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聚酯型模塑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聚酯型模塑料(SMC/BMC)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首先是起步阶段。我国BMC(即改进了的DMC)的研究始于1967年,而SMC的研制始于1975年。

第二阶段自1976年到1987那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这个阶段,对我国SMC/BMC 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探索期,在此期间,SMC/BMC几乎全部使用当时国产的不合SMC/BMC 标准的原材料,在国产的唯一的一台由北京二五一厂于1975年自行设计,1976年投入运行的国产SMC机组和几台在常州253厂、天山塑料厂及上海曙光化工厂的DMC捏合机上,进行艰难的生产技术探索、原材料改性、设备改进和市场开发工作。

第三阶段从1985年到1990年这是一个重要的设备、技术引进期。在此阶段,国内许多厂家开始大规模引进SMC/BMC生产、成型设备及配套技术。与此同时,为适应玻璃钢及SMC/BMC发展的需要,相关的关键原材料如SMC/BMC专用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及玻璃纤维的生产设备与技术也纷纷被引入我国。在此阶段,也是小型国产SMC机组/生产线(SMC产品宽度为600毫米)的迅猛发展期。由常州253厂设计的第一条小型国产线于1987年在江苏盐城玻璃钢厂运行到1991年期间,已有共十一条小型SMC生产线投入使用。

第四阶段是指整个九十年代,即2000年之前。这是一个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原材料国产化开发和SMC/BMC加速发展起动期。在这近十年间,前五年,一方面,一些企业仍在继续引进SMC的生产技术与设备,同时先期引进的SMC/BMC生产企业和各原材料都在忙于各自的引进技术、生产设备的消化吸收。增加原材料国产化率。后五年,由于SMC/BMC质量提高,市场开发力度加大,SMC/BMC发展开始加速。在此期间,SMC/BMC 已打开了其在建筑、汽车、电器等领域的应用。SMC/BMC的年消耗量在逐渐增加。

第五阶段自2000以后到现在,SMC/BMC进入了一个较快速度的增长期。在此期间,各厂的SMC/BMC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种多样化,市场开发开始摆脱“拷贝”恶癖,创新产品纷纷出现。SMC/BMC年消耗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以下,我们将对SMC/BMC在各阶段的状况、发展作一简要回顾。

一九六六年建材二五三厂从英国Scott Bader公司引进年产500吨的不饱和聚酯的生产装置和专利技术。对我国玻璃钢工业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划时代的引进。它对此后我国玻璃钢工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此之前,我国尚无工业化的聚酯树脂生产,自253厂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广泛的技术播种后,我国不饱和聚酯生产能力也在不断增加。据报导,到1991年,全国已有100多家聚酯树脂生产厂,尽管当时大多数工厂的生产能力仅为300-500吨/年,但全国聚酯树脂的产量,已从1967年的12吨,1978年的5000吨到1990年的4.5万吨。

由于在1966年后,我国有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生产,我们才有可能研究与开发SMC/BMC。1967年5月为了解决原开关材料酚醛胶木粉强度差、酚醛模塑料操作环境差、流动性不足、需采用高的成型压力,嵌件结合力,耐电压等级不高等问题。由常州建材二五三厂、上海开关厂和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组成三结合小组,在国内首先开始了聚酯料团(DMC)的研究、试制工作。到1968年国庆前夕,初步试制成功苯乙烯型聚酯料团,并在上海开关厂进行了试压。1969年起开发DAP型聚酯料团,同时完善聚酯料团的生产技术以稳定料团的质量。1970年5月验证和巩固新的配方,并于同年国庆前夕,试制成功了DAP 型料团,从而进一步改善了聚酯料团的电性能,也改善了作业环境(减少了苯乙烯的挥发影

响)。1971年在上海红星板箱厂重新试生产。上海天山塑料厂在上海开关厂的协助下,于1973年8月正式投产,生产聚酯料团。上海开关厂DMC的用量由每月一吨,增至每月2-3吨,一九七四年初为每月五吨,下半年增至每月10-15吨。天山塑料厂到一九七四年上半年生产了近百吨的聚酯料团。经两年左右的实践,料团的外观质量和强度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贮存期较短的缺陷(当时一般仅2-3个月)。后改进固化剂品种和配方、生产工艺,使贮存期可达半年左右。上海曙光化工厂研制的聚酯料团在一九七0年通过了鉴定,并开始批量生产。后来,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自己也建成了聚酯料团的中试线。其生产能力为每年500吨。

但是,聚酯料团的发展,也遇到了和SMC同样的原因(以后将会讨论),此后的发展也非常缓慢,到1986年,全国聚酯料团的产量,据不完全统计,还不到100吨。在此阶段,聚酯料团主要应用于电器领域。如自动空气断路器的外壳、底座;线圈骨架等机械性能要求较高的绝缘零件,以替代酚醛胶木和部分酚醛模塑料。如CJ12B系列的线圈骨架的五个绝缘零件,用上海天山塑料厂生产的L100聚酯料团成型的制品,不仅消除了在运输过程中以往常见的损坏现象,而且还延长了使用寿命。又如CJ12B系列的四个“船型”绝缘件,用聚酯料团取代酚醛模塑料后,改善了作业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一倍多。上述零件均通过了300万次电机寿命试验和三防二十一星期湿热试验。上海电机厂用198聚酯料团压制大电机的换向器,均通过1.2倍的超速试验和电性能试验。在135℃下,它的热态电阻大于100兆欧,而用FX-501酚醛模塑料压制的换向器,在同等条件下的热态电阻仅为1兆欧。上海开关厂还用有色聚酯料团应用于船用开关的塑料外壳及100A,600A限流式自动开关外壳,其质量情况都较好。哈尔滨绝缘材料厂在九十年,用聚酯料团生产MKZ 型母线绝缘框,经试验检测,其动态稳定性、耐潮性、耐压、CIT着火等项试验合格,并取得了型号使用证书。北京二五一厂,在1988年,用聚酯料团生产电站用绝缘子和绝缘套管。其单位重量分别为18和25公斤。1983年为北京开关厂研制成功从日本引进的AH型框架式船用开关用BMC模塑料。其耐燃达UL94v-0,v-1级,氧指数30-32,着火温度达300℃,耐电弧性、耐漏电痕迹、耐热、耐老化、耐腐蚀等性能都达到了该船用开关的材料标准。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二五一厂、上海玻璃钢研究所、五机部五三研究所、常州二五三厂等国内许多单位,都试图开发SMC材料,而且都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1975年,北京二五一厂为攻克SMC生产技术及设备难关,在全厂范围内,组织了“SMC会战”的攻关小组。在1976年4月25日,该厂用自己开发的SMC成套技术,在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台SMC机组上试车并生产出我国首批SMC材料。经过几年的的工作,深化了相关的各种技术研究,开发了十多种产品。1978年北京二五一厂研制的SMC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1年,该厂研究开发的“SMC成套技术”通过部级鉴定,荣获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我国首台SMC机组长12米,高2.5米(全机),宽1.6米。生产车速0.5~3米/分(无级可调)。所生产的SMC片材宽度1米,单重2-6公斤/米2,玻纤含量20-40%。单班年生产能力约1100吨。一直到1987年之前,我国只有北京二五一厂在进行SMC的工业化生产。在此期间,对SMC工艺的各个技术关键环节,进一步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国情,系统地解决了非SMC专用聚酯树脂的化学增稠技术、生产工艺路线及设备改良、SMC专用粗纱制备、SMC生产和成型工艺控制等项技术问题。从而使SMC的品种逐步扩大,产品质量及其稳定性获得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了SMC的推广应用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