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闻传播史(网络篇)笔记 贵妤
新传考研新闻史背诵笔记
![新传考研新闻史背诵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d93d4e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d.png)
新传考研新闻史背诵笔记(最新版)目录一、新传考研新闻史的重要性二、新闻史的发展脉络三、新闻史的主要内容四、如何高效背诵新闻史正文一、新传考研新闻史的重要性新闻史作为新闻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对于备考新传考研的同学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涵盖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新闻理论和实践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背景和发展趋势。
因此,在新传考研的备考过程中,背诵新闻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新闻史的发展脉络新闻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史始于 17 世纪初,随着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而逐渐发展。
新闻史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17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开始兴起,如英国的《泰晤士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等。
2.20 世纪初至中期的新闻事业繁荣: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新闻机构和传媒集团,如美国的 CNN、中国的新华社等。
3.20 世纪后期至 21 世纪初的新闻传播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媒体开始向新媒体转型,如互联网、移动终端等。
三、新闻史的主要内容新闻史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新闻理论的演变、新闻业务的变革和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等方面。
在背诵新闻史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情况,掌握重要新闻机构的创立和发展历程。
2.新闻理论的演变: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新闻价值观和新闻报道原则等,了解新闻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3.新闻业务的变革:了解新闻采访、新闻报道、新闻编辑等业务的发展变革,以及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兴业务。
4.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关注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印刷技术到现代的数字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全球新闻传播史
![全球新闻传播史](https://img.taocdn.com/s3/m/2667ec074a7302768e99399f.png)
新闻事业的突出标志是媒介组织,从媒介变迁看传播历程:口头手写印刷电子传播,口头传播几乎涵盖整个传播历程。
公元前一世纪:最早的的手抄新闻\书写新闻\新闻信,古罗马时代“每日纪闻”,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最早的民间“报纸”,不同于一般书信,是连接地方和中央的信息纽带。
古典时代的手抄新闻传统断裂一千年之后,罗马人后裔继承,即文艺复兴时起源与威尼斯,流行于欧洲大陆的手抄新闻(《威尼斯公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提及)。
手抄新闻是西方书写传播历史的终结,终结于地中海地区,新闻事业崛起于大西洋地区。
17世纪创世纪——北大西洋地区:一、纸张与印刷●西方长期用莎草纸和羊皮纸。
西方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国约翰古登宝,直接影响现代文明的印刷体系,标志大众传播时代来临●印刷传播在欧洲的扩散影响:文字信息批量复制、线性思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欧洲各国语言方言土与规范化并形成标准的民族语言、新闻事业原始形态开始孕育,出现小册子和新闻书二、新闻事业萌芽●新闻事业的三次浪潮:德国、英国、美国,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全球贸易活跃●新闻事业卓然亮相的第一个标志:17世纪定期报刊的兴起(公开发行——代表者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出现、内容驳杂、定期出版,体现现代文明精神),定期形式现代报刊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也是衡量现代报刊与古代报刊的尺度。
●定期报刊的已出现的背景之一:现代邮政体系建立●荷兰:社会氛围自由,1620“科兰特”,最早的英文报纸,第一份英国报纸,荷兰人印刷送往英国德国:1590最早的周刊《观察周刊》发一条新闻;德国报业之父艾莫尔创办《法兰克福新闻》,刊登多条新闻;《马格德堡新闻》世界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329年)英国:“科兰特”,直接原因即三十年战争。
1621年,英国直接翻译荷兰的科兰特。
1625《英国信使》英国第一份有正式刊名的报纸。
功能类似报纸,但是形式书籍,所以又称作新闻书\小册子,各国早期报纸都是新闻书。
关于新闻历史的摘抄笔记(3篇)
![关于新闻历史的摘抄笔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05d27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08.png)
第1篇一、新闻的起源与发展1. 新闻的起源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人类对信息的需求。
早在古代,人们为了了解战争、灾害、政治变动等消息,便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传递信息。
我国古代的烽火台、驿站等就是最早的新闻传播形式。
2. 新闻的发展(1)古代新闻传播在古代,新闻传播主要依靠烽火、驿站、传教士等途径。
如我国古代的烽火台,每当敌军入侵时,烽火台就会点燃烽火,传递战争信息。
此外,古代的报纸、杂志、书籍等也开始出现,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
(2)近代新闻传播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近代新闻传播得到了快速发展。
