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7-10章
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都可以作为配位
体与金属离子络 合
2.2.2.5吸附作用
吸附是发生在固体 或液体表面对其它 物质的一种吸着现 象。污染物在土壤 中的吸附常常受到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土壤颗粒大小,粘 土矿物成分,pH, 阳离子交换能等土 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SurfOH指铁,铝和锰氧化物表面
2.2.2.6 氧化还原作用
Zn2+ + NH3
ZnNH32+
Hg2+ + 2OH Hg(OH)2 +Cl Hg2+ + ClHg2+ + 2ClHg2+ + 3ClHg2+ + 4Cl-
Hg(OH)2 Hg(OH)Cl HgCl+ HgCl2 HgCl3HgCl42-
吸附力强 吸附力弱
环境中的 OH-, Cl-,HCO3-, CO32-及含NH2,-OH,COOH,-SH等
生物累积的程度可用生物累积系数 bioaccumulation factor, BAF 表示。
BAF=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后阶段体内蓄积污染物的 浓度/同一生物生长发育较前阶段体内蓄积该污染物的浓 度
生物累积某种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取决于该生物摄取和消 除该污染物的速率之比,如果摄入量大于消除量,就会 发生生物积累。
地下水污染或是 造成癌症村现象 的首因
2.2.1.3 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
指污染物及其搬运在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迁移运动。
➢吸附了污染物的气溶胶,颗粒物,悬浮物等主要以 重力沉降的方式在环境中的迁移。
➢污水设施中污染物逐渐沉积在污泥中,随污泥的处 理而迁移。
➢机械搬运污染物的行为是污染物迁移的重要方式。 如污染物以原材料,成品或包装材料的形式被远距 离运输。
污染生态学_第2章
三、污染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富集量与环境中污 染物的浓度成正相关,但富集系数与环境 中污染的浓度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反 有随污染物浓度增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 如镉。 富集量不仅与污染物浓度有关,还与作 用时间密切相关。污染物的浓度越高,作用 时间越长,则生物体内污染物富集量也愈多。
第二节 生物富集机制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很多:生物种的特性、污染物的性质、 污染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以及环境特点是主要的、决定 性因素。 一、生物学特性 (一)生物体内能与污染物结合的物质
生物体内存在的、能与污染物相结合的活性物质的 活性强弱和数量多寡都影响生物的富集。生物体内凡 是能和污染物形成稳定结合物的物质,都能增加生物 富集量。这些组分都能和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相结合 而形成稳定的结合物,在家富集,也可消除或缓解重 金属的毒害作用。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
生物积累是指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直接通 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 的过程。 生物积累使这些物质的蓄积随该生物体的生长发 育而不断增多。早在1887年,人们就发现牡蛎 能够不断地从海水中蓄积铜元素,以致使这些牡 蛎的肉呈现绿色,叫做“牡蛎绿色病”。二仁溪口
二、污染物的性质
包括污染物的价态、形态、结构形式、相对分子量溶 解度稳定性(化学、生物)、在溶液种的扩散能力和在生 物体内的迁移能力。 1、稳定性和脂溶性是富集的重要条件 如DDT化学稳定性强。为脂溶性物质。易被吸收和积累在 脂肪中。 有机氯农药、多率联苯、甲基汞等、 有机磷。酚类物质相反,化学不稳定、易分解,不易 积累。 生物富集还与生物对污染物的解毒能力(即污染物的生物 稳定性)有关。解毒能力越强,则富集能力越弱;反之则富集 能力越强。解毒能力又与污染物的化学结构有关。
污染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论类课程大纲课程名称: 污染生态学一、课程概况所属专业: 环境科学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类型: 专业方向课课程代码: 13411140开课学期: 4 学分: 3学时:51 核心课程: 是拟使用教材:1.王焕校. 污染生态学(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国内(外)现有教材:1.孙铁珩等. 污染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1年;2.乔玉辉等. 污染生态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
学习参考资料:1.专著教材类王宏镔等的《污染与恢复生态学》(2016)、李翠娟等的《基础生态学(第3版)》(2015)、金岚的《环境生态学》(1992)、张志杰的《环境污染生态学》(1989)、林肇信等的《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2006)、董世魁等的《恢复生态学》(2009)、Bush的《Ecology of a Changing Planet(3nd edition)》(2003)、Patrick Dugan的《Biochemical Ecology of Water Pollution》(2011)。
2.报纸期刊类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毒理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3.网络资源类环境生态网:/;中国生态修复网:/;中国环境修复网:/;中国生态网:/;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
二、课程描述本门课程是生态学专业方向课,同时也是生态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污染生态学是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规律的科学。
