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发展模式

合集下载

大型企业与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共生的模型分析

大型企业与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共生的模型分析

化和分工 .交易成本等全部影响产出水平 诸因素变化的含义。 由 于这些 因素都可 以简单 地被认为是 时问的函数 .因此用时间 t 来
刻画集群的形成过程。
d t /d = ,,1 x / N + 6 / N ) 6 >0 x () t r (一 , X X ,.
(. ) 2 2
刻画来解释 集群企业 的共生过程 。
1L gsi模 型 .o i c t
系和信赖合作关系 .最终形成一种相 对稳定的集群状态 .我们称
其 为 卫 星 结 构 的其 生 集 群 模式 ( 图 2 。 如 )
我们 引用生物学中的罗吉斯缔模型来描述企业集群现 象中企 现在 .把处于中心的主导企业的产出规模记为 x () 1t .并称之 业产量增长变化的过程 .即开始时增长缓慢 .随后增长加快 .达 为核 心 企 业 。 相 应 地 处 于 其 周 围 的 中小 企 业 的 产 出 规 模 记 为 x 2 到一定程度后 .增长率逐渐减慢 .随后集群达到饱和状态罗吉斯 () t ,并称之 为卫星企业。在没有卫星企业出现的情 况下 .核心企
( 假定在企 业集群 的现象 中.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 星企业产出水平 的自然负增长率记 为 r .那么,在 只有卫星企业 3) , 业 .彼此 的存在对另一方产量的增长起促进作用 .这方面可 以通 单独 存在 的市场结构 中 对卫星企业的产 出水平可以描述为:d 。 × 过规模效益 ,外部效益 、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等途径引起交易成本 () d=一 ,, 在 .卫 星企 业 进 入 到 已存在 核 心 企业 的市场 当 t / t r 。现 X 的 降 低 、 工 作 效 率 的提 高 从 而 促 使 企 业 产 量 增 长 得 到 解 释 。 中,由于核心企业的存在 卫星企业 的产 出水平将得到提 高.这 ( ) 业 的 自然 市 场规 模饱 和度 对企 业 产 出水平 的增 长 率有 阻 可 以 从核 心 企 业 给 卫 星 企 业提 供 订 单 、进 行 市 场 调 研 、提 供 市 场 4企 滞作用。在这里 .定义 自然市场规模饱 和度 为 :X t /N。 () 信 息等 方 面得 到 解 释 。 这 样 ,我 们 就 可 以把 卫 星企 业 的产 出水 平

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

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

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摘要:一、引言1.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二、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1.案例一: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2.案例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3.案例三: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三、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措施1.财政扶持政策2.税收优惠政策3.融资支持政策4.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四、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融资难题2.市场竞争压力3.人才短缺问题4.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五、总结1.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期望正文:一、引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出台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发展中小企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1.案例一: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以深圳为例,这片曾经的渔村凭借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崛起为我国南部的经济中心。

华为、大疆等国际知名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繁荣,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案例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是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当地政府引导中小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产业效益,为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3.案例三: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有助于企业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以山东潍坊为例,当地政府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等手段,促使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效应,带动经济增长。

三、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措施1.财政扶持政策: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2.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四川中小企业集群观察

四川中小企业集群观察

发展存在 的内在 弊端。 目前 中小 企 业集 群 主要 分布 在 我
国 的 浙 江 、广 东 、福 建 、江 苏 、河 北 、
河南 、江 西等 省份 ,其 中 以浙江 省 和 广东 省最 为集 中 。 比如 广东 南海 的 西 樵纺 织 企业 集 群 、福建 晋江 制鞋 企业 集群 、浙 江诸 暨 的袜业 集群 等 。它 们 为市 场经 济提 供 了发展 动 力 ,支 撑 了
备集 群 为例 ,二重 、东 电 、东 汽作 为
核 心 的龙头 企业 ,以分包 、转 包 、战 略联 盟 等多 种形 式 使 20多家 中小 企 0
业 为其 生产 零部 件 和提 供专业 技 术服
务 ,集 群互补特征 突出。 第 四种 ,政 府管 理 型集 群 :这种 类 型的企业集 群虽然从 事的行业 不同 , 但 地理 位置 相邻 ,并 且 受 同一 政 府 职 能部 门管理 ,因此也 能形 成集群效应 。 比如成 都高新开发 区。
面对 同一 客 户群 ,对 内是 竞争 关 系 ,
对 #  ̄J 现 出协 同关 系 ,集群 中合 作 bi 体 和竞争 无 处不 在 。武侯 鞋业 集群 、新 都 家具 集 群 、夹江 陶 瓷集 群 、成 都 博 美 装饰 城 和成 都太 升南 路 手机销 售 一
条 街等就是典 型。 第 二 种 ,处 于 同 一 产 业 链 型 集 群 :
目前 , 四 川 发 展 比较 成 熟 的 中 小 I
企业 集群有 以下几个 :
■ 周红 芳
中小 企业 通 常是 指企 业规 模 较小
或 从 业 人 员 较 少 的企 业 。 中 小 企 业 在
武侯 鞋 业 集群 :成 都作 为全 国五 大 制 鞋基地 之 一 ,现 已拥有 制鞋 业及

