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考研中教史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终告形成。
-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 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 育工作办法纲领》。
• 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 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
• 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 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 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 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 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 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 为教育目标。
• 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 介石为会长。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谢志斌
-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第一节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党化主义”教育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主义”教育
• 1924年,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 上一切举措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
-
第四节 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 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
• 1926 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由中央 青年部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统辖广州 革命政府区域内的童子军组织和教育活动。南京 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青年部撤销,于国民党中 央训练部下设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
增长较快。 • 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
-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导入:从1927年以“上海征服者”形象首次登上《时代》封面,直到去世,蒋介石前后10次登上时代封面。

这既是蒋介石个人命运的浮沉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浮沉缩影。

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封面故事里讲述了一周以前的上海,在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武装斗争中,“布尔什维克”与美国水兵发生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背后的较量中,蒋介石被美国人寄予厚望。

美国人笔下1927年的蒋介石,已经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光头形象。

画面上的蒋介石眉头紧锁,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威严的军人派头,呼应着画像下对他“蒋介石将军”的称呼。

8天之后的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武力流血的方式解除了上海工人纠察队武装,“四·一二”由此成了第一次国共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关于这期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那么孙中山逝世后的一直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的蒋介石将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呢?国共两党在北伐后各自的前途和命运又将如何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革命的失败:(1)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国民党是如何一步步分裂国共合作的。

展示廖仲恺先生牺牲处纪念碑及廖仲恺先生像。

廖仲恺是伟大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

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伙伴。

他早年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同孙中山流亡日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黄埔军校党代表,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等职。

他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国民党右派买凶暗杀遇刺牺牲。

——暗杀左派人士廖仲恺(黄浦军校国民党党代表)就是国民党领导集团向右转的一个标志,也是日后政变的前奏曲。

(2)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蒋介石是革命队伍中披着伪装的阴谋家野心家,早在北伐前,蒋介石就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活动。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它的成立标志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的建立。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

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

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

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

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

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

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第20课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第20课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对点训练
1.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的
历史事件是( )
A.“宁汉合流”
B.济南惨案
C.张学良“东北易帜”
D.国民政府“北伐”
解析 审题时注意本题关键信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
年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因此C项正确。
即以正当之手续解除而重订之。 (三)其旧约业已期满而新约尚未 订立者,应由国民政府另订适当临 时办法,处理一切。
——《南京国民政府关于
积极: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
笼络民心,稳固政权 谋求国际社会认可,巩固政权
重订条约的宣言》
消极:并从根本上改变外交中的不平等地
位,未能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武汉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 汉召开“分共会议”。
南京
9

2

8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形式统一,实际军阀林立 政治上
冯玉祥
阎锡山
1930年5至1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 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 由于这次战争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 史 称“中原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超过百 万,最终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 中原大战是中华民国建立后规模最大、 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故C项正确。
答案 C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官僚资本迅速膨解胀放战,争摧期残间民的族漫工画 商业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一、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1.“党化教育”的实施和废止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了国民党,并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上一切举措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

“党化教育”的概念由此推衍而出。

1926年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提出“党化教育”口号。

“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的“五四”运动纪念大会上也提出要实行“党化教育”,同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即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下,按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要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做党的工作。

由于国民党所提倡的“党化教育”目的在强化国民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出台后立即受到进步人士的抨击,国民党内部对“党化教育”的解释也存在分歧,后以“三民主义教育”代之。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产生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提出《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认为应当确立全国统一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今后之教育,应为三民主义之国民教育”。

经大会议决的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于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以《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通令颁行,其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同时配套公布的还有《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规定。

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最终形成。

(2)“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

2018年考研教育学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知识点整理

2018年考研教育学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知识点整理

2018年考研教育学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知识点整理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1)党化教育: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会议决定用“三民主义教育”来替代“党化教育”;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包括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训练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即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2.教育制度改革(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2)“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

“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提出了根据本国国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地方伸缩之可能等七项原则;3.学校教育发展(1)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①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②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③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2)中等教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2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救国”方针,中学数量增长较快3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3)高等教育:①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②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里开始下挫③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4)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到1938年底共有55所高校西迁;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1)训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里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中等高等学校中均设有训导处或训育处,由训导长或训导主任一人负责,他们必须是国民党员,在训育员的帮助下领导各年级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17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7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国民文教政策与教育制度第二节 乡村教育运动与教学改革第三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国民文教政策与教育制度●一. 国民党统治区的文教政策●二、教育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措施●四、抗战胜利后的教育政策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文教政策●(一)“中华民国教育宗旨”●1929年3月公布“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社会大同。

