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法

合集下载

中医诊法

中医诊法

2. 望呕吐物 胃热则呕吐物稠浊酸臭;胃寒则 胃热则呕吐物稠浊酸臭; 吐物清稀无臭;食滞则呕吐酸腐;胃络伤见呕血; 吐物清稀无臭;食滞则呕吐酸腐;胃络伤见呕血; 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 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 3. 望大便 大便溏薄见于虚寒证;大便燥结见 大便溏薄见于虚寒证; 于实热证;便如羊粪为肠燥津枯; 于实热证;便如羊粪为肠燥津枯;便黄糜烂恶臭为 肠胃湿热;大便赤白相间为下痢;先便后血,血色 肠胃湿热;大便赤白相间为下痢;先便后血, 暗紫,称为远血,多为胃脘出血;先血后便, 暗紫,称为远血,多为胃脘出血;先血后便,血色 鲜红者,称为近血,病位在大肠与肛门, 鲜红者,称为近血,病位在大肠与肛门,多为肠道 脉络损伤。 脉络损伤。 4. 望小便 小便清澈而长为寒;赤涩短少为热; 小便清澈而长为寒;赤涩短少为热; 偶有砂石为石淋;浑浊如米泔为膏淋;小便见血色, 偶有砂石为石淋;浑浊如米泔为膏淋;小便见血色, 热涩刺痛为血淋。 热涩刺痛为血淋。
望诊
望诊,是医生凭借视觉对患者全身、 望诊,是医生凭借视觉对患者全身、 局部表现特别是舌象,以及分泌物、 局部表现特别是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 物等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物等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诊应在充 足的光线下进行,自然光线为佳。 足的光线下进行,自然光线为佳。 望诊需结合病情,有步骤、 望诊需结合病情,有步骤、有重点地 仔细观察,一般先诊察全身情况, 仔细观察,一般先诊察全身情况,再局部 望诊,进而望排泄物和望舌。此外, 望诊,进而望排泄物和望舌。此外,望诊 还需注意合参其它诊法。 还需注意合参其它诊法。
主热, 赤色 主热 赤色为血液充盈皮肤脉 络所致,血得热行,充盈脉络, 络所致,血得热行,充盈脉络,因此热证 多见赤色。但有虚实之分, 多见赤色。但有虚实之分,实证常有满面 通红;虚证面赤多在久病后出现, 通红;虚证面赤多在久病后出现,多是阴 虚内热,虚火上炎,如午后两颧潮红。 虚内热,虚火上炎,如午后两颧潮红。 主脾虚、 脾胃气虚, 黄色 主脾虚、湿。脾胃气虚,生化 不足,肌肤失养,面色萎黄; 不足,肌肤失养,面色萎黄;或脾虚运化 失司,水湿失于宣化,面色黄胖; 失司,水湿失于宣化,面色黄胖;湿热蕴 结,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面目俱黄。 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面目俱黄。 黄疸色鲜明为湿热,亦称阳黄; 黄疸色鲜明为湿热,亦称阳黄;黄而晦暗

中医诊法口诀

中医诊法口诀

中医诊法口诀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借助于人体的形态、神色、声音等各种生理变化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

中医诊法有一系列的口诀,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症。

本文将介绍中医诊法的口诀及其应用。

一、望诊法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1.望舌诊法舌苔白腻,寒湿型;舌苔黄腻,湿热型;舌苔薄白,气虚型;舌苔薄黄,阳亢型;舌苔薄白光滑,阴虚型;舌苔黄燥裂,阴虚火旺型。

2.望面诊法面色苍白,气虚型;面色红赤,阳亢型;面色黄暗,湿热型;面色晦滞,寒湿型;面色苍黄,气滞型;面色浮肿,水湿型。

3.望舌脉诊法舌暗苍白,寒湿化痰;津少舌红,热盛伤阴;舌淡苔滑,气虚阳亢;舌质红湿苔,湿热郁火;舌红薄燥裂,阴虚火旺。

二、闻诊法中医诊断还可以通过闻气、闻声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1.闻气诊法闻有臭味,湿热久留;闻有酸味,气虚久留;闻有腥味,湿热不化;闻有焦臭味,热盛伤阴。