它是以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主线索,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生物抗性形成和生物防治为研究重点的边缘交叉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污染物在生物体及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富集,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机理,生物对污染物的解毒及抗性的形成,生物对长期污染胁迫条件的生态适应与适应分化与进化;能够进行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及其生物防治措施的研究与应用,能够将污染生态学问题结合进入环境质量的评价工作中。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电子教案与课件:生态学课件 第七章污染生态学
火山爆发 产生SO2
与O2 产生硫酸
煤燃烧
SO2 水作用 形成酸雨
数万年地质作用
煤矿与化石
植物吸收
破坏建筑 土壤酸化 湖泊酸化
影响人类 生产生活
▪ 物理—化学的迁移: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强光的照射下,
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产生硫酸雾。硫酸雾在空气中凝聚增 大,遇到水汽就以酸雨(亚硫酸)的形式降落。
▪ 机械迁移:二氧化硫和硫酸雾被气流携带,危害到远离污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国际公约中 首批控制的三类12种POPs是艾氏剂、狄氏剂、 异狄氏剂、DDT、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 杀芬、七氯、多氯联苯、二恶英和苯并呋喃。
其中前9种属于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是 精细化工产品,后2种是化学产品的衍生物杂 质和含氯废物焚烧所产生的次生污染物。
1998年6月在丹麦奥尔胡斯召开的泛欧环境 部长会议上,美国、加拿大和欧洲32个国家正 式签署了关于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物公约,提 出了16种(类)加以控制的POPs,包括六溴联 苯、林丹(99.5%的六六六丙体制剂)、多环芳 烃和五氯酚。
4、POPs在环境中的转归
POPs
空气
土壤
水体
生物富集(食物链)
对植物而言:主要是叶片吸附、叶孔吸收、根部吸收三个途径
▪ 叶片吸附
➢可吸附一些颗粒态污染物,植物叶片越粗糙,比表面积越大,越能吸附大 量污染物。
➢一些植物叶片分泌一些油脂性物质,增加了对气态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例 如云杉、油松、马尾松能分泌油脂性物质,杨梅、草莓等叶片粗糙,比表面 积大。
▪ 叶孔吸收
❖植物呼吸主要通过叶片气孔进行,大量污染物由此进入植物体内, 例如二氧化硫通过通过气孔进入叶片,被叶肉组织吸收,高浓度的 二氧化硫能导致气孔的开闭功能瘫痪;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A、B、A二、填空题1、环境、可持续发展;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三. 简答题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
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
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C、B、A、A、C、A、A、D、B、B、D、B、B、A、C、A、D、A、B、B二、多项选择题1、A、B、C;2、B、C、D ;3、B、C、D;4、B、C、D三、名词解释题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2、限制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第7章 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评价(海洋环境生态学)
二、环境污染物毒性的评价方法
1. 急性毒性评价 (1)急性致死毒性试验 在急性毒性中,一般常采用半数致死剂量或半数致死浓度来 表示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大小。
LC50是根据试验的观察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求得的计算值, 它不受试验中存在的敏感性特别高或耐受性特别大的动物影 响,剂量-反应关系比较灵敏,而且重现性较好,误差也较 小。
试验一般用小鼠或大鼠。观察指标常用的有死亡和受试毒物 对机体的特异性损害等。
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生物体接触,根据目前的 认识水平,按照最敏感的观察指标或一定的检测方法,未能观 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无作用剂量”一词不确切,因为只是没有观察到损害作用, 并非绝对无作用,所以应称为“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即 NOEL-no observed effect level。
急性 亚急性(亚慢性) 慢性 一般毒性评价: 长期 终生毒性试验。
体内试验方法, 根据试验生物 染毒时间的长 短或次数
特殊毒性评价:
通常采用致突变试验来检测化学致 突变性。
二、环境污染物毒性的评价方法
1. 急性毒性评价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指外来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或24h内多次接触于机体后,在 短时间内对机体引起的毒性作用。
1. 急性毒性评价 (2)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 评价环境污染物毒性的重要手段,对于控制工业废水排 放已成为一种常规的监测方法。 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常用来进行96hLC50的急性毒性试 验,而某些无脊椎动物的半数效应反应,即EC50试验更为 普遍。
二、环境污染物毒性的评价方法
污染生态学+全部答案
第一章1污染生态学的定义是什么?《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污染的生态系统①①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②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学科内容:第一: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输入及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作用过程,和生物系统对污染物的反应及适应性--污染生态过程。
第二:人类有意识地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改造和修复的过程--污染修复过程。