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
2 1 年 3月 01
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o b iUnv r o c n misHu nt sa dS ca cen ces f Hu e ie8 fE o o c( ma ie —n o ilS i i
— —
Ma .0 r 1 2 1 V l . 0 _ No3 8
利用和能量循环 , 产生极少或者不产生“ 废物” 使资源在集群 ,
的系 统 内循 环 使 用 , 成 一 个 封 闭 的 产业 生 态 价 值 链 , 终 实 形 最
系中, 每一道制造工序都独立于其他工序 。 通过消耗原料生产
出 即将 被 销 售 的产 品 和 相 应 的废 料 :我 们 完 全 可 以 运用 一 种
企业 集 群 的生 态 化 。是 产业 生 态 化 和循 环 经 济理 论 在 产业 集
态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兴框架 , 旨在寻找工业 系统 的转变 , 它
态 经 济 要求 , 方 面充 分利 用 输 入 的 原 料 资 源 , 一 另一 方 面 要对 “ 物” 废 进行 再 生 利 用 。从 而 实 现 集 群 内产 业 系 统 的物 质 充分
态化理论的开端 。产业生态化首先是在产业代谢理论基础上
提 出的, ..ye[ 1 8 RUA r ’ 9 9年提出了“ s1 在 产业代谢” 的定义 :产 “ 业代谢是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下 .使原料和能量通过劳动
企业集合形成企 业生态群落 。这些企业生态群落与其所处于 的外部环境构成了中小企业集群生态系统。在这样一个生态 系统 中企业成为各 生物链( 食物链 ) 的节点 , 企业与企业之间 形成耦合 、 共生关系 , 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一条 完整 的生态产业链 , 大限度地减少物质消耗 、 最 废弃物排 放 , 从而提高资源使用效 率 。 降低污染程度。 它不仅能突破资源瓶 颈, 而且能实现经济 的低成本扩张 , 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中小

