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淮安市新渡小学刘文中【摘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开发与利用数学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生活资源经验资源
动态生成资源过程资源差异资源错误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发挥优势。因此,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教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强调特定的群体和情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归纳起来,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挖掘教材资源
传统的教学,教师知识课程的执行者,是教教材,而新课程赋予教师以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的权利,教师将更多的“用教材教”。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善于开发有利于教学的各种资源,以拓宽学习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数”时,教师可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材,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说一说自己的学号,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号码,住宅的门
牌号码,汽车和自行车牌的号码;估计一页书有多少字,一本故事书有多少字,一把黄豆有多少粒,并增加一些特殊的而在生活中又常见到的电话号码,如110、112、119、114、120等,使学生了解它们的名称、功能,知道如何用数字表示周围的事物等。这样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的表示许多现象等。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于融入了数学的含义,就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对这些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验,而且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拘泥于教材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二、活用生活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如简便运算11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妈妈有一张百元大钞和1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T恤,她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妈妈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妈妈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她2元,妈妈最后的钱是15+2=1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
“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11–105、259+98、259+102等习题。
三、关注学生的经验资源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是机会。
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就收了小明的30个硬币,给了小明3张1元钱纸币。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就积极地展开探索活动:通过将10个硬币放在一起换成1张1元纸币,30个1角硬币刚好换成3张1元纸币,从而解决了问题,并得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即1元=10角。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四、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传统课堂教学将教学资源狭窄地限定在教科书和教参之中,过分追求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的完整性,忽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联系,无形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动态生成型课堂倡导树立大教学资源观,主张将教材、教参等基础性资源与教师的教育智慧、学生的课堂活
动等生成性资源以及课堂与社会、自然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等素材性资源有机整合,实现课堂教学的资源生成,使课堂真正变得开放而有活力。这一课堂形式无疑是对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次真正解放,它渴望教师将自己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有的教育智慧融入课堂教学资源之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的各种各类的信息,及时地将学生现实学习状态中的困惑、疑问和需要整合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生长点,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现实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
(1)注重过程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惑,会产生认识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思想火花……这过程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又为教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若教者不会利用,这些资源将会白白流失。因此,教师也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抓取新的信息鼓励质疑创新。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要求学生用准备的一些小棒和橡皮泥材料,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各自制作后,让学生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学生说出特征后,再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关于长(正)方体的了解、在“做”的活动中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与认识、他们想探究的对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