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1]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系统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系统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769843336c1eb91a375d03.png)
2009年第6期□/王新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系统分析一、引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两个层次,一是城市外部地域空间结构,把城市作为区域中的点,从城市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二是城市内部地域空间结构,把城市作为一个面,从城市形态和功能分区的角度进行研究。
本文立足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以及城市在城市体系和区域中承担职能的调整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侧重于对空间结构演进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
二、城市空间地域结构演变的动力系统城市空间结构在自组织力作用下经历集聚-拥挤-分散-新的集聚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发展,重大投资项目的推动,自然生态因素等具有最为显著的影响。
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中一直存在有意识的人为干预,即政府加以规划调控及政策引导。
通过法律、经济、技术、规划决策及实施等方面的作用,使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尽可能符合人类发展愿望和要求,这就是空间的被组织机制。
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型和演变正是通过城市空间内部组织过程和空间被组织过程相互交替逐步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这种组织与被组织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不仅受城市自身要素规模和组织结构的影响,而且受所处城市体系内部各城市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和强度的影响,是经济、社会、公共政策和自然生态基础等内外力产生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城市按照复杂巨系统运动规律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的结构图形。
(一)自组织机制中的经济动力1.自组织力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源动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存在着自组织过程,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空间中存在着类似于自然界的不同生态位势差。
这种生态位势差在城市发展的早期可能是由于具体的地理环境、区位条件的差异而造成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在不同场所以不同的方式集聚、扩散,这种聚集和扩散产生磁场和场强,导致生态位势的改变。
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自组织机制实质是对系统平衡与恒定的否定,并能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达到相对稳定有序的结构,以实现空间的发展进化,即“涨落有序”过程。
江西省城市群形成过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江西省城市群形成过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d12c79f242336c1fb95e06.png)
对 昌九景三城市 间的基础设施 建设 ,
打 下 了基 础 。
为后面的环鄱阳湖城市群规划 的出台 始 动 力
3 、 以圈层 开发为主模式 的省域城 城市群的发展 需要工业化 的推动 。2 0 景婺黄高速公路交错分布 , 水运 、 航空 市群 规划阶段——环鄱 阳湖 、 赣 中南 世纪 9 0年代下半期 以来 , 江西省确立 和 邮电通讯 网络 的开通 , 有利于 区域 和赣西三大城市群
5 、 政府宏观政策与政府行为是城
政府 在城市群 的组建 中起 引导 、
市建设的积极 性、 将 城市群建设 网络 湖经济圈和南部以赣州为 中心 的县域 市群形成的纠偏力量 珠三 角乃 至东盟 的产业转 协调 与组织 作用 , 他通 过对各种 发展 国家和 国内沿海 地 区的经验 , 作为 中 接 长三角 、
展 ,快 速 诱 导 整个 江西 省 城 市 化 进 程 力 和 运 行 质 量 显 著 提 高 , 工 业 化 进 程 共享与风险共担 、 平衡与协调发展 、 技
起 到了极为重 要的作用 , 但作 为全省 快速推 进 , 工业在 国民经济体 系 中主 术合作 与交流提供 了机会 、 空 间和平 的整体的城市 化战略 , 昌九景 城市群 导地 位开始 凸现 , 成 为经济增 长的重 台 。 发展 明显不利于区域平衡发展 。为了 要支柱 , 也是城市群形成的原始动力 。
国 内陆 一 个 经 济 欠 发 达 省 份 , 江 西 正 移 ,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 从而拉 战略的实施来引导 城市化进程和突出 处 于 城 市 化 快 速 发 展 阶段 , 没 有 必 要 动赣北 、 赣 南城市群 的发展 ; 而西部 以 重 点 城 市 的 建 设 , 从 而实现 了战略 目
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动力机制及优化策略
![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动力机制及优化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d3c2fa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19.png)
2023-11-05•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都市圈空间发展动力机制•都市圈空间优化策略•案例研究•研究展望目录01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都市圈作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核心区域,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和产业集聚程度,这些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密度往往高于其他地区。
人口与产业集聚程度高由于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较为优越,吸引了大量人口和产业的流入,同时也有部分人口和产业向周边地区扩散。
人口与产业流动性强人口与产业集聚特征多中心结构都市圈的地域空间结构通常呈现出多中心的特点,除了一个或几个核心城市外,还有多个次级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
功能分区明显都市圈内的城市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这种功能分区有利于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地域空间结构特征交通网络发达都市圈内的交通网络通常较为发达,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这些交通网络为城市间的人员和物资流动提供了便利。
交通拥堵问题突出由于都市圈内的人口和车辆密度较高,交通拥堵问题较为突出,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缓解。
交通网络发展特征城市间关系特征•互补与竞争并存: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互补关系主要体现在产业协作、资源共享等方面,而竞争关系则主要体现在人才争夺、市场份额等方面。
02都市圈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经济发展推动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随着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都市圈的空间扩展和结构优化不断加强。
经济发展推动力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都市圈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也在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的选址决策对都市圈的空间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的聚集和扩散对都市圈的空间扩展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选址影响03土地利用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的调整对都市圈的空间扩展和结构优化产生重要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等政策。