2.闻声诊法声音洪亮,气血旺盛;声音低微,气虚阳亢;声音嘶哑,火热传心;声音沉闷,气滞郁火。

三、问诊法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1.“四诊法”望、闻、问、切四者,不可偏废。

综合四诊,方能确诊。

2.诊察七情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

情绪波动过大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四、切诊法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按摩经络、检查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1.切脉诊法脉浮数,表外有邪气;脉沉数,里有实邪;脉弦数,病位在筋脉;脉滑数,邪在血气;脉涩数,气滞血瘀。

2.募穴诊法募穴指的是按摩经络,刺激相应的穴位。

如按摩合谷穴能治疗胸闷、呕吐等。

中医诊法的口诀是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总结,它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情况,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诊断方法多样、独特,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并针对病症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基础---第八章 诊法

中医学基础---第八章 诊法

第八章诊法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望诊法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整体神、色、形、态的变化和局部表现以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改变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察知疾病的方法;闻诊法是听病人体内发出声音的变化,及嗅闻病人身体散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辨别病情的方法;问诊法是询问病人及其陪诊者,以了解病人既往的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与不适等相关情况的方法;切诊法是通过切按病人体表动脉搏动状况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外。

所以通过诊察疾病显现于外部的各种征象,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用于分析疾病的原因、病机和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诊察疾病时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并用,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搜集临床资料,不应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更不能相互取代。

同时又须四诊合参,方能“见微知著”而不致贻误病情。

第一节望诊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的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生理和病理变化,必然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

因此通过对体表的观察,可了解体内病变的客观依据,故《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

望诊时应注意:一是选择适宜的光线,以自然光线为佳;二要充分暴露受检查的部位,以便客观准确地掌握病情资料;三是实施检查时必须注意保护受检者的隐私。

望诊的准确性,与中医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诊法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对疾病的熟悉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关。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

中医四诊法如何全面评估身体状况

中医四诊法如何全面评估身体状况

中医四诊法如何全面评估身体状况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被称为“四诊法”。

这四种方法各有侧重,相互补充,能够全面、系统地评估身体状况,为中医的辩证论治提供准确的依据。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苔、体表等方面来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

首先是观察神色。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往往能反映其健康状况。

如果患者神志清晰、表情自然、目光明亮、反应灵敏,通常表明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若患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则可能正气亏虚,病情较重。

其次是观察形态。

包括观察患者的体型、姿态、动作等。

比如,肥胖之人多痰湿,消瘦之人多阴虚;肢体拘挛多为风证,半身不遂多为中风。

五官的观察也很重要。

眼睛红肿多为肝火上炎,眼目干涩多为肝血不足;口唇苍白多为血虚,口唇青紫多为血瘀;鼻塞流涕多为外感风寒,鼻翼煽动多为肺热。

舌苔的变化更是在望诊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舌苔薄白多为正常或表证,舌苔厚腻多为痰湿或食积;舌苔黄腻多为湿热,舌苔白腻多为寒湿。

体表的观察也不能忽视。

皮肤红肿、发热、疼痛多为热毒,皮肤苍白、发凉多为虚寒;疮疡红肿高突为阳证,平塌下陷为阴证。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

语言低微多为气虚,声高有力多为实证;呼吸急促多为肺热,呼吸微弱多为肺肾气虚;咳嗽声重多为外感,咳嗽声低多为内伤;呕吐声高多为实热,呕吐声低多为虚寒;呃逆连声多为实证,呃逆声低多为虚证。

嗅气味则是通过嗅患者身体、口腔、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口腥多为肺热;分泌物恶臭多为热毒,排泄物腥臭多为寒湿。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等情况的方法。

问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

神奇的中医四诊

神奇的中医四诊

CATALOGUE目录•中医四诊法简介•问诊•望诊•闻诊•切诊•中医四诊法的现代应用与未来发展什么是中医四诊法?01020304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全面了解病情指导治疗预防疾病030201四诊法的重要性起源与演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四诊法逐渐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加科学和规范的诊断方法。

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四诊法的历史与发展问诊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患者的全面病情信息,包括症状、体征、病史等,从而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程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问诊目的问诊定义问诊技巧尊重患者隐私注意语言表达观察患者反应分析病情信息问诊的注意事项定义望诊是中医诊断过程中,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舌苔、口唇、眼神、指甲等各方面的状况,来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病情轻重的一种方法。

目的望诊的目的是通过对病人的外在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望诊的定义与目的类型技巧望诊的类型与技巧望诊需要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光线、环境等。

