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二章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n2++H2O Mn(OH)2+2H+
(1.9×10-13)
Ca(OH)2 (5.5×10-6)
Mg(OH)2 (1.8×10-11)
沉淀的PH范围 10-2M 10-5M
>5.5 >2.2 >8.5
>7.2 >3.2 >10
>8.5 >11.5
水圈PH值的变化:
表生含水矿物的形成,释放出(HO)- 离子 4K[AlSi3O8]+10H2O=Al4[Si4O10](OH)8 •4H2O+
地球的化学演化
由于地球的去气作用,产生了地球外部的大气 圈。原始大气圈的成分主要是H2、H2O、CH4 NH3、N2、CO、CO2、H2S以及少量的惰性气 体。由于游离氧很少,所以大气圈具有还原性质。
40亿年左右,地球遭受了强烈的陨石冲击 火山 活动加强,扩大了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
原始水圈中因含有HF、H3BO4和SiO2,估计当 时地表水的PH值接近于l-2.
8SiO2+4K(OH) 岩石圈与水圈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水圈的PH值 也产生重要影响:
4Fe+2+4H++O2 --- 4Fe+3+2H2O 氧化反应消耗大量H+,使溶液向碱性方向演化。
大气圈O2 的主要来源; (1) 火山排气作用 (2) 早期大气电离作用 (3) 生物作用
由上述反应和溶度积大小,可以看出,地 球早期硅铁建造,与碳酸岩的缺失,表明 当时海水具有较低的PH值,碳酸岩的大规 模沉淀标志海水PH值发生由酸性向碱性方 向的变化。正是水圈PH值的变化导致大气 圈中的CO2快速向固体岩石圈的转化,使 大气圈由CO2型向富氮氧型转化。
元古宙水圈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
突出特征是PH值增大,导致CO2在水中溶 解度增大,降低了MgCO3 CaCO3 FeCO3 开始沉淀的浓度,由此引发碳酸岩的暴发性
沉积。
地球的化学演化
海水PH值增大的因素: 水圈PH值的增大需要从水圈、岩石圈的 相互作用方面5℃溶度积
地球的化学演化
内生成矿作用以多种多样和多期活动为特点, 出现金刚石和一些克拉克值较低的元 素如W、Sn、Bi、Mo、Hg、Sb等的广泛 成矿作用, 地壳的分异作用进一步增强。
约46亿年的地球演化历史表明,地球是 太阳系中物质运动非常活跃的星体。内 生和表生作用都很强烈。造成这种特点 的原因之一,是它与太阳保持了适当的 距离,地球从太阳吸收的热量与地球辐 射到宇宙中去的热量的平衡程度恰好使 地球的温度允许地表水以液态存在。
第二章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
第四节 地球的化学演化
第四节 地球的化学演化
根据地质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成果,已知迄今46 亿年的地球历史中经历了几个重大的地质时期:
1、37亿年前(冥古宙) 原始地球和太阳系其它行星都是由气体和尘埃组 成。气体主要是H2、Ne和少量CH4。尘埃由硅酸 盐、铁化合物以及水和NH3组成。这些原始物质 经过重力聚集产生吸积作用,逐步形成了密度较 大的星体。地球在早期的吸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原始的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球的化学演化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化学性质活泼、亲氧与 亲气元素向地球表部迁移(如碱金属、碱土 金属、铝和硅等),它们是大陆地壳的主要 组成部分。从而产生了元素在地球中具有壳 层分布的基本格局.
