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城市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人口城市化论文
浅析农村人口城镇化发展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然而在增长极理论指导下的城市化进行却带来一系列城市附属问题。
小城镇的发展带来的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农村人口城镇化变迁
近年来城乡二元格局趋势进一步拉大,在经济发展与人口之间的关系研究中,马尔萨斯首先做出全面的研究,得出人口阻碍的悲观的结论。
科尔、胡佛1958通过人口转变论的观点来分析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过程。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引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激增。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之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的变迁进一步带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1、农村人口变迁状况及城镇化发展基本现状
通过对农村人口变迁和城镇化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厘清农村人口变迁的基本情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合理科学的引导农村人口的变迁,并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然而现实中,依照增长极概念而来的大城市迅速发展模式已经日益暴露出弊端,人口出现超规模的大发展,全国几个大规模城市出现大规模化发展,带来一系列难题,如城市治理,各种基本保障措施的落实。
人口变迁是受到经济、社会、自然各方面力量共同作用带来的人口变化,经济社会人口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人口变迁主要有自然变迁、迁移变迁和社会变迁。
自然变迁是指由于社会中由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带来人口数量的变化;迁移变动指的是人口实现空间上变化的过程;社会变动指的是人口的社会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我国农业人口的变迁,首要需要考察的是农业人口数量规模的大小及增减变化,站在一段较长的时间段内纵向考虑农业人口变迁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规律。
我国农业人口的发展进程主要经历的时期为波动快速增长时期、稳定增长时期和稳定低速增长时期。
城镇化的发展是指伴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的人口向城镇集聚的现象。
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口城镇化。
城镇化包含两种涵义: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二是城镇文明向农村的扩张。
城镇化大小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的比重,用来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
2、我国农村人口变迁主要形式
2.1收益最大化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农村人口变迁的根本动因在于追求更高的财富收益。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政策的限制,人为阻止城镇化的正常发展。
随着改革的进程和土地收入受限的情境下,更多的人从土地
劳动转移到城镇化中的二三产业之中,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城镇和农村收入水平的差距,造成人口流动的根本因素。
农村相对富足劳动力农村供给和城镇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2.2社会因素作用下农村人口迁移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时还会考虑的因素之一是社会因素,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在完成财
富积累的过程之后为了自身的身份地位、后代的发展向城镇的转移;其二是农村亲壮年人
口通过自身努力,通过升学、参军等形式实现的转移。
在社会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各种
途径实现人口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
2.3人口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迁移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有的城镇化地区吸纳农村富足
就业人口能力的增强,其二是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发展带动原先是农村地区的转变,成为新
兴城镇化。
两种模式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均创造出众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口流向城
镇地区。
3、农村人口变迁与城镇化的发展关系
农村人口变迁和城镇化发展是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
农村富足劳动力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同时,农村人口向城
镇转移的过程也推动城镇化发展,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基石。
若没有农村人口的合理变迁,不仅不会对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推动力,而且稀释已有的城镇化发展成果。
同样,没有城镇
化的发展,农村落后状况也很难改变,农民收入生活状况将会停滞在较低水平。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
与城镇化水平的
快速发展相对应的是农业人口比重的逐年下降,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农业人口的减少。
通过SPSS.17软件检验得知城镇化率和农业
人口率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9,两变量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4、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合理引导农村人口的变迁,实现我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应该充分把握城镇化加
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合理引导农村人口变迁,加速城镇化发展。
4.1深化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我国户籍制度严重制约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户籍制度改革落后经济体制的改革,
不能适应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深化户籍改革,放松农村户口转向城镇户口的条件和要求,
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
同时设计良好的新建制城镇的户籍安排,促进原有农村人口顺利转
为城镇户籍。
另一方面,淡化户籍制度带来的政策差异,改变福利政策与户籍挂钩的做法,强化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公平性。
4.2促进城镇工业化的发展
人口城镇化发展需要城镇中具有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城镇工业化的发展,可以为人口城镇化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扩充市镇的就业容量。
特别
是小城镇的发展出路应该是工业立县,工业立市,工业企业在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
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
4.3加大城镇建设的投入
城镇建设包含城镇软硬件建设,一方面需要增强城镇的科教文卫事业投入,从而创造
良好的社会软环境,促进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流入,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社会硬环境建设,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带动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形成城镇化的良性循环。
促进城镇建设,需要大力安排资金来源,一方面,多方面整合城镇建设资金;其二吸
引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第三是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隆少秋.县域经济发展及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社,2021.
