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发展状况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
结果: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
年均达各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
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人
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
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背景: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
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 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 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 农业的方针。 农业: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 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 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

结果: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 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 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 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 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 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 的比重由1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 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 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 发展。

背景:自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 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 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措施: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 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 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 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 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 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
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
业。
1962年工厂企业数达22,373家,比
1953年增加0.8倍,工业就业人数 55.9万人,比1952年增加0.5倍。 十年来增加的工业企业很大一部分是 劳动密集型工业。但由于台湾岛内市 场有限,出现了生产过剩和对外贸易 发展缓慢的局面.
背景: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
台湾经济发展状况
主要内容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目前台湾经济存在的问题
2008年台湾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3929.22亿美元,2008年台湾现价GDP实 际增长率为0.12% ,1951 年 人年均收入 137美元 ,2008 年 人年均收入 17393美 元。 截至2014年,广东、山东、江苏、浙江、 河南的GDP都已经超过了台湾,且排名 险被河北超过。

结果: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
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 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
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

(5)重工业建设进度慢,技术和资金装备程度高,不利 于扩大就业,而台湾主要的过剩资源是劳动力,不能迅 速扩大就业就无法较快发展经济。
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
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 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 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 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 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 的主力。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0)
出口导向经百度文库发展时期(1960-1986)
经济转型时期(1986年至今)
背景: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
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
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
濒临崩溃。
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

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
部门。
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三七五减租”。1949年初,国民党发布条例,规定农民租用地主土 地的租额最高不得突破全年粮食产量的37.5%。从而缓和了地方与佃农的矛盾; 二是公地放领。台湾当局将从日本手里接收过来的公地,全部以一年正产粮食 两倍半的价格,放领售给农民,分十年付清。 三是赎买土地,对于地主规定最多只能保留一定的土地,多余部分一律由政府 收购再按公地放领的原则租给农民。相当一部分地主在得到了政府的赎金后, 转向投资工业的道路。为六十年代的台湾的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大幅度流动,这又为台湾地区的
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 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 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 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 展。
(1)当时台湾省内市场消费水平低,平均每人国民收入仅
200多美元,耐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的销路十分有限。 (2)台湾的主要矿产,品种和蕴藏量都很少,能源和原料供 应没有保证。按五十年代开采量计算,煤、石油、天然气、 铁矿和铜矿等资源,不到本世纪未就可能枯竭。
集约农业高效农业打下了基础。

工业: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
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
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
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 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 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 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
(3) “美援”即将停止,建设资金不足。在五十年代, “美
援”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美援”进口占进口总 额的35%以上,“美援”固定资本投资占固定资本总投资的30 %以上,而且大部分外贸逆差是出“美援”弥补的。

(4) 技术水平低,发展重工业有不少困难。1961年熟练
工人只占生产工人的46.4%,还不到一半;受中等以上 教育的制造业从业人员也不到四分之一;大多数工业企 业生产设备简单,难以发展重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