”●(二)教育封建化和法西斯主义化●1930年加强对学生灌输封建思想,鼓吹要恢复“四维八德”。

“四维”是指礼、义、廉、耻;“八德”是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二)学校系统●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措施1937年8月27日,提出四条措施:战争发生时各地要尽力维持课务,安全区域内学校要尽力收容战区学生,学校教育要尽力适应国防需要,学校组织后方服务团等。

将一批高等学校迁入后方:●昆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成立西南联合大学)●陕西固城(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师一部,成立西北联合大学)●重庆(南京中央大学)●四川三台(东北大学)●遵义(浙江大学)等地。

“新县制”●“新县制”就是实施“政教合一”、“三位一体”,是由一人兼任乡镇长、中心小学校长、壮丁队队长等数职,以加强基层政权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实施“政教合一”的县政建设。

●国民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两个部分。

第二节 乡村教育运动与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实验的兴起●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农村改进试验区教育的基本目的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教育课程也完全围绕着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切实需要加以设置的。

大职业教育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 1949教师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 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

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 -【多角度整合】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

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

并指出你的理由。

1927—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2 -3.有人说,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两次实现民主的机遇,但都错过了。

第七讲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二)

第七讲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二)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时 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仍以维 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 办法纲领》,一方面采取战时教育应急措施,另 一方面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1938年制定 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规定了战时 教育的9大方针和17项要求。如三育并重、文武合 一、农村需要与工业需要并重、教育目的与政治 目的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以科 学方法整理发扬我国固有文化之精粹,以立民族 自信;加速自然科学研究,以应国防与生产急需; 社会科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求适合国情; 各级学校目标明确,谋求各地均衡发展;普及义 务教育依原计划按期实现,有计划地实施社会教 育与家庭教育。以上教育方针成为战时教育的指 导性原则。

由于沦陷区学校师生流亡到大后方者日益增多, 国民政府设立国立中学予以安置。八年抗战中, 前后办理国立中学34所,按设立顺序数冠名。设 有国立师范学校14所,国立职业学校14所。这些 国立中等学校都是公费住宿制学校,条件较优越, 但管理控制也很严格。 1938年12月从战时状态出发,通令西南、西北后 方诸省先行实行中学分区制。即根据省内交通、 经济、人口、文化、教育实际情况,划分若干个 中学区,各区内调整公立私立学校配置,每区设1 所完全中学、1所女子中学,并建设1所示范性学 校。
提出了学校系统方案,对1922年“新学制”
的中学部分有较大发动,不再将分科选科制 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其他方面与1922年学制 大同小异,如各级学校的年限也没有改变。 称它为“戊辰学制”。
从1929年起至1932年,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布了一 系列教育法令,如《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 组织法》、《小学法》、《中学法》、《师范学 校法》、《职业学校法》、《国外留学法》等教 育法令,作为政府规范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法定 文件。 紧跟其后,教育部相应的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规 程,如《大学规程》、《专科学校规程》、《小 学规程》、《中学规程》、《国外留学规程》等, 并针对部分类别的学校颁布了课程标准,如《小 学课程标准》、《中学课程标准》等。以这些法 令,规程、标准为基础形成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学考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教育体系述略

教育学考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教育体系述略

教育学考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教育体系述略来源:三人行教育学作者:三人行清末民初, 以通俗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体的社会教育经过萌生和发展阶段, 确立了其行政地位, 并形成一些成文的规章制度, 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 就意识清末民初, 以通俗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体的社会教育经过萌生和发展阶段, 确立了其行政地位, 并形成一些成文的规章制度, 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 就意识清末民初,以“通俗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体的社会教育经过萌生和发展阶段,确立了其行政地位,并形成一些成文的规章制度,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就意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视其为“立国之本”,制定了有关社会教育行政、经费、法规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使得社会教育形成了1、确立社会教育的行政体制。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设立中华民国大学院为全国教育行政及研究学术的最高机关。

大学院设大学委员会、国立学术机关、教育行政处、专门委员会等部。

社会教育分属于教育行政处下的社会教育处及图书馆组。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又重新修订了大学院组织法,将其下设变更为秘书处、总务处、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社会教育处和文化教育处六个部门,主要由社会教育处来领导和管理全国社会教育事宜。

到1928年底,国民政府废止了大学院制度,重新恢复教育部,下设总务司、高等教育司、普通教育司、社会教育司、蒙藏教育司和编审处。

经几次修订,1935年正式颁布《教育部组织法》,其中规定:社会教育统归社会教育司主管,其管理事项包括:①关于民众教育及识字运动各事项;②关于补习教育事项;③关于低能及残疾者之教育事项;④关于美化教育事项;⑤关于公共体育事项;⑥关于图书馆及保存文献事项;⑦关于其他社会教育事项等七项内容。