基于集群内部共生机制的中小企业支撑体系研究

基于集群内部共生机制的中小企业支撑体系研究

密 切共 生关系 , 产业 集群 不 断 壮 大 , 而 给 内部 共 生 的企 使 进
业 带 来 更 好 的 生 存 发 展 空 间 。从 以 卜分 析 不 难 看 出 , 方 一
面, 内部 共 生 是 企 业 追 求 利 益 最 大 化 的 必 然 结 果 ; 一 方 面 , 另
内部 共 生 在 促 进 企 业 发 展 的 同 时 也 在 得 到 不 断 强 化 和 拓 展 。
区域 经 济 与产 业经 济
基 于 集 群 内部 共 生 机 制 的 中小 企 业 支 撑 体 系研 究
张 臻
( 中共 信 阳 市委 党校 , 南 信 阳 4 4 0 ) 河 6 0 0
摘 要 : 前 我 国 中 小 企 业 发 展 普 遍 面 临 支 撑 体 系缺 失 的 问题 , 业 集 群 能 将 中 小 企 业 发 展 的 外 部 支 撑 有 效 融 入 到 集 3 - " 产
相适应 。当前我 国中小 企业 支 撑 体 系 的缺 失 主要 体 现 在 以
下 三个 方面 。
生关 系 、 产生共 生效应 的企业 联合 起来 , 通过 互 利共 存 、 势 优
共 生 系 统 的 形 成 为 中 小 企 业 发 展 提 供 了一 种 全 新 的 生 存 方 式 , 种 将外 部支撑 融入 集群 内部共生 的机 遇 。 一
三 、 前 我 国 中 小 企 业 支 撑 体 系 的缺 失 当
与大企 业相 比 , 中小企 业具有 明显 的市场 优势 和社 会 功
关注 度不高 等也 十分 明显 , 这些不 足虽 然与 中小企 业 自身 特
点 不 无 关 系 , 归 根 结 底 是 当 前 中 小 企 业 外 部 支 撑 体 系 缺 失 但 所 造 成 的 。 这 种 支 撑 体 系 的 缺 失 所 引 致 的 困 境 大 大 制 约 了 中 小 企 业 良 性 健 康 发 展 , 中 小 企 业 重 要 的 经 济 社 会 功 能 不 与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建议——以辽宁省为例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建议——以辽宁省为例
式 的特 点提 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产业集群模 式;辽 宁
中 图分 类 号 :1 0 77 2 文献 标 识 码 :A
De eo m e tM o e n u g si n fS l a d v l p n d s a d S g e t s o ma l n o
(ne aoa B s esSho, hnagU ie i ,S eyn 104,Lann ) It t nl ui s col S eyn nvrt hnag10 4 n r i n sy i i o g
Ab t a t I h tr ain iain o a  ̄wo d e o o ,t e i d sr l ses h s i o tn mp c n t e d v lp s r c : n t e i e t a z t ft y n n ol o d o d c n my h n u t c u tr a mp r ti a to e eo - y a h me t fS n MEs I e p o e so o t e trv tl ai n,t e lc lg v r me tfc s smu h o h e eo me to ME o . n t r c s fn r a e i i t h hs az o h o a o e n n o u e c n t e d v l p n fS s i d s y cu tr ,a d i p a sa c e sn l o ra t o eo e d v l p n fL a n n c n my h sp p r i u s s n u t lse r s n ly i ra ig y i t n n mp tn l n t e eo me t io i g e o o —T i a e s s e r h o d c t e i d s i l s rmo e u tb e f rL a n n ME n u t l se d sr st e s g e t n . h u t a cu t d s s i l o i o i g S s i d s y cu tr a ie u g si s n rl e a r s n h o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关键 词 :中小企 业; 业集群 ;WO 产 S T分析
Ke r s t eS s id s il lse ; WO n lss y wo d : h ME ; u t a u tr S n r c T a ay i
中图分类号 :2 2 F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4 1 (0 0)7 0 5 — 2 10 — 3 2 1 0 — 0 8 0 1
摘要 : 文首先 介绍 了中小企 业产业 集群 的 内涵及意 义 , 本 并对 其发 展状 况做 了概 述 , 虽然取得 了较 大 的进展 , 仍存 在不 少矛盾 和 问题 。 但
Absr c :Thsp pe e c ie h o tn nd sg i c n eo h MEsI du tilCl se tf s,a l ste o e M1sau ft e eo me t ta t i a rd s rb ste c n e ta inf a c fte S i n sra u tra rt swela h v r ttso d v lp n, i he d s i fc n ie a l r ge s u h r r t ls mec nrdito sa d qu sin . e pt o o sd r bep o r s,b ttee ae si o o ta cin n e t s e l 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8・
价值 工程
中小企 业产 业 集群 发 展 模 式研 究
— —
基 于安徽 省 中小 企 业 的 S WOT分 析
Ba e n S OT ay i ft eS Esi h o ic sd o W An lsso h M n An ui Pr vn e

共生媒介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与对策

共生媒介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与对策
效 的 监 督 , 致 损 害 外 部 小 股 东 的 利 益 。 例 如 , 个 上 以 一
作者 简介 : 德连 ( 9 2 ) 男 , 冯 1 6 一 , 安徽 明 光人 , 陵学 院教授 , 徽财 经大 学 国际 贸易学 专业 硕 士研 究 生导 师 , 济学 博士 , 铜 安 经 研究 方 向 : 国 际 贸易 、 产业 经济 、 小企 业 。 中


共生模 式与共 生媒介 的概念
生媒 介对 中小企业 与大企 业共 生模 式具 重要影响。
二 、 权 媒 介 对 中小 企 业 与 大 企 业 共 生模 式 的影 响 股 共 生 媒 介 为 股 权 的 典 型 例 子 是 作 为 母 公 司 ( 股 控
( ) 于能量分 配的 中小企业 与大企业 共生模 式 一 基 能量 分配决 定 中小企 业 与 大企业 共 生模 式 , 任何
步 进化 。而 对称性互 惠共生具 有对 称性 的能量 分配机 制 , 同的共生单 元获 得 同等的进 化机会 , 不 是最 有效率 的共生模式 。可 以把 中小企业 与 大企业 的非对称 性互
惠 看 作 为 非ຫໍສະໝຸດ 衡 状 态 , 对 称 性 互 惠 共 生 看 作 为 均 衡 把
状 态 , 均衡 是 长期 的和 常 见 的 , 均 衡 是 暂 时 的或 非 而 是 不常 见 的。本 文拟基 于 共生 能量 、 生媒 介 的视 角 共 探讨 中小企业 与大企业 共生模 式 。 ( ) 二 共生媒介 的概念
共生媒介是共生模 式的重要影响因子。 从共生媒介入手, 采取子公司股权结构优化、 中间性体制组织发育、 诚信文
化 氛 围营造 等措 施 , 进 对称 性互 惠共 生 的形成 。 促 关 键词 :中小企 业 ; 大企 业 ; 生模 式 ; 生 媒 介 共 共 中 图分 类号 : 2 43 F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 57 2 1 )1 00 — 3 6 2 0 4 (02 0 — 07 0