政策规划引导力01政策支持政府对都市圈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影响空间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02规划引导通过规划手段对都市圈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建设等方面进行引导和控制,以实现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与优化路径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与优化路径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05d69a1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b.png)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a's City Cluste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 姚常成[1];宋冬林[2]
作者机构: [1]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2]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出版物刊名: 教学与研究
页码: 20-3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0期
主题词: 空间结构优化;资本积累;中国城市群
摘要:新时代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优化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本文以马克
思资本积累理论等为基础,通过分析资本力求攻克一切空间阻碍的本性与趋势来发现城市群空间
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同时结合中国情境,将政府作用等因素纳入该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了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深化了对中国特色城市群发展道路的理论认识.此外,通过把握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矛盾的变化、妥善处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在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过程
中的互动关系,来梳理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理论逻辑,削弱了资本积累所可能导致的两极分化风险.最后,本文还针对不同地区空间结构演化主要矛盾、城市群发育程度等具体情况,确定了中国不同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b3e80380b4c2e3f5727632a.png)
郊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城市化 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城市网络化
郊区城市化
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 市化。
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 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逆城 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 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 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 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 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具体表现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 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环境问题 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 大气圈:空气污染。加剧热岛效应。 水圈: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 压,社保缺口难于填补。 经济影响 地价上涨,成本上升。 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 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 发展和政局稳定。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
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
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
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的体现。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77752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9.png)
摘要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聚集区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长期以来倍受学术界、政府与广大民众关注。
中原城市群处于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轴地区,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带动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其研究也同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已有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有关其城市化的研究更是少见。
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成功实施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战略,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首先,从时间序列、空间差异及其变动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目前国内其它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得出自80年代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育较完善的其它城市群相比仍较低。
在空间格局上,城市化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群内地区之间的差异呈逐步缩小,并且向着区域化的趋势发展。
其次,分析了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事实上是一对孪生兄弟,从一开始就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者的协调共进,对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成败与快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中原城市群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并且在空间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差异: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与城市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体系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城市化水平一定程度上的缓慢发展:另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意味着质与量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质量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存在城市化的低质化现象。
再次,在城市化一般动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捉色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关联度的计算,找出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因素: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
都市圈空间成长的过程及其动力因素
![都市圈空间成长的过程及其动力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933064e2524de518964b7def.png)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孙 加 凤 ( 98 1 0一 ) 女 南 京 大 学 城 市 与 资 源 学 系 硕 士研究生 .