报纸、杂志等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英国《每日新闻》于1702年创刊,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此后,各国纷纷创办报纸,新闻传播逐渐走向世界。
(3)现代新闻传播20世纪以来,新闻传播进入了现代阶段。
随着电信、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
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新闻传播的范围、速度、深度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新闻传播的历史阶段1. 古代新闻传播阶段(1)信息传递方式:烽火、驿站、传教士等。
(2)新闻传播特点:地域性、封闭性、速度慢。
2. 近代新闻传播阶段(1)信息传递方式:报纸、杂志、书籍等。
(2)新闻传播特点:世界性、开放性、速度较快。
3. 现代新闻传播阶段(1)信息传递方式:广播、电视、网络等。
(2)新闻传播特点:全球化、互动性、速度极快。
三、我国新闻传播的历史1. 我国古代新闻传播(1)烽火台:古代我国用于传递战争信息的设施。
(2)驿站:古代我国传递文书、信件、消息的机构。
(3)报纸、杂志、书籍:宋代、明代、清代等时期,我国出现了报纸、杂志、书籍等新闻传播媒介。
2. 我国近代新闻传播(1)鸦片战争后,西方新闻传播媒介传入我国。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报纸业开始蓬勃发展。
(3)1912年,《申报》成为我国第一份日报。
3. 我国现代新闻传播(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迅速发展。
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e924ef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3.png)
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5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第⼀篇第⼀章:从⼀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1.5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现代:君⼠坦丁堡⾃1453年陷落之后的历史称为“现代史”,包含了我们所说的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
依据恩格斯的分析,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的原因如下:1)世界地理⼤发现时的欧洲的商业和⼯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严格地说,威尼斯不是现代新闻传播的开端,屙屎欧洲中世纪“新闻信”传播发展的顶点,之后则⽰衰落。
)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的⽂明地区,地理上进⾏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
(15~16世纪,欧洲⼤陆王权削弱诸侯势⼒的⾼涨时期,相对统⼀的国家,提供了商品相对⾃由流通的空间条件。
割据减少的趋势,对于现代报刊来说,⽆论如何市⼀个必要的⽣存条件。
)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艺复兴运动,⾃然形成了各⾃的标准语⾔和⽂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的语⾔⽂字基础。
(报刊的规模化传播,⾄少需要在⼀国或⼀种民族语⾔的使⽤区域内,采⽤通⾏的标准语,⽽相对应的⽂字⼜要以通⾏的标准语作为前提。
)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
5)⽂艺复兴后,问你话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定的读者群。
以上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不可。
1.6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现代报刊的起源与其说是⼀个具体的“点”,不如说是⼀个在全球的历史发展过程。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
2)整个16世纪,西班⽛、葡萄⽛、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中,⽆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
3)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业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的地在世界各地建⽴殖民国,发展⼯商业,传播西⽅⽂化,将报刊⼀直到世界各地。
(18~19世纪,现代报刊编辑世界各个⾓落,完成了起源的全过程。
全球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 李彬版
![全球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 李彬版](https://img.taocdn.com/s3/m/c1871d1b4431b90d6c85c7ad.png)
全球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人类传播历程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电子传播---→印刷传播-----------------→手写传播------------------------------→口头传播-------------------------------------- -----→新闻事业-----------------→一次出现,相互补充,相互叠加口头传播覆盖了整个人类传播史,是人类社会产生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传播方式。
手写阶段以及印刷与电子阶段在时间上都是人类近代发展史中出现的传播方式。
第二章一、定期报刊出现于何时?怎么看待它的出现?出现于17世纪初。
和早期新闻媒介(如新闻信)相比,呈现出三点差异:一个私下传播一个公开发行(代表着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出现);一个内容单一一个信息博杂(体现着现代社会信息骤增的趋势);一个随机传布一个定期出版(凝聚着现代文明的精神特质)。
与信用、精确、效益、效率相关。
二、“科兰特”是什么意思?“新闻书”是什么意思?科兰特:最早的英文报纸。
1620年出版与荷兰阿姆斯特丹,然后运往英国销售。
科兰特一词来自于荷兰语的KRANT,意思是CURRENTS OF NEWS。
并非某一特定报刊的名称,而是通称那种刊载新闻为主的印刷出版物,如现在所说的报纸期刊。
不是英国最早的报纸,但直接促成了英国最早报纸的问世早期的英国报纸除了模仿科兰特的样式之外,连内容都直接翻译自荷兰文的科兰特。
科兰特虽然是报纸,但外观是书本形式,有封面、书脊等,所以又叫新闻书。
各国均曾经历了从新闻书到新闻纸的发展过程。
三、雷诺多特为什么被称为“法国报业之父”?1631年,雷诺多特在巴黎创办了法国第一家报纸——《法国公报》,由此得此名。
