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岩移实施方案
赵庄井田五盘区地表岩移规律研究
![赵庄井田五盘区地表岩移规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bc1817b6f1aff00bfd51e71.png)
2019年08月工作就技术难点进行探讨,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将安全管理工作具体地落到实处。
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安全管理机制在油田安全环保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安全管理机制的运行,能够保证各种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得到开展。
油田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安全管理理论学习的力度,及时有效落实各种安全生产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
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应该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还应该做好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工作,严抓各种安全隐患,建立完善的安全事故应急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应该做好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打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需要企业更进一步做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这时油田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生产和发展要求、周围环境因素的变化,及时对各种安全管理条例进行更新。
此外,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设在油田安全管理体系当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各种安全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就需要保证在安全管理中的投入,提高对安全管理资金的利用率,对安全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其发生的根本原因,然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不断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在实际油田生产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非常多的设备,这些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异常,就有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的发生。
因此,企业应该认真做好对油田生产机械的管理工作,定期对机械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技术排除设备的故障隐患,避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
为了降低设备的故障率,还应该做好对设备的维护工作,不仅要做好对设备的定期维护,还应该做好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有效延长设备的无故障使用时间。
为了避免设备出现严重故障从而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可以对设备加装故障诊断设备,通过各种传感器来采集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然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就能够掌握设备的情况。
103工作面地表岩移测线布设
![103工作面地表岩移测线布设](https://img.taocdn.com/s3/m/1b003a27b90d6c85ec3ac62d.png)
HF 2hctg 2( H 0 h) ctg ( ) L 1510 (m)
式中
h —表土层厚度,10m;
H 0 —采深,平均 270m;
L —工作面走向长度,1100m。
由公式知,HF=1510m。按《煤矿测量规程》的技术要求,当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 0.9 ( 为工作面平均采深)时,可以只设半条走向观测线。确定走向观测线总长约
一般而言,观测站平面位置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走向观测线 1 条和倾向观测线 1 条, 含布设位置、观测线长度和工作点间距。 1)走向观测线 走向观测线是指经过倾向主断面最大下沉点,沿矿体(工作面)走向剖面线和地面 相交的直线,两端点位置由移动角值确定,如图 2(a)。 2)倾向观测线 倾向观测线是指和走向观测线垂直,在走向主断面图上,自开切眼用 、 及 角 确定地表 E 点,倾向线必须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超过 E 点的位置,如图 2(a)、(b) 所示。
为 760m,测线跨越工作面开启眼。 倾斜观测的长度是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确定的。具体办法是:自采区的上、下边界 分别以 和 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相交,再从交点以 角划线交于地 ( ) ( )
表 A、B 点,AB 即为倾斜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如图 2(b)。AB 段的长度可按下式计 算:
布设在切眼前方约 300m 处。 线内均布间距 20m 观测点 32
个,倾向观测线按自下而上的方向顺序编号,点号分别为 q1、q2...q32。 (3)测点总数 103 工作面 2 条测线共布置测点总数为 70。 综上所述:103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沿走向、倾向观测线布置相关参数见表 2。
表2
103 工作面 走向观测线 倾向观测线
由于本矿尚未对工作面地表岩移进行监测研究,研究 103 工作面开采沉降的规律、 地表移动与变形的相关参数,对本区内其他工作面的安全开采、保护采区内的建筑物、 解决建筑物下采煤岩移参数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国家标准,岩移观测设计 及测站布置工作应在工作面开采前 1 个月完成。 103 工作面于 2015 年 4 月开采。 地表移 动观测的基本内容:在采动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 空间位置变化。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地连接测量,全面观测,单独水准测 量,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2.1 设计所用参数的确定
地表岩移观测制度
![地表岩移观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3f6363c5022aaea988f0f23.png)
地表岩移观测制度(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地表岩移观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矿山在前期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量的采空区,对地表构建筑物构成一定危险。
为搞好事前预防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矿山生产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定义第二条岩移是指岩石由于天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失去原始的平衡状态,而产生新的移动。
第三条塌陷是指地表岩石或土层,由于地下矿物质被采空或溶洞的继续发展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地表的下陷或塌落。
第三章岩移观测站设置第四条观测线位置的确定:观测线设置在矿区的主断面上,且不受邻近采区开采的影响。
主断面的位置,用本矿区现有的角度参数和已知的地质采矿条件以做图的方法来确定。
主断面与地表的交线就是观测线的位置。
观测线位置的确定,是在观测站设计图上进行的。
1、倾向观测线的位置的确定倾向观测线的位置,在观测站的平面图和走向主断面图上来确定。
在观测站的平面图上,做采区走向的中分线,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在平面图上,按比例尺量取由中分线到采区的停采线和开切眼的水平距离D1和D2。
当最后确定的中分线的位置满足条件时,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2、确定走向观测线的位置走向观测线的位置,可以根据平面图和倾向主断面图来确定。