地球的化学演化
思考题: 1、元素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中的分布特征,解释其原因 2、研究克拉克值有何地球化学意义。 3、对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元素分布特点
CO2+Mg2++H2O
MgCO3+2H+ (1×10-5)
CO2+Ca2++H2O
CaCO3+2H+ (3.8×10-9)
CO2+ Fe2++H2O
FeCO3+2H+ (3.2×10-11)
Fe2++H2O
Fe(OH)2+2H+
(8×10-16)
Fe3++H2O
Fe(OH)3+2H+
(3×10-39)
地球的化学演化
液态水对生物的产生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而生物的作用一直控制着大气和地表水的成 分变化。水和由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在整个表生作用中对元素的迁移和分配具有 重大的影响。
除了太阳辐射的能量以外,地球演化的巨大 动力来自地球的内部。地球内部能量主要是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析出的热量。计算表明 30亿年前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析出的热量要 比现在大四倍。
地球的化学演化
这一时期地壳的组成和性质尚无确切地质记录, 认识主要来自类地行星的对比分析。
2、37—25亿年(太古宙) 内动力地质作用:太古宙地壳广泛分布着玄武岩、 科马提岩(橄榄岩岩浆),岩石已发生浅变质, 并与花岗岩组成绿岩-花岗岩地体。(奥长花岗岩 -英云闪长岩、与石英二长岩-酸性花岗岩两种组 合)。
解释其原因。 4、陨石对研究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有何意义。 5、以不同地质时期重大地质事件为例,阐明大气圈、水
圈和岩石圈演化的基本规律。 6、简述CO2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循环作用。
早期水圈、大气圈的性质: 强烈的火山活动,伴随巨量火山气体的排 放,大气中CO2、H2S等酸性气体不断浓 集,使早期水圈具有酸性强和相对还原性 质。
地球的化学演化
3、25—16亿年(古元古代) 世界主要克拉通基本形成,地壳趋于稳定, 火山活动减弱,裂谷发育。 广泛发育层状基性侵入体和基性岩墙群, 伴有Cr、Ni、Co、Cu、Fe、P 和铂族元素 的富集成矿。
地球的化学演化
橄榄质岩浆广泛出现: 表明地球早期地幔和地壳温度比现今高得多。
化学沉积作用: 条带状硅-铁建造(变质磁铁石英岩) 钙、镁化学沉积的缺失指示水圈具有较低的PH 值(约2-5之间)
地球的化学演化
成矿作用:沉积变质铁矿是地球演化历史中 铁的最重要的成矿期。 内生成矿作用: 与绿岩-花岗岩建造有关,主要矿产: 与科马提岩有关的Cu-Ni硫化物矿床 与绿岩-花岗岩有关的超大型金矿床。 主要成矿元素有: Cr Ni Co Cu Au Ag Zn和铂族元素等
地球的化学演化
PH值的变化使水圈不断向氯化物—碳酸盐 水圈转化 。
4、16—5.7亿年(中、新元古代) 克拉通不断扩大、分裂、聚合、再扩大,地
壳相对稳定,幔源岩浆活动强度减弱。全球 范围内出现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 Co铂族、Fe和P的成矿作用。
地球的化学演化
5、 5.7亿年—现在(显生宙) 显生宙海生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蠕虫动物、
腕足类和节肢动物开始出现,晚古生代出现 了陆生动植物。显生宙早期的大气圈为N2 -CO2-O2型,陆生植物出现以后转化为 N2-O2型。
地球的化学演化
动植物遗体的堆积和改造形成了煤、石油、 天然气和磷等有机矿产。盐类矿床的形成 也是显生宙内表生成矿作用的一个重要特 征。
海水的性质已变成氯化物一硫酸盐型,PH 值持续增大,海水呈碱性。元古代碳酸锰 沉淀被广泛的现代大洋锰结核沉淀所替代。
地球的化学演化
地壳演化的总趋势是 K Si Rb Th Pb 的含 量递增,Al Fe Mg Ca 的含量递减。 生物作用: 这一时期藻类生物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增强 大气游离氧增加。
地球的化学演化
成矿作用: 出现层控超大型热水沉积Pb-Zn矿床 层控型Cu矿床(产于白云岩内) 出现超大型泻湖蒸发型矿床: MgCO3 (菱镁 矿) CaCO3 FeCO3 MnCO3 (菱锰矿) 超大型沉积变质改造的硼镁铁矿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