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第一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幼儿游戏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一、游戏的非自觉理解 二、游戏的本质观 三、游戏的本质特征
一、“游戏” 的非自觉理解
★“游戏” 的字面意思即游பைடு நூலகம்嬉戏。 ★关于“游戏” 的词源意思: 《尔雅》曰:“游,戏也。”
又曰:“戏,谑也。”“谑,戏也。” ★“游戏”一词,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史记.老子
3.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 笑的性质
(三)角色扮演:以人代人 ❖ 机能性角色 ❖ 互补性角色 ❖ 想象性或虚幻性角色
(四)言语 伙伴之间的交际语言 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想象性独白
(五)材料
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 (一)游戏的动机
小时候玩过什么游戏?
它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 么?
自从有了儿童就有了游戏。哪里有儿 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与游戏就像鱼儿离 不开水,鸟儿离不开翅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 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本学期主要内容:
一、幼儿游戏的基本原理 (一)游戏的基本概念 (二)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三)游戏的价值 (四)游戏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游戏的教育实施 (一)游戏实施的任务与步骤 (二)各类游戏的指导与实施
▪ 游戏中角色的发展
❖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 的影响
(1)与皮亚杰游戏理论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
◆皮亚杰是把象征的发展看做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是儿童 与客体直接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学家则把这一过程看做是成人教育的影响过程,是儿 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产物。
“游戏”是一种趣味的活动形式。 “玩”是人进行活动的具体行为。 “乐趣”是从该行为中得到的体验和情感。
二、游戏的本质观
(二)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19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 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受达尔文 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又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 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了本能论的基础上。
▪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耗费的精力较少,较多的富 余精力必须从体内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 的蒸锅那样会爆炸,游戏便是宣泄剩余精力、 保持健康的最佳通道。
2.松弛说
❖代表人:德国 拉察鲁斯M·Lazarus;帕特里克 Patrick
❖理论观点: ▪ 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 放松自己,消除疲劳,就产生了游戏。游戏不 是发泄剩余精力,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 ▪ 儿童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缺 乏,难于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很容易产生疲 劳,需要游戏来使自己得以轻松和恢复精力。
韩非列传》。庄子语:“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表 达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游戏精神。
英语中与“游戏”相关的词
Game,多指有规则的竞技活动 Play,有玩和游戏的含义
游戏
Fun,蕴含着丰富游戏乐趣的含义
把游戏(game)、玩(play)和乐趣(fun)放入 一个简单关系中,便可以描绘出游戏的基本含义:
1.将儿童游戏概念的界定停留于和动物游戏相同 的理解认识水平。
2.没能提出游戏对人发展的独特价值,也就不能 概念人们对游戏不屑一顾的态度。
(二)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 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 代表人之一:
前苏联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
❖ 理论观点: 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
3.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德国 格鲁斯 K·Gross ❖理论观点:
▪ 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未来复杂 的生活,要有一个生活准备阶段。
▪ 这就要求在天赋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 自己适应“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 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4.生 长 说
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以角 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 会关系。
强调游戏的教育作用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 指导作用,认为教师应该像指导作业一样知道幼 儿的游戏。
进步:
从社会属性解释游戏,在理论上划清了儿童 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肯定了成人指导和教育 影响的必要性,以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
❖代表人:美国 阿普利登Appleton;奇尔摩 Gilmore
❖ 理论观点:
▪ 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游 戏是生长的结果,也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 种生长性手段。
▪ 游戏源于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 戏而生长。
▪ 游戏是幼儿生长的结果,也是幼儿生长的 手段。
5.复演说
❖代表人:美国 霍尔 G·S·Hall ❖理论观点:
❖ 理论观点:
▪ 理论背景 人和动物不仅有指向于满足生物需要的行为,也
有探索、寻求刺激、理解等需要,这些认知需 要可引起活动内驱力、探究内驱力,游戏正是 这类驱力作用的产物 ▪ 基本观点(见下页图)
新异刺激
单调、贫乏 的刺激
觉醒水平增高 觉醒水平降低
特殊性探究
(回复) 最佳唤醒
水平 (回复)
多样化 探究
(二)动作 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
1.探索 对物体性质的探索 对物体关系的探索 动作效应的探索
游戏与探索行为
时间 内容 目的 行为 心情 心跳
探索
游戏
先于游戏 发生在探索行为之后
陌生物体 熟悉物体
获得信息 创造刺激
固定、刻板化 多样化
严肃
高兴、兴奋
低可变性 高可变性
2.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包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一事物或动作。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对幼儿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游戏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最基本特征) (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
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二、国外对幼儿游戏特征的分析
(一)游戏特征“三内说” ——纽曼
▪ 觉醒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揭示了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启示我们应当 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合理组织
▲对新生入园的适应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5.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代表人: 心理学家贝特森(Bateson)
❖理论观点:
▪ 认为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元交际手段,即本 原的交往手段。
▪ 作为一种元交际,游戏是通向人类文化和 表征世界的途径和必需的技能,是组成人 类文化的现实与基础。
▪ 游戏不是练习,是儿童幼稚动力一般特点的表 现。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 由于年幼才有游戏,而不是因为游戏才有童年。
思考
生物性游戏本质观的进步和局限?