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中点作一水平线,并按最大下沉角θ作一斜线,交地表于0点,此0点即是走向观测线与倾向主断面的交点。
将此0点投影到平面图的倾向观测线上,并过此投影点作采区走向点平行线,此平行线即为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第五条观测线长度及测点数目的确定:在观测线的位置确定之后,即可确定它们的长度。
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观测线的两端稍微超过地表移动盆地边缘一段距离,以便能较可靠地确定移动盆地边界及有关参数。
观测线的长度可以在观测站设计图上图解求得。
1、倾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上,下边界点,分别按(γ-Δγ)和(β-Δβ)角向上作斜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界面相交,再由交点在松散层中按松散层移动角φ向上作斜线,分别交地表于b和a 二点,线段ab即为倾向观测线的长度。
煤矿地表岩移观测招标技术要求
![煤矿地表岩移观测招标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2cf5874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68.png)
煤矿地表岩移观测招标技术要求一、项目背景。
咱们这煤矿啊,地下一采动,地表就像个调皮的小孩,到处晃悠(岩移嘛)。
为了搞清楚这地表岩移到底是咋回事,啥规律,可不能糊里糊涂的,所以就有了这个地表岩移观测项目,这可关系到咱煤矿的安全、生产规划啥的,重要得很呢!二、观测区域及范围。
1. 具体区域。
要把咱煤矿开采影响到的地表范围都给划进去。
这个范围啊,得根据现有的开采计划,从那些已经开采的区域,一直到未来几年可能开采的区域周边,就像给这些区域盖上一个“观测大网”。
简单来说,就是从[具体的起始坐标,比如X1,Y1]到[结束坐标,比如X2,Y2]这片地方,具体坐标以咱煤矿现有的图纸为准哈。
2. 特殊区域关注。
那些靠近居民区、重要建筑物(像村里的祠堂、学校啥的)还有铁路、公路的地方,得重点观测。
这些地方要是因为岩移出了啥问题,那可就麻烦大啦。
三、观测内容。
1. 位移观测。
水平位移。
要能精确地测量地表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的移动距离。
就像看一个小蚂蚁在平面上是怎么横着爬、竖着爬的一样,得知道这地表在水平面上到底跑哪儿去了。
测量的精度呢,怎么着也得达到[X]毫米,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是为了能准确掌握岩移情况。
垂直位移。
也就是地表是往上拱了还是往下陷了,这个更得小心测量。
毕竟地表下陷太多的话,可能就会有房子开裂、道路变形这些事儿。
测量精度要达到[Y]毫米,这样咱们心里才有底。
2. 变形观测。
要观测地表的倾斜情况。
就好比看一个桌子是不是歪了,是朝哪个方向歪的,歪了多少度。
这倾斜的测量精度要达到[Z]度,这样就能知道地表有没有“站不稳”的趋势。
还有地表的曲率变形也得测。
想象一下地表像个弯曲的板子,哪里弯得太厉害,哪里弯得比较平缓,这个曲率的测量精度也要达到[具体精度数值]。
四、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1. 观测点设置。
观测点得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有规律地分布在观测区域内。
一般的区域呢,每隔[具体间距,比如50米]就得设一个点。
北洺河铁矿地表岩移特性与控制技术
![北洺河铁矿地表岩移特性与控制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c68888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7.png)
北?河铁矿地表岩移特性与控制技术收稿日期:2022-07-05;修回日期:2022-09-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5340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801601)作者简介:王荣军(1975—),男,河北衡水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矿山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北?河铁矿,五矿邯邢矿业有限公司北?河铁矿,056300;E mail:553508354@qq.com王荣军(五矿邯邢矿业有限公司北?河铁矿)摘要:在采用崩落采矿法开采的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中,地表岩移控制对构筑物保护与土地占用时空至关重要。
在现有研究已经查明塌冒散体对塌陷区实体边壁支撑作用的基础上,基于临界散体柱支撑作用,开发了用废石充填塌陷区控制岩移范围进一步扩展的技术。
针对充填废石量不足条件下地表岩移控制问题,根据临界散体柱的支撑作用及北?河铁矿地表岩移监测结果,研究了采空区大冒落到地表塌陷岩移的整个过程,分析了地表岩移特征与地表厚层松散岩层的作用,提出错动区边缘散体坝支撑技术。
通过采用少量废石控制地表塌陷的敏感部位,经济安全地解决了北?河铁矿地表岩移危害问题。
关键词:崩落采矿法;地表岩移;控制坝;散体支撑;岩移特性 中图分类号:TD853.36 文章编号:1001-1277(2022)12-0039-05文献标志码:Adoi:10.11792/hj20221207引 言在金属矿床地下崩落采矿法开采中,岩移范围的确定对矿山开采的安全与经济效益影响重大。
通常按错动角圈定地表岩移范围,给出的地表岩移范围随采深的增大而直线增大[1-2]。
有关地表岩移范围随采深变化规律的研究众多[3-4],而弓长岭铁矿的实测结果表明,按错动角圈定的岩移范围与实际严重不符,且其误差随采深的增大而增大,李海英等[5]据此分析提出:这是由于塌陷区冒落散体对实体边壁具有支撑作用,当支撑力限制边壁围岩片落与破裂的扩容空间致使边壁破坏不能继续进行时,地表岩移便会停止。
1105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
![1105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cb88a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3.png)
3-3-2盘州市煤炭开发总公司盘县老沙田煤矿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日期:2021年04月05日老沙田煤矿会审意见表老沙田煤矿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对煤矿地下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陷进行观测站设计并进行地表移动观测与分析,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预测地表沉陷范围、降低开采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了地表移动站设计,采用实地观测法对采煤工作面进行地表移动观测,以获取本矿区特有条件下,因地下煤层开采后,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并计算获得各种移动角、边界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等数据,提出适用于本矿的地表移动参数及预计方法,为矿区规划、环境评价、矿井设计、以及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
一、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老沙田煤矿地面工业广场,有2020年8月2日由中介公司卫星定位坐标共4个GPS点,点位保存完好,成果可靠,可作为本项目连接测量工作的起算数据。
1105采煤工作面对应地表部分基本为坡地、山林,观测站埋设比较困难,地形陡峭,工作难度大,观测线尽可能布置成直线,根据实际地形条件,观测站、控制点距离可适当调整。
因此布设方案拟定为:沿走向每50m布设一个控制点,布设三条走向观测线(A、B、C),布置14个控制点,每条长度约200m,尽可能布置成直线,贯穿整个1105采煤工作面对应地表位置,受地形及工作面斜长影响,不布置倾向观测线。
(具体见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布设图)二、观测内容、方法及精度要求(一)观测的主要内容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变化。
(二)观测的方法及精度要求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控制点联测、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1、连接测量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应在观测站的所有控制点与矿区控制网之间进行测量,以确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综放工作面地表岩移规律实测研究
![综放工作面地表岩移规律实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f391ccea8114431b80dd80f.png)
综放工作面地表岩移规律实测研究通过布置控制网及剖面线状观测线,对综放工作面地表岩移情况进行了现场实测和分析,并对地表移动相关特性参数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工作面走向及倾向测线上测点的移动曲线,并确定了起动距、超前影响距等相关重要参数。