《法国公报》自觉以维护王朝利益为己任,还刊登政论文章,这也让它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政论性报纸。
雷诺多特反对编造新闻。
其眼光见识及经营之道无不出类拔萃。
第三章一、什么是“蛇的漫画”1754年5月9日的《宾夕法尼亚公报》刊登了一幅“蛇的漫画”。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5d482509b6648d7c1c7463c.png)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新闻传播学的三大板块分别是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以及新闻传播技能,由此可见,要想全面探索新闻传播,就必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在一种历史的延续性上去架构整个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脉络。
李彬老师的《全球新闻传播史》无疑是当前学科内水平颇高的著作,读完之后,对我们学习新闻史大有裨益。
整本书并不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堆砌,而是将历史关联通过内在逻辑串联在一起,让人在读的时候既通俗易懂又深感新闻传播的有趣。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中外文史根底,坚实的新闻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以及广阔的学术视野,对我们了解专业知识和进行学术研究都颇为受益的。
李彬老师的书很大的一个特点是通俗易懂,这本书也一样,没有用一些艰深晦涩的词以及故作高深的专业姿态,让人难以理解,从而产生距离感。
并且他常常采用诙谐有趣的例证让其理论更生动形象,这就避免了很多历史书枯燥无味的缺憾。
其次是本书内容全面,开始拿着这本厚厚的书时就知道本书涵盖内容的全面,也确实如此,本书虽然是新闻传播学的书,但兼顾文学、历史、哲学、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读完不禁在心中建构了一个全方位的史学观。
本书内容虽多,但由于其通俗有趣,因而读起来倒不是很困难,并且由于其中大量的观点和知识通过历史的主线汇聚,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聚沙成塔的快感,因而读起来是令人愉悦的。
由于这是一本关于新闻史的书,因而其历史观是非常突出的,以历史的主线关联新闻的发展,使得历史的演化同当前新闻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让从公元1500年以来的新闻演化、技术背景,内在逻辑同当前新闻发展的趋势有了深层次的结合,架构出一个全面的全球新闻传播全景,对历史和现实都有一定的参见意义。
不过在读完本书后,也还是有一些觉得不满足的地方。
本书在阐释新闻事业发展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关于西方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没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比较,即使是在提到中国的地方,也仅仅浮光掠影般带过,既没有太多中国对于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又没有建立一种与西方新闻发展的联系,因而缺乏东西方之间的沟通。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配套题库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配套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3dd2941f7c1cfad6185fa726.png)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配套题库内容简介本书是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解。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第二章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第三章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第四章19世纪(上):从政党报刊到商业报刊第五章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第六章19世纪(下):大众社会与大众报刊第七章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第八章20世纪(中):电子媒介之电视篇第九章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精确新闻学[清华大学2014年研]答:精确新闻学又称精确新闻体、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
由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这一新闻报道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美国新闻界,后传遍世界各国新闻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界开始运用这种新闻报道理论和方法报道新闻信息。
2棱镜门事件[清华大学2014年研]答:棱镜门事件是指发生在2013年的美国情报局泄密事件。
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诸多秘密被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b3d9b7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c.png)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传播学理论导引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理论导引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7f078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0.png)
第1篇一、传播学概述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探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与互动。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环境等。
3.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二、传播过程理论1.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模式,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和效果。
这一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2.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施拉姆在拉斯韦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过程模式,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反馈和情境六个要素。