3如何理解污染生态学的学科来源?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相互交叉,导致了污染生态学这么学科的产生。
一些学者甚至叫污染生态学为环境保护生态学。
4环境生态学的学科分支有哪些?A 当强调生态介质时,污染生态学可以分为:(1)大气污染生态学;(2)水污染生态学;(3)土壤污染生态学;B 当强调生命组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受到污染的危害时,污染生态学又可以分为:(1)植物污染生态学;(2)动物污染生态学;(3)微生物污染生态学;C 当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或污染问题产生的尺度时,污染生态学又可以分为:(1)生态系统污染生态学;(2)个体污染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生态学介绍1美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对景观的理解有何不同?景观(Landscape)一词的使用最早见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原意是自然风光、地表形态和风景画面。
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涵义丰富,反映“风景、景色、景致”之意。
景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主要突出一种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
景观是由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理综合体。
--“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代名词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过程),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属于宏观生态学科)研究内容:• 描述景观: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解释和理解其中的生态过程: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到物活动等)。
第八章污染生态学81环境污染及其生态过程82污染生态效应ppt课件
• 生物学评价法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 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 预测,具体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 和种类多样性指数法等。
• 综合评价法则包括重叠法、列表清单法与 相关矩阵法和网络法等。
• (1)指示生物法 • 指示生物是指对某些物质(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
• (3)生态系统结构的简单化、食物网简化、食物 链不完整、物质循环路径减少或不畅通、能量供 给渠道减少、供给程度降低、信息传递受阻等。
8.2.2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原则与指
标体系
1.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指导思想
• 生物体与地球环境化学组成的同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污 染物质在生物组织中分布的选择性、以及 生物体对化学物质的必需性,是污染生态 效应评价的指导思想。
1.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主要类型 • (1)短期效应评价
• 指污染物对生物个体毒害作用的评价,包 括生物生理、生化过程受阻,生长发育停 滞,最后可能导致死亡。
• (2)长期效应评价
• 指污染物对群落和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 包括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物种多样性的丧 失、生态系统结构的简单化等。
2.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基本方法
• (3)生物群落指标 ①群落的结构;②群落的生态 ;③群落的动态; ④群落的分布
• (4)生物群落结构指标 ①物种多样性指数;②个体数量变化指标
• (5)生态系统生态效应指标 ①生态系统结构变化;②生态系统稳定性;③系 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的 关系
8.2.3 污染生态效应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2.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
• 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
• 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在阳 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氧化反应 产生臭氧(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等物质。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 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态破坏:生态破坏(ecology destr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产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4、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5、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
6、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7、经典生态学是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动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
8、现代经济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发展,宏观是主流。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宏观表现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的发展,微观领域主要体现在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等。
