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一)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知识拓展】《二十一条》(解透教材P193)
主要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等。
(二)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
【思维拓展】护国运动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胜利”的含义是什么?护国运动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护国运动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吗,为什么?
⑴胜利”的含义:实现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目标。
⑵取胜原因:
①(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袁世凯的称帝行径,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号召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既分化了北洋军阀政府,也引起了各阶层的强烈反响;
④(主要原因)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得到部分省份响应。
⑶护国运动只是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因为:护国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护国运动后,中国出现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人民处于更为深重的灾难中。
【特别说明】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斗争中,一些地方的革命党人都曾宣告“独立”,其“独立”的含义是反对专制独裁的中央政府。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一)(地方)军阀混战割据局面的形成
1.军阀割据局面
2.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各军阀之间先后爆发直皖(1920年)、直奉(1922年和1924年)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先后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知识总结】北洋时期,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
(二)(中央)“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
1.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黎元洪继任总统。
1917年5月,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提示】“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在华权益之争。
2.1917年6月,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前后历时共十二天。
(三)护法运动
1.背景:张勋复辟失败后,重掌北京实权的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概况:1917年7月,孙中山抵达广州,举起护法旗帜。8月,南下广州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召开非常会议(因到会人数不足,故称“非常国会”),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总结】(了解)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到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的一次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后来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
(补充)影响:护法运动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3.失败原因与孙中山的认识: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孙中山从中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认识】:孙中山基于护法运动失败得出的教训,认为仅仅是为了谋求自己的私利而进行混战,实则是阻碍国家统一与实现民主共和的最大障碍;说明孙中山对南北军阀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依靠军阀打军阀不可能维护民主共和,不可能取得革命成功,革命应该寻找新出路。
(四)中国加入一战协约国方
1.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2.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派出十几万劳工远赴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知识拓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的原因: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大大小小的地主又支持本地军阀,依靠军阀统治生存。所以,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自给自足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2)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列强在袁世凯死后,为了维持和扩大在华的利益,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急需选择帝国主义国家做靠山。这样,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3)直接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重心,段祺瑞、冯国璋等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驭整个北洋派的人)【知识总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局面的特点:
(1)袁世凯对内搞独裁专制,复辟帝制,实行黑暗统治;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政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民不聊生。
(2)北洋军阀对外投靠列强侵华势力,大肆出卖中华民族利益,换取列强支持。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成果,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4)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
1.有利条件:
2. 发展概况:
(1)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2)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3.影响: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知识拓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启示
(1)帝国主义的压迫是制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2)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
(3)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4)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实业救国的道路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知识拓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
(1)产生条件:是在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背景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资本原始积累不足。
(2)工业结构不合理:中国民族工业基本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重工业发展严重滞后。
(3)工业布局不平衡:中国民族工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内地数量极少。
(4)经营管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落后,多为家庭式管理,专门性管理与技术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