(蒋建白、吕海澜著:《中国社会教育行政》,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9页)1935年2月,在教育部规定的各司分科规程中,规定社会教育司下设置第一科和第二科,行政职责的分工更为详实。

板块2 第7单元 第18讲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板块2 第7单元 第18讲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第18讲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课标要求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考点定位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政权性质。

2.民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主题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1.建立过程2.国民党的训政(选必1,P15-16)(1)纲领文件:《________________》,1928年。

(2)内容:①在训政时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②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行政、立法、司法、________、________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④国民党中心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评价:违反了孙中山“___________”的初衷;实质上是剥夺人民权利的_____________。

3.国民党宪政(1)时间:1948年。

(2)国民党召开“______________”,选举蒋介石、________为总统、副总统,建立________,取代国民政府。

(3)评价: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最终崩溃。

4.公务员制度(选必1,P41)(1)确立: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取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3)内容①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全部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②1929年,颁布《________________》,允许女子参与考试。

③对一般在职人员,接受甄别审查措施。

(4)评价①乐观:制度规定严格;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公平性。

②局限: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无法禁绝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现象。

5.文化爱护与传承(选必3,P85、88)(1)博物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心博物院,1948年部分工程竣工。

中国教育史 第10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考研笔记)

中国教育史 第10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考研笔记)
第二节 教育制度改革[以前各校真题从未考,非重点,不做笔记]
第二节学校教育的管理措[以前各校真题从未考,非重点,不做笔记]
第四节学校教育的开展[以前各校真题从未考,非重点,不做笔记]
[本章历年各校333真题回顾]
1、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宗旨和教育方针
17西北简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二民主义的教育宗旨为〃中国民国教育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开展 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开展,促进世界大同
〃二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实质:对教育的稳定开展起SJ一定作用,但这一方针的本质是维护国民党的一 党专政,在实际执行中也大打折扣。
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第一节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17西北简
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针[回答一二三即可]
㈠党化教育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强调〃以党治国〃,强调政治上的一切举措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1926年,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明确提出〃党化教育〃的口号,同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 行政委员会决定实施〃党化教育〃法案,强调所谓〃党化教育〃就是〃教育方针要建筑在国民党的根本 政策之上〃。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 教育方针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了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公布了 〃一切以维 护止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发动时督导教育工作方法纲领》。
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强调维护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国民政府还提出了 战时教育的九大方针和十七项要求,具体地规定了教育实施原那么。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第10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圣才出品】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第10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圣才出品】

第10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10.1复习目标1.了解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重点掌握“西南联大”;2.了解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过程、意义及结果;3.熟悉“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10.2考点归纳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1.党化教育1927年5月,蒋介石提出要实行“党化教育”,并授意各省成立“党化教育委员会”,拟定“党化教育大纲”。

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第81次会议的一项决议中要求“实行党化教育”,于是“党化教育”就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强制实行。

按照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的“国民政府教育方针”的阐述,“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主化。

”换句话说,“党化教育”就是教育方针的提出应以不违背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为前提。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三民主义”教育由“党化教育”蜕变而来。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并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公布。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具体内容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该宗旨实质上是国民党反共、反对民族民主革命和建立独裁统治的手段,完全背离了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1937年8月,国民党政府对教育界有识之士“变更教育制度,以配合抗战需要”的合理要求置若罔闻,提出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办学方针,颁布了以“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宗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顽固地推行其“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教育。

但该方针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二、教育制度改革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1)试行过程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根据蔡元培和李石曾的提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地方试行大学区,以此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的教育行政制度。