体化倾 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 .具体地说 都市 圈是 由一个或 多个 中心城市为核心 以发达的联
系通道为依托 吸引及辐射周边城市和 区域而形
维普资讯
都市圈空间成长的过程及其动力 因素 水
薛俊菲 顾朝林 孙加凤
【 摘要】在世界都市圈发展情况研 究的基础上, 将 都市圈空间成 长过程 划分为雏形期 ,成 长期 ,发
育期 和 成 熟期 四 个 阶段 ,并 分 析 了引起 都 市 圈 空
1 世 界都市圈发展历程
成的城镇群体空间组合 ( 张伟 2 0 ) 0 3 .近年来 大都市的急剧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之
一 Leabharlann 2 都市 圈空间成长的过程
城镇群体是由多个城镇分 布 组合而成 的
种区域空问形态 其内部各空问要素之问发生着 复杂而紧密的联 系 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导致 了
城 乡混 合 区 ,城 镇 密集 区 大 都 市 连 绵 带等 多 种
( :1 — 5 人 / m ) 即 2 9 h .
2 3 发育期 .
方向
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进
步以及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西 方各大城市人 口 规 模迅速增加 .城市人 I膨胀 地价上涨 交通 q
拥挤,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 日益 凸现 ,城市与郊
区各 自的比较优势被认识 .郊区的生 态价值 以及
京 大 学 城 市 与 资 源 学 系 教
都市圈 ( er oinAe )是 M t p la r o t a
人 口核心 以及 与 其 有 着 密 切社 会 经 济 联 系 的 具有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3f87bedaeaad1f346933f2b.png)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国土地区所课题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
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
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
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
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78e48f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7c.png)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一、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东部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带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
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活力和人口集聚而备受关注。
如今,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群内部的空间演化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旨在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其变化原因,以及对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影响。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历程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长三角地区由于富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为了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长三角地区开始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加速了城市群的形成。
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崛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特别是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地区优势。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浙江沿海地区开始崛起,浙江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
浙江的某些城市,比如宁波和温州,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工业城市。
同时,江苏省内的南京、苏州等城市也蓬勃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加速发展。
上海地区积极争取资源和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入驻。
此外,江苏、浙江两省也努力开展经济转型,发展高端产业和新兴行业,提升城市群竞争力。
三、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1.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吞噬了大量的农田和自然资源。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利用问题成为长三角地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大量土地被用来建设工业园区和住宅区,农田的面积不断减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2. 城市间的空间联系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而得以加强。
高速公路、铁路和跨江大桥的建设使得城市间的距离缩短,交通更加便捷。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https://img.taocdn.com/s3/m/b58611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6.png)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以及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分布和城镇化进程不仅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人口密度的历史演变,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的新趋势。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城镇化进程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综合运用统计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方法,我们对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
我们发现,中国的人口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同时城镇化空间格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这些差异和特点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对未来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展望。
