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动力、规律及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动力、规律及趋势

摘要:作为当今全球高端服务业代名词的服务外包产业,其已经成为引领和驱转新一波次的全球产业转移及升级浪潮的新的更大的动力源。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深深地卷入到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链条当中,一些国家趁势脱颖而出正迅速崛起成为新兴的产业力量。由此,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政策探讨,就成为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一大关注焦点。这其中,现有的研究成果除了关注对服务外包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剖析和解读之外,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规律问题、趋势问题等尤为热衷。这与现阶段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处于大发展、大繁荣的喜人局面相一致、相吻合。

关键词:服务外包;产业动力;发展规律;产业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潮急速席卷世界各地,以及技术信息化、服务市场化和外包产业化的大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一跃成为当今全球高端服务业的重要代名词。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这方面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处在由服务外包大国快速转向服务外包强国的重要关键期的客观事实。抢抓发展机遇,抢占优势地位,抢攻高端领域,这事关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大局,也就离不开对该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规律问题和趋势问题的全面深入探讨。

一、服务外包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最早提出并使用“外包”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Praharad等人。这一提法在20世纪90年代一经提出后,随即被世人越来越多的使用和关注。不过,对“服务外包”这一概念的具体理解与阐释,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存在一定的分歧。这缘于他们的审视视角有所差异、理解思路多有不同、关注重点各自有别、阐释方法不尽一致。其中,从国际产业分工、企业经营战略、企业之间契约这三大视角,具体理解和阐释“服务外包”概念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

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视角来看,服务外包无非是生产过程在新时期、新背景和新条件下,进行的新的国际分解或国际分工活动。由于与传统的商品贸易方式截然不同,因此服务外包在推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往来以及增进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上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对此,朱晓明、潘龙清和黄峰(2006)提出,服务外包是指原本应当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转而以从第三方机构购买相关的服务或产品的方式来完成。毕博管理和技术咨询公司(2007)提出,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多原本应当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可以转交给更具比较优势的外部专业服务商来完成,从而让企业在成本支出控制、运营效率提升、市场应变能力、经营效益增长、竞争优势保持等方面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张杰、李勇和刘志彪(2010)提出,服务外包在当前国际产业分工快步由产业、产品层面转向工序层面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着重要角色,它是把某一类别产品的生产工序具体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分别由具有相对要素禀赋优势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来承接的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②

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视角来看,服务外包主要是指各类企业用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市场优势地位的一种商业模式。严勇和王康元(1999)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集中全部的力量与资源,以巩固和扩大自身在核心业务领域优势地位的战略目的,而把一些非核心业务转交给外部服务商来完成的一种新兴商业模式。杨丹辉和贾伟(2008)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进一步实现降低运营成本及开支、提高经营效率及效益、确保竞争能力及优势的战略目的,而尽可能地借助外部专业力量的部分替代作用的新型商业模式。陈咏梅和鞠胜(2009)提出,服务外包是企业对自身的生产流程、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的全新的组织安排方式,以便更好地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更好地保持和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地位。这意味着企业对原有的具有高度的内部化和一体化特征的生产及服务模式做出新的更大的调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专业化和协作化的生产及服务模式。由此,原有的企业内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将更多地被分解和体现到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是国家之间的产业价值链上。③

从企业之间契约的视角来看,服务外包具有鲜明的企业之间委托合约关系的特点。卢岩(2005)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以合同约定的方式,委托外部服务商提供相关的需求服务及产品,或是转交第三方机构代为销售自身的委托产品及服务,从而使企业之间形成和保持一种更加具有层次化、松散化、灵活化和长期化的合作关系。卢锋(2007)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以各类合约的方式,把一些自身的投入性业务不断地转交给外部的专业服务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④江小涓(2008)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以合同约定的方式,让外部的专业服务商参与转接一些原本是由自身来完成的一部分业务环节的经济过程。⑤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服务外包”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和多领域的理论阐释及解读。不过,这些概念的界定大多数是从对服务外包现象的客观性描述的角度做出的,对其内涵及外延的理解更多地脱胎于“制造业外包”这一原有的概念。另外,一些学者的定义涉及到服务外包的主要特征、层次范畴、发展动力等内容,但是已有的论述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学理性。

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动力问题

产业发展的迅捷性和持续性主要取决于动力充足与否,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一直有着较多的关注度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外部环境动力和内部推动力量是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性因素。陈菲(2005)指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动力主要由技术环境动力、经济环境动力和市场环境动力三个部分组成。技术大革新尤其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无疑是导引和推动全球服务外包产业不断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目标的基础性动力条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的高涨迭起,使得企业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在资本、技术、信息、人力等各类要素禀赋上的相互依赖程度和竞争融合程度前所未有的显著增强,从而助推着全球服务外包产业掀起一浪浪的兼并重组高潮;急速变化的业界格局和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催动以灵活多变、反应敏捷、利润长效为诉求目标的动态化的产业联盟体系的出现和发展。服务外

包产业发展的内部推动力量主要是指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际运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及提升。⑥马卫红和张娟(2007)进一步从产品内分工的经济学视角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予以具体剖析,她们指出服务外包产业的基本生产方式和投入流程变革等与产品内分工理论相符合。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外包合同业务,最大程度地控制企业运营成本,树立较高的国际品牌知名度,维持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这些是促进服务外包企业不断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业绩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不断促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具体涉及到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队伍状况、管理运营状况、资格资质状况和规模实力状况等多个方面。换言之,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事关一个国家或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发展水平。综合上述各类因素,赵文君和刘卫华(2012)提出一个可被量化的公式,即服务外包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业务品质+价格竞争力+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运营+资格资质+规模实力)+企业属地效应+政治经济环境。

服务外包产业先发优势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战略性、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是拉动和保障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其中税收优惠政策的独特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手段,就成为一些国家刺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繁荣的不二选择。对此,康世硕(2012)指出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其实就包含着这种战略性的政策考虑。尤其是对进一步提高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化程度,大幅削减在岸服务外包业务成本,承接新的更多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等有着明显的刺激和拉动作用。由此,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的布局调整期。

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律问题

毋庸置疑,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律的挖掘、提炼和概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过,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不足、研究热度不高,研究成果不够丰富、不太深入,大多数是一笔带过式的或是点水点睛式的分散化探讨。

早期的服务外包只是局限在极少数的传统行业领域内,整个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始自于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软件服务市场的巨大需求,其最初与控制生产成本没有太大的联系。换言之,对相关业务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詹晓宁和邢厚媛(2005)指出,当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局面,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潮流而纷纷调整经营战略,把自身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非核心业务流程,以合同委托的方式,转交给具有成本相对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来完成,从而形成一种基于产业价值链管理的新模式不无关系。⑦这意味着传统的主要是基于生产性服务业视角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这一观点应当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即从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的视角而非仅仅是第三产业的视角来审视和探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及其规律问题。只有敢于打破传统思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才能够更快地实现“赶超式”发展的最终目标。对此,朱智和赵德海(2010)提出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基础和发展主线的同时,统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竭力盘活第三产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