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7部分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15章)
• 着重掌握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
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 第九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 1.他有一颗真心实意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心 • 2.他要改变不平等的教育和不合理的普及教育的 方法。
1927年春,陶行知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南京市 实验乡村示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由此确立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 3.实现普及教育的方法——“小先生制” • 小先生制”的好处为:第一,可以解决女子普及 教育问题;第二,可以促进进步,焕发青春;第 三,可以使知识公有;第四,可以使学校与家庭、 学校与社会流通。陶行知创立的“小先生制”, 在当时条件下,对于群众的识字教育、扫盲教育、 文化普及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 师资缺乏的农村、边远地区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 • • •
(二)“生活即教育”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 (三)“社会即学校” • 1.“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 味”,或者“以社会为学校” • 2. “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 味”
• (四)“教学做合一”
• “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的“从做中学” 的“做”的区别: •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 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反映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 思考题: • 1.陶行知关于普及教育的主张对我们有何借 鉴意义? • 2.简述陶行知关于“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 内容及其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文档资料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文档资料
22
•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 年7 月31 日,中国童子 军总部颁布《童子军战时服务大纲》,对童子军 的组织和训练更为加强。同年 11 月,教育部公布 《中国童子军战时后方服务训练办法大纲》,强 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
23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 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的《国民政府教育 方针草案》提出了“各学校要增设军事训练”。
19
第四节 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 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
• 1926 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由中央 青年部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统辖广州 革命政府区域内的童子军组织和教育活动。南京 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青年部撤销,于国民党中 央训练部下设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
11
• 同时,通过了《大学区组织条例》,次年公布。 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为 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 所,大学设校长1人, 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 下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等。 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是评议会。
12
二、“戊辰学制”的颁布
• 1928 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 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 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
21
• 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 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 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 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 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 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 为教育目标。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1.“党化”教育(受苏联的影响实施)“党化”教育就是指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即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下,按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做党的工作。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提出的,主要内容如下:①保证战争时期的教育维持正常状态。

一方面采取应急措施,另一方面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②组织高校西迁和改私立学校、省立学校为国立学校。

③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

④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实施战区教育。

⑤蒋介石作《今后教育的基本方针》提出国家的生命力由教育、经济、军事三要素组成,而教育是基本,是经济和军事总枢纽的观点。

(二)教育制度改革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终结①1927年,大学院制度正式实行实施,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大学院是全国最高教育学术和教育机关。

②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是评议会。

③在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形式下,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在一年后不了了之。

④原因是:理想过高,期望学术领导行政,使教育行政学术化,反而使学术机构官僚化;忽视中小学实际需要,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

2.“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

会议对1922年公布的学制略加修改整理,提出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主要内容如下:①“戊辰”学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整理学制的7项原则,即根据本国实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之可能。

南京国民政府 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南京国民政府 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第三党:1927年冬,谭平山、章伯钧、季方等在上海成立“中华革命党”,表示继续奉行孙中山?179?的三民主义。

这是第三党形成后最早采用的名称。

该党与在海外的邓演达保持联系。

第三党的名称正式定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被选为中央干事会总干事,负责主编《革命行动》月刊。

该党经过一番整顿以后,一度发展很快,曾建立十一个省区和三个市区的地方组织。

第三党积极进行反蒋活动,特别是邓演这利用他以前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的影响,策动蒋系军官反蒋,给蒋介石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威胁。

1931年8月,邓演达被逮捕,并秘密杀害于南京。

邓演达的遇害,使第三党受到极大打击。

此后第三党的成员,除一部分投靠蒋介石外,其他人继续坚持斗争,但在蒋介石高压政策下,他们只能在狭小的圈子内进行隐蔽的活动。

【解析】第三党是在国共对峙时期,存在的一个政党,第三党具有独特的政治主张和建国纲领,考生应对第三党的政治主张有所了解,并能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相互比较。

2.法币: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

1935年11月4日,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3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

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之白银、银元统由中央银行收兑。

但是到了国民党统治的后期,为了消除自身的赤字,国民党操纵银行滥发法币,成为了敛财的工具,造成全国恶性的通货膨胀。

【解析】法币的发行是民国货币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我国金融史上的重大事件,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需要考生能熟练掌握,可能在简答题中出现。

3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共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农村改革的法律文件——《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权力,成为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思路。

【解析】与国民党政造农村同时进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开展的土地革命,在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全面开展,所以考生应注意同国民党土地政策进行横向比较,同时要将其放在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中来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考研中教史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
育知识点整理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1)党化教育: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会议决定用“三民主义教育”来替代“党化教育”;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包括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训练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即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2.教育制度改革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
(2)“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

“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提出了根据本国国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地方伸缩之可能等七项原则;
3.学校教育发展
(1)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①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②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③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
(2)中等教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2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救国”方针,中学数量增长较快3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
(3)高等教育:①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②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里开始下挫③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
(4)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到1938年底共有55所高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1)训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里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中等高等学校中均设有训导处或训育处,由训导长或训导主任一人负责,他们必须是
国民党员,在训育员的帮助下领导各年级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为教育目标。

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强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
(3)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始于1929年规定高中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
(4)中学毕业会考:国民党教育部于1932年5月公布《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1932年12月公布《中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1934年4月又公布“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会考规程”该制度一直实行到194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