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的人口分布和城镇化格局将继续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深入研究,为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中国的人口密度时空演变呈现出一种动态而复杂的图景。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人口分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体现在空间分布上。
在时间维度上,中国的人口密度经历了从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过程。
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02c0e6e4856a561252d36ff1.png)
域经济合作 的进一步加 强和 云南桥头 堡 战略 的实施 , 云 南 省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经济大通道的经 济发展战
略, 滇 中城市群将成 为连接东 、 中、 西部 , 辐射东南 亚的前 沿 阵地 , 也将成为 中国面向东南亚 、 南亚 的 中心枢纽 区和 物 流、 商贸、 加 工制 造基地 , 信息 、 技术 、 资金 等的集 聚 中
方 向 :区域 经 济 。
2 0 1 3年第 1 期
总第 2 2 3期
8 5
对 铤
省面 向东南亚南亚 实施 “ 桥头堡 ” 战 略的先行 区。“ 把滇 中城市群打造成 为全省跨越发展的引擎和 区域 协调发展 的重要支撑点 , 进而 打造成 为我 国面 向西南 开放桥 头堡 核心 区域 、 西部 区域 性经 济 中心及 支撑全 国经济 的重要
对外绳
【 区域经济】
滇 中城 市群 空 间 结构 演变的动 力机制
刀秋坤 吴映梅
( 云南 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 院 ,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 摘 要 ]滇 中 城 市群 地 区是云 南省政治经济核 心 区, 是 中国通往 东南亚、 南亚的 陆路 与航 空 交通 枢 纽
站, 云 南省 已经初 步确定滇 中地 区将构建“ 一核 、 两轴、 三 圈、 四极 、 五通道 ” 的空 间结构。从 自然生长 力、 市场 驱动力和政府调控 力三个 因素分析 了滇 中城市群 空 间结构的 演变机制 , 结果表 明 自然 生长力是滇 中城 市群
自 身扩展 的原动 力, 市场发展是城 市空间结构扩展的根本原 因, 政 府调控在很 大程 度上影响 了空间结构 演变
心。
、
滇 中城市群 的区位优 势
城市群发展的机理
![城市群发展的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fe91125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d.png)
城市群发展的机理城市群发展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和作用。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机理。
1.集聚经济:城市群的发展得益于集聚经济,即地理接近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企业和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可以促进知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2.分工与专业化:城市群内部的不同城市往往形成特定的产业专业化,各城市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定的产业,形成产业链上的互补关系。
3.交通与通信技术:便捷的交通和通信技术是城市群发展的基础。
它可以促进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以及与外部地区的联系,加快要素流动,提高城市群的整体效率。
4.政策推动: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城市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包括城市规划、产业政策、财政支持、区域协调政策等,都可以促进城市群的健康发展。
5.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在城市群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
资源配置、价格形成、产业升级等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6.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是城市群发展的关键要素。
人口的增长、迁移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7.创新与科技:创新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动力。
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不仅推动产业升级,也改善了城市服务,提高了生活质量。
8.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群的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理的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是城市群长期发展的基础。
城市群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共同推动了城市群的发展。
同时,城市群发展也需要注意解决诸如资源环境压力、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社会分化等问题,以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2eff3d77af45b307e87197e8.png)
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作者:刀秋坤吴映梅来源:《对外经贸》2013年第01期[摘要]滇中城市群地区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核心区,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路与航空交通枢纽站,云南省已经初步确定滇中地区将构建“一核、两轴、三圈、四极、五通道”的空间结构。
本文主要从自然生长力、市场驱动力和政府调控力三个因素分析了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结果表明自然生长力是滇中城市群自身扩展的原动力,市场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根本原因,政府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空间结构演变的方向,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最终走向。
[关键词]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 TU982.2 [文献标识码] A云南省地处东亚、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结合地带,太平洋地区与印度洋地区的中间区域,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陆上交通枢纽,集沿边、沿江、近海为一体,形成水陆空立体交叉多类型开放口岸体系,具有从东、中、西三个方向和水、陆、空立体连接东南亚、南亚诸国的区位优势,这对云南省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区域中心,其发展将带动云南三大经济走廊的快速发展。
同时,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也发生了深刻改变。