3. 格伯纳的传播流模式格伯纳提出了传播流模式,认为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流、影响流和意见流三种传播方式。
三、传播媒介理论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2. 库尔特·卢因的媒介选择理论卢因提出了媒介选择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媒介。
3. 奥尔波特和霍夫兰的媒介效果理论奥尔波特和霍夫兰认为,媒介效果取决于受众的心理特征、媒介内容、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等因素。
四、传播效果理论1. 传播效果的定义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传者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2. 传播效果的分类根据传播效果的性质,可分为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和态度效果。
3. 传播效果理论(1)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并非直接作用于受众,而是通过意见领袖间接产生。
(2)凯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创新与普及”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和传播者的创新性。
(3)贝克特的“说服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说服信息的强度、受众的易受性、传播者的可信度和说服技巧。
五、传播者与受传者理论1. 传播者的定义传播者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主动发出信息的人或组织。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9d5dc32fad6195f312ba657.png)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口语传播第二章文字传播一、名词解释1、古罗马《每日纪闻》(94、99传名):2、新闻信:3、威尼斯小报:4、富格尔通讯:二、简述1、简述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及其意义。
2、古代新闻传播和近代新闻事业的不同特点。
第三章印刷传播与通讯社一、名词解释1、谷登堡(00新名):2、新闻书:3、资产阶级政党报纸: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时期,主要表现为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控制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报刊信赖政党补贴发行;这一时期报刊政治上倾向性明显,侧重于时政新闻和言论,以上层人士和政界为主要读者对象。
4、上层报纸/高级报纸(01新名):5、廉价报纸(91名):6、黄色新闻(91、00新名):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和性等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报导,是报业追逐利润的结果。
来源:表现手法:大号字煽情标题,版面夸张,滥用照片,捏造新闻,星期日增刊登载滑稽和肤浅文章,标榜同情受压迫者,使报纸的作用从宣传时代进入了鼓动时代。
7、报团(90、95名):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称为报团,表明新闻事业走向垄断,是二十世纪新闻事业最重要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报团是19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
8、传播集团:新闻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9、联合企业 10、“三社四边协定”(93、95、00传名):11、交流新闻社12、国际通讯社 13、国内通讯社14、新闻通讯社: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数据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受众广,影响大。
15、埃菲社(98名)16.特稿辛迪加:辛迪加是指授权承担某项责任或进行特定的商业交易的人们或公司的联合体。
特稿辛迪加一般只采访国内新闻,发稿范围也在国内,一般与一个或几个世界性通讯社签有协议以获得国际新闻。
有的国内通讯社也采访国际新闻,但一般只供给国内媒体,作为本国国际新闻的补充。
中外新闻史复习笔记整理
![中外新闻史复习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687a592dd88d0d233d46a76.png)
名词解释: (1)1. 定本制度: (1)2. 廉价报纸: (2)3. 实务文体(新民体): (2)4. 黄色新闻: (2)5. 普利策: (2)6.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3)解答题 (3)1. 对普利策的评价: (3)2. 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4)3. 简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务文体的产生及特点 (4)论述题 (5)1.比较《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5)2.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5)其他相关内容 (6)1. 西方最早的几大通讯社: (6)2. 廉价报纸 (6)兴起原因: (6)特点: (7)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7)4. 《新青年》: (7)5. 黄色新闻: (8)6. 普利策和《纽约世界报》: (9)7. 本杰明.戴伊和《纽约太阳报》: (9)8. 劳森和《每日电讯报》: (10)9. 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10)10.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1)11. 王韬 (11)名词解释:1.定本制度:邸报: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
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999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06b6cb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a.png)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世界新闻传播史》 读后感