重庆与广东、江浙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重庆与广东、江浙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国外 关 于集 群 模 式 的研究 以彼 得 ・ 罗林 格 克 等 学者 为 代 表 , 企 业 集 群 划 分 为 意 大 利 式 企 业 将 集 群 、 星式 企 业 集 群 和 轴 轮 式 企 业 集 群 。这 种 卫
划分着眼于集群 内的市场结构 , 仍不够全面 和 但
具 体 。也有 学 者 主张 从集 群 内部 的市 场 结构 角度
星式 重 庆 中小 企业 集 群 , 助重 庆 工 业 优厚 基 础 , 借
主体 自 发形成的企业集群和依靠外资企业外包生
产 而形 成 的 企 业 集 群 约 占总 量 的 7 % 。本 土 企 0 业则体现出 : 企业 集 聚 、 铺集 聚 、 者集 聚 、 户 店 业 客
集聚 、 运输 集 聚、 套集聚 ” 产品集 聚” 劳务 集 配 ; ;
企 业 集 群 , 要 为 零 星 式 和 网 络 式 。蔡 泓 名 主
如下形成原因 : 首先 , 广东具有 优势 的地理 条件 , 使珠三角产生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 向型加工
作者简介 : 霍朝霞 (9 0一) 女 , 18 , 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 投资项 目管理。 8 6
《 决策咨询通讯) 00年 ・ 4期 21 第
重 庆 与 广 东 、 浙 地 区 中小 企 业 集 群 江 发 展 模 式 比较 研 究
霍朝霞

要 : 庆的工业发展历史悠 久 , 重 在现 代新 兴起大 量 中小 企业并 形成不 同规 模 的企业集 群。通过 对重 庆市 与
沿海 中小企 业集群发展模式 比较研究表明 ,重庆市企业集群本地特色强 ,但企业集群 的发展总体上还 处于初 级 阶段 。在 比较分析重庆 中小企 业集群发展模式 的基础上 , 出了促进重庆 市中小企业业集群发 展的政策建议 。 给 关键词 : 中小企业集群 ; 发展模式 ;自发型 ; 卫星式

基于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选择

基于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选择
析 模 型 。从 目前 的情 况 看 ,已 有 学 者 用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来 研 究 产业集群 ( 周兵 、蒲勇键 ,20 ;刘娟 、谢守祥 ,20 ) 03 0 4 ,可 以看出刻画产业集群与经 济增长 的关系 ,从 中找到衡量 集群 问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必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 ) 变 量 定 义 1 Y:中小企业集群产量 ;K:中小企业集群的总资本 ;G: 中小企业集群 的无形 资本 ;L :中小企业集群 的劳动力 要素 ; A:技术进步 因素 ;n :中小企业集群 内的人 1增 长率 ,在一 3 定程度上用 以表征集群规模 ;s :中小企业集 群内储蓄率 ,也 可 以理解为群 内投资 比例 ;g :中小企业集群的无 形资本总量 与总资本的 比例 ,即 g=G K;P / :技术增 长率 ;d :中小企业 集群 内的有形资本折 旧率 ;k :中小企业集 群 内的人均资本 ,
企 业 的成 长性 角度 提 出适 合 其 集 群 化 发 展 的 模 式 。 关键词 :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 势,发展模式 中 图 分 类 号 :F 7 2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 的中小企业发 展迅速 ,在 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 中的地位 和作用 日益 增强 ,国家 对 中小企 业予 以 空 前 的重 视 和 支 持 。 中小 企 业 产 业 集 群 作 为 一 种 适 合 我 国经 济发展现状的产业组织形式正 在不断显 示 出其独 特的竞 争优 势 ,这种竞争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作为整体的企业集 群层 面上 , 而且也体现在参与 集群 的 中小 企业 的个体 发展 上 ( 守祥 , 谢 刘娟 ;20 ) 0 4 。本文正是 以集群竞争优势的多重性为依据 ,从 企业 管理 的角度探讨单 个中小企业 如何利用 这种集 群优势 获 得 自身的发展 。那 么就存 在一个 现实的 中小 企业选 择集群 化 发展模式 的最优化 问题 ,包括选 择什 么样 的集群 行业 ,或 者 说什么样 的行业适合 中小企业集 群的发展 ,如何 判断集 群 的 发 展 潜 力 ,是 否 选 择 加 入 集 群 ,处 于 集 群 环 境 下 的 中小 企 业 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 自身的竞争能力等等。

