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的侵染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霜霉病的侵染循环
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Berk et Curtis ) Bert.et de Toni]是一种世界性古老病害,病菌原生于北美洲东部的野生葡萄上。
在原产地,野生葡萄和栽培葡萄对它都有一定的抗性,所以危害并不十分严重。
十九世纪中期,由于欧洲葡萄产区发生了葡萄根瘤蚜,在1870年从美洲引入抗根瘤蚜砧木的同时,葡萄霜霉病菌也随着苗木和接穗带入欧洲。
到1876年,霜霉病在法国南部大面积发生,几年后几乎传遍了欧洲,成为欧洲葡萄的首要病害。
19世纪后期,伴随欧洲种葡萄(Vitis Vinifera)向全球引种栽培,葡萄霜霉病传播到全世界所有葡萄栽培区,霜霉病何时以何种方式传入我国目前尚不清楚,但在许多省份都有其分布。
几乎所有的欧洲葡萄品种都感霜霉病,病害主要侵染植株的幼嫩器官,危害叶片、嫩梢和幼果。
如果防治不及时,霜霉病对葡萄树势及其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葡萄霜霉病侵染循环
葡萄霜霉菌是专性寄生真菌,叶片发病部位产生白色霜状霉层,即病菌的孢子囊及孢子囊梗。
自气孔伸出的孢子囊梗上生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椭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在水中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肾形,在扁平的一侧生有两根鞭毛,能在水中游动,在水中游动30min左右后变成圆形静止孢子,并同时长出芽管,经气孔侵入寄主。
葡萄霜霉菌有性繁殖始于葡萄生长季后期,病叶组织内部的菌丝端部膨大形成雄器和藏卵器产生融合细胞,随后二倍体卵孢子在寄主叶脉间海绵组织内形成。
卵孢子厚壁,褐色,球形,表面平滑或略具波纹状起伏。
卵孢子随病叶在土壤中越冬,是病害的初侵染源。
来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卵孢子长出芽管,在芽管顶端长出芽孢囊,再由芽孢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通过雨水溅到葡萄幼嫩组织上,通过气孔侵入组织细胞进行初侵染。
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形成初次病斑—组织上的油状斑点,在初次病斑上形成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又通过雨露进行再侵染。
在整个生长季过程中,只要条件适宜,病菌就会不断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流行。
葡萄霜霉病发生的严重程度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低温高湿是此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冷凉潮湿的气候有利于发病,多雾多露和多雨的地区霜霉病发生严重。
除抗病育种和化学防治以外,采用高水平的生产管理技术也是防治病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如精选园地、合理整形修剪都可以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
调整果园小气候,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适当放宽行距,行向与当地主风向平行,架面避免过低,避免偏施氮肥,增加磷、钾肥和石灰等措施都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在植株生长期间,应适时适量灌水,雨后注意园内排水。
晚秋结合修剪,彻底清除病枝叶及地面残枝落叶、病果,集中带出园外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