9、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所得到的基本规律和关系应用到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10、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 ecology):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害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11、生态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污染生态学
我们都知道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大都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的。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产生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物来自三个方面(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1)机械迁移包括:①水的机械迁移作用;②大气的机械迁移作用;③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
(2)物理-化学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最重要的形式,这类迁移的结果决定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危害程度。
(3)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
选择吸收和积累作用,降解作用,放大累积作用。
环境污染效应分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对于短期效应:(1)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生理、生化过程受阻,生长发育停滞,最终导致死亡。
1)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首先能影响植物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其次能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再者对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种子生活力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诸方面的影响。
2)对动物和人体的影响,如重金属对鱼类的影响:首先重金属能粘附在鱼鳃的表面,造成鳃上皮和粘液细胞的营养失调,影响对氧的吸收,降低血液输送氧的能力;其次重金属还能降低血液中呼吸色素的浓度,使红细胞减少。
(2)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称为生物的耐性或抗性。
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机制是外部排斥和内部忍耐的综合结果。
环境污染的长期效应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环境污染引起的物种丧失程度,并不亚于生态破坏。
(1)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包括已有的遗传基因库的减少和新的遗传变异来源的降低。
生态学绪论
《生态学》第一讲
课上请跟上老师的上课思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结合教材复习。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图1 2021年全球不同灾害类型发生频次与损失统计图
《生态学》第一讲
课上请跟上老师的上课思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结合教材复习。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图2 1991-2020年全球自然灾害历史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与2021年对比(单位:亿美元)
人类环境问题按成因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 两类:
前者是指自然灾害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 海啸、洪水、旱灾、沙尘暴、地方病等所造成的环境破 坏问题,这类问题在环境科学中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 origin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或第一环境问 题( primal environ - mental problem )。
《生态学》第一讲
课上请跟上老师的上课思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结合教材复习。
环境问题的历史回顾
19世纪30年代以后,电机的产生、电能的利用以及汽车和飞机
相继问世,形成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人类进人了电气时代。人类对自 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因能源的大量消耗而达到了空前的程度。60年代 后,化学工业,尤其是有机化学工业的迅速崛起,合成了大量的化学 物质以替代某些天然物质,其中不少化学物质对人类及生物资源具有 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成为这个时期主要环境问题的根源。从20世纪 30年代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开始,震惊全世界的污染公害相继发生。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大气、水体、土壤以及农药、噪声和核辐射等 污染都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人类第一次感觉到了自然的生存安全 受到了挑战。
1.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产生