![《世界新闻传播史》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102ddb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8.png)
《世界新闻传播史》读后感篇一《世界新闻传播史》读后感哇塞,读完这本《世界新闻传播史》,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你说这世界新闻传播的发展,那简直就是一部超级大片啊!从古代的口口相传,到后来的报纸、广播、电视,再到如今的网络新媒体,这一路走来,那叫一个波澜壮阔!我以前可能觉得,新闻嘛,不就是告诉我们发生了啥事儿。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新闻传播那可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这么简单,它可能改变世界,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比如说,在某些关键时刻,一篇有力的报道可能引发一场革命,这是不是牛得很?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新闻传播嘛,有啥大不了的。
但我觉得,这可太重要啦!没有新闻传播,我们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在发生啥?怎么能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就像我之前,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解那是相当肤浅,觉得不就是看看新闻,听听广播。
可现在,我明白了它背后的那些复杂的机制和深远的影响。
我觉得吧,这本书让我对世界的认识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追求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道路上,是多么的执着和努力。
这一路的探索和变革,真的太令人惊叹啦!不过,我也在想,未来的新闻传播又会变成啥样呢?会不会有更加神奇的技术和方式出现?这谁也说不准,是吧?但不管怎么变,我相信新闻传播的重要性都不会改变。
总之,读了这本《世界新闻传播史》,我是收获满满,感觉自己都变得有文化多啦!篇二《世界新闻传播史》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世界新闻传播史》,我整个人都有点懵圈,又超级兴奋,心情那叫一个复杂!你能想象吗?过去人们为了传递个消息,那可真是费了老鼻子劲了!跟现在动动手指就能知道天下事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本书里讲的那些故事,有的让我觉得太神奇,有的又让我忍不住吐槽。
比如说,早期的新闻传播受政治影响特别大,可能有些消息都被藏着掖着,不让老百姓知道。
这难道公平吗?我觉得肯定不公平啊!但是呢,又想想,在那种条件下,能有一点点消息传播出来都已经很不容易了。
也许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要求过去,是吧?我读着读着,就好像穿越了时空,看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为了把消息传出去,想尽各种办法。
新闻读书笔记精读(通用5篇)
![新闻读书笔记精读(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ff97d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7.png)
新闻读书笔记精读(通用5篇)新闻读书笔记精读篇1新闻读书笔记:精读《新闻写作教程》今天,我想分享一份精读的新闻读书笔记,这份笔记涉及了一本名为《新闻写作教程》的书籍。
在这份笔记中,我将介绍这本书的基本信息、作者、主要内容、主题分析、个人观点以及参考资源。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这本书的基本信息。
《新闻写作教程》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XX年出版的一本系统全面的新闻写作教程。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家约翰·P.塞利格曼教授。
塞利格曼教授在新闻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曾担任过《芝加哥论坛报》的执行编辑,并获得过普利策奖。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技巧和方法。
作者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新闻写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新闻报道的选题、采访、写作和编辑等。
作者在书中结合实例,阐述了新闻写作的各种技巧和策略,包括如何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如何呈现事实、如何运用语言等。
在这份读书笔记中,我将分析这本书的主题。
《新闻写作教程》的主题在于教授读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新闻写作。
作者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阐述了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技巧和方法。
这不仅是一本针对新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是一本对所有希望提高写作能力的人都有帮助的读物。
在我看来,《新闻写作教程》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
作者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讲故事”的观点,认为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更具有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参考资源。
除了书籍本身之外,我还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资源。
例如,《新闻写作教程》的在线版本可以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官方网站上找到,读者可以在那里找到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案例。
此外,塞利格曼教授的其他著作,如《新闻教育:一个学者的视角》和《新闻:功能与社会影响》也值得一读。
新闻读书笔记精读篇2新闻读书笔记精读:了解新闻背景和深入分析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一章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圣才出品】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一章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8f18fcbcaaedd3382c4d325.png)