标签:地表岩移;现场实测;特性参数引言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炭在我国的能源储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
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基础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力度也在不断提高,然而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从地下采出,所引起的地表沉陷及采动损害问题日益突出[2][3],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对矿区地表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严重影响了矿区乃至社会工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4]。
赵庄二号井为新建矿井,尚未摸索总结出本矿地表移动的规律,为准确掌握工作面回采后地表移动规律及各种技术参数,我矿针对1304工作面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地表移动观测,取得了岩层移动的关键数据,为矿井日后采掘设计及保安煤柱留设提供了基础数据。
1 工程概况1304工作面走向长:579.2m(切帮-停采线);工作面倾斜长:145.8m(帮-帮);采用放顶煤一次采全高,开采煤层为3#煤层,本工作面采用三巷布置。
工作面巷道布置如图1所示。
2 现场观测方案及测点布置2.1 控制网的布设和观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结合工作面井上下位置关系等实际情况,在1304工作面相应地表位置共布设10个控制点组成控制网,其中控制点包括:F1、F2、F3三个已知控制点;K1、K2、Q1、Q2、AI2五个加设控制点;L1、L2两个临时控制点。
控制网布置图如图2所示。
2.2 测点的布置与实施本次观测过程中主要采用剖面线状观测站,拟布置三条测线,即布置1条走向主断面观测线,布置1条倾斜主断面观测线和半条倾向观测线,设计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互相垂直,并且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并保证观测线的长度两端(半条观测线时为一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建立观测线控制点和确定采动影响边缘。
ch3地表岩移观测
![ch3地表岩移观测](https://img.taocdn.com/s3/m/6e0ec08184868762caaed584.png)
开采深度(m) <50 50~100 100~200 测点间距(m) 5 10 15 开采深度(m) 200~300 300~400 >400 测点间距(m) 20 25 30
三、观测站的设置(测点标设)
在工作面开始回采之前,应将设计好的 观测站标定到实地上。利用矿区控制点确定 观测线及测点的平面位置。 (1)根据设计图,得到标设参数β和L; (2)从矿区控制点T,先标定出观测线上 控制点R4 ,再根据α标出倾斜观测线R4R1 的 方向。 (3)在两观测线交点O处,标出与倾斜观 测线垂直的走向观测线R5R6的方向。 (4)从O点开始,根据设计的测点间距, 依次标出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并对各测点进 行编号。 (5) 观测站的控制点和工作测点一般用 混凝土灌注,当地表至冻结线下0.5m内有含 水层时,采用钢管式测点。
一、地表移动和变形观测的基本概念
(一) 目的和任务
目的: 为了保护地表各种重要的建(构)筑物,使它
们不受或少受开采的有害影响,为“三下”开采打下坚实的 基础。 任务:地表移动的过程十分复杂,它是许多地质采矿因 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目前,研究地表移动的主要方法是实地 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大量的实测资料,然后对这些实测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种地质采矿因素对地表移动的影响规 律,
R4 R1
C A
D
B
R5 R6 R2 R3
D1
控制点
β-Δβ
α
l1 (b)
AB 2hctg H1 hctg H 2 hctg l1 cos
二、剖面线状观测站的设计方法
R4 C R1 A
(四)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a)
运 输 平 巷
ψ l3
δ-Δδ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说明介绍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说明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886aa0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a.png)
岩移观测⼯作过程说明介绍第⼀节煤矿地表岩移观测点及观测线设计⼀、参数取值由于煤矿过去未开展过岩移⼯作,没有地表移动各项参数,因此采⽤类⽐的⽅法取⽤各参数。
该煤系地层上覆岩性可定为中硬,参照《煤矿测量⼿册》取定各参数如下:⾛向移动⾓:δ=550 上⼭移动⾓:γ=550 下⼭移动⾓:β=550最⼤下沉⾓:θ=90-0.6α松散层移动⾓:Φ=450煤层移动⾓的修正值:Δγ=Δδ=Δβ=200α――为煤层倾⾓⼆、平⾯位置设计 1、⾛向观测线的设计根据最⼤下沉值,在倾向主断⾯上确定出地表最⼤下沉点,通过该点沿矿体⾛向做剖⾯线,即得到⾛向观测线平⾯位置,并且依据移动⾓值确定开采影响范围的边界点。
⼯作⾯地表岩移观测站沿⾛向布设⼀条观测线。
2、倾向观测线的设计倾向观测线位于主断⾯内,和⾛向观测线垂直,在⾛向主断⾯图上⾃开切眼⽤(δ-Δδ)⾓和Φ⾓向⼯作⾯推进⽅向划线交地表于E 点,倾向线必须在⼯作⾯推进⽅向上超过E 点的位置。
观测站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
3、观测线的长度设计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两端(半条观测线时为⼀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建⽴观测线控制点和测定采动影响边界。
设站时移动盆地边界是根据地质采矿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区的沉陷参数类⽐确定的。
设置⾛向观测线的具体做法:⾃开切眼向⼯作⾯推进⽅向,以⾓值(δ-Δ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相交,再从交点以Φ⾓划线与地表相交于H 点。
H 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
在⼯作⾯停采线处,向⼯作⾯外侧⽤(δ-Δ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相交于⼀点,再从此交点⽤Φ⾓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 点。
在HF ⽅向上设⾛向观测线。
要求⾛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垂直、相交,并稍微超过交点⼀段距离得G 点(G 点不得超过E 点),HF 便是⾛向观测线的⼯作长度,如图(2)。
⾛向观测线长度HF 按下式计算: l ctg h H ctg HF +?-?-+=)()(220δδ? 式中: h —表⼟层厚度 H 0—采深l —⼯作⾯⾛向长度⼯作⾯观测站沿⾛向布设⼀条观测线长约1000m。
综放工作面地表岩移规律实测研究
![综放工作面地表岩移规律实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a8e4f1c55270722192ef792.png)
综放工作面地表岩移规律实测研究摘要:通过布置控制网及剖面线状观测线,对综放工作面地表岩移情况进行了现场实测和分析,并对地表移动相关特性参数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工作面走向及倾向测线上测点的移动曲线,并确定了起动距、超前影响距等相关重要参数。
关键词:地表岩移;现场实测;特性参数引言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炭在我国的能源储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
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基础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力度也在不断提高,然而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从地下采出,所引起的地表沉陷及采动损害问题日益突出[2][3],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对矿区地表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严重影响了矿区乃至社会工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4]。
