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常识级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实,论证得当,还要做到语言严密、流畅、无懈可击。

那么如何来品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品析。

一、语言的严密性。

议论文一般采用长句居多,因长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成份越多,则说理越严密。

例(1)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

(《批评和自我批评》)
句中“之一”准确地说明了“自我批评”只是我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所有标志中的比较重要的一个。

例(2)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情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友邦惊诧”论》)
句中的“略有知觉”用词极有分寸,带有讽刺意味,痛斥了国民党的麻木不仁,揭露了国联的险恶用心。

二、语言的气势性。

议论文要把道理说透,让人折服,语言必须有咄咄逼人的气势。

可以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某些特殊的句式来获得这种气势。

例(3)古人尚且知道这种道理,宣扬这种道理,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还不懂得这种道理吗?(《事事关心》)
该句运用了反问修辞,强烈地呼吁我们今人不但要继承古人的思想,更要将之发扬光大、超过古人,语气非常强烈。

例(4)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友邦惊诧”论》)
运用排比,把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一一列出,而且反复强调“友邦”的熟视无睹,可见“友邦”与日本人与国民党是穿一条裤子的。

排比句的运用,以不可反驳的气势对敌人给予了有力的回击。

三、语言的形象性。

议论文的语言有时可以适当形象化、幽默化,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5)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

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批评和自我批评》)
这里把“党内不良思想作风”比作“灰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语的运动”就好比“打扫和洗涤”,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儿来将深刻的道理形象化,不但让人易于接受,而且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幽默。

四、语言的对比性。

在阐明某个道理时,可以运用一组组反义词或反义句子,形成鲜明对比,褒贬分明。

例(6)以“惩前毙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批评和自我批评》)
句中两组加点词构成反义词,对比鲜明,给人极深的印象。

例(7)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最后一次讲演》)国民党的无耻的丑陋的嘴脸与李公仆烈士的光明磊落的胸襟形成鲜明对比,真是泾谓分明。

反复用“无耻”和“光荣”作对比,加深印象,强化情感。

以上所谈,只是议论文语言的部分特点,供同学们参考。

希望同学们热爱议论文的写作,因为它可以使你的思维变得敏锐,思想变得深刻。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运用,写出文质兼美的佳综合上述要求和近年来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实际考查情况,建议同学们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取、归纳论点。

二、把握论证结构,理清论证思路。

三、识别论据类型,理解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四、辨识论证方法,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

五、分析、概括文章或段落的思想内容。

六、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体味议论文语言的风格。

七、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社会生活与自身实际谈看法、说感想、做评价。

议论文阅读在中考试卷中占10分左右,多为简答题。

【要点精讲】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一种文章体裁。

从语言风格上看,有理论性比较强的和文艺性比较强的两种。

从论证方式上看,有立论和驳论两种。

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大要素。

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是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是议论文的总体特征。

根据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要求和目标,我们把议论文阅读的考查内容归纳如下:
一、明确论题,把握论点。

论题,就是议论的话题。

它可以是某种现象、某种风气,也可以是某种流行语、某种关系。

明确论题是阅读议论文首先要做的事。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据、论证方法的选择均需服从论点的需要。

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中心论点的把握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从内容上看,它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二)从句式上看,它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判断句。

(三)从位置上看,它常常会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

(四)如果在这些显见的位置寻找不到,则需通过分析各段作者的观点(或分论点),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五)也可以从“论据”到“论点”进行反推。

即中心论点找出来之后,再用文中的论据去检验它,若论据能证明这个论点,那答案就正确无疑。

二、辨别论据类别,分析论据作用。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要求真实、可靠,典型。

它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与论点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常用的论据类型有两种:
(一)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或有典型意义的故事。

(二)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
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
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无论是实事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其作用都是使论证更充分、更有力。

由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分析论据的作用时,一定要明确论据证明的是中心论点还是某一分论点;证明论点,往往会用几个论据,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证明,因此不能笼统作答。

三、辨析论证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论证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一)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二)引用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
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三)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四)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则需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及其所论证的观点进行分析。

即先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再以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作结。

(一)举例论证:“以………的事例(实事)作论据,有力的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二)引用论证:“引用………的权威性的话语,有力的证明了………的观点,
使说理深刻、透彻、有说服力。


(三)对比论证:“将………和………进行对比,有力的证明了………的观点,
一目了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比喻论证:“把………比成………,生动形象的证明了………的观点,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四、把握论证结构,理清论证思路。

一般来说,立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驳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开头,树立批驳的靶子(错误的论点或论据);正文,用事实或道理进行反驳(文章主体部分);结尾,进一步强调自身观点。

不同文章,只是在细节上存在些差异。

即有的议论文先提出论题,再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阐明论点;有的议论文是在提出论题的同时提出论点,再分析论证,最后总结。