学 习 2. 理解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 目 标 3. 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过程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概念是什么?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分支情况是怎样的?按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个体生态学(Individual ecology): 研究重点是个体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多度和种群动态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能流、食物网和营养循环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研究景观结构及其过程的科学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研究生命系统和行星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3、环境生态学的概念是什么?环境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概念: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等,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第二章生态系统1、什么叫系统?系统有哪些性质?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有哪些性质:(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
2、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和类型分别有哪些?生态系统:是指生境(habitat)和占据该生境并联结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环境,包括:⑴气候因子;⑵无机物质;⑶有机物质;生物群落,包括:⑴生产者;⑵消费者;⑶还原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直接影响到滇池旅游功能的发挥,最 近完成的一期治理工程,虽耗资40亿,可是 仍未见明显效果。
一、富营养化概念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它是指水体中 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 植物(浮游藻类等)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 气正常的氧气交换,加之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 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迅速下降,水质 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 老的进程。破坏水体生态系统。
我国污水灌溉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3个阶段3: 1957年以前为自发灌溉时期。自古以来,我
国就有利用废水灌溉的习惯,自20世纪40年代 起,在北京附近开始利用工业与生活废污水进行 农田灌溉; 1957~1972年为初步发展时期。1957年当 时建工部联合农业部、卫生部把污水灌溉列入国 家科研计划,从此开始兴建污水灌溉工程,污水 灌溉得到了初步发展; 1972年至今为迅速发展时期。尽管1972年在 石家庄召开了全国污水灌溉会议,制定了“积极 慎重”的发展方针,并制定了污水灌溉暂行水质 标准,但由于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 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加剧和我国南方地区乡 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污水灌溉面积得到 迅速扩大。
据统计,我国1999年污水排放量达401亿m3, 污水灌溉面积从1963年的4.1万hm2发展到 1998年的361.8万hm2,占全国灌溉总面积的 7.3%,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 污水灌溉面积由33.33万hm2猛增到333.33万 hm2。
地域分布上,我国污水灌溉的农田主要集中在北 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海、辽、黄、淮四大流域, 约占全国污水灌溉面积的85%。大型污水灌溉主 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大中城市近郊区,如北京、天
悬浮物质,常用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筛滤、沉淀、气浮、 过滤、离心分离、蒸发、结晶等方法;
化学法,主要是借助化学反应的作用,来回收或去除
废水中的溶解性物质或胶体物质,常用的化学方法有化 学沉淀法、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等;
物理化学法,是从废水中回收有用成分,分离溶解
物威,以及使废水循环利围等,常用的方法有吸附法、 离子交换法,萃取取法、汽提法、吹脱法、电渗析法、 反渗透法等;
第七章 水体污染及其 主物防治
水体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 域,包括何流、湖泊、招泽、水库、地下水、 川和海洋等。
水体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 溶解物质、底泥及水生生物等完整生态系统, 它是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
水体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中的数量达到 破坏水体原有功能的程度。
全国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 辽河、海河和松花江 )、湖泊、水库、部 分地区地下水及近岸悔域都受到了不同程 度的污染。
黄河断流时间最长的年份
废污水排放量的变化 1980~2000年,全国城 镇生活用水由81亿m3增加到325亿m3,年均 增长率达7.2%;工业用水量由418亿m3增加 到1 163亿m3,年均增长率达5.3%。城镇生活 用水和工业用水之和占总用水的比例由11.3% 提高到26.5%。与用水量增长趋势一致。
(二)富营养化评价 没有统一的评价模型。 模糊决策法:
三、富营养化的危害
感官恶化,不利观光 渔类窒息或中毒死亡 影响植物生长 水质变劣,净化费用提高 加速湖泊衰亡
附件: 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废水处理按其处理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级:
一级处理,主要是去除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 基本上采用物理方法。一级处理后的废水,通常仍含有有 机物及其它污染物,不宜排放,还必须进行二级处理。
