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

作者姓名李某

专业某某某

指导教师姓名某某某

专业技术职务讲师

目录

摘要 (1)

一、大学生就业观 (1)

(一)就业观的发展 (1)

(二)当前就业观 (2)

二、引发就业观念变迁的原因 (3)

(一)就业形势严峻引发就业观念变迁 (3)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问题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4)

三、科学就业观 (5)

(一)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必要性 (5)

(二)树立科学就业观 (6)

致谢 (9)

摘要

就业是人民安居的基础,是国家安定的根本。大学生作为参与就业的一大主体,其就业问题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此产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应然状况与实然现状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愈显突出。这也直接导致了“就业难”这一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能否转变对其能否顺利及时地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就业观科学就业观

一、大学生就业观

(一)就业观的发展

上海大学傅新华,将就业观的发展归结为以下三个阶段

1. 服从分配

新中国诞生以后,我国高校毕业生“统包统配”制度的形成,前后经历了十多年时间。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形式上是“统包统配”,但实际上是“从什么地方来,回到什么地方去”从而将毕业生就业制度推向了一个极端。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也恢复了文革前“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从改革开放到1985年,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实行高度集中的招生计划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精英式的教育制度与高度集权的分配制度的相辅相成,成了该阶段的主要特点。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被动和单一,最主要的是服从分配。具体表现为:择业倾向上比较被动、择业评价上偏向政治化、择业意向上偏重政治和社会地位高的行业与岗位。

2. 双向选择

从1985 年开始,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进行改革。1989 年,国家对毕业生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制度,使毕业生的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化,这是毕业生就业制度上的一个重大转折。该阶段大学生的择业观

念主要表现为:第一,择业倾向上由单一、被动走向多样、主动。第二,择业评价上由政治化走向经济化。第三,择业的意向上,由偏重政治和社会地位高的行业与岗位走向偏重经济收入高的行业与岗位。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刚毕业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越来越多,人才的流动逐渐活跃起来,就职岗位出现无序流动。

3. 自主择业

从1993年开始,逐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先是出台了“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政策,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构想。尤其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结构性矛盾和选择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和“自主化”的取向也越来越明显,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流。表现为:择业倾向上逐步走向自主化、择业评价上逐步走向个性化、择业意向上逐步走向多样化。另外,“自主创业”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对促进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激励很大,勇于创业成为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①(二)当前就业观

川北医学院任云党总支曾就大学生当前就业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我们不妨也对这一方面做一下分析。

1. 求稳定

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都希望找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即过去所说的“铁饭碗”。这种思想体现在就业价值观上,就会过分注重用人单位的性质,在择业上偏好机关单位、国有企业等。但是随着人事制度改革,机关单位大规模“精兵简政”,用人需求量减少;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减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测,以后增加的就业岗位主要来自集体企业和个人私营单位。

2. 求发财

收入的多少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教育成本投入过高等因素的影响“,获得较高收入”成为大学生在选择一份工作时首先关注的。对薪酬的期望值过高就导致在择业上偏好沿海发达地区及大城市,不愿去西部地区和基层发展。但是,一方面,沿海、大城市传统产业的人才需求已接近饱和状态,需要人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但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是高学历、高职称、高资历的成熟型人才,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不符合要求,于是“无业可就”;另一方面,广大的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人才缺口很大,有充足的就业需求和巨大的发展

①傅新华:《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上海:中图出版社,2009

空间,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却嫌这些地方收入低,不愿意前往,造成“有业不就”的局面。

3. 怕吃苦

怕吃苦思想体现在就业心态上,表现为消极就业和等待就业。每年都有一些大学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不能就业的学生原因有很多,但消极就业和等待就业的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自己难以找到轻松工作又不愿意吃苦的毕业生,会以待就业的身份回到当地,等到当地政府安排就业。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就业时间往往在毕业一两年之后。所以,如果消极就业和等待就业的学生数量很大的话,大学生的就业率就很难提高。①

二、引发就业观念变迁的原因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学生学理论课题组就“引发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曾有过列举比较:以78级为例, 当年的全国高考录取率仅为4%, 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 被称为“天之骄子”, 与社会需求量相比高素质人才数量明显呈供不应求的态势。那时, 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等于拿到了“铁饭碗”就业形势一片大好。反观现在, 国家自2002年起开始对大学进行扩招已经过了4个年头, 我们国家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7%, 进人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但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大学生的就业率仅为80% , 与二十年前的100%就业已无法同日而语。200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 比�2003年增长68万;到2005年, 进人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突破340 万, 2006年预计超过360万;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 而且这个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 年7月份, 全国待业毕业生为50

万人, 2003年7 月份达到70万人, 到2006 年预计待业人数将达到75万人。当然, 在就业形势整体情况不够乐观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乐观之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到201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 这要求今后5至10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年至少要保持7%的增长速度, 专家预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就会提供80 至100万个就业岗位。另外加人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国企等改革的逐渐完成,也将使企业在最近几年大规模储备人才。同时, 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人数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我们的调查中, 有47.5%的人选择毕业后会考研, 其中以“以便找到待遇更高的工作为目的的占58.5%以“深造自己, 成为所学领域的专家”为目的的占30%考研人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②

(一)就业形势严峻引发就业观念变迁

①任云:《从大学生就业观念看大学生就业难》,2011基础理论研讨379页

②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学生学理论课题组:《浅谈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的演变》,现代经济信息3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