同时,医生也需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

望诊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诊断技能。

望诊需要与闻诊、问诊、切诊等多种诊断方法相互配合,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望诊的注意事项定义目的闻诊的定义与目的闻诊的方法与技巧方法闻诊主要分为声音闻诊、气味闻诊和排泄物闻诊三种。

声音闻诊是指听患者发出的声音,如咳嗽、呼吸等;气味闻诊是指嗅患者体内发出的气味,如口臭、汗臭等;排泄物闻诊是指观察患者排泄物的气味,如尿液、大便等。

技巧在进行闻诊时,医生需要保持敏感,仔细观察患者的各种表现,综合分析,以得出准确的诊断。

同时,医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能够区分各种不同的气味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注意个人卫生医生在进行闻诊时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影响诊断结果。

注意环境闻诊时需要注意环境是否对诊断造成影响,如室内空气是否清新、声音是否嘈杂等。

中医的诊法和辩证

中医的诊法和辩证
中医的诊法和辩证
目 录
• 中医诊法概述 • 望诊 • 闻诊 • 问诊 • 切诊 • 八纲辩证 • 病因辩证 • 脏腑辩证
01 中过观察、询问、检查等 方式,收集患者的病情信息,以判断 其健康状况的诊断方法。
特点
整体观念、辨症施治、个体化诊疗。 中医诊法强调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 患者的病情,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 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问睡眠二便
询问患者睡眠和大小便情况,以判断机体阴阳平衡和脏 腑功能状况。
十问歌诀
问寒热二便与饮食
通过询问患者的寒热感觉、大便和小便情况以及食欲状况 ,可以了解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消化功能状况。
问汗出与胸腹
询问患者出汗情况以及胸腹部症状,有助于判断病情和体 质状况。
问头身痛痒与口渴
了解患者头部和全身症状以及口渴情况,有助于判断疾病 对全身的影响和体内水液状况。
问舌苔与脉象
观察舌苔和脉象的变化,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 过了解舌苔的厚薄、颜色和质地以及脉象的强弱、快慢和 节律等,可以判断病情和体质状况。
05 切诊
脉诊
脉象的分类
根据脉搏的跳动情况,可以将脉 象分为浮脉、沉脉、滑脉、弦脉 等多种类型,每种脉象都有其对
应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脉象的诊察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医生可以 感知脉象的强弱、快慢、深浅等 情况,从而判断体内的气血盛衰、 脏腑功能状况以及疾病的性质和
阴阳辩证
判断疾病本质
阴阳辩证是中医根据疾病本质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阳证表 示疾病性质偏阳,多表现为高热、面色红赤等症状;阴证则 表示疾病性质偏阴,多表现为低热、面色苍白等症状。阴阳 辩证对于确定治疗原则和用药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07 病因辩证

中医经典四诊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经典四诊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经典四诊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经典四诊法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它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综合观察和分析,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判断。

这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不仅帮助中医师准确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还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疾病的预防。

下面将介绍中医经典四诊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一、望诊中医的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目光、舌质、舌苔等外部表现来判断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

例如,当患者面色苍白时,可能是气虚血弱;当患者目光呆滞时,可能是肝经郁结等。

望诊可以提供重要的线索,帮助医师判断疾病类型和病因,并进一步选择其它诊法和治疗方案。

二、闻诊中医的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可以帮助中医获得更多关于患者身体状态的信息,尤其是对于肺部和心脏相关的疾病。

例如,当患者的呼吸声带有哮鸣音时,可能是气管炎或哮喘等疾病。

通过仔细倾听这些声音,中医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病情。

三、问诊中医的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症状、疾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问诊是患者与医师建立良好沟通的环节,也是中医师获取病情细微变化的关键手段。

例如,问诊时患者反映出寒症状,可能是寒邪入侵,需要采取温补的治疗。

因此,问诊在中医经典四诊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切诊中医的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脉搏是人体经络系统、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的反映,因此,切诊被视为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对脉搏的触摸和分析,医师可以判断出患者体内的阴阳盛衰、气血失调等病理变化,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经典四诊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它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获得关于疾病类型和病因的关键信息,帮助医师制定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经典四诊法的应用不仅在传统中医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也在现代医学领域得到认可和研究。

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方法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依次介绍中医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一项,也是最直观和常用的方法之一。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体的面部、舌苔以及眼底等部位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脏腑功能的状况。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舌苔黄腻可能与湿热内蕴有关。