吉林省中小企业集群城镇化发展路径

吉林省中小企业集群城镇化发展路径

加 快 中 小 企 业 发 展 ,促 进 产 业 集 聚 ,对 高 区 域 竞 争 力 , 推 动 区 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四 轴 、 两 带 ” 的 省 域 城 镇 体 系 规 划 布
加 速 推 进 吉 林 省 城 镇 化 建 设 有 着 重 要 的 展 。
现 实 意义 。
了7 %左 右 的城 镇 就 业 岗位 ,完 成 了 全 省 0
口。这一方 面有利 于加 快城镇 化进 程 ,
和 大 企 业 的 融 合 ,形 成 一 批 深 加 工 能 力 强 的 中 小 企 业 集 群 ,提 升 区域 竞 争 力 的
6 %左 右 的技 术 创 新 。但 是 ,同 发 达 省 份 另一 方 面 减 轻 了城 镇 人 口的就 业 压 力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 生 着 变 1 1 6 年 西 班 牙 工 程 师 塞 罗 t。 8 7
( rh m , 17 ) 。 随 着 城 镇 1 发 Not a 99 t的
“ ” 型 曲 线 的 加 速 阶 段 。相 对 于 同 期 S 我 国 城 镇 化 率 4 . % 的 水 平 而 言 ,可 以 75
达 在 《 镇 化 基 本 理 论 》 一 书 中 首 先 使 展 ,社 会 从 业 人 员 由 第 一 产 业 向第 二 、 城
中 小 企 业 集 群 是 相 同 产 业 或 关 联 业 集 聚 的 外 部 不 经 济 ,进 而 引 起 产 业 的
滞 后 , 支 撑 城 镇 化 建 设 的 产 业 发 展 不 产 业 的 众 多 中 小 企 业 及 其 辅 助 机 构 , 围 扩 散 。产 业 扩 散 是 通 过 企 业 向 外 分 散 布
础 是 生 产 活 动 的 集 中 ,城 镇 化 的 发 展 是

中小企业集群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中小企业集群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中小企业集群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一、引言中小企业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推动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更是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小企业集群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并分析其原因和案例。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和特点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由多个中小企业共同组成的群体。

这些企业彼此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以某一特定产业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中小企业集群的特点包括:空间集聚、产业分工、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

三、中小企业集群的作用1. 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中小企业集群通过合作和协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这些集群不仅能够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吸引外来投资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相对集中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就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便利。

通过共同研发和创新,中小企业可以拥有更多的技术和创新成果,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集群内的企业也可以共享各自的技术和经验,促进技术的共享和转化。

3. 打造品牌和提升市场占有率中小企业集群一般聚集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形成了某一产业的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效应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效率,还可以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形成产业品牌。

同时,这种集中度也会吸引更多的买家和供应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四、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功案例1. 深圳市电子产业集群深圳市电子产业集群以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电子制造和研发为主的聚集区。

这个集群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电子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这得益于深圳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了从设计到生产、销售的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了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2. 意大利米兰时尚产业集群米兰被誉为时尚之都,而该城市的时尚产业集群贡献了很大一部分。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企业共生模式探析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企业共生模式探析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企业共生模式探析【摘要】本文通过运用LOGISTIC模型,探析了中小企业共生模式的相关问题。

在首先介绍了LOGISTIC模型在中小企业研究中的应用,然后对中小企业共生模式进行了概念解析,并结合LOGISTIC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

文章还讨论了环境因素对中小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以及资源配置在其中的作用。

在总结了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企业共生模式探析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小企业的共生模式,并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LOGISTIC模型, 中小企业, 共生模式, 环境因素, 资源配置, 探析, 启示,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概念解析, 分析, 影响, 结论, 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小企业在当今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小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管理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LOGISTIC模型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LOGISTIC模型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从宏观的角度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以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企业共生模式为切入点,探讨中小企业共生模式在当今经济环境下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环境因素和资源配置的分析,探讨中小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中小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企业共生模式,具体目的包括:1. 揭示LOGISTIC模型在中小企业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其在解析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方面的有效性;2. 解析中小企业共生模式的概念,明确其内涵以及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3. 分析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企业共生模式,深入探讨该模式对企业合作、竞争和发展的影响机制;4. 探讨环境因素对中小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分析外部环境对企业合作的约束和促进作用;5. 探讨资源配置在中小企业共生模式中的作用,研究资源整合对企业共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基于分工衍生的大、中、小企业错位共生原理——以大企业为轴心的轮轴式产业集群的生成机制为视角

基于分工衍生的大、中、小企业错位共生原理——以大企业为轴心的轮轴式产业集群的生成机制为视角

基于分工衍生的大、中、小企业错位共生原理——以大企业为轴心的轮轴式产业集群的生成机制为视角李永刚【摘要】专业分工深化既可以在企业内进行也可以在企业间展开,这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协调成本与企业之间交易合作成本的比较.交易合作成本日益下降是导致和推动企业间分工合作不断扩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交易合作越来越顺畅的条件下,一个产业的主导企业会趋向于把自身并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配套产品和配套工艺的生产抛给市场中的其他企业.这样就导致在大企业周围逐渐衍生出现越来越多承担分工配套职能的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以大企业为轴心、众多中小企业分工协同合作、错位共生的轮轴式产业集群.不同企业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禀赋差异和核心竞争力状况,是决定企业在整个产业分工合作链中的技术选择和产业价值链中的市场地位的重要因素.【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46)003【总页数】7页(P71-77)【关键词】大企业;中小企业;分工衍生;产业集群【作者】李永刚【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0以大企业为轴心、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分工协作配套的轮轴式产业集群,是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重要依托形式。