第一篇第一章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类无语言时代的信息传播1.触觉和嗅觉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凭借触觉和嗅觉来寻求和接受信息的方式,是最为原始的,也是无法超越的。
2.视觉符号触觉和嗅觉人类无语言时代的信息传播 视觉符号听觉符号 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传播的文字媒介 世界地理大发现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欧洲地理连成一片文明地区 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通行标准语的形成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 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 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文化转向世俗社会电子媒介的几何级数发展 世界新闻流通的不平衡和内容趋向大众化互联网 网络传播——信息社会的到来 信息社会Web3.0时代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手势、面部表情、实际的动作,或利用物体,或描绘简单图形,向别人传递信息。
对接受者来说,这些均为原始的视觉符号。
3.听觉符号通过发出原发性声音、模拟性声音,或通过简单的敲击发出声音,向其他人传递信息。
如果这类声音被接受和理解,即为原始性的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1.语言现在和未来的任何高级传播媒介,都必须以语言为媒介,词语是传播的基本单元。
语言不单纯是一种传播媒介,语言同时也是人的思维本身。
语言是文化的边界,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信息传播,但同时也局限了信息的传播。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这需要了解世界语言的谱系。
“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
即语言→语支→语族→语系。
2.世界六大语系(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这一语系的起源地在现在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两北部。
印度欧洲的族群有共同的语言特点,故称“印欧语系”。
15世纪末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国家将市场经济向全球拓展,以及后来的美国、俄国,先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保护国、托管地,这些国家的语言也传播到世界各地。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716424f964bcf84b9d57bb6.png)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万维网的功能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破了平面文字的限制,可展现图形、动画、声音、影响等,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信息网络;二是采用了超文本链接技术,这是一种有关采集、储存、管理、浏览离散信息,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的技术,任何超文本系统都是由存放信息的节点和表示信息之间的链接组成的。
2、这一阶段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3、1992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网络版报纸,从此各类传统媒体先后向互联网进军。
四个发展阶段:1992—1996;1996—1997;1997—2003;2003—至今。
第二节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第一阶段: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从网络管理模式上看,可称为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
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内地的第一个BBS站。
2、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网络传播呈现出与其他国家类似的特点,即网络用户急剧增多,网络媒体功能充分展现及电子商务的渐进发展。
搜狐是中国第一个分类搜索引擎网站。
3、第三阶段: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限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面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面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面上趋向使用统一的TCP/IP协议,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目的是想网络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服务。
第二章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第一节Web2.0的传播理念1、网络界一般将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而将以聚合内容技术(Rss)和标签技术(Tag)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75a42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f.png)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笔记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7e81c7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0.png)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笔记外国新闻事业史的重点笔记如下:1. 19世纪早期到中期:新闻机构的兴起和发展。
19世纪早期的新闻机构主要是报纸,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报纸的发行量逐渐增加,新闻事业也迅速发展。
2. 20世纪初的战争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时期。
新闻机构派遣记者前线,报道战争进展和战斗情况,战争报道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3. 电视媒体的崛起:20世纪中期,电视的普及和发展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直观。