进步之处: 历史上第一次以抽象思辨的方式,提出了游戏的
本质观。对以后的游戏研究,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该时期的游戏理论又被成为“经典游戏理论。” 不足之处:
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代表人之二: 前苏联心理学家 艾里康宁
❖理论观点:
▪ 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 通过对玩具起源的分析,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
社会性“的,是和儿童生活一定社会条件有关的,而不 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所决定的。
▪ 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 是儿童与成人之间关系发生改变而导致的结果。
1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之一: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
❖理论观点: ▪ 人格的三个组成部分 ▪ 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 和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人类社会中 是受到压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这种压 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分裂。游 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途径。 ▪ 又称发泄论或补偿说
▪ 游戏的功能
(1)对新的刚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 巩固,使它得到丰富与发展
(2)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 实现的愿望
▪ 认知发展学派游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1)闪光点: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 游戏的新途径,引出游戏与认知发展的研究
(2)局限性: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认为 游戏是智力活动(认知活动)的衍生物,只看到了智 力发展对游戏的影响,剥夺了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
▪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 ▪ 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是
对从太古时代到文明社会之行为发展的复 演活动。
6.成 熟 说
❖代表人:荷兰 拜敦代克 F·Buytendijk ❖理论观点:
▪ 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 种潜在的内部力量的驱动下完成的,不需要游 戏做准备、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
结合游戏的本质思考电子游戏是不是游戏?
回顾: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
1
游戏概 念的非 自觉化 理解
2
游戏的生 物性本质 观:游戏 是儿童的 本能活动
3
游戏的社 会性本质 观:游戏 是儿童的 社会性活 动
4
游戏的科 学本质观: 游戏是儿 童的主体 性活动
(二)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2.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4.游戏的觉醒理论 5.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低级心理机能的概念 ▪ 高级心理机能的概念及高级心理机能的 (二)关于儿童游戏的基本观点 ▪ 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 强调成人的教育游戏,,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
❖ 代表人物之二: 伯勒 Peller
❖ 理论观点: 系统分析了儿童在游戏中经常扮演的角色以及支配
这种扮演的动机
❖ 代表人物之三: 蒙尼格 Menninger ❖ 理论观点:
宣泄理论:他认为人们身上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 击性驱力,这种驱力不断地寻求表现。 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
❖ 代表人物之四: 埃里克森EHErikson ❖ 理论观点: 游戏的掌握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论
2.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代表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 Piaget)
❖ 理论观点: ▪ 游戏的认知本质;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 儿童游戏的类型与发生发展 (1)感知运动时期游戏的发生与发展:0-2岁 练习性游 戏 (2)前运算时期游戏的发生与发展:2-7岁 象征性游戏 (3)具体运算时期游戏的发生与发展:7-12岁 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皮亚杰对游戏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的估计是消极的, 而社会文化学派心理学家则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的 价值,把它提到主导活动的高度来认识。
(2)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苏联幼儿园教育非常重视成人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强调成人 在儿童游戏中的参与
4.游戏的觉醒理论
❖ 代表人: 心理学家伯莱因(Berlyne)、埃利斯(Ellis)、亨特 (Hutt)、费恩(Fein)
控制——内部控制 真实性——假的 动机——内部动机
(二)游戏四因素模式图 ——克拉思诺 灵活性 肯定的情绪 虚构性 内部动机
(三)加维的游戏五特征说
❖ 愉快、有趣 ❖ 没有外在的目标 ❖ 自发自愿 ❖ 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 与非游戏活动有联系
(四)游戏六因素说 ——克罗伊斯(法) 自由 松散 易变 非生产性 由某种规则或玩法支配 虚构
(五)游戏行为的六大特征——鲁宾
内部动机 对手段的注意 我能拿它做什么 想象或虚构 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 游戏者积极参与
❖游戏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第三节 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
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一)表情
游戏的表情特征
愤怒 哭 厌烦无聊 茫然 专注 轻松 微笑 嬉笑 夸张 放声大笑
兴奋性程度增加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生活预备说 4.生长说 5.复演说 6.成熟说
1.剩余精力说
❖ 代表人:德国 席勒 F·Schiller;英国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 理论观点:
▪ 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 能力更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 戏是一种出路。
不足:
仅仅将游戏的本质定位于社会性活动这一层 面,掩蔽了游戏自由、自发的活动意义和价值。
(三)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 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基本观点:游戏是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独立性的活动。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