与大企业垄断和独占的产业组织格局不同,在这种产业组织格局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维持着相互依存、分工协同的复杂共生关系。

本文从分工衍生角度出发,对轮轴型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演进的内在机理作了一种系统理论分析。

杨小凯认为,专业分工深化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动因[1]。

对专业分工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分工深化扩展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通过产权纽带和层级管理来协调链接的企业内分工,即企业将不同生产技术环节和工艺过程,划分为越来越细和越来越多的专业生产部门;另一种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协调链接的企业间分工,即不同企业各自从事一种或者少数几种专业化产品的生产,或者提供一种或者少数几种信息、技术、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众多不同类型专业分工的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厘清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若干问题

厘清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若干问题

经济管理21厘清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若干问题王 涛 郑州科技学院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摘要: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在弥补小微企业自身不足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多重比较优势。

本文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诸多特征,对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中交易成本、融资、区域品牌、承接城镇化发展转移的人口、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转型和小微企业集群治理理念转变等问题进行梳理和解释。

以期加深对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厘清;小微企业;集群发展;问题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1-03一、引言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机制完善的影响,小微企业已经从技术壁垒低、资金需求少、劳动力密集和市场需求弹性较大传统行业进入到新兴产业、现代服务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等,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但是,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自身信息不透明、资产规模小和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发展中受到诸如融资、成本、技术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申月,2013;李俊江等,2015)。

近年来,小微企业、政府和社会等都在积极探索小微企业有效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以期解决小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难题,而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作为正在被积极探索的途径之一,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

产业集群是一个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组织网络(吴德进,2004),受到区域的地理空间、生产要素、政策干预、市场交易成本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由于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和内部高效分工的作用,产业集群降低了进入壁垒,如技术壁垒、资金壁垒、市场壁垒等。

同时,信息技术人性化的商业普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互联网经济时代。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市场交易活动的交易空间、交易成本、交易时效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李海舰等,2014),促进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市场竞合中不断创新,以至于在商业企业、工业企业、金融企业、医疗企业和教育企业中出现一批“小、精、亮”的小微企业集群或产业园。

中小企业管理 第10章 产业集群NEW.ppt

中小企业管理 第10章 产业集群NEW.ppt
5
10.1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发展
10.1.1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10.1.2 产业集群的发展
6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一、产业集群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产业集群是一个在学术界广泛引用的概念。然而,
迄今为止,产业集群不仅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而且 学者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首次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迈 克尔·波特。
16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
一、按产业性质分类
高新技术 产业集群
传统 产业集群
资本技术结合型
17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
二、按组织结构分类
大中小企业共生型
小企业群生型
18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
三、按功能分类
传统纯积聚模式
按功能 分类
产业综合体模式
社会网络(俱乐部)模式
19
10.2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与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 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 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 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7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二、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1
2社会化 协作
8
产业集群的特征 ①产业在一个地理区域的集中。这里的地
2、迅速崛起的原因 其一是政府持续的政策扶持。 其二是完善的信息产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 其三是积极吸引大量外国投资。
33
10.3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比较 四、国际成功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
1、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共同特征 2、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差异性比较
34
第十章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评价及模式选择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评价及模式选择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评价及模式选择摘要:文章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对省内各县域地区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化发展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分析,进而说明黑龙江省各县域内的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化发展模式能够达到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果。

在此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的特点,提出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可以选择的三种模式。

关键词: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有效性评价模式选择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29-03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发展极为迅速,并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增强市场经济活力、优化经济结构、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吸纳就业人口、加快技术扩散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全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3万家,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99.25%;实现工业产值37.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7.94%;从业人员6787.6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76.86%,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呈现地区分布不均的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中小企业的数量分布仍未能改变东部沿海地区比例过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比例较小的极化分布态势,中小企业在国内各地区的集中度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促进关系。

因此,在保持东北沿海地区已有优势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国内各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改变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弱势地位,必须寻求新的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即采用集群化的发展模式。

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式发展模式能够较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产值,发展规模及成长潜力,有效发挥中小企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而县域地区作为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最基础依托,能够有效发挥中小企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吸纳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基于博弈论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分析