[2]何惠.农村劳动力兼业型就地转移研究——基于新余市A村的实证调查[J].江西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5.
[3]解书森.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浅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24.
谈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发掘与对策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物质、社会及政策问题都很大程度
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而对于这些状况的对策探索是迫不及待的。
现阶段应抓好经济、调
整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和创新就与制度并且加快城市建设共同落实,让城市化进程的脚
步不受粘滞。
关键词:城市化;就业制;户籍制
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状态之一,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弥漫
全球的社会现实已充分证明其本身的普遍性。
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
容之一。
针对现阶段的状况,对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作出研究尤为必要。
一、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状扫视:
总的看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在同一工业化水平时的城市化水平,也低
于目前在同一发展水平上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为36%,比当今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还低。
我国经济改革以来的一、二十年间,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并因此带动了乡镇企业高速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城市化
的发展,但这种替代终究是有限度的。
农村人口城市化规律是不可阻挡的,限制城市化是积
累矛盾,加剧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与城市化有
机地结合起来。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
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从2O世纪8O年代初期以来,我
国剩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史无前例的进展,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仍
然十分缓慢,这两者之间表现出极其明显的不协调。
而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必然趋势,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任何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现阶段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目前许多大城市的发展已经离不开这
些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
但农村人口向城市化转移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物质因素的粘滞力放慢了城市化的脚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对于迅速膨胀的人口而言是极其匮乏的。
这
一现象使本来有限的耕地资源更加吸纳不了农村劳动力日益增长的供给,必然造成目前我
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目益突出、越来越紧迫。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仍在继续增加,这种人地
矛盾将不断加重土地资源对农业劳动力的压力,促成农村人口大量剩余这是构成农村劳动
力外流的强大内在推力。
而城市的人口控制政策和政府对流动人口的清理、遣返等手段,
又迫使在城市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回到农村。
这两种不同方向的挤压造成农村人口城市
化问题更为突出、更为尖锐。
二社会因素同样也桎梏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
首先是社会总需求不足。
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增长明显呈现社会总需求不足;其次是人
口密度过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而形成的“城市病”。
三政策因素也使得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迟缓
在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政策因素在其中有很大影响。
首先是户籍政策因素,在传统
体制下,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农民进入城镇,因而也成为阻滞城市化进
程的主要制度障碍;其次是人口政策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执行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进入
城市的政策,使大量人口滞留农村。
三、现阶段农村人口城市化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索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是目前
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积极探索其对策是必不可少的。
一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是创造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农民进城,是城市的“吸力”和农村的“推力”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城市的“吸力”和农村的“推力”只是表明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必要性,农村人口城市化的
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城市的吸收能力。
这种吸收能力主要是指城市为新接纳的农村人口提
供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能力。
而这两种能力的形成又主要取决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当然,进
城农民也是发展城市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在城市建筑行业、工商企业、特别是在
个体服务业,都有大量的进城农民。
在许多城市中,进城农民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不可
缺少的一支生力军了。
二就业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第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发
展比重越大.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发展的条件越充分。
因此,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
第兰产业的发展,是加快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环节。
三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我国的户籍制度尽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仍然限制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户籍制度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改革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放宽大
中城市对农民户口迁入的限制;二是重新设定农村居民户口迁入城镇的条件。
第二步与国
际接轨,将户籍管理的职能限定于维护社会治安和人口统计两个方面,取消其控制人口迁移
的职能,以身份证制度替代户籍管理,淡化户口作用,逐步撤掉就学、就业、社会保障问题
上户口的藩篱,彻底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结构,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
在政策上要淡化城市偏好,模糊城乡界限,取消户籍产生的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
差别待遇;剥离户籍身份上的特权和不平等,将户籍制度的改革同住房、医疗、教育及社会
保障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
参考文献:
[1]左学金.中国人口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B].上海:学林出版社,2021,61.
[2]浒经勇.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范义平,刘炳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
垦大学学报,2021,2.
