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社会化的概念
(一)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化的意义
个人要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2.社会化的内部条件
人类素质(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本质
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
4.社会化过程的特征
(1)连续性。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2)无终点性。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语言社会化
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一个人一生中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社会化的一般结果是使人们适应特定社会的要求,获得特定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
1.个性化的含义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个人的独特性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别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2.个性化的过程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1)对于群体而言,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使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的人们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因此人们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
(2)对于个体而言,除了与其群体中他人相对一致的共同生活外,还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
①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化执行者,除了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要求、期望和对待作为被社会化者的个人之外,还按照自己独特的倾向与方式对待不同的个人,从而
导致每一个被社会化者与社会化执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②在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个人是一个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这种能动与选择使得人们的经验世界与他人有所不同,使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高度具有个人色彩。
3.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和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而少有革命性的成就;但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冒失范和动乱的危险。
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一)角色引导机制
1.角色的含义
角色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社会对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取决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担负的社会角色。
2.社会化经验高度一致的原因
(1)人们总体的社会化倾向,是由大社会的基本倾向决定的。
(2)社会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判断和自我价值判断的首要的和稳定的参照系。
3.角色采择在角色引导中的作用
通过角色采择,人们可以反回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情境的需要和他人的期望。
1.自我评价需要的产生
个人的不断成长,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导致人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在明确评价和确认自己的状况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
2.社会比较机制的研究
社会比较是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惟一途径。对社会比较机制的研究大致有以下结论:
(1)高田利武(1979)指出:人们面临的情境越是偏于社会方面,越是缺乏客观标准,他们要求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也越强。
(2)米尔格莱姆(1965)与谢立夫(1935,1969)指出: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的行为效应,而且会导致稳定的观念改变,经过社会比较过程所获得的规范概念在人们独处时也会发挥作用。
(3)L.Festinger(1957)指出:当人们不能确定自身状况的社会评价意义时,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相同的人进行比较。
(4)R.M.Friend & J.Gilbert(1973)指出: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动机十分复杂,确切了解自己的状况仅仅是社会比较动机的一种原因。
(5)A.S.Dreyer(1954)和R.M.Friend &J.Gilbert(1973)指出:人们的自信心状况直接决定着其社会比较的性质及其社会化后果的指向。
(6)古火田和孝(1981)指出:在对人们进行社会引导时,除了要注意进行个人问比较外,也应该重视个人内在的历时性比较,重视超出自身所属社会群体的狭窄范围而进行广泛的比较,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更为适当的自我概念并向更为理想的社会化目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