一、滇中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滇中城市群是以昆明为中心,包含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个地级州市的城市体系,总面积为9.6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约24.4%,且大部分地区位于地势平缓,有利于城镇发展的云南省中部的坝子地段;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干湿季分明。
滇中城市群地区是云南省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核心区,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路与航空交通枢纽站,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国内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交汇的中心地带。
同时,滇中城市群位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9+2”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和“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交汇区域,界于东南亚和南亚次区域市场之间。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演变机理研究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演变机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75be74fb307e87101f69681.png)
产业 簇群 等动 力 因素而发 生作 用 ; 时整 合 各种 动 力 因素 , 及 最终 才 能使城 市群 生 态空 间结构逐 步 趋
向合 理 , 市群 经 济社 会 环境 才 能可持 续发展 , 人 与 自然 ” 城 “ 和谐 相处 。
关 键 词 : 市群 ; 态 空间结构 ; 变机理 城 生 演
城 市 群 生 态 空 间 结 构 演 变 机 理 研 究
郭 荣朝 , 长虹 顾 朝 林 张 永 民 苗 , ,
(. 1河南财经学 院 资源 与环 境 科学 系 , 南 郑 州 河 4 5 0 ;. 7 0 13 清华大学 城市 规划 系 , 北京 10 8 ) 00 4 40 0 ;. 5 0 2 2 河南 大 学 黄 河文 明与 可 持续 发 展 研 究 中心 , 河南 开 封
维普资讯
西北大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20 0 8年 8月 , 3 第 8卷第 4期 , u .20 , o.8 N . A g ,0 8 V 13 , o4 Ju a o otw s U ie i N t a SineE io ) orl f r et nvr t n N h sy( a rl cec dt n u i
摘要: 目的 为 中 国城 市群 生 态空 间结构优 化 重组提 供 决 策和 理 论 依 据 。方 法 以 国 内外 文献 的
综合 分析 为主 。结 果 其动 力机 制为 自然 生 态环 境 、 交通道 路 建设 、 业簇群 、 会历 史 文化 、 经 产 社 新
济环 境 等方 面 , 分析 了这 些 因素 变化 对城 市群 生态 空 间结构 优 化 重 组 的影 响 。结 论 并
然 环境 容量 ) 有 一 定 限 度 , 类 社 会 经 济 发 展所 具 人 需 要 的资 源 以及 所 排 放 的废 物 必 须 控 制 在 这 一 限 度 , 能维 持生 态 、 济 、 才 经 社会 的可 持续发 展 。 “ 与 乡 , 能截 然 分 开 ; 与 乡 , 城 不 城 同等 重要 ; 城 与 乡 , 当有 机 结合 在一起 , 应 如果 问城市 与 乡村 哪 一 个更 重 要 的 话 , 当说 自然 环 境 比人 工 环 境 更 重 应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基础的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基础的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931fe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8.png)
《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基础的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引擎,其知识基础的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研究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基础的演化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其动力机制,以期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基础的演化过程(一)初始阶段在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基础的初始阶段,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各城市的知识资源相对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
此时,知识基础的构建主要依赖于各城市自身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二)集聚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的知识资源开始逐渐集聚。
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等知识生产主体的集聚,为城市群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另一方面,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参与,推动了知识的应用和转化。
这一阶段,知识基础的构建主要依赖于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三)协同阶段在协同阶段,京津冀城市群的知识基础呈现出网络化、协同化的特点。
各城市在知识资源、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时,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推动了知识基础的持续演化。
三、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基础的动力机制(一)政策驱动政策是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基础演化的重要动力。
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如科技创新政策、产业升级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为京津冀城市群的知识基础演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基础演化的核心动力。
各城市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实力、培养科技人才等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知识基础的演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基础演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等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为知识基础的演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8da3e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7.png)
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刘静玉;王发曾