论农村人口城市化
摘要: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既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工业化和农业
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对农民增收,激活农村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制约农民市民化的因素,并对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因素农村发展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一国的人口、产业、资本和市场的集中过程。
其中,农业剩余劳
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人口城市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1.城市工业化的要求。
城市工业化及其带动的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兴旺发
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会以更多的资本、更好的条件和更高
的文明、更多的岗位去吸纳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
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
口拉到城市,这是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引起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剩余农产品
的增长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引起
的农业技术进步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凸显必要。
农业现代化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推到城市。
3.扩内需,保增长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储蓄大
国,2021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
农村消费需求提升将对“扩大内需”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
配格局,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农民工的收入来源,外出务工收
入是当前农村居民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对增加农民收入,扩内
需保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4.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农村人口城市化规律是不可阻挡的,限制城市化会积累矛盾,
加剧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与城市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国内外的
实践经验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
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仍然十分缓慢,这两者之间表
现出极其明显的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的后果,集中反映在最近几年前者速度大幅度回落,以
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及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趋缓。
这就要求必须因势利导
地解决这种不协调问题,并使之相互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二、制约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因素
1. 制度供给不足是当前城镇化中的深层约束。
在农业劳动力绝对过剩、农产品买方
市场形成和务农比较利益下降的背景下,广大农民热切希望通过劳动力向城镇集中以扩大
就业、增加收入。
大量民工涌人城市本身就是农民对城镇化的内生需求和内在冲动。
农民
对城镇化的意愿需求并没有转化为实际供给。
究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制度供给不足或制度
创新滞后,主要是:由于农地制度创新滞后所引发的规模经营受阻,致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
城镇集中趋缓;由于城镇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改革滞后,致使城镇缺乏对农村
人口与乡企的吸纳能力与吸引力;由于乡镇企业制度创新滞后以及行政性社区性的制度障
碍尚未根本性排除,致使乡企难以冲出农村社区向城镇集中。
2. 我国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城乡二元金融市场、不完全的土地市场特别是由于农
地使用权的不稳定使农户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由于缺乏合理的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农民、农地被封闭在家庭经营的狭小范围内,由于经营规模小,农民不得不兼业经营,也制约着农
业劳动力进入要素市场以及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无法实现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
3. 中国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低。
农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育
水平落后,造成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带来极大困难,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得农民没有足够的能力实现生产要
素与劳动力的最佳结合,这使他们城市化进程放慢。
4. 市场发育不完善。
表现在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组织和市场管理
等方面,市场制度不健全。
例如市场的城乡分割、地区封锁尚未完全排除;市场的所有制歧
视尚未完全排除;非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等等。
这些问题,表面上是市场发育不完善,实质上
是市场制度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是农民市场化的障碍。
三、营造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机制
1. 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界定农地产权关系即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放开农地使用权市场即
农地所有权与承包权实行非市场化而农地使用权实行市场化;切实加大对《合同法》、
《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树立土地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
不断探索土地流转的合理价格形成机制,开展土
地流转价格测评工作,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即以农地市场化推动人口城镇化。
2.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条通向城市化的佳径,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不变更既定家
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行土地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经营,以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更
为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与农业具有高关联度的
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
3. 乡镇企业制度创新。
乡镇集体企业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个主要载体,只有大力发展乡镇集体企业 ,
才能转移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当前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趋缓的情况下,应
优先发展与市场经济更具有天然相容性的非公有制企业与混合所有制企业,以拓宽就业渠道。
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产权改革,扩大产权流动与重组,形成多种适
应市场经济的组织与制度形式,推动乡企再度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乡镇企
业制度创新必须同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
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
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与此同时,必须调整空间结构,使企业向城镇集中。
4. 提高农民的城市化的能力。
农民能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素质,因此,必须从职业技能培训入手,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思想解放、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
农民,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农民在市场中
的竞争力。
5. 建立城市化的宏观调控制度。
政府必须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和计划等政策手段,为城镇化营造良好的宏观制度环境
与政策环境。
一要建立城镇“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政府要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财政
投入和信贷支持力度,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二要实施公平制度。
在城镇化过程中,
要拆除行政性与社区性的制度壁垒,放宽农民的城镇化准入,降低农民与乡镇企业进入城镇
化的成本。
实施市民与农民采取一视同仁的制度与政策。
三要强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引
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
四要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
民工的保护力度,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打破城乡分割发展的二元结构,建立统一
市场体系。
五要充分发挥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劳务经纪人及驻外劳务单位
的作用,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和组织务工人员有序外出、合理流动。
合理引导和积极调整劳务输出方向,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拓展空间。
总之,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工业化和农
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对农民增收,激活农村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国家必须结合制约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因素,采取相关对策营造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2021年6月16日
[2]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
[3]郝凌爱,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J].现代农村科技,2021,[1]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