电视新闻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迅速获得大众的青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4. 社交媒体的兴起: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逐渐崛起,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由发布和分享新闻信息。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新闻报道更加丰富多样,也对传统的新闻机构带来了冲击。
5. 新闻的商业化和媒体集中化:在现代社会,新闻机构面临商业压力,需要依赖广告和订阅收入来维持运营。
由于资金和资源的限制,新闻机构发展趋向媒体集中化,导致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客观性受到影响。
6. 媒体的角色和责任:新闻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传递信息、监督政府和提供舆论空间等。
同时,新闻媒体也有责任保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报道新闻,以确保公众的权益和言论自由。
7. 公民新闻和网络新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民新闻和网络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公民新闻指的是由普通公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的新闻信息,网络新闻包括在线新闻网站和博客等。
这些新的媒体形式对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公众参与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外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报纸时代、电视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变革,不断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同时,新闻媒体也面临商业化和媒体集中化等挑战,需要找到平衡点,以维护公众利益并保持媒体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三章 亚洲(西亚除外)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三章 亚洲(西亚除外)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fb1e66ef111f18583d05a67.png)
第四篇第十三章 亚洲(西亚除外)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1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东南亚1.东南亚早期的印刷新闻业(1)在西方人16世纪初到来之前,东南亚存在着许多历史悠久的较小的文明国家。
公元七世纪,苏门答腊岛上有室利佛逝王朝,留下了6块石刻碑文,有些可以视为印尼古代的新闻传播。
(2)荷兰人1602年将荷属东印度公司设在印度尼西亚,1615年,他们在爪哇岛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出版官方“公报”性质的荷兰文《新闻纪要》(Memorie des Nouvelles )。
是为亚洲最早的现代新闻刊物。
(3)西班牙人早在16世纪末就将印刷机带到了菲律宾。
东南亚 各国新闻政策差异较大 南亚 新闻传播业总体水平落后 东亚概况 东亚 总体较为发达的新闻传播业 两种不同的新闻体制 中亚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亚洲(西亚除外)新闻(4)18世纪,印尼出现面向社会的报纸《巴达维亚新闻》;到19世纪初,菲律宾出现定期新闻刊物,而葡萄牙人1807年在中国领土澳门创办了第一家葡文报纸《消息报》。
后来澳门又出现一家葡文报纸《蜜蜂华报》,是葡人内部党派斗争的产物,与社会性的新闻传播关系不大。
(5)马来半岛的第一家报纸(英文)出现于1805年,最早的现代中文期刊也是在同一时期(1815)由英国传教士在这里创办。
泰国最早的报纸(英文)由一位美国传教医生创办于1844年。
越南最早的报纸(法文)是法国人于1861年创办的。
2.广播电视业这个地区的广播出现很早,大多是在20世纪20年代,但发展很慢,电视则出现于60年代以后。
这个地区的国家都是“东盟”成员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居世界前位,但也不够平衡,其中柬埔寨由于连年战争、老挝由于所处的内陆封闭环境,不仅经济发展较弱,新闻传播业也很弱。
越南正处于经济改革的运动中,新闻传播业发展相对好些。
其他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则处于高涨时期。
3.二战中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南亚各国大多被日本侵占,日本迅速在占领地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的新闻传播业,其中泰国成为法西斯轴心国成员。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读书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be3bb6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d.png)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读书笔记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读后感《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读后感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较晚,差距也是很明显的。
在我们专业课程中并没有开设《外国新闻传播史》这本书。
最近看了这本人们大学出版的《外国新闻传播史》,获益匪浅。
这本外国新闻史先概括的讲解了新闻的发展历程,然后分别讲述了欧洲、北美、亚洲、非洲、大洋洲、拉美州的新闻事业。
各大洲中,欧洲和北美的新闻事业相对发达,对其它国家的新闻事业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各国的新闻事业既有差别也有公共点,就发达国家来说,他们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从中得以成长。
各国的政党报纸也是有很大的相似点,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此书按照不同国家在写各自的新闻事业,有利于读者清晰的了解新闻传播在各国的发展规律,在规律中发现不同点。
这对于了解整个新闻历史有着很好的作用。
新闻学已经走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虽然说没有哲学、经济学、文学等古老学科那样悠久,但是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世人学习和研究。
了解历史,是为了认清现实,更好的为现实服务。