基于博弈论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分析

基于博弈论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分析阚成辉;冯德连【摘要】市场与企业被视为配置资源的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制度,研究企业之间的共生很有必要.文章从共生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入手,运用shapley值解决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的囚徒困境.在博弈论的基础上,运用可信度机制实现博弈均衡与帕累托最优一致.结合两者得出共生模式动态的发展方向,同时,运用客忍性与报复性给出企业的策略选择空间.【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9)005【总页数】3页(P14-15,31)【关键词】利益分配;可信度;共生模式;策略空间【作者】阚成辉;冯德连【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41;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32“企业的性质”的发表,对现今社会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存在组织?第二,为什么并非所有的生产都由一个企业来完成?前一问题回答了企业也作为一种资源的配置手段与市场共同发挥着作用,后一个问题回答了“一个大企业”是不能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1]这就为我们在没有一个“大企业”统治下的世界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存在方式提供了研究的空间。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为许多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

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10年,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30年,美国企业40年)。

究其原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就是基于以上问题从博弈论的观点对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结论,并运用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共生”的概念是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979年提出的,指的是两种不同种属的生物生活在一起。

共生理论首次被引用到我国经济领域的学者是袁纯清,他在1998年“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一文中对共生理论作了一般阐述,从共生要素、共生系统、共生基本原理入手,并对六个国家小型经济作出对比论证,得出共生模式的主流方向,运用于我国小型经济的发展[1]。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模式分析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模式分析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模式分析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

随着这几十年里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各种大中型企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除了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一些经济飞速发展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也参与到了经济改革的浪潮中。

在一些地方,中小企业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构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中小企业往往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构成了一个个严密而完整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本文将就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定义及特点,以及中小企业集群几个有代表性特点的区域经济模式进行简要评述,最后分析这几个成功的集群背后的共同点。

关键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模式一、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定义以及形成原因(一)定义全世界最早研究中小企业的学者是马歇尔,他首先提出了“外部经济”这个概念,认为中小企业是一个因为成规模聚集在一起而产生效益的企业团体。

针对我国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一些学者给出了明确的界定:相对独立又有特定联系;互相之间由专业分工以及专业协作相互关联;小企业之间存在交换关系以及适应关系,即为了促使资源(如资金、人力、人脉、销售渠道等)的迅速积累以及为了维持企业之间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产生的资源流动以及企业关系磨合;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既有合作的因素,又有竞争的因素;企业之间并不使用法律上的文书等契约来维持彼此之间的交易以及合作活动,而是用一些人文因素,比如信任或者承诺等因素为凭证,并在不属于这个群体的企业进入时,也以“信任、口头承诺”等人文因素进行有力的回击。

(二)集群成因分析一些专家学者经过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区域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一些关于集群的形成原因。

如果这些小企业“孤军奋战”,那么无论是在资源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不占优势;而如果若干彼此之间有联系的企业组成一个集团,在其内部进行资源共享,则会在资源寻求、降低生产销售可能带来的风险、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等方面占有更大的优势。

集约发展的目标模式

集约发展的目标模式

集约发展模式的初探2005年转变高物耗、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低效率、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增长方式,实现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效益、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的节约型集约发展,是一个紧迫的战略课题。

集约发展可以归纳为7种目标模式:集中发展模式。

主要是发展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的最大优越性在于避免了分散发展带来的弊端。

园区资源集聚、共享: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市场网络、公众信息等公共物品共享;共同面对市场,客房资源共享;专业化分工协作,避免重复建设,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共创园区品牌,形成群体竞争优势。

发展园区经济,地方政府的责任应该是着力营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不仅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且引导园区的区位选择和产业定位。

集群发展模式。

集群源于生态学,是指以共生关系生存于同一栖所中的不同动植物族群。

集群,共生共荣,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最佳方式。

集群发展表现为产业集群、企业集群、集群经济。

人类的专业化生产经历了原始专业化、门类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工艺专业化和零部件专业化等发展阶段,目前处在工艺和零部件专业化阶段。

产业集群是工艺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发展的必须趋势。

它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组织发展起来的,其最大优势在于分工精细、技术精湛、劳动生产率高、消耗低、成本低,同时企业抱成团扎堆,共担风险、共拓商场,具有很强的群体优势,因而竞争力强,效益好。

在许多地方,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相位而生,形成一种“双胞胎经济”。

产业集群带动了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又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良性循环,共生共荣。

