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人物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
一、人物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沈从文是他的老师。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二、人物事例
(一)
汪老送字画与人,也不完全随意,是有选择性的。

金先生说有次在北京汪老的家里,有人敲门,金先生就去开门,只见有一人立在门口问汪老在家吗?汪老闻声问是谁并要其进门,那人原来是琉璃厂某画店的老板,想买汪老的字画,汪老说我的画不卖钱,也不以卖字画为生,我的字画都送人了。

你要买字画我可介绍你去找赵朴初、吴冠中他们,对方回答他们的价位太高。

汪老又问为什么要我的字画?画店老板回答说一个客户点名要您的字画。

汪老说我从来不卖字画。

说完就婉转地下了“逐客令”。

(二)
自西南联大毕业后,汪曾祺曾到建设中学任教,并在那里结识了施松卿女士。

这个比汪曾祺大两岁的女孩后来成为他的妻子。

她也是西南联大的高才生,开始在物理系,后转入英语系。

1946年,两人来到上海。

正值内战期间,环境恶劣,因为找不到职业,汪曾祺情绪很坏,沈从文写信骂他:“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在沈从文的鼓励和帮助下,汪曾祺后来辗转来到北平,在历史博物馆谋了个馆员差事。

汪曾祺一生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最大的坎儿莫过于1958年因为指标不够,被“补打”成右派了。

连他自己都解嘲地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

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1958年,他被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劳动,一呆就是四年,在位于高寒地区沽源坝上的“马铃薯研究站”,终日画《中国马铃薯图谱》和《口蘑图谱》。

这样寂寞单调的生活,他却回味无穷,感叹道,“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没有领导,不用开会,就我一个人,自己管自己”,而且,“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

铁凝特别为汪曾祺的这段经历感动,她说,一个对土豆这么有感情的人,他对生活该有怎样的耐心和爱?汪老从容地东张西望地走在自己的路上,抚慰着这个焦躁不安的世界。

可惜,《中国马铃薯图谱》这部奇特著作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

(三)
这天,老太太拉着脸高声喝道:“汪曾祺!”汪老立刻像个做错事的小学生一样,心里直打鼓,双手也不知该往哪里放,还琢磨呢,最近没偷着买酒喝啊,又咋啦?正纳罕间,只听见老太太连珠炮似的向他发难:“你不但在家里公开喝酒,炒菜的时候偷料酒喝,还瞅机会到宴会上去喝个痛快,现在居然敢自己跑到小酒馆去喝!”汪老赶紧辩解,没有的事啊!老太太立刻拿出汪老刚发表的短篇小说《安乐居》,戳到老头儿鼻子尖下面,质问到:“还敢嘴硬,有小说为证!没喝怎么会写得这么好啊!”这下老头儿哑巴了。

汪曾祺一辈子创造美文,制作美食,奉献美。

他不是那种只会吃不会做的半吊子美食家,而是既会吃又会做,喜欢粗菜细做,特别是拌菠菜。

在《自得其乐》一文中,汪老悠然写道:“我曾用家乡拌荠菜法凉拌菠菜。

半大菠菜(太老太嫩都不行),入开水锅焯至断生,捞出,去根切碎,入少盐,挤去汁,与香干(北京无香干,以熏代干)、细丁、虾米、蒜末、姜末一起,在盘中抟成宝塔状,上桌后淋以麻酱油醋,推倒拌匀。

有余姚作家尝后,说是‘很像马兰头’。

这道菜成了我家招待不速之客的应急的保留节目。

”汪老还自我发明了小吃“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

嚼之酥脆,真可声动十里人。


如此有声有色,真是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汪老做菜很简单,跟写小说一样,就一个主菜,四碟小菜。

1996秋天,他请何镇邦吃爆肚,那时,何镇邦住亚运村,给汪老打电话说:“老头儿,我打车过去80元钱,在这边什么吃不到啊,偏要吃你一顿爆肚。

”汪老说:“我这个爆肚可不是随便吃得着的,你看着办吧。

”11年过去了,过去对爆肚没什么好印象的何镇邦,至今还记得那汪氏爆肚的美味,真个是唇齿留香。

三、文学特点
(一)散文写作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二)小说写作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

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

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别看老头儿恬淡,其实有着异常刚性、清醒的一面。

当年,邓友梅、林斤澜被打成右派,平时与邻居打个照面都不敢搭腔,而彼时的汪曾祺正被江青赏识,成为样板戏《沙家浜》剧本改编的主笔。

逢年过节,汪曾祺把林、邓二人接到西郊自己家中,亲自下厨,做几个菜,招待老朋友。

邓友梅就问汪曾祺:“你现在是大红人,和我们俩搅在一起,不怕沾包儿啊?”汪曾祺说:“咳,江青用我,就是用我的文字,我心里呀,跟明镜似的。

”邓友梅后来感激地说,在那个年代唯一接待我们俩的就是汪曾祺。

生逢乱世,怎么可能没有苦难和窘境,实际上,是汪老将一切青云与低谷完全看淡了,举重若轻,而不是真的人生如坦途。

平淡是个很不容易实现的境界,大部分人都是误将平庸当作平淡,即便经历丰富,也是庸庸碌碌了此生。

问题的关键在心态。

汪老这个人,很通感,这样说不知是否合适?但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他敏锐的触角,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可爱地伸来伸去,传递着几多眷恋与多情。

创作的时候,他经常用美食作比喻,比如,他说,“使用语言,譬如揉面”,“抒情就像菜里的味精一样,不能多放”。

而在苦闷生活中,他常常用超然的艺术美来愉悦自我。

他把批判当成是在出演一部荒诞喜剧,他把检查材料当成一篇篇美文来书写。

平淡是汪老的压轴菜,让人从中品出人生的隽永。

c
汪老这辈子最讲究的是意境,他这种追求渗透到生活中的一颦一笑,即便是在逆境中也能寻出美来,自得其乐。

他的文章,读来好像都是些家常话,从来没有什么口号,却句句都是至理名言,我最欣赏这一句——“生活,是很好玩的。


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个很别致的老头儿,是个在一地鸡毛中,也能够做到诗意栖居的大家,是个对人间烟火充满了世俗趣味的出世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