通过望诊,中医医师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因和病机,为后续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闻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二项,它主要通过医师的听诊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听诊包括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腹部肠鸣音等,以及医师通过敲击患者身体表面来获取共鸣音。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呼吸声或肠鸣音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脏腑功能状态,从而帮助医师做出诊断。

比如,根据肺部的呼吸音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肺功能是否正常,而腹部的肠鸣音则可以反映患者的消化功能是否健康。

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三项,意在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来了解其病情。

问诊的内容一般包括主诉、病史、症状特点、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

通过详细的问诊,医师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症状的变化规律以及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进而作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此外,问诊还可以通过医师的观察和记录来获取一些难以望诊或闻诊得到的信息,从而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依据。

切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最后一项,也是最具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诊断方法。

切诊主要通过医师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来了解其体质和脏腑功能状态。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脉搏的形态、强弱、速度等特点与脏腑功能紧密相关。

通过切诊,医师可以辨别患者的脏腑虚实、气血状况等,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切诊需要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触诊技巧,对患者体表穴位的刺激要求准确而有力。

综上所述,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医师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白色:虚、寒、失血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三)望 形 形体强弱
强壮: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瘦弱: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差
胖瘦
肥胖:痰湿内蕴 消瘦: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四)望 态 动静
喜动:阳证、热证、实证 喜静:阴证、寒证、虚证
同一平面
(三)正常脉象 平脉(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
慢(一息四到五至,约60-90次/分),和缓有力,节
律均匀,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反应脾胃运化功能盛衰
有神:快慢适度,节律整齐,应指有力 反映正气存内,病情轻浅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反映肾气盛衰
迟钝
黯淡
少华
正气虚弱 虚实夹杂
迟钝消失 呆滞无光 无华
正气衰竭 病情恶劣 预后不良
原本精神萎 假 神 靡,突然转

循衣摸床 搓空理线
目光转亮
两颊 脏腑精气将绝 色红 病情恶化 如妆 预后不良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望 色
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色:属血属阴 泽:属气属阳
灰黑苔
59
望苔形
全 苔(满舌面苔)----正常、痰湿 花剥苔(舌苔多处不规则剥脱)--胃阴不足 光剥苔(舌光红无苔)----阴虚
全苔
花剥苔
胃阴不足:胃部隐痛、灼热, 易于饥饿、口干等
光剥苔
三、望排出物
64
(一)定 义
通过观察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色、质、 量,了解病情。
痰涎、唾液、呕吐物、 大小便、眼泪、鼻涕、 汗、月经、恶露、乳汁

中医护理学课件—诊法

中医护理学课件—诊法
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 小,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应指 中和。
第四节 切诊

脉诊

按诊
脉象因年龄、性别、体质、 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应的生 理性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婴儿每分钟脉搏120次;五六岁的 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 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
第四节 切诊

脉诊

按诊
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 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 胖人多沉;瘦人多浮。春弦、夏 洪、秋浮、冬沉。
气滞血瘀或痰食胶固,气机 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
第四节 切诊

脉诊

按诊
⑨弦脉 [脉象]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 主肝胆病,诸痛,痰饮,
疟疾。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 柔和为贵。邪气滞肝,疏泄失常, 气机不利,诸痛,痰饮,阻滞气 机,脉气因而紧张,则出现弦脉。
第四节 切诊

脉诊

按诊
第三节 问诊

问寒热

问汗

问疼痛

问饮食口味
1.疼痛的性质 2.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2)胸痛 (3)胁痛 (4)胃脘痛 (5)腹痛 (6)四肢痛
第三节 问诊

问寒热

问汗

问疼痛

问饮食口味
1.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饮 (2)口渴欲饮 (3)渴不多饮
2.食欲与食量 3.口味
第三节 问诊
1.恶寒发热 2.但寒不热
第三节 问诊

问寒热

问汗

问疼痛

问饮食口味
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感发热,

中医学 第六章 诊法

中医学 第六章 诊法

正常舌象:淡红舌 薄白苔
▪ 舌质:淡红明润 胖瘦适中 柔软灵活 ▪ 舌苔:薄白均匀 干湿适中 不粘不腻
1、望舌质
望舌神 望舌色 望舌形 望舌态
望舌质-舌神
判断疾病预后:神的概念
有神:红活明润
正气未伤,病情轻浅
无神:干瘪晦暗
正气已伤,病情危重
望舌质—舌色:正常舌色?
淡白
虚证 寒证