如浙江绍兴市的服装布料产业集群和服装布料市场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

精益发展模式。

上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创精益生产,目前已比较完善。

精益生产主要适用于复杂的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等行业。

精益生产消耗较少的人力、空间、资金、资源和时间,制造最少缺陷(乃至无缺陷)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um 学术论坛
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发展模式研究①
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田芬
摘 要:共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就是协同与合作,共生的根本目的是进化。在中小企业集群的运行过程
中,集群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与自界类似的生物依存链,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是一种典型共生关系。因此本文运用共生理
程度。而且随着彼此信任度的提高,企业之间可能会建立起一种可 持续性的、深度的合作,从而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2.3 连续式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点互惠共生模式存在于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阶段。这种共生 模式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是偶尔发生业务联系,合作伙伴的选 择具有很强的随机性,通常采取合同形式建立合作关系。彼此之间 的信任不是很强,共生关系受环境因素很大,当环境出现不利因素 时,就会中断合作,甚至会促使集群中的中小企业选择退出集群。 这种层次的共生只能在某一特定时间与范围内满足企业生存发展 的需要,是暂时性的结合。但是这种共生模式又是中小企业集群必 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通过点互惠共生关系的建立,可以促进集群中 共生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当这种共生关系发生多次后,可以增加彼 此之间的信任度,并形成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为集群进入更 高级别的共生模式奠定基础。 2.2 间歇性互惠共生模式
S12(M2,P1) S22(M2,P2) S32(M2,P3) S42(M2,P4)
S13(M3,P1) S23(M3,P2) S33(M3,P3) S43(M3,P4)
S14(M4,P1) S24(M4,P2) S34(M4,P3) S44(M4,P4)
虽然按照共生理论,可以组合成表中的16种共生关系,但是由 于企业的逐利性,一方受益而令一方受损的寄生共生模式是不会 存在的,而只有一方受益另一方无损益的偏利共生模式只可能偶 尔存在,不能成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长期模式。因此从行为模式 上看,只能存在互惠共生模式。再从组织模式上看,一体化共生模 式下,企业之间的利益已经高度一体化,这时会出现两个结果,一 是集群内出现一个能够长期存在并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管理机构, 其结果是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当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这种共 生模式会因种种原因而解体;另一个结果是由一个企业集团来取 代企业集群,此时也意味着该企业集群的消亡。因此本文认为中 小企业集群的共生发展模式应该可以分为点互惠共生、间歇性互 惠共生、连续性非对称互惠共生、连续性对称互惠共生,而且这四 种共生模式在层次上逐个递进,与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成 熟、升级蜕变相对应。 2.1 点互惠共生模式
论的基本原理,从企业共生的视角,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模式,并对于各种模式共生特性比较分析,认为连续式对称互惠共生是
最适合中小企业集群共生的一种模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 集群 共生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6(c)-244-0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及知识经 济的出现,企业集群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在日益复杂动荡的经济社 会环境中,中小企业作为弱势群体,通过采用企业集群组织形式来 增强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选 择。那么何为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应以何种模式运行和发 展?本文拟从企业共生的视角,探索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发展模式。
1 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性分析 共生,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
1879年提出的并在生物学领域中形成了“共生”学说。随后,人们将 其迅速地应用到了生态、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本文认为企业如 同一个类生物体,它们生活在一个与其它企业相连的“丛林”中。共 生理论强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双赢”和“多赢”,探讨的是企业如 何能够更好的在这个“丛林”发展自己,也就是企业如何在残酷的 外部环境中有效发展的问题。中小企业集群就是本着这样一个目 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集群这种介于完全市场与科层组 织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使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实现了风险共担、知 识共享、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最终达到提高自身收益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企业集群就是一个共生体,集群内的企业和 机构构成了该共生体的共生单元,其间的产业联系构成了集群的 共生关系,集群与其所处于的外部政治、经济、地域环境构成了中 小企业集群共生环境。
间歇性互惠共生模式存在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这种共生模式下,企业合作对象的选择已经脱离了随机性,它们 可能会通过合作条例,建立周期性的联系,呈现出一种间歇性。集 群内企业的人员可以定期互访和交流,增加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
244 2012年6月
学术论坛 Forum
2 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模式 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模式是指各个独立企业之间通过同质
或异质资源的共享互补、彼此间的竞争合作形成的共同进化的一 种生存和发展模式。
按照共生理论,共生模式应从两个维度上进行描述,即行为 模式和组织模式[1]。共生的行为模式包括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 生,而互惠共生又有对称互惠与非对称互惠两种方式。共生的组 织模式反映了共生单元的联系程度,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 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状态。
为组织模式向量,为行为模式向量,那么从理论上可以得到16种企 业共生状态,如表1所示。
组织模式 行为模式
寄生 P1 偏利共生 P2 非对称互惠共生 P3 对称互惠共生 P4
表1 共生模式的可能组合
点共生 M1
S11(M1,P1) S21(M1,P2) S31(M1,P3) S41(M1,P4)
间歇性共生 M2 连续式共生 M3 一体化共生 M4
研究中小企业集群内共生单元的共生模式,应同时考虑共生 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如果用表示共生系统的共生状态向量,其中
①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 (PHR2010072 08);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1JGB028) 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
作者简介:田芬 (1966-),女,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产业集 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