【期刊名称】《开发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城市群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城镇空间组织形式.在对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及其与城镇体系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产业集聚的驱动、产业扩散的驱动、区域网络化组织发展的驱动、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驱动、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驱动、城市功能集聚与扩散的驱动等六个因素是城市群形成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以国内外典型城市群为案例,对其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笔者认识到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城市化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的差异,不但国内外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存在差异,而且每一个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也各具特色.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刘静玉;王发曾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0
【相关文献】
1.城市群兴起的动力机制研究 [J], 王珺;杨本建;刘炜
2.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劳动力跨省转移机制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J], 张强;余运江;高向东
3.长三角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J], 王祖强;应武波
4.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户空间行为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农户的问卷调查 [J], 阳路平
5.我国城市群发展动力的政府培育机制研究 [J], 魏国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竞争视阈下中国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模式及对策研究
![空间竞争视阈下中国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模式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bc3111e551810a6f42486c4.png)
作者: 周韬[1,2]
作者机构: [1]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00;[2]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39-4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空间竞争;城市群;空间生产;分工与专业化
摘要: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分工从产业层面步入空间层面的具体体现。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群取得了飞速发展,城市群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体,已经形成替代区域经济的城市群经济,空间竞争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文章梳理了相关理论,结合世界城市群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在空间竞争视阈下深入分析我国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模式及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旨在为提升我国城市群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有意义的讨论。
现代三角洲动力沉积过程与沉积体系发育机制评述: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现代三角洲动力沉积过程与沉积体系发育机制评述:以珠江三角洲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28db21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2.png)
现代三角洲动力沉积过程与沉积体系发育机制评述:以珠江三
角洲为例
吴加学
【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年(卷),期】2012(001)003
【摘要】全球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大型三角洲体系的响应机制与应对措施,将是关系到区域和全局性的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
现代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受构造活动与地貌控制、河流与潮汐共同作用的内陆架浅水型三角洲,在世界大型海岸三角洲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过去由于水下三角洲勘探与研究不足,尤其动力沉积过程与潮汐沉积地层研究的薄弱,致使现代珠江三角洲发育演变规律长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从三角洲类型与地层模型、三角洲动力沉积过程、珠江三角洲等三个方面进行评述,提出三角洲研究的突破口在于从三个时间尺度,即现代动力沉积过程、百年尺度的高分辨率沉积地层和千年尺度的沉积体系,探讨三角洲发育演变与动力沉积机制。
【总页数】8页(P113-120)
【作者】吴加学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J], 叶玉瑶
2.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应用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神山镇为例 [J], 吴顺辉;蒋成爱
3.海相三角洲沉积单元划分及其对勘探砂体对比的意义——基于现代珠江三角洲沉积水动力综合研究 [J], 李小平;柳保军;丁琳;郝建光;龚文
4.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市场机制发育的实践与启示 [J], 张炳申
5.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市场机制发育的实践与启示 [J], 张炳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鲁木齐城市群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乌鲁木齐城市群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6b733d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b.png)
乌鲁木齐城市群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李连璞;刘连兴;刘俊章
【期刊名称】《德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0)002