热证,有虚实之分
舌质
正气 脏腑虚实,气血阴阳
舌苔
邪气 病邪性质,正邪消长
附于舌体上的一层苔垢,胃气上蒸形成
舌象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肾 脾胃 心肺
藏象学说 心开窍于舌
经络学说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
舌诊方法
▪ 光线:充足 自然光线
▪ 病人:伸舌不要太过用力
▪ 医生:查看顺序:
3
鉴别染苔
舌苔
2
舌质 1
主阳盛热实或邪实阻滞;脏气衰败,气血 不相顺接。
疾脉、动脉。
病脉和主病:虚脉及相关脉
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主虚证。
相关脉:
6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
又主伤寒、痛甚及湿证。
代脉:脉来迟缓力弱,时发歇止,止有定数。主脏气 衰微;痹证、痛证、七情内伤、跌仆损伤。
脉诊
▪ 脉诊是最具中医特色的切诊内容



心主血脉 肺朝百脉

脾胃气血生化之源 脾统血



肝主疏泄、肝藏血 肾藏精,精化血
脉诊
诊脉的部位与方法:寸、关、尺;浮、中、 沉;三部九候,举、按、寻。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 基本形象是:三部有脉,沉取不绝,一息 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 缓,流利有力。即有胃、有神、有根。

中医四诊法解析

中医四诊法解析

中医四诊法解析中医四诊法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四种方法,中医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析。

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来初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讲究“望色言情”,观察患者的面色可以了解其气血循环的情况和有无病理变化。

舌苔的观察可以反映消化系统和内脏的功能状况。

脉象的观察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气血状况。

望诊是中医师与患者面对面的第一次接触,通过观察和了解患者的外在表现,中医师可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后续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闻诊:闻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二步,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气味,来获取更多关于患者病情的信息。

中医认为,声音是心脏功能的反映,可以了解患者的心情和情绪状况。

气味可以反映患者体内湿气、痰湿等病理物质的积累。

通过闻诊,中医师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对疾病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问诊: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三步,是通过与患者的对话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表现。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相参,问诊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疾病起因、病程等信息,中医师可以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因和证候类型。

问诊的技巧和提问的方式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切诊:切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最后一步,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脉诊讲究“拿脉三重”,即拿脉初诊、二诊、三诊。

中医师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综合分析: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方法的综合分析,中医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确定病因,根据证候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四诊法强调整体观察和病因论治,注重治疗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与西医的病症治疗有所区别。

中医四诊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

《中医诊法与辩证》课件

《中医诊法与辩证》课件
详细描述
中医辩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病人的症状 、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分析,辨别疾病的病因、性质、 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辩证的步骤
总结词
中医辩证的步骤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
详细描述
中医辩证的步骤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色泽、形态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来了解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取病情信息;切诊则是通过触 摸病人的脉象来分析病情。
03
中医诊法与辩证的关系
中医诊法在辩证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 体态等,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 气味,了解病情的性质和程度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 家族史等,获取疾病相关信息

切诊
通过切脉、触诊等方式,了解 病人的脉象、脏腑功能和病理
中医诊法与辩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可以促进医 学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提高全球医疗水平。
3
社会影响
中医诊法与辩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可以 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医疗的 认识和关注度。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医诊法与辩 证》ppt课件
目录
• 中医诊法简介 • 中医辩证概述 • 中医诊法与辩证的关系 • 中医诊法的实践应用 • 中医辩证的实践应用 • 中医诊法与辩证的前景展望
01
中医诊法简介
什么是中医诊法
定义
中医诊法是通过观察、询问、切 脉等方法,了解患者病情,为诊 断提供依据的医术。

中医诊法名词解释

中医诊法名词解释

中医诊法名词解释中医诊法是一种古老而又丰富的中华药学的一部分,它已经在中国和东亚很长时间得到广泛应用,如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

中医诊法包括四诊法、望诊法、问诊法、切诊法和听诊法等,这些诊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症的发展和病情的变化。

在中医诊法中,有许多诊断用语和诊断术语需要仔细解释。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

四诊法分为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其中望诊用眼观察、察看病人头、面、目、舌、脉、性、色等,通过对病人的外观特征和气色合适的分析,来诊断病情。