赵庄二号井为新建矿井,尚未摸索总结出本矿地表移动的规律,为准确掌握工作面回采后地表移动规律及各种技术参数,我矿针对1304工作面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地表移动观测,取得了岩层移动的关键数据,为矿井日后采掘设计及保安煤柱留设提供了基础数据。
1 工程概况1304工作面走向长:579.2m(切帮-停采线);工作面倾斜长:145.8m(帮-帮);采用放顶煤一次采全高,开采煤层为3#煤层,本工作面采用三巷布置。
工作面巷道布置如图1所示。
2 现场观测方案及测点布置2.1 控制网的布设和观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结合工作面井上下位置关系等实际情况,在1304工作面相应地表位置共布设10个控制点组成控制网,其中控制点包括:f1、f2、f3三个已知控制点;k1、k2、q1、q2、ai2五个加设控制点;l1、l2两个临时控制点。
控制网布置图如图2所示。
2.2 测点的布置与实施本次观测过程中主要采用剖面线状观测站,拟布置三条测线,即布置1条走向主断面观测线,布置1条倾斜主断面观测线和半条倾向观测线,设计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互相垂直,并且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并保证观测线的长度两端(半条观测线时为一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建立观测线控制点和确定采动影响边缘。
最新地表岩移观测制度
![最新地表岩移观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b38bc045fbfc77da369b19c.png)
地表岩移观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矿山在前期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量的采空区,对地表构建筑物构成一定危险。
为搞好事前预防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矿山生产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定义第二条岩移是指岩石由于天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失去原始的平衡状态,而产生新的移动。
第三条塌陷是指地表岩石或土层,由于地下矿物质被采空或溶洞的继续发展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地表的下陷或塌落。
第三章岩移观测站设置第四条观测线位置的确定:观测线设置在矿区的主断面上,且不受邻近采区开采的影响。
主断面的位置,用本矿区现有的角度参数和已知的地质采矿条件以做图的方法来确定。
主断面与地表的交线就是观测线的位置。
观测线位置的确定,是在观测站设计图上进行的。
1、倾向观测线的位置的确定倾向观测线的位置,在观测站的平面图和走向主断面图上来确定。
在观测站的平面图上,做采区走向的中分线,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在平面图上,按比例尺量取由中分线到采区的停采线和开切眼的水平距离D1和D2。
当最后确定的中分线的位置满足条件时,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2、确定走向观测线的位置走向观测线的位置,可以根据平面图和倾向主断面图来确定。
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中点作一水平线,并按最大下沉角θ作一斜线,交地表于0点,此0点即是走向观测线与倾向主断面的交点。
将此0点投影到平面图的倾向观测线上,并过此投影点作采区走向点平行线,此平行线即为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第五条观测线长度及测点数目的确定:在观测线的位置确定之后,即可确定它们的长度。
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观测线的两端稍微超过地表移动盆地边缘一段距离,以便能较可靠地确定移动盆地边界及有关参数。
观测线的长度可以在观测站设计图上图解求得。
1、倾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上,下边界点,分别按(γ-Δγ)和(β-Δβ)角向上作斜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界面相交,再由交点在松散层中按松散层移动角φ向上作斜线,分别交地表于b和a二点,线段ab即为倾向观测线的长度。
岩移观测实施方案
![岩移观测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8fd05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b.png)
岩移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
岩移是指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移的现象,岩移观测是对岩体位移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岩体稳定性和灾害风险。
本文档旨在介绍岩移观测的实施方案,以指导相关工作的进行。
二、观测设备选择。
1. 岩移仪,选择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岩移仪,能够实时监测岩体的微小位移变化,常用的有电阻应变式岩移仪、压缩式岩移仪等。
2. 定位系统,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或者全站仪等设备,用于对岩体位移进行精确定位和测量。
3. 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选择可靠的数据采集设备,能够实时、准确地采集岩移仪和定位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或有线传输方式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
三、观测方案制定。
1. 观测点设置,根据岩体的特征和岩移的可能性,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覆盖岩体的关键部位和潜在滑动面。
2. 观测频率,根据岩体稳定性和监测要求,确定观测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应进行连续观测,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观测频率。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位移数据的趋势分析、异常变化的识别和预警等,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观测实施流程。
1. 设备安装与调试,按照实际情况,在观测点上安装岩移仪和定位系统,并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校准。
2. 数据采集与传输,启动数据采集设备,实时监测岩体的位移变化,并通过数据传输设备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
3. 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中心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岩体的异常变化和预警信息。
4. 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岩体稳定性的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报告和应对措施。
五、观测结果应用。
1. 风险预警与防范,根据观测结果,对岩体的风险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周边区域的安全。
2. 工程设计与施工,结合观测结果,对相关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减少岩体位移对工程的影响。
3. 灾害应对与救援,在发生岩体灾害时,根据观测结果,及时进行灾害应对和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工作面岩移观测方案设计
![工作面岩移观测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0fc83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1c.png)
58
根据每次观测成果计算得到的测点下沉量,绘 制测线下沉曲线图,得出地表移动盆地最大下沉点 位置及数值;根据观测数据,求得各测点移动和变形 值,绘制移 动 和 变 形 曲 线 图,分 析 移 动 和 变 形 的 规 律。测点变形曲线图和测线下沉曲线图应标注清楚 工作面回采位置、松散层厚度,岩层柱状、开采厚度 等情况。根据测点下沉与工作面回采关系,得出工 作面开采影响超前距、滞后距以及地表移动持续时 间等参数。
角 φ为 55°;煤层倾角 α为 5°;最大下沉角 θ=90°-
α。
根据《煤矿测量规程》相关规定,各移动角修正
值见式(1):
Δγ=Δδ=Δβ=20°
(1)
2.1.2 观测站设计
N1305工作面位于古城煤矿北一盘区,该区域
地表地势比较平坦,地表村庄建筑物较少。因此建
议沿 N1305工作面走向方向和倾向方向各设 1条
[4] 李丽莉.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地表岩移观测研究[J].自 动化应用,2020(4):115-116.
