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分析
1 国内民俗文化的记录和建档情况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沉淀后,由社会变迁、文化变革、政治更替等多发面原因逐渐形成的一种产物,可以说民俗文化是悠久历史的一个浓厚缩影。相较于记载中的史料,民俗文化更像一个未曾加工过的历史活化石,其上承载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更为浓厚。我们国家对民俗文化的记录自古有之。在先秦时期,便专门设立了去各地整理和收集民风民俗的职位,通过去当地的实际探查,再将收获到的消息记录到当代的县志、史书之中。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崛起,国内对民俗文化的收集和整理不再局限于官方途径,民间也涌现出了许多记载当地民俗文化的典籍。如《东京梦华录》、《搜神记》、《武林旧事》等,各种文体体裁不一而足。不过相较于官方途径,民间典籍收集和反应出的地方民俗文化较为分散且随意。
1900年后,随着西学东渐的加快,国内的一批学者开启了对国内民俗文化的记录和建档工作。例如1918年和1927年分别成立的北大全国民间歌谣征集处和中山大学的民俗学会等,均是近代开启民俗文化记录和建档工作开启的标志。由此时起,国内各地的民俗、歌谣、谜语等纷纷以投稿的形式被收集起来,并被刊发到当时的主流民间风俗刊物上。之后各地学者对民俗文化的记录和整理工作越发的得心应手,以中山大学为例,中山大学在校内建立民俗物品博览室,将各地收集到的民俗物品放置于内,供内研究供外参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国家相关部门对国内民俗文化研究和收集整理工作从未懈怠。例如五六十年代开展的针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调查和收集工作,又如八十年代开展的对民间文艺进行的调研等。国内民俗文化的记录和建档工作,在进入21世纪后,正式进入高速发展的正轨中。先后通过和颁发的《非遗公约》和《非遗法》等,不断的促使着这一进程的加快。
2 开展民俗文化记录和建档的难题与困境
国内档案部门开展民俗文化记录和建档工作的主要途径包括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2021年对临夏地区进行的民俗文化以照片、视频、图书等形式进行的记录和建档;又如2021年新郑市对当地拜祖大典的参与和全程记录等。在几十年间的民俗文化记录和建档实践中,各地的档案部门也遇到了许多的难题和困境,总得来说困境如下:
1)民俗文化的变迁。民俗文化依托当地经济和文化相对稳固,然而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入侵加剧,各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受到剧烈冲击。此外,伴随各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传统民俗之上又有新的民俗产生。这一系列的民俗文化的变迁为当地民俗记录和建档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
2)民俗文化档案的分散。各地对当地民俗文化档案的记录和整理并非自当代始,很多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亘古时期便开始有文字资料流传,再伴随近现代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的记录,各种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记录和整理档案不一而足,负责民俗文化记录和建档的部门往往需要花费大量心神去对分散的民俗文化档案进行集中并进行管理。
3)民俗文化主体部门众多。国内行政部门众多,涉及民俗文化收集和整理权责的相关部门不在少数。既包括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保护中心等为代表的官方机构,也包括以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文化机构;甚至还包括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等盈利性的商业结构,涉及民俗文化收集和整理权责的主体众多,加之国内尚未对民俗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出台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国内的各部门在开展民俗文化收集和整理工作时往往各自为政,混乱不堪。
4)档案部门权责不明。在众多的民俗文化主体部门中,档案部门应当属于权重较高的那一类,然则实际上档案部门虽然发起了关于保护非遗的一系列计划和要求,但实际上的权责分配中,档案部门所占权重较小,主要体现在直至今日国家依然没有通过立法对档案部门
的权责予以说明,使得档案部门开展民俗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时畏手畏脚。
3 发展国内民俗文化档案工作的策略
1)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的构建。随着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构建工作的不断开展和完善,国家也在通过一次次的立法和出台文件,对民俗文化档案建档工作作出指示和规定。民俗文化源自历史,源自人民,因此民俗文化档案的创建要从人民群众中找寻根源。所谓民俗文化档案,是指将当地民俗文化信息记录在内的档案资料。这一档案资料并非表面意义上的书籍资料,它的完整含义应当是:各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约定俗称的民俗文化、活动等实践;各地保存或者散落在其他地方记录民俗文化的典籍记录。对于近现代前人们开展的民俗文化档案建立而成的著述也应当囊括在这一概念当中。因此完整的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的建檔范围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史书、县志、游记、笔记、家书、著述,以及近现代形成的手稿、照片、音像资料等。
2)由文化和旅游部门牵头构建多元合作的管理模式。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区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且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差异较大。目前国内的民俗文化建档工作存在多地域、多部门、多行业、跨学科等特点,在具体的民俗文化建档工作中,收集、整理方法等也存在较大差异。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技术等的发展,使得各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和信息广泛分布于各类信息平台之中,存在无序特性。目前国内的民俗文化建档工作面临着繁杂的信息源头,广阔的管理范围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仅仅凭借单一某个部门开展对各地民俗文化的建档和整理工作无异于天方夜谭。纵观如今国内的民俗文化建档和整理工作,亟需采取由一方牵头,下辖多方合作的一体多元式的管理和工作模式。国外的民俗文化档案的建档和整理工作开展较早,在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国内借鉴。目前国外主流的民俗文化建档和整理工作开展和管理形式均为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多元合作方式。国内的民俗文化建档和整理工作,可以由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牵头挑大梁,由相关部门制定民俗文
化的建档和管理工作制度,下辖国家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进行民俗文化建档和整理工作的指导和协作,由此实现各方出力,协调一致完成民俗文化建档和整理工作的目标。
3)建立数字民俗文化档案馆。数字民俗文化档案馆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民俗文化档案资源集成管理平台。通过构建数字民俗文化档案馆,能够有效消除由民俗文档档案实体分散以及各部门收集民俗文化信息不对等引发的民俗文化收集和整理难题。数字民俗文化档案馆由使用人群的不同划分两个平台,一方面供民俗文化管理者使用,即民俗文化集成管理平台,通过这一平台,管理者可以完成民俗文化的鉴定、上传、整理等工作;另一方面供社会大众使用,即民俗文化档案的服务型平台,通过该平台,社会大众可以对各地民俗文化进行上传、查询等工作。具体平台建立,同样可以由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牵头,下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提供资源支持,引领计算机人才进行现代化平台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