闻诊是听诊的一种,用听觉来判断病变的情况,主要包括听诊心肺、听诊呼吸、听诊腹部等。

问诊则是通过询问病人和检查病史来获取信息,包括病程、症状、病因、以及病人的个人习性等。

切诊则是用手指按压脉道,判断病人身体各个器官的情况和病情的程度。

2. 脉诊中医中的脉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

医生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人健康状况和病情变化。

在普通人看来,脉搏只是在人体内部自然而然流动着的,但在中医界,每个穴位和每条脉搏都有着特殊的涵义。

通过对脉搏的感受,中医医生可以诊断出病人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并确定病人的脏腑功能、病情轻重、病因等信息。

3. 面诊中医面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特征来诊断病情和健康状况。

医生会以面色、面形、面部皮肤毛发、眼睛、口唇、鼻子等为主要诊断要素,来进行病情分析和判断。

例如,中医认为,面色苍白而暗淡、眉毛无神、口唇发黑发暗、鼻子塌陷、皮肤粗糙、毛发稀疏等现象都表明患者存在体虚、气血不足等情况。

4. 听诊听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呼吸、心跳、肚腹等部位的声音,来判断其病情和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

听诊不仅包括听呼吸、听胸腔、听腹部等,还可以检测病人的咳嗽、排尿、排气等情况。

听诊虽然并不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但作为诊断方法的重要补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病症。

总之,了解中医诊法中的这些常用术语和技术,能够帮助患者有更好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诊法辩证的心得

中医诊法辩证的心得

中医诊法辩证的心得一、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询问病史、进行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中医师能够辨识出病情的特点和规律,从而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我在中医诊法辩证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基本概念1. 中医诊法中医诊法是指中医师通过对病人进行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手段,辨别病情、判断病因、辨证施治的过程。

其中,辩证是中医诊法的核心。

2. 辩证辩证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询问病史、进行望、闻、问、切等操作,分析病人的病情、病位以及体质等,从而判断病因、辨证施治。

三、辩证的基本原则中医辩证有许多基本原则,下面列举几个重要的原则:1. 综合分析辨证时,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症状、病史、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不能只看一个病症,要从整体上进行判断。

2. 辨证求因辨证要追求病因,找到病变的根本原因。

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3.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不同的辨证结果可能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四、辩证分类中医辩证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析,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辩证分类:1.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指通过对病人的寒热、表里、上下、虚实等情况进行辩证。

通过辨别病人的体质特点,确定病人的证候类型,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2. 十二经络辨证十二经络辨证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经脉状态,辨别病人体内的病变位置和病因,从而进行辩证施治。

3. 十辨辩证十辨辩证是指通过对病人的寒热、汗之多少、呕之有无、苦之有无、口渴之程度、小便之情况、大便之情况、舌苔羊皮白之有无、脉之状况等进行辩证。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方面的情况,确定病人的证候类型。

4. 三阳辨证三阳辨证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体温、脉象、舌苔等情况,辨别病人的阳气、阴气虚弱程度,从而进行辩证施治。

五、辩证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辩证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细致辩证需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包括病人的外貌、舌苔、脉搏等方面。

中医诊法的特点

中医诊法的特点

中医诊法的特点一、概述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医生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手段来判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诊法具有独特的特点,与西医诊法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医诊法的特点。

二、观察诊法2.1 望诊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其中,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形态、湿润程度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舌诊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望诊之王”。

2.2 切诊中医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将脉搏分为寸、关、尺、舌,通过触摸脉搏的速度、力度、节律等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中医讲究“望诊为王,切诊为相”,切诊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问诊诊法中医问诊是通过与患者的对话来了解病情的方法。

中医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的程度、病史等信息,通过患者的回答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中医问诊注重细致入微的询问,以获取更为准确的信息。

四、辨证施治4.1 辨证中医辨证是指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疾病所属的中医病证类型。

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环节,其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注重辩证的整体性和动态性,不仅要辨别疾病的表面症状,还要探究其内在的病机。

4.2 施治中医施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选用相应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来治疗疾病。