[5] 王 博,杨 昆 仑.采 煤 工 作 面 地 表 岩 移 观 测 方 法 设 计 [J].陕西煤炭,2019,38(5):109-112.
[责任编辑:常丽芳]
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顶底板情况见表 1。
表 1 煤层顶底板情况
顶底板名称 老顶
直接顶 伪顶
3号煤层 直接底
老底
岩性 中-细粒砂岩 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
泥岩 煤
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细砂岩 细砂岩
厚度 /m 0~13.37 0~12.25 0~0.50 6.15~7.20 0~3.85 5.24~10.2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5bc2172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7.png)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成果预处理,必须在外业成果无误的基础上进行。
观测数据的处理工作包括计算和绘图两部分。
1、观测成果的计算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在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之前,应对野外观测成果再次检查,然后进行各种严密的计算。
(1)观测数据的预处理观测数据预处理主要是计算各测点的高程、相邻两测点在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然后计算各测点的位移变化值及下沉速度等。
(2)位移变化值的计算观测数据经过预处理之后,便可计算观测线上各测点和各测点之间的位移变化值。
其计算内容主要包括:各测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相邻两测点间的倾斜和水平变形,相邻两线段(或相邻三点)的曲率变形,观测点的下沉速度等。
各移动和变形计算公式如下:① m次观测时n点的下沉W n=H n0-H n m,mm式中:W n --- n号点下沉值;H n0、H n m--- 分别为首次和m次观测时n号点的高程。
②相邻两点间的倾斜i n~n+1=(W n+1-W n)/(L n~n+1),mm式中:i n~n+1 --- 表示n号点至n+1号点的倾斜距离;L n~n+1 --- n号点至n+1号点的水平距离;W n+1、W n --- 表示n+1号点和n号点间的高差及n 号点的下沉量;③n号点的水平移动U n=L nm-L n0,mm式中:U n --- n号点的水平移动;L nm、L n0--- 分别表示m次观测时和首次观测时n号点至观测线控制点间的水平距离;④n号点至n+1号点的水平变形εn+1~n=[(L n+1~n)m -(L n+1~n)0]/(L n+1~n)0,mm式中:(L n+1~n)m 、(L n+1~n)0 ---分别表示n+1号点至n号点在首次观测时和m次观测时的水平距离。
⑤n号点的下沉速度V n=(W nm-W nm-1)/t,mm/d式中:W nm-1、W nm ---分别表示m-1次至m次观测时n点的下沉值。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讲解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e3cd71437e21af45b307a8b0.png)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宏鑫煤矿关于要里区域地表岩移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案
![宏鑫煤矿关于要里区域地表岩移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fd6835453610661ed9f4fe.png)
关于朱家沟区域地表岩移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案郑州嵘昌集团宏鑫煤业有限公司2015年6月宏鑫煤矿关于朱家沟区域地表岩移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案随着宏鑫煤矿21091悬移工作面的推进,,有可能对朱家沟地表产生影响。
因此,必须加强对朱家沟附近区域进行地表岩移沉降进行实时观测。
本方案依据在朱家沟区域设置不同的沉降观测点,结合下沉活跃情况按周期进行沉降观测,采取了计算比较相对高差位移的方法。
一、21091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21091工作面南临F7断层、东部临新星煤矿采空区、西部21轨道下山及北部21071计划工作面。
本煤田可采煤层为二1煤层,21091工作面上方表土层厚度平均为15米,工作面设计简单,形状规整,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但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相对较难。
夏季雨水相对较多,表遇水较黏,对外业观测有一定影响,冬季冻土层较薄。
二、岩移沉降观测线位置的确定1设计参数的选取.为准确反映地表岩移情况,测量线应设置在能够达到充分采动的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故根据临近矿区地表移动规律选用设计参数.各参数的选上山移动角γ=75°,上山移动角的修正值Δγ=20°,下山移动角β=78°-0.6α下山移动角的修正值Δβ=15°,走向移动角δ=75°,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Δδ=20°,最大下沉角θ=90°-0.5α,松散层移动角ψ=45°。
2倾斜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用公式D1≥(H0-h)cot(δ-Δδ)+hcotψ=321.37m (1)公式(1)中,δ为走向移动角,Δδ为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H0为回采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H为松散层厚度,ψ为松散层移动角,参数根据临近矿区地表移动规律选用:D2≥0.7H0为保证观测线设在移动地段主断面上,D2取367m,即停采线向开切眼方向偏移367米为倾向观测线位置。
3 走向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根据一般规律使走向观测线建立在主断面上,用经验公式:θ=90°-kα(2)公式(2)中,α为煤层平均倾角,θ为为最大下沉角,k为系数,k取0.4,α取15度,代入公式θ=84°由公式,OM=H0*cotθ=423*cot84°=44.213m,取OM=44m,OM为沿倾斜方向从工作面中心平移的距离,即为走向观测线位置。
岩层与地表移动
![岩层与地表移动](https://img.taocdn.com/s3/m/d5a841c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9.png)
模拟试验法一般用相似材料模型、砂子模型和明胶模型等试验方法。研究周期短、形象化,可按需要条件重 复试验。本法主要用做定性研究,有助于理论的探讨,与以上两法结合,可得较好效果。
研究规律方法
