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地区中学家校共育的现状,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
浅析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析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着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发展。
有必要对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现状问题1. 家长参与度低在农村地区,由于大部分家长从事农业或务农,工作繁重,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中。
家长的参与度较低,缺乏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这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不畅,无法形成良好的教育共识和合作模式。
2. 教师家访不及时、不全面在农村中小学,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距离较远,教师家访存在着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
有些学校甚至因交通不便,导致教师家访无法有效展开。
这使得学校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校合作。
3. 家校互动平台欠缺目前,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互动平台较为欠缺,大部分学校只是依靠课堂通知、家长会等传统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
缺乏现代化的互动交流方式,无法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
4. 家校沟通不畅由于信息渠道有限,农村中小学家校之间的沟通不畅,往往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导致学生教育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应对策略1. 加强家庭教育宣传学校可以利用课间活动、家委会等渠道,开展家庭教育的宣传活动,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高家长参与度和意识,促进家校合作的开展。
2. 规范家访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家访制度,明确家访的对象、内容、频率等,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及时、全面的家访服务,真正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3. 建设家校互动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与家长建立起更加便捷和及时的互动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家校合作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现状与政策现状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现状及对策初探?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的现状:1.农村学生家庭区域的分布特征造成了家校不易互动2.农村学生家长缺失的德育意识导致了家校没有互动3.农村学生家长错误的德育方法表明了家校需要互动提出了应对策略:1.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通过调查分析,确选有必要互通的信息。
2.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师长互访的途径及其适用性。
3.遵循“灵活机动”的原则,在动态的活动中研究、生成家校互助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互助活动。
通过家校共育,做到了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有效解决了存在农村初中生身上体现出的主要问题。
引言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等直接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完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
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也就是说学校应主动把家长纳入学校合作伙伴范围之内,从而形成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谐共育的局面。
毋庸置疑,这是对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巨大的作用的。
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现状分析?如今在广大的农村,家庭教育严重缺位或失误造成了5天学校的德育成果还来不及巩固,就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外来不良影响而消失殆尽的结果。
这说明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生家庭德育现状,单靠学校的一厢情愿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多的是需要家长和学校的互动。
然而,在农村学校实现家校互动必然受到如下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农村学生家庭区域的分布特征造成了家校不易互动下港镇地处偏远的山区,居民居住分散,加上前几年合校并点,这便构成了如下的农村学生家庭区域分布特征:面广、点散、量大。
如果我们再用传统的上门家访的方式去进行家校沟通,其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从客观上加大了家校间信息互通的难度,决定了家校互动的不容易。
2.农村学生家长缺失的德育意识导致了家校没有互动?笔者调查发现:品行表现不好,在成绩差的学生中有,在成绩优异的同学中也同样存在。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学生家长德育意识普遍缺失。
在农村,绝大多数家庭教育中分数代表一切。
目前农户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积极性是较高的,但在他们的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
调查显示,62%的农村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有34%的家长辅导过孩子学习,但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
当老师向这些家长谈起德育的问题时,他们很不以为然。
还有一部分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交流,久而久之,形成“只养不育”的局面。
调查显示,有35%的农村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
他们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
这些家长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更不要说在教育方面能主动与学校联系了。
这样师长间缺少了互动的机制,家校互动只成了学校的一厢情愿的事情。
3.农村学生家长错误的德育方法表明了家校需要互动?在农村,多数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
他们普遍缺乏最基本的家庭德育知识,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调查显示,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户只占26%。
即使如此,他们身上也普遍存在着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的自尊作为惩罚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成效。
应对策略针对上述现状,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如下尝试:在学校主导下,联合家长,通过家校互动来实现家校共育之目的。