中医治疗强调“因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差异,强调治疗的温和性和持久性。

五、综合特点5.1 辩证论治中医诊法的特点之一是辩证论治,即根据辨证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的,治疗应该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调理,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5.2 强调个体差异中医诊法强调个体差异,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独特的,治疗应该因人而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神: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动作迟缓,饮食不佳,是正气轻度损伤和体质虚弱的标志。多见于病情的轻浅和病后恢复期患者。
失神: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暗,鲜艳暴露,目光无神,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或昏迷,在眼神、神色、神情、神态方面显著异常,提示五脏精气衰败,病情危重。
假神:在病情危重阶段,突然出现某种症状暂时“好转”的现象,如原来精神极度萎靡,突然振奋,言语不休;或神智不清,突然清醒,想见亲人;或原来毫无食欲,食欲大增,或原来面色晦暗,苍白无华,突然出现面赤如妆,这些局部症状的好转与全身病情恶化不相符合,古人比喻为“残灯复明”“回光返照”往往是脏腑精气衰竭,阴阳离诀的先兆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临床上将左手寸关尺归为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归为肺脾肾。
诊脉的时间以清晨未起床,未进食为最佳,在实际门诊急诊的医疗工作中,可让病人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诊脉时,病人的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自然舒展,手掌向上,手指自然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平直显露,气血运行通畅,便于诊察。举、按、寻、循是探索脉象的四种基本指法,医生以自己呼吸计算病人的脉博次数,
2、望色泽
常色(Normal complexion):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一生中基本保持稳定的色称为主色。
“客色”: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人的肤色相应产生变化,称为客色。
10分钟
幻灯
幻灯
幻灯
幻灯
幻灯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病色(Morbid complexion):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色泽。
五色主病:青色(Bluish):主寒、痛、气滞、血瘀和惊风
2、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诊脉的部位和方法历来有很多种,但目前主要用“寸口诊法”。寸口诊法是指单纯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搏动形象,寸口脉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一是由于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可以从寸口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汇于肺,寸口位于手太阴经原穴的部位,是脉之大会,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活动都能反映于寸口脉。
中医诊法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局部与整体、内与外的统一性
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五官、形体构成有机整体。体内脏腑气血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各组织器官,局部的病变又能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从而产生各种症和体征。根据藏象学说的理论,五脏与五体、五官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实践证明
以投影和讲解为主,约10分钟
中医诊法贯穿着整体观念的基本精神: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同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体表器官与体内脏腑也有密切的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通过经络的联系,在相应体表器官上反映出来,医生通过目察、耳闻、鼻嗅、口问和触摸按压等方法加以了解,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推断体内脏腑的病变,所以,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是“以表知里”、“司外揣内”、“以此及彼”,而这在中医术语上称作“四诊合参”。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第三章 诊法(Diagnostic methods)
概 述
中医诊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经过几千年临床积累和整理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容包括望、闻、问、切(Four diagnostic methods)四诊。其中舌诊、脉诊等内容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并成为中医独特的传统之一。
重点讲解1.5学时
幻灯
幻灯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一呼一吸称为一息。切脉时要求聚精会神,迸除杂念,仔细地辨认脉象。
3、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正常的脉象又称平脉,应当是“不浮不沉,均匀和缓”,可受到年龄、性别、气候、体质等因素的影响而略有改变。
按脉位深浅来分
浮(Floating pulse):主表证
沉(Sunken pulse):主里证
3.动态诊察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也随之不断改变的,中医诊法重视运用动态观察方法,通过前后比较从中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和预后。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通过动态观察,可及时发现疾病的变化,为救治病人提供可靠的依据。
