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充分利用行程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模型作用,培养学生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

3.情感: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

1.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熟悉路程问题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图形语言,从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

教学难点:用“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教师先从简单问题出发,启发诱导学生用“线段图”去寻找路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主探索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同学养成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丢三落四.常害得父母亲操心.小明今天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出示投影片)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小明的爸爸立即为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播放跟题目意思一样的动画)

问:(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这个问题紧密结合实际生活,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问题的实质所在,从而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再者结合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合作探究

师: 看了题目和动画课件后,你们发现了哪些等量关系?请用语言描述。

生:(1)当爸爸上小明时,两人所走的距离相等。

(2)小明所走的总距离可看作是两距离之和。

(3)小明所用的时间比爸爸所用的时间多5分钟。

(4)小明“5分钟后”直到爸爸上他时所用的时间等于爸爸全部所用的时间。

师:如果我们能把文字语言变成图形语言——线段图,就可以使题中的等量关系“浮”出水面,哪一位同学能到黑板上画出他们所走距离的“线路图”?

生:学生画出线段图:(黑板上板演)

根据线路图所示,如果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则小明5分钟行

驶的路程为:80×5米;爸爸开始追小明到追上,小明行驶的路程为80x米;小明的爸爸追上小明行驶的路程180x米。相等关系为:小明行驶的路程=爸爸行驶的路程即80×5+80x=180x。

师:下面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整地写出解答过程。

生: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根据题意,得180x=80x+80×5 化简,得100x=400

x=4

所以小明的爸爸用了4分钟追上小明。

(2)因为爸爸追上小明行驶的路程为180×4=720米,1000-720=280米。

所以,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

(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解答,教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介绍。)

师:通过做上面这个题,除了要学会用线段图去寻找相等关系,从而建立方程,使问题得到解决外。更重要的是有丢三落四的毛病的同学,要吸取小明的教训,自己的事自己处理好,免得父母操心。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理解有关知识,充分利用生活实践去解决问题。既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积极合作的能力,又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这样更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亲身体会数学变式问题的趣味性,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以及培养数学思维的广阔性。)

三、实践应用

1、课堂练习P173第1、2题。(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

2、议一议:(出示投影)

育红学校七年级的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2)班的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千米/时.前队出发1小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千米/时。

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鼓励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大胆地提出问题,并试着利用方程去解决,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会了用线段图来形象直观地表达题意,分析复杂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更可喜的是,我们面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

五、作业:课本P173,试一试,第1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们熟知的生活事例。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主动进行观察、实践、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师生之间互相交往、积极互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达到真正的“沟通”与“合作”。本节课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