把握议论文的一般性结构特点,给议论文划分层次就容易了。

如果是议论性的语段,则要一句话一句话地仔细阅读,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划分层次。

从结构类型上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纵式结构(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顺着事物的内在联系,层层推进的论证。

它主要有两种形式:
1.“层层深入”式,即先提出论点,然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

2.“起承转合”式,即开头破题,引出议论的对象;接着承接开头,阐述
所论述的问题;“转”就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为“合”。

(二)横式结构(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是从几个方面用几个分论点去证明总论点。

它有三种形式:
1.“总分总”式。

2.“总分”式。

3.“分总”式。

理清论证思路,首先需要明确选取的具体内容、运用的论证方法、阐明的主要观点,然后按照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结合选取的具体内容、运用的论证方法、阐明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回答。

五、品析重点词句,体会议论语言。

议论文以理服人。

讲道理就要有明确的观点、准确的判断、严密的推理、强大的说服力。

这些特点都体现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中。

因此说,议论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准确、严密,但就考题来说,更多的则是对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的考查。

既是出题的重点,也是答题的难点。

体会“准确严密”:
(一)从限制性词语(定语、状语)入手。

(二)明确关联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三)明确代词的指代范围和作用。

品析“鲜明生动”:
(一)从修辞的角度品析。

(二)从句式的角度品析。

(三)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角度品析。

六、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做评价。

此题属开放性试题,但开放性不等于没有要求,天马行空。

答此类题要做到:认真审题,明确问题,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内容充实,有理有据。

(一)宽容与和谐
①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大家都能够彼此宽容,做到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求同存异,就能形成和谐良好的局面;反之,如果人们想问题、班事情总是从一己之利出发,彼此排斥,互不相让,摩擦不断,就不利于团结,就会影响工作的的正常开展。

因此,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

②宽容,就是心胸宽阔有气量,能容人容物,不斤斤计较。

一个具有宽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对待社会中的矛盾和前进中的困难,变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论语》中的“宽则得众”,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尺,无欲则刚”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③宽容方能和谐,和谐才能成事。

纵观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他们无不具有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无不善于在“不同”中谋统一、在和谐中聚力量。

春秋战国之时,齐桓公不记恨管仲的一箭之仇,任其为相,终于得其辅佐,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

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蔺相如胸怀全局、宽容大度,换来了难得的“将相和”,共保了赵国的安宁。

相反,西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却因“自矜功伐”,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才智过人,但心胸狭窄,结果抱憾而终,壮志未酬。

④当然,我们讲的宽容,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和妥协,更不能以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

大千世界,矛盾是普遍的,差别是必然的。

一个人能不能做到宽容,关键在于能不能容人之短、容人之过。

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个人只有多看到自己的短处,容得下别人的短处,才能彼此包容、和平共处。

人与人之间不应该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或者只盯别人的短处,而应该多理解、少指责、多帮助、少挑剔,积极营造宽松、融洽、团结的氛围。

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一点错误,不可能不出一点偏差,应当允许人们犯错误,允许人们改正错误。

容人之过,不求全责备,才能激发创造活力,形成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生动局面。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⑤段和第⑥段,回答为什么“容人之短”和“容人之过”是做到“宽容”的关键。

第5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创新不言败
①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因素。

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要想实现创新,必须要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②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

在创新的过程中,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

沉醉于成功的辉煌,往往可能停歇前进的步伐;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就不能把握成功的机遇。

当年,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找到不易烧断的灯丝,进行了多次试验都没能成功。

当许多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时,爱迪生却说:我没有失败,
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

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终于发明了
电灯,用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③爱迪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失败与成功,总是相对的、辩证的。

有大付出,才
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

成功的创新者懂得成败的辩证法,懂得
“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刻道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时一事的失败是常有
的,只有不屈不挠,才能够走向胜利。

④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

因为创新是艰
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

⑤创新之路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

王安石曾经说过,世上雄奇
伟丽的景观,往往在险要偏远的地方,只有具备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到达那里。

在艰
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所以创新者应当有愈挫愈
勇、知难而上的豪气。

在创新的过程中,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
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⑥创新是创业者的追求,自信自强是创新者的选择。

自信,才能鼓起从头再来
的勇气;自强,才能激发上下求索的潜能。

自信不是自负,自信者有自知之明,懂
得扬长避短,不会一味蛮干;自强不是运强,自强者有清醒的头脑,善于审时度势,
不达目的不罢休。

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希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推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呼唤创新。

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创新不言败”的?
答:
2.根据上下文,为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个常用语(成语、俗语等均可)。

答: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答:
作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

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
写作的方法。

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

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
决问题。

”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
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

学习是急
不来的。

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

比方学游泳。

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

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

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

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

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

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

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

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

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

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

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

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

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

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

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

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

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

最好还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

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
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______________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______________为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