2000年全国城镇(包括所有具有下水管 网的建制市和建制镇)生活污水排放量 为229亿m3,城镇生活污水中COD和氨 氮排放量分别为655万t和69万t。
东部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及COD、氨氮排 放量分别占全国城镇排放量的57%、 62%、58%;
中部地区分别占27%、27%、30%;
西部地区分别占16%、11%、12%。
我国水资源总量相对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为 27万亿m3,占世界第六位;相当于陆地流总量 的5%。
但我国入均占有水量非常少,人均占有地表水仅 2639m3,居世界第 110位,世界人均径流量 的四分之一。
我国城币缺水更为严重,全国统什有434个城市 缺水,其中50个城市属水荒城市。我国有三亿 多亩农田受干旱威胁,成灾面积约1亿亩,14亿 亩草场缺水。农村有5 000多万人饮困难。3 000多万头牲畜缺水。我国是世界 13个贫水国
富营养化水体的上层处于溶解氧过饱和状态, 下层处于缺氧状态,底层则处于厌氧状态,显然 对鱼类生长不利,在藻类大量繁殖的季节,会造 成大量鱼类的死亡。同时,大量藻类尸体沉积水 体底部,会使水深逐渐变浅,年深月久,这些湖 泊、水库等水体会演变成沼泽,引起水体生态系 统的变化,如图所示。因此,水体的富营养化亦 是水体遭受污染的一种很值得注意并应予给予足 够重视的严重现象。
二级处理主耍去除废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性污染 物,BOD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常用的处理方法是生物 化学法。二缀处理后的废水,水质已很大改善,一般可达 到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用干去除不能降解的有机物,以及氮、磷等可溶 性无机物。混凝沉淀、砂滤、活性碳过糠、离子交换、电 惨析、生物脱氮等。
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作用采分离或回收废水中的
1、物理指标 (1)透明度 (2)营养状态指数,不同的营养状态水
应水质参数。表 2、化学指标
氮、磷的含量 表 3、生物学指标
生物多样性指标,如浮游生物表
贫营养性浮游硅藻(小环藻、平板藻〕 浮游黄鞭毛藻(锥囊藻)
富营养拴浮游硅藻(星杆藻、囫杆型、冠盘藻,颗粒 直连藻)
富营养性浮游绿藻(盘星藻、栅藻) 浮游蓝藻(向囊藻、囊丝藻、鱼腥藻} 眼虫藻类浮游生物(裸藻) 细菌类浮憎生物
2、光 决定植物的分布: 富光带 光补偿面 深水带
水体中的光照强弱、水生植物光合强度的强弱直 接影响水体的富养化。
3、温度 水体温度的时间变似季节、昼夜)形成水 体的运动,是影晌水中氧和营养物质的垂 直运动和在各层分布的重要因索。
夏、冬季节水体的上下对流弱 春、秋季对流强
二、富营养化的指标与评价 (一)富营养化的指标
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已经严重影响我国 经济的发展。开展水体污染及其生物防治 的研究是污染生态学中重耍的研究课题。
污水灌溉、氧化塘和上地处理系统是污水 生物处理的重大措施
第一节 污水灌溉
污灌增加的原因:
水土分布不均匀,华北、西北 污水排放增加,农业用水矛盾加
大
概念
污水灌溉(sewage irrigation)一般是指使用经过一 定处理的城巾污水灌溉农田、森林和草地。
第三节 氧化塘
氧化塘(oxidation ponds)又称稳定塘或生物塘。 它是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
氧化塘作用的基本原理是生物降解。当废水进入 塘后,可沉淀的固体沉至塘底,其中有机物进行 厌氧分解.产生的沼气(CH4)逸出水面,二氧 化碳、氨等溶解于永中。溶解或悬浮干水中的有 机物经微生物作用进行有氧分解,同时释放的氨 和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供水中藻类营养和繁殖。 藻类进行光合柞用放出的氧气供微生物分解有机 物。
土壤的还原。 4、有害物质(重金属、有机氯等)破坏农田
生态系统稳定。 5、城市和医院污水造成病原菌污染。
六、措施
(1)利用氧化塘处理污水,再用于农灌。 (2)排污管道的净化作用
七、污灌技术的研究
(一)各类污水灌溉的可能性和措施 污水分为: 城市生活污水:有机质 工矿污水:重金属、酚、氰、农药、石油 等
(二)、研究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 迁移、转化和富集规律,合理调整作物 布局。
(三)、土壤环境容量和净化功能的研究 (四)、污灌的监测和管理 (五)、污水的预处理技术
第二节 富营养化
云南高原的明珠——昆明滇池,一向以山 清水秀而闻名遐迩。清末著名诗人孙髯公 以著名的110字长联来讴歌她。可是,近20 年来,由于昆明地区人口剧增大量有机废
2000年全国工业(不包括火、核电工业, 下同)废水排放量为509亿m3,工业废 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量 分别为1239万t和113万t。
东部地区工业废水及COD、氨氮排放量 分别占全国工业排放量的49%、55%和 40%;中部地区分别占35%、31%和 40%;
西部地区分别占16%、14%和20%。
污灌能增加士壤肥力 污灌改善了上壤物理性质 污灌能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 (三)净化污水
四、污灌净化水体的机制
1、物理化学吸附和交换吸附作 用
2、生物氧化作用 3、化学和光化学降解 4、植物的吸收和代谢
五、污灌存在的问题
1、有机质过多消耗土壤中的氧气,导致营养 环境。
2、微量元素过多,对植物产生毒害。 3、油过多,杜塞土壤空隙,隔绝氧气,加速
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也是潮泊分类与演化 的一个指标。
水体出现富营养现象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 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 红色、棕色等。 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则称 为赤潮。这些藻类有恶臭,有的还有毒,表面有一 层胶质膜,鱼不能食用。藻类聚集在水体上层,一 方面发生光合作用,放出大量氧气,使水体表层的 溶解氧达到过饱和;另一方面藻类遮蔽了阳光,使 底生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阻碍而死去。这些在水体 底部的死亡的藻类尸体和底生植物在厌氧条件下腐 烂、分解,又将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重新释放到 水中,再供藻类利用。这样周而复始,就形成了植 物营养元素在水体中的物质循环,使它们可以长期 存在于水何中。
城市污水通常是指含有大量生活污水和商业污水以 及少量工业废水的混合污水,也有全部用工业废水 (主要指农产品加工废水)进行灌溉的。
污水灌溉可分为:
纯污水灌溉(全年用污水灌溉》、 清污混灌(清水、污水棍合使用或轮流灌溉) 间歇污水灌溉(只在冬季或作物生长期迸行污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