岩层与地表移动实地观测法建立由一系列测点组成的观测线或观测。在开采前、开采过程中和移动稳定后观 测测点的位移,计算出地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和变形,找出其变化规律,建立地表下沉和变形最大值的 经验公式,主断面内移动和变形分布的典型曲线或剖面函数,以及移动盆地内任意点移动与变形的计算方法。此 法实用、可靠,并能为其他方法提供依据和检验手段,但工作量大,研究周期长,应用也有局限性。
下沉盆地的移动分布特点与采空区宽度有关。当采空区宽度为开采深度的1.2~1.4倍时,称临界开采,地表 达到充分采动,下沉盆地中央出现应有的最大下沉值。当采空区宽度小于开采深度1.2~1.4倍时,称次临界开采, 地表为非充分采动,下沉盆地中央的最大值小于应有的最大值。当采空区宽度远大于开采深度的1.2~1.4倍时, 称超临界开采,地表为超充分采动,下沉盆地中央出现平坦的无变形区。一般以下降10mm的点作为地表下沉盆地 的边缘点。在主断面内地表下沉盆地边缘点至相应采空区边界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称边缘角。用δ0表示走向、 用β0和α0分别表示下山和上山方向的边缘角。边缘角大小与岩性有关。由软岩到硬岩,边缘角逐渐变大。
影响因素
岩层与地表移动有采矿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岩性、采深、采厚、采空区大小及形状、矿层倾角、重复开采 次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形等。充填采矿法与条带法开采可使岩层与地表移动缓和并减小。 工作面匀速推进,可减小地表的动态变形。最终回采边界是造成地表永久性静态变形的原因。岩性包括岩块和岩 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目前按岩块抗压强度将岩层简化为软弱、中硬、坚硬三类。软弱岩层中移动过程的发展快于 坚硬岩层。岩性对冒落带、断裂带的发展高度有明显影响。塑性软弱岩层中冒落带和断裂带高度小于脆性坚硬岩 层。
岩移观测施工方案
![岩移观测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48084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b.png)
岩移观测施工方案1. 引言岩移是指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位移现象。
由于岩石的脆性和不均匀性,岩石体的移动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因此,岩移观测是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能够提供及时的预警和监测数据,为工程的安全施工和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岩移观测施工方案,以保证施工过程中对岩移进行准确、全面的观测,并对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操作说明。
2. 观测设备及仪器岩移观测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设备和仪器来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主要的观测设备及仪器包括:•岩石位移仪:用于测量岩石体的水平和垂直位移。
•岩石裂缝计:用于测量岩石的裂缝宽度和长度。
•岩体应变计:用于测量岩体的应变。
•地表水位计:用于测量地下水位的变化。
•多参数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温度、湿度等参数。
以上观测设备及仪器的选型应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严格按照厂家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3. 观测点布设观测点的布设是岩移观测工作的关键环节。
在确定观测点的位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工程的地质特点: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和实地勘察结果,确定可能发生岩移的区域。
•工程的施工进度:根据工程的施工进度和相应的施工工艺,确定观测点的布设计划。
•观测点的数量和分布:观测点的数量和分布应充分考虑岩体的变形情况,以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观测到岩移的变化。
观测点布设完成后,需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进行编号和标识,方便后续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4. 观测数据采集与记录观测数据的采集是岩移观测工作的核心环节。
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检查观测设备和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2.按照预定的观测计划和频率进行数据采集。
3.记录观测数据的时间、地点和仪器型号等信息。
4.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相应的曲线和图表。
5.定期对观测点的仪器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观测数据的记录应采用数字化方式,可使用电脑或移动设备进行数据的输入和存储,并进行备份,以防数据的丢失。
矿井岩移观测方案
![矿井岩移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baebc0cc7931b764ce1590.png)
****煤业矿井岩移观测方案一、观测目的及主要岩移观测内容1.观测目的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我矿采动岩移范围与地面地貌的空间位置关系越来越密切。
为了掌握我矿地下开采与地表变形位移之间的一般规律,主要参数,科学合理地解放和开采煤炭资源,为此,开展本次岩移观测。
2.主要观测内容(1)地表移动稳定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范围及其主要参数;(2)地表在移动过程中的特点;(3)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
二、观测站地表类型和观测线的确定1.地表观测站位置、类型我矿目前开采矿井东翼二采区5#煤层****综采工作面,接替工作面为本采区5#煤层****和****两个综采工作面。
采煤方法****工作面为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工作面为倾向长壁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均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西翼开采二采区****综采工作面,接替工作面为该采区5#煤层****工作面。
由于矿区内多为丘陵地带,故观测站位置分别布设在工作面附近的地表上。
****综采工作面回采后为走向矩形采空区,预计采空区地表沉降大体以工作面走向为长轴,倾向为短轴的移动盆地。
因此,将观测站的观测线设置为半盆地观测线,即采面下山侧倾向观测线和采面东头走向观测线。
