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科学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科学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出现的发展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包括环境的恶化,能源的匮乏,珍稀物种的灭亡,等等。而现在人类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积极的配合可持续发展来弥补自身在社会,经济以及科技方面的过错。加强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有助于实现人类生活的长治久安。这个观念不仅与世界有关,跟中国更是密不可分。

关键词: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联系中国

自然辨证法指的是自然界的辩证法,即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以及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在人类进步的同时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不仅威胁了自然环境,而且破坏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干扰。

一,人类发展的现状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蒸汽机,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发展迅速,煤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短缺,然而,当时造成的后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产生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步入21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进步越来越明显,如智能手机,电脑,智能机器人等等科技新型的对人类生活有贡献的技术,人类逐渐富裕起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但是,带来的代价却是白色污染,雾霾,全球变暖等等自然环境的恶化;在人类科技方面,一些自然资源的匮乏和难以使用,让科技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同时也出现人类的欲望呈爆炸式增长的状况;克隆,转基因,抗生素等等虽然对人类疾病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造成了自然界的紊乱以及伦理道德的讨论[1],是功是过还在商榷;炸药,核能,生化武器,戴着防卫各国安全的面具,对世界和平起着重大的威胁。

二,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发展

先谈论一下目前世界存在的一些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水

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水荒制约发展,影响生活;臭氧层破坏,威胁地球生命;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资源急剧减少;人口爆炸,危及自然生态及环境;有害人工化合物泛滥,有害废弃物的转移,贻害世界等等。这些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使经济技术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所以,这就催促着人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1991 年1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在社会方面,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经济方面,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 Pearce) 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在科技方面,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 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和处

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这几个关系可以分为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1,在认识的层面上,正确认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这里的目的和手段的含义是指可持续发展(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及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的目的和对达到此目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手段。正确认识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就是要从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统一上认识问题、评价事物。具体地说,对在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既要进行科学和技术上的分析与理解,又要进行价值和意义上的判断和评价,尤其要重视科学技术自身包含的人文意蕴和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道德价值。因此,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选择”问题,而是“价值判断”问题。2,在实践的层面上。第一,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同人与人和谐的统一,对可持续发展而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核心”,人与人的和谐是“实质”,“核心”是由“实质”决定的。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围绕“核心”,更要抓住“实质”,要把改造自然和改造人联系起来,而且要把改造人放到首位。第二,正确处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马克思在说明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时指出,动物只能按一种尺度即物的尺度进行生产,而人的生产活动则可以运用两种尺度,“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2]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虽然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和300多万海疆,可谓是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却少的可怜。并且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由于过度的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的大量的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的增强,人们的收入不断地提高,生活水平的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从一味的追求经济收入逐渐的改变了观念,现在更加重视健康的生活。优美的环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成为了人们追求的新目标。因此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要求,中国领导人在十二五规划中体现出了对高速经济增长所付出的巨大生态代价的重视。并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3]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再创新高,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六大贸易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