这里所说的“家校互动”,我把它定位在信息互通、师长互访和家校互助三个方面:信息互通....指的是家长和学校教师间能畅通无阻地了解到对方所要向已方传递的信息或自己想要从对方获得的信息;师长互...访.则是指教师和家长结对,通过教师上门家访或家长主动到学校咨询以及借助电话、信函等媒介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的工作形式;家校互助....就是学校通过给家长以家庭教育主题培训的方式给予帮助,家长内部则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言传身教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以巩固学校教育成效,并减轻学校教育工作的负担工作方法。
其具体的操作如下:1.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通过调查分析,确选有必要互通的信息。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的品德行为也应是各种社会矛盾物化的具体表象。
家校间的沟通,旨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为学生品德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而不是要判罚某个学生。
所以笔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学生某一阶段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以及引发这些表现的环境因素,尤其是那些有关学生不良表现和导致这些不良表现的不良环境等信息。
2.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师长互访的途径及其适用性。
农村学生的分布特点是量大、面广、点散,它要求我们应寻求经济、高效的师长互访途径。
家长会、个别联系、家长到校咨询,以及家校联系卡、口信、集体书面信函、电子信息4?平台等是各校常用的互访途径。
我校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的片采用不同的互访途径,或是在同一片中的不同时间段内采用不同的互访途径,然后加以横向或纵向的比较。
结果发现,家校联系卡、书面信函、电子信息平台等途径是要受家长的文化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制约的,在目前的农村,这些途径对有些家长来说还比不上带个口信有效;然而口信在传递过程中又往往会失真,所以在我校的互访途径中便把它们都舍去了,留下的还有家长会、个别联系、家长到校咨询等途径。
我们对这三个方面的途径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良:⑴家长会?这是每个学校常用的家校互动的途径,通常的做法都是以一个班或一个年级为单位,把家长召集在学校来一起研讨对学生的教育情况。
这对传递全局性的信息,解决家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范围地纠正农村学生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等是很有实效的。
但它减少了互动深入研究学生的机会;同时,农村学生分布特点严重影响着这类家长会的到会率。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校创造性地试验了分片家长会和分类家长会。
①分片家长会?按自然村落把整个年级所有学生分成一定的组别(每组通常在20人左右);选定其中一个学生的家作为活动地点;利用农闲的时间(一般选在晚上),组织本年级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到会学习、商讨学生的教育工作。
②分类家长会?在分片家长会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他们的家庭环境,给每个片中的学生撰写相应的个案,然后把各年级中地域上同片,特征上相同(或相似)的归成一个小组召开家长会。
无论哪种家长会形式,我校都采用如下工作程式:第一阶段,准备:根据信息研究情况汇成家长会工作表(见下页样表二)5?(填表说明:a填年号;b填年级;c填“分片”或“分类”字或“集体”;d 类型、片名,班名等;e活动的地点;f填该片活动的累记次数;g填本次活动的教育主题;h一般是学校行政领导;i和该片学生结对的教师,通常有3-5名;j由联系教师填写学生在校表现情况。
)到会前,相关人员落实好研究任务,准备好发言材料,以让家长知道近阶段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
第二阶层段,议程:a家长到会情况统计。
b分发相关材料。
c领队向家长们介绍近期内学生们在校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倾向或学校工作近况。
d由领队、专家或学生家长主持专题讲座,进行主题学习。
e家长和结对教师单独交流沟通:教师把学生在校的具体表现情况——在“家访工作表”内“表现(校)”栏目中——汇报给家长,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介绍给教师,相应的教师及时把所得的信息填写在“家访工作表”的“表现(家)”栏目中。
(说明:整个过程要专门安排人员做好记录。
)第三阶段,研究:议程结束后,结对的教师要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汇总分析,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出个案或总结,力争发现新问题、新方法,并把这些个案或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形成更有价值的成果(如论文、主题教育教材等)。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在品德、学习等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校为这些“问题学生”撰写个案,目的在于帮助家长在碰到类似问题之后,如何恰如其分地分析、判断、处理、解决。
⑵个别联系?包括教师上门家访、电话联系、通知家长到校单独商谈三种形式。
上门家访、通知家长到校单独商谈实质是一回事,只是交流的地点不同罢了,采用这种途径开展工作前,教师(主要是班主任)先要充分了解该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好交流的议题,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效率。
和家长交流时教师要向家长解释家访缘由,说明要解决什么问题。
并记录好交流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从家长那里了解到的关于学生的信息。
访问结束后,教师要对个案进行研究(整个情况参见样表三)。
如今在农村,电话基本普及,电话联系已成为师长互访的有效途径。
为了方便联系,各班班主任在开学时,还得把每位学生的家庭通讯情况汇总起来统一制表(见下页样表四):然后再将之分发各科任教师和学生家长,从而增强家校通讯网的透明度。
这样家校间信息互通就十分方便了。
余下的工作和上门家访差不多,此不多述。
⑶家长来校咨询?过去,家长主动到校咨询是很少的。
究其原因,除了意识淡薄外,学校也存在着许多的不是。
比如,家长来到学样想了解些情况,恰恰遇到班主任在上课,只能无聊地等到下课才能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
对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①每一个班除班主任外,再另配2个联系教师。
②全体教师与学生按自然村分片结对,即使不上该学生的课,也要随时了解结对学生的情况。
③每位教师对于家长的来访,必须热情接待,耐心倾听,认真解答。
④对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并及时上报学校领导,以便集体研究解决。
⑤接待者必须做好接待记录。
总之,要确保家长随时来都有人接待,要让他们乐意来访,满意而归。
3.遵循“灵活机动”的原则,在动态的活动中研究、生成家校互助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互助活动。
⑴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主题培训①主题的来源学校通过对上一次家校互动中发现的问题或通过调查所了解到的家长急需帮助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并将之确定为下次培训的主题。
②主题的内容?农村家长的文化层次较低,为了保证学校工作的有效性。
笔者精心选取了适应孩子心理变化规律的,有助于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做到既能符合社会要求,又能适于子女成长实际的材料,并印发给家长,以提高辅导的实效性。
目前主要确立了“创设和谐家庭环境,争做合格家长”(包括《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复杂的“问题家庭”》、《家庭教育误区谈》、《多样的家长类型》、《正确引导中学生交友,科学解决成长的烦恼》);“关注待优学生的全面成长——不让一个学生落伍”(包括《亟需帮助的“待优生”》、《初一学生成绩下降探源》、《关注初二学生成绩分化的问题》、《如何对待升学问题》);“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包括《教给孩子应急本领》)等三个单元共10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