2.观测线设置2.1 ****工作面地表观测站地面标高在985 m-1017m之间,综采面可采走向长333m,标高为682m-651m,平均采深H=302m,****综采面煤层平均厚度5.5m,倾角(α)8°。
(1) 走向观测线A.走向(长轴)观测线位置最大下沉角(θ)按70°确定。
走向观测线偏离回采工作面中心线距离OMOM=H×ctgθ=285×ctg70º=25.4(m)走向观测线位置:距离工作面走向中心线下侧25.4m,方位38º的直线上。
见《****煤业矿井岩移观测设计平面图》B.走向(长轴)观测线长度走向观测线以采面停采线沿走向观测线东去333m处为界,控制测点在工作面以外附近山梁稳定、地势平缓地段,为便于检验和控制,可在山梁平缓地段布设两个控制点,两控制点间距不小于45米,即图上位置5、6号控制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埋深大采高地表岩移规律研究实施方案承担单位:鄂尔多斯市转龙湾煤炭有限公司协作单位:山东科技大学项目负责人:张学相起止时间:2017.4-2018.32017 年6 月12 日目录一、项目的必要性(一)研发的必要性、目的及意义1. 现状分析2. 目的及意义(二)国内外同类技术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1. 目前国内外同类技术发展状况2. 发展趋势二、研究开发内容三、目标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四、关键技术及创新点五、项目技术路线六、现有基础及技术条件七、对安全、环境、健康的影响性分析八、经济、社会效益分析九、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十、经费概算十一、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分工一、项目的必要性(一)研发的必要性、目的及意义1. 现状分析转龙湾煤矿井田范围43.46Km²,主采煤层为II-3煤层,其平均厚度为4.3m,煤层厚度稳定,倾角较小(1~2°),煤层埋深为200m左右。
根据钻孔资料显示,井田范围内,顶板岩性差异较大。
目前23103、23102、23303工作面已回采完毕,23101、23302工作面正在进行回采。
23103工作面由东华建设有限公司进行了首采面地表岩移观测,观测数据及相关参数已在报告中给出,通过该参数计算23102工作面地表各类数据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
但23303工作面通过实测发现,差异较大,通过分析认为,231采区各工作面顶板砂岩岩性相似,数据基本一致,但233采区与231采区顶板砂岩岩性差异较大,造成233采区预测与实测值差异性较大。
另外,通过转龙湾煤矿监测资料发现,矿井薄基岩浅埋深大采高开采覆岩形变、破断,地表移动规律以及显现特征与其它浅部开采矿井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若仍以浅部开采沉陷预计理论指导转龙湾矿井各类建(构)筑物及井巷保护煤柱留设、开采损害评价等方面会出现较大误差,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本课题正是针对龙湾矿井开采过程中地表沉陷变形存在的问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条件下(主要考虑松散层影响因素)开采覆岩应力、应变场演化规律、地表沉陷特征的特殊性进行研究,掌握采动覆岩体的运动规律,建立符合转龙湾开采的岩层及地表沉陷预测模型及参数求取方法,能准确预测地面沉降,并结合覆岩运移特征,提出适合转龙湾矿井工作面布置的设计方法,有效减少煤炭资源的滞留,降低地面沉降灾害的影响,为转龙湾矿井“三下”安全开采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2. 目的及意义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在于:(1)通过对采动地表沉陷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松散层、岩石力学性质对地表沉陷的影响规律;(2)通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的研究,确定相关的沉陷参数;(3)确定下沉数据与岩性的关系及动态下沉参数;(4)建立地表沉陷模型,进行地表沉陷预计;(5)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为沉陷治理提供依据。
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不但对地表沉陷治理,防治沉陷事故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可以准确计算各类保护煤柱,节省资源,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保证矿井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该课题的研究,不论对企业发展还是对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技术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1. 目前国内外同类技术发展状况矿山开采沉陷学(也称岩层与地表移动)是研究开采沉陷及其引起的有关工程问题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开采沉陷机理、岩层和地表移动规律、观测方法、预计方法、模拟方法研究等。
作为工程应用,“三下一上”(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承压含水层上)采煤、井筒煤柱开采技术和保护措施等也是其研究的重要课题。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由于采矿业的发展,采矿引起地表塌陷给地面建(构)筑物和农业带来严重损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最早的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立于二十世纪初,从此开始对地表移动进行系统观测。
开采沉陷发展至今已有近170多年的历史了,可将其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自1838年对比利时列口城下开采所引起的地表塌陷的认识开始到二战前夕属于开采沉陷的初步认识和研究阶段;二战以后至二十世纪60年代末期,属于开采沉陷理论形成时期;二十世纪70年代至今为开采沉陷现代理论研究阶段。
开采沉陷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早期理论、几何理论、连续介质理论、非连续介质理论,以及开采沉陷预计方法等]。
1949德国学者Niemczyk 出版了开采沉陷的第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Bergschadenkunde 》,该书根据实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地表移动规律并用移动变形曲线表示。
(1)早期理论1858年,以观测资料为基础,比利时人哥诺(Gonot)提出了“法线理论”,认为采空区上下边界开采影响范围可用相应点的层面法线确定。
1876年,德国人依琴斯凯(Jicinsky)提出了“二等分线理论”。