4.注意自然环境、个体差异的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时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及其表现在外征象也会随之出现相应变动如四季气候的变化,昼夜阴阳的更迭,地域的不同,年龄、性别、先天秉赋的不同,也造成了个体的差异。诊察病人时要善于结合
一、目的与方法
问诊的目的,在于充分收集其他三诊无法取得的与疾病相关的资料,某些疾病的早期,往往缺乏客观体征,只有通过问诊,从病人的自觉症状方面了解病情。同时,通过与病人的交谈可取得病人的信任,有助于治疗工作的开展。
在问诊过程中应当注意场合和对象,抓住重点防止遗漏,态度诚恳,耐心听取病人的陈述,避免暗示,善于分析。
僵硬
萎软
颤动
歪斜
卷缩
6.舌诊的意义和分析要点
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舌体活动自如,胃气盛衰,舌象的主要表现为舌苔的生长情况。如果舌苔浮而无根,刮之即去,舌面光净无苔,为胃气已虚。舌象表现有神气、胃气。提示正气未衰,病情较轻或虽病重但预后较好。舌象表现为无胃气的,多提示正气虚,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幻灯
幻灯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局部组织的形态、色泽改变,确实有诊断疾病的意义,有时候某一局部出现的异常,无法单独辨明其病因特性,也为往往需要结合全身各部出现的症状,加以综合分析。
2.强调四诊综合运用
中医诊查病情,望、闻、问、切是搜集病情资料的四种不同方法,它们各自从一个侧面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而不能互相取代。因此,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运用这次重诊查方法,才能收集比较完整的病情资料,为辩证提供充分的依据;一方面,通过医生直观诊察所得到的病情资料,如面色、脉象和其他主诉症状,不少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只能提示某些共性意,而不能成为诊断疾病的特异性指标。必须对多个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够较明确地认识疾病的本质,单凭一诊所得的病情资料,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尤其在病情比较复杂时四珍综合运用,对于全面了解病情,去伪存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疾病的检查过程,四诊运用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赤色(Red):主热
黄色(Yellow):主脾虚、主湿
白色(White):主虚、主寒
黑色(Blackish):主肾虚、水饮,瘀血和寒证。
3、望形态
观察病人的形体和动态
4、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时,应注意排除在形、色、质、量等方面有无异常。内容包括分泌物和排泄物
5、望脉络
通过观察体表显露的脉络色泽来诊查病情的一种方法。
第二节闻诊(Listening and olfaction)
一、听声音
内容:语音、语言、呼吸、咳嗽、喷嚏、呕吐、呃逆、嗳气、
提问:舌像出现不同症状时如何分析?
10分钟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叹息、呵欠、肠鸣、矢气、骨节摩擦声。
二、嗅气味
内容:口气、鼻气、汗气、体臭、排出物的气味、某些疾病的特殊气味。
第三节问诊(Inquiry)
按速度来分
迟(Slow pulse):主寒
数(Fast pulse):主热证
按波幅大小来分
洪(Full pulse):主实证
微(Iindistinct pulse):主虚证
按脉道粗细分
大(Big pulse):主实热或虚证
细(Thin pulse):主虚证
其它常见的脉象
弦(Taut pulse):主肝、主痛、主痰饮
2、按诊的内容:主要由肢体按诊、按胸胁、按腹。用来诊查寒热、疼痛、润燥、肿胀、脓疡等。
10-15分钟,结合现代医学的物理诊断中病史询问的学习。
约5分钟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二、脉诊(Pulse-taking)
1、脉诊的原理:
心和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腑,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与脉象密切相关。“心主血,其充在脉”,而肺主气司呼吸,肺与心的功能体现了气血之间的联系,通过“肺朝百脉”将肺气与心脉功能密切相联。脾胃的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盛衰表现为脉中胃气的多少(脉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雍容和缓之状,叫做脉有胃气)。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是为有根,是人体元气盛衰的重要表现。
小儿食指脉络的诊察方法。(见教材)
二、舌诊(Inspection of tongue)
1.舌诊的原理
舌与脏腑经络具有密切的联系。“舌为心之苗”,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苔是由胃气、胃阴上蒸于舌面而生成。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肝藏血,主筋,其经脉络于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还有许多脏腑组织,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同舌产生联系,从而使舌与全身形成了整体。一旦体内发生病变,便会直接反映于舌。所以观察舌上的变化可知道脏腑、气血的病变。
脏腑病变反应于舌面,具有一定的规律。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舌尖部反映心肺病变;舌的中部多反映脾胃病变;舌根多反映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提示某些脏腑病变在舌象变化上,
幻灯
幻灯
幻灯
重点讲解1.5学时
幻灯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有一定的规律,但并非绝对,因此还需结合其它症状,加以分析辨别。
2.检查方法
望舌时,患者应取坐位或仰卧位,自然地将舌伸出,舌体放松,舌面展平,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充分暴露舌体。
幻灯
幻灯
幻灯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当时的外界环境特点和病人的个体差异灵活地掌握“常”的标准,正确辨认各种征象的诊断意义。
第一节望诊(Inspection)
一、一般望诊
1、望精神
“神”(Spirit):指机体的一切生命现象,包括脏腑气血的机能活动和人的精神活动。
得神:面色红润,目有精彩,顾盼灵活,神情安和,语言清亮,思维有序,反应灵敏,体态自然,气息平稳,大小便调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