【摘要】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城市群的动力因素,提出地形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基础背景,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原生动力;产业结构调整是空间发展的直接动力;区域交通条件确定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导路径,城市外部空间相互作用确定了城市空间扩展的主导方向,最后提出促进乌鲁木齐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键措施,包括"双核心"结构的形成与完善和"乌昌大都市区"的建设.
【总页数】5页(P91-95)
【作者】李连璞;刘连兴;刘俊章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地理系,山东德州,253015;德州学院地理系,山东德
州,253015;德州学院地理系,山东德州,253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0
【相关文献】
1.环渤海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研究——2011中国科协年会“特大型沿海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论坛”主旨发言 [J], 师武军
2.小城镇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以东莞石龙镇为例 [J], 刘锦
3.我国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 [J], 郑莉文
4.南京江北新区空间发展与动力机制研究 [J], 刘旸;黄雪峰;杨震
5."城市群+城市升维"发展模式的动力机制分析——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思考 [J], 唐源琦;赵红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摘要】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将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归结为三类,即自然生长力、市场驱动力以及政府调控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模型,初步揭示了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作用机制、合成原则,以及不同演化阶段主导动力与空间演化特征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模型;珠江三角洲SPATIAL EVOLUTION MECHANISM OF URBAN CONGLOMER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YE YuyaoABSTRACT: With the Pearl River Delta as a cas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atial evolution mechanism of urban conglomeration. The impetuses for spatial evolution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cluding natu-ral growth, market forces and government control.Then it establishes a model for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urban conglomeration.KEYWORDS: urban conglomeration; spatial evolution; dynamics; model; the Pearl River Delta1 引言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经济领域的巨大变革,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生产成为引导城市化的主导力量,城市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城市逐渐跳出个体框架的束缚,向区域化方向发展,从而衍生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城市群空间。
[1]进入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工业化向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延伸,这一城市发展的群体化现象也逐渐成为全球性的主体趋势。
城市群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组织方式及文化、生态观的具体地域表现形态,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并迅速成长[2]。
如何适应并积极应对之,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焦点。
关于城市群空间演化这一概念,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
笔者认为,它是某一城市群区域在相当长时期内,城镇体系结构变化,城乡关系变迁,人口、产业等空间要素动态变化以及城镇实体空间外拓生长等现象的综合。
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研究正是要探讨造成上述一系列空间变化的直接或间接动因,它是城市群空间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内外该领域现有的研究,一般遵循着两条基本思路。
其一是以城镇形态学为基础,将城市群空间演化视为一个类似于有机体的空间生长组织过程;其二是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将城市群空间演化视作社会经济演化过程。
然而,这两种思路往往沿着相对独立的轨道进行建设,由此造成这样的局面:从城镇形态学中研究得出的空间过程似乎是独立于具体区域的社会经济背景而按自在规律运行的,而这与城镇空间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很大的误差;而从社会经济学中归纳出的结论也难以在空间实践中体现出具体性与可操作性。
[2]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上述两种基本思路的不足,试图在研究中注意两者的对应关系。
如弗里曼就曾经把经济发展阶段论与空间过程建立了对应的模式,我国学者张京祥也将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视作空间自组织,社会、经济演化以及空间被构组织的复合过程,从这三个方面揭示了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总体机制。
[2]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城市群区域之一。
以往的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演化经历了从“单中心”到“多极化”、从分散到集聚再趋于分散的演化过程。
其空间增长还表现出明显的轴线性、空间指向性以及不断连绵的生长特征。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上述过程和特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叶玉瑶【作者简介】叶玉瑶(1980-),女,广州地理研究所硕士。
【收稿日期】2005-07-31【文章编号】1002-1329(2006)01-0061-06【中图分类号】TU982.2【文献标识码】A*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4000290)。