1882年,耳西哈教授提出“自然斜面理论”,与现在的移动角概念颇为相似,这是关于开采沉陷与岩性关系的最早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规模地开展了水平移动观测,在此基础上,开采沉陷理论得到了发展,1923~1932年斯奇米茨(Sohmitz)、凯因霍斯特(Keinhost)和巴斯(R.Bal S)研究了开采影响的作用面积及分带,并提出了连续影响分布的概念。
(2)几何理论1950年,波兰学者克诺特(Knothe)提出了几何理论,并选用高斯曲线作为影响曲线⎥⎦⎤⎢⎣⎡-=22γπχγωexp )x (f max 式中: γ—表示主要影响半径; max ω一表示最大下沉值。
布德雷克(Budryk)解决了克诺特提出的下沉盆地中的水平移动及水平变形问题,这一理论现在称为布德雷克一克诺特理论。
(3)非连续介质理论1954年,波兰学者李特维尼申(J.Litwiniszy)把岩层移动过程作为一个随机过程,推证下沉服从柯尔莫哥罗夫(KorMoropoB)方程,这一理论被称为随机介质理论。
我国学者刘宝深、廖国华将随机介质理论发展为在我国广泛应用的概率积分法。
1981何国清等从随机观点研究碎块体移动规律,得出用威布尔分布形式表征地表下沉盆地。
郝庆旺引入了空隙扩散和空源等概念,建立了空隙扩散微分方程,并初步研究了该方程在开采沉陷中的应用。
这是对随机介质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4)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以连续介质力学方法为基础建立了各种力学模型对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陷进行研究。
1953年波兰学者萨武斯托维奇(A. Salustowicz)利用弹性基础梁理论得出了波动下沉剖面方程。
我国学者李增琪(1983, 1985),将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看成是层间既满足力学平衡条件又满足几何接触条件的多层横观各向同性介质的弹性力学平面问题,采用富氏积分变换方法计算岩层和地表移动。
(5)开采沉陷现代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进步,开采沉陷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值模拟方法(有限元、边界元、离散元等)、人工智能技术等在开采沉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数值方法能够考虑岩体固有属性,且适应于不同特征的岩体采动沉陷研究,能够有效地反映出采动岩体沉陷状态,因此学者们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如张玉卓的模糊内时有限元法和位错边界元法,谢和平的损伤非线性有限元法,何满潮的非线性非光滑有限元法,邓喀中的损伤有限元法,高延法的粘塑性有限元法,麻凤海的离散元法等均对岩体开采沉陷的状况进行了很好的模拟。
近年来,岩体力学理论迅速发展,推动了开采沉陷理论的研究。
人们将损伤理论应用于开采沉陷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力学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
邓喀中采用断裂力学、损伤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节理对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影响,采用弹性梁、板理论推出了岩体内部移动新的计算式。
于广明从相似材料模型入手研究了节理岩体采动沉陷规律模型的损伤张量计算及沉陷量的统计损伤分析。
李云鹏、王芝银提出了开采沉陷粘弹塑性损伤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6)开采沉陷预计方法开采沉陷预计方法主要有:基于实测资料的经验方法;影响函数法;理论模拟法。
①经验方法基于实测资料,通过大量实测资料的数据处理,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对地表沉陷盆地进行拟合。
国内外应用较广的有典型曲线法和剖面函数法。
②影响函数法影响函数法的实质是描述微小单元开采对岩层或地表的影响(以影响函数表示)程度。
通过影响函数对开采面积的积分计算地表的移动和变形。
影响函数法主要有:巴尔斯法,别耶尔(Beyer)法,扎恩(sann)法,埃尔哈尔特一佐埃尔(Ehrhardt-Sauer)法和克诺特(Knothe)一布德雷克(Budryk)法。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克诺特一布德雷克方法,该法选用高斯曲线作为影响曲线,对近水平煤层的下沉描述非常成功。
③理论模拟法把岩体抽象为某个理论模型,按照这个模型计算受开采影响岩体产生的移动、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
近年来,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方面主要成果还有:(l)魏秉亮等人对浅埋近水平煤层采动地面变形规律以及浅埋近水平煤层采动岩移与塌陷机理进行了研究;(2)西安矿业学院侯忠杰、石平五教授对厚沙层下煤层覆岩破坏机理以及浅埋煤层矿压显现与岩层控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厚风积沙层下,当顶板基岩不厚时,采后覆岩“三带合一”。
在不能形成任何承载结构的厚风积沙层下,顶板薄基岩是沿全厚的整体切落破坏,具有冲击性。
另有研究表明,薄基岩在厚沙覆盖层作用下的整体切落是顶板破断运动的主要方式,指出保证足够的初撑力和采空区一定充填状况是控制要点。
(3)西安科技大学王贵荣教授对厚黄土层薄基岩地区开采沉陷规律进行探讨得到,在厚黄土层覆盖地区,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是由上覆基岩和黄土层双层介质变形、移动叠加作用所致,基岩是黄土层地表沉陷的控制层。
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决定了其沉陷变形有别于其他岩土层,地表出现台阶状断陷,典型的“三带式”破坏形式变为“二带式”。
地形起伏对地表沉陷有一定影响,地表变形最大值出现在地表坡角较大的采空区上方。
(4)安徽理工大学宣以琼等人对榆阳煤矿覆岩破坏移动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得出:受沉积环境的影响,浅埋煤层顶板岩层微观结构特征为石英含量较高,黏土矿物含量较低,具有典型脆性材料的特点,表现为易裂、抗扰动能力差和再生隔水能力弱等破坏移动演化特征。
实践表明,采用采空区滞后控水、煤水分流、控制风机巷附近采高;物探预测地质弱面和富水区域预先加固疏放,是浅埋煤层防止突水溃砂行之有效的调控保障技术措施。
(5)河南理工大学宋常胜等人对厚松散层薄基岩条带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得出,煤系地层中的关键层对条带开采的地表沉陷起着控制作用,含水松散层的固结变形机理表明巨厚松散层并非随基岩整体下沉。
通过建立巨厚松散层下条带开采岩土层移动的复合介质模型,对煤系地层中的上位岩土层巨厚松散层和下位岩层关键层分别加以研究,认为可以用此模型较好地解释巨厚松散层下条带开采的机理和地表沉陷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