学会青年论文奖3rd UPSC Award for ExcellentP a p e r o f Y o ut h62征?城市群空间演化的背后又是一股什么力量在推动呢?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①为例,在综合考虑城市群空间演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归结为三类,即自然生长力、市场驱动力以及政府调控力,以这三类力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模型。
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演化的过程及其基本特征2.1 空间演化经历了从“单中心”向“多极化”转变的一般过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元代以前以广州为单中心的放射型网络格局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以穗澳为双中心的“T”形网络格局时期;鸦片战争到解放初穗港双中心“T”形网络格局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穗港澳三中心梯形网络格局时期。
[3]目前,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双核多心”的“入”字形网络发展格局,即以香港和广州为发展极核,以深圳、澳门为联系中心,以珠海和佛山为副中心,以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为地方集聚中心,以“穗港”轴线为区域发展主轴,以“穗澳”轴线为区域发展副轴的“入”字形空间发展格局。
[4]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过程反映出区域发展由“单中心”向“多极化”转变的一般规律。
2.2 现阶段空间增长以集聚为主导,但趋向于分散发展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集聚与碎化的“纵向”测度②表明:现阶段,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增长以集聚为主导,但趋向于分散发展。
这种集聚是一种“非完全的集聚”。
在人口、产业、建设用地等空间要素的动态分布上分别表现为“就地(近)转移”的城镇化过程,“小集聚、大分散”的产业空间以及建制镇建设用地增长快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5]。
珠三角城市群在以集聚为主导的空间发展过程中,各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区域发展趋于均质化,表现为城镇规模分布趋于分散,中小城市的增长快于大城市的增长,这也是部分中心城市(如香港、广州)空间要素向外围扩散的结果。
2.3 空间增长具有明显的轴线性与空间指向性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增长具有明显的轴线性与空间指向性。
人口、产业与城镇等空间要素无一例外地集聚分布于环珠江口 “∩”型轴线上,这一轴线也是城镇规模增长的主轴线,这一轴线又以“穗港”轴为主导,从而导致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东西岸之间以及内外圈层之间的发展差异。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增长还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指向性,即中心指向(以香港与广州为中心的空间指向性)、道路指向和海洋指向。
[5]3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基本动力及其作用机制3.1 自然生长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演化首先是一个类似于有机体的自然生长过程。
其空间生长首先受到各城镇内部空间拓展力的作用,它是一种由城镇自身规模增长所产生的外向拓展力量。
城镇空间在向外拓展的过程中,还将受到区域地形条件、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空间密度形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上述外向拓展力与区域影响力复合构成自然生长力。
在单纯的自然生长力作用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生长表现出了下述几条规律。
3.1.1 城镇空间趋向于向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发展在没有其它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城镇空间总是向着自然和区位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
若区域处于均质的理想状态下,为减少与现有城镇空间的交流距离,城镇空间发展将以中心区为圆心,向外围以同心圆方式增长。
然而,区域往往并非均质的,城镇空间往往要避开山脉等地形条件,而向着地势平坦、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
而这些地区往往又多是优质农田,或生态敏感区,由此引发土地利用的矛盾。
以东莞市为例,据1988、1990和1993年的多时相卫星遥感图象监测的结果,东莞市94%的城市新开发用地来源于侵占农田。
1988-1990年,东莞市流失了1253hm2农田,占总面积的8.4%。
而其中有63.8%是优质农田。
[6]卫星影像的变化还反映出从1988-2002年的15年间,广州市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占用了大片的果园,顺德市的城镇扩张则占用了大量的基塘地(图1、图2)。
3.1.2 城镇空间趋向于沿交通轴线 “蹼状”蔓生由于区域经济总是沿着交通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因此城镇空间的增长也表现出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城镇空间趋向于沿交通轴线“蹼状”蔓生。
从珠江三角洲卫星影像图上看,珠三角的63城镇空间明显表现出沿国道干线、铁路干线密集分布的特征,其中107国道广深段、105国道广珠段以及广深铁路沿线的城镇空间增长最为迅速。
有学者曾选择珠三角省级以上主干道路做缓冲区(buffer)分析,其结果显示以干道中心线为标准的1km缓冲区范围内集中了珠三角地区1988-1998年间新增的616.29km2城镇建筑覆盖区,占这期间全区新增城镇建筑覆盖区总面积的66.87%。
[7]3.1.3 当城镇空间生长达到某一阈值时,城镇空间将趋于连绵在一个优良的城市群空间中,空间单元呈现一定的密度效应。
一方面,空间密度是由空间单元的集聚与扩散决定的;另一方面,密度亦能反作用于空间单元的数量与质量。
主要表现在,在蔓延向连绵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密度临界值,即当密度超过某些阈值时,在整个区域中会形成大的空间集团,达到完全连绵的状态,对其研究涉及“逾渗理论”。
[8,9]逾渗理论阐释的是无序系统中由于相互联结程度的变化所引起的空间演化效应。
不同的点阵具有不同的逾渗阈值,三角形、正方形、蜂房及连续区逾渗的阈值密度分别为0.5、0.593、0.698和0.5。
相邻城市建成区的连绵属连续区连绵,其临界密度为0.5,也就是说,对连续分布的城镇实体空间与区域基质的空间来说,当所有城镇建成区面积超过区域总面积的一半时,即会发生逾渗转变,城镇空间将会迅速连绵成一体。
图3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沿珠江口城镇空间的迅速连绵。
3.2 市场驱动力空间研究总是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经济分析,否则便将落入纯几何学的空洞探讨[2]。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过程,其实质是城市群所在区域社会、经济演化的过程。
而社会、经济特别是经济演化过程往往又是在市场驱动力的作用下进行的。
市场驱动力的产生,其本质原因是各类市场要素的分布存在着区域差异。
一般说来,市场驱动力的施力要素主要包括区域地价差异、成本差异以及投资差异。
而对于珠江三角洲,尤其是小珠江三角洲地区而言,外来投资的区域差异对于其空间演化产生的影响尤为深刻,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主导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