了解新闻的历史,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对于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那就有更有学习的必要了。
本书从新闻的出现,讲到如今的新闻事业,语言朴实,易懂,结构合理,逻辑清晰,是一本很好的专业课程。
我从中也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对自己也算是一种充实。
求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的笔记恩其实可以自己整理,印象深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可以把每个国家的特点报刊报人事件广播电视集团等分类整理1500字《中国近代史纲要》学后感说实话,我是很喜欢历史的。
“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从而对我们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定。
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
但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高中学过两遍,高中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李彬第九章、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本章目录:第一节星火燎原话网络一、科学实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二、普及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节第四媒体与网络新闻一、传统媒体抢滩互联网二、“网络原生媒体”三、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四、“跨媒体”第三节电子媒介:社会·历史·文化一、麦克卢汉其媒介观二、尼尔·波兹曼及其媒介观三、鲍德里亚企及媒介观本章笔记:一、科学实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诞生在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称是“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机”——ENIAC。
2.1981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推出自己的微电脑,即现在常说的所谓的PC机——个人电脑。
3.中央控制网络:“智者”是第一套实现人机交互作用的电脑网络系统,也成为进行远距离访问的电脑网络的鼻祖。
到60年代,类似“智者”的电脑网络不断出现,并应用于军队、民航和银行等系统。
称为“中央控制网络”。
4.分布式网络5.阿帕网之父——拉里·罗伯茨6.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二、普及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1.“军移民”2.“伊妹儿”效应(考点2013年简答题:“伊妹儿(E-mail)效应”)(1)1972年,雷·汤林森发明了电子邮件的发送和阅读程序。
(2)历史上第一封电子邮件,就在他的两台电脑之间进行了传递。
第二封电子邮件,是发给网络的其他用户,通报大家可以用他编写的程序互相联络。
(3)在这封电子邮件中,他告诉人们,除了写明收信人的网络用户名之外,还需加上收信人所用电脑的名称,中间用一个“@”符号隔开,这种命名方式沿用至今。
(4)如今互联网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E-mail”,几乎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电子信箱。
(5)曼纽尔·卡斯特在“信息时代三部曲”的第一卷《网络社会的崛起》里写道:“真正点燃火种是网络使用者之间的电子邮件功能,这个功能是BBN公司的雷·汤林森发明的,它也是目前全世界电脑沟通功能中最受欢迎的用途。
”(6)特点:①传送便捷。
不管相隔多远,一封E-mail转瞬即可送达,而且不像电话那样需要对方在线,而只需静候主人随时查阅;②费用低廉。
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也不管内容多么庞大,E-mail的“邮资”都几乎为零;③使用方便。
查阅信件可以选择时间排序、姓名排序、主题排序等等;若把信件给其他人看,只需转发一下;若给许多人看,则用“群发功能”;④轻松随意。
以往写信都得正襟危坐,而且还有但一定的格式,而E-mail出现后,通信内容往往比较简明扼要,很多都仅仅只是只言片语,于是写信就不那么郑重其事了。
(7)意义:电子邮件的广泛应用,展示了网络时代人际交流的前景,并激发了人际交流的欲望。
不过,用E-mail进行交流仍旧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人们希望最大限度地缩短这个时间差,将自己的手脚眼口等器官通过网络进行最大限度的延伸,实时地去感知、去了解、去把握远方的人与事。
顺应这样的要求,互联网又开发了一系列实时传播的功能。
3.网上实时交流(1)包括:网上聊天、即使传呼等。
(2)网上聊天主要通过万维网上的各种聊天室进行,用户可在各种聊天室里,同其他任何用户进行对话。
(3)即时传呼:是互联网上颇受欢迎的一个信息发送业务,可以让用户跟踪同时在网上逗留的亲朋好友。
无论对放在网上的哪个角落,只要输入对方的代码,就可以找到他们,与他们共同浏览网页,与他们即时对话。
现在比较流行的即时呼叫软件有ICQ、QQ等,另外一些大型的网络公司也有自己的即时呼叫软件,如微软的MSN。
4.WWW:1989年,伯纳斯—李提出有关万维网的构想,即通过一种超文本的方式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同时将互联网上各种主机的信息有机联系起来。
(1)超文本:①信息形式不再限于简单的字符或数值型数据,而是包含多媒体信息;②实现网络信息的相互链接。
(2)万维网不是“网”,而是互联网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最大贡献在于使互联网真正具有交互功能。
(3)万维网的优点:①多媒体方式:提供多媒体信息,即在字符信息之外,还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②超链接:超链接功能可将不同地点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可从一个文件迅速转到另一文件,而无需用户了解具体的过程;③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人性化界面加速了互联网的普及,使普通用户无须输入专业的复杂命令,就可在图形化的界面上浏览各种信息。
1994年出现用户爆炸性增长,万维网的信息也进入“信息爆炸”时期。
{ (4)WWW系统构成:①Web服务器:用于发布多媒体信息,这些信息按网页来组织,而网页则用HTML语言编写;②浏览器:是WWW客户端的软件,主要作用是用于连接服务器,解释并执行由HTML编写的文档,将执行结果显示在用户的屏幕上;③HTTP:是WWW中的通信协议,能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以满足Web服务器与客户之间的多媒体通信需要。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补充}5.搜索引擎(详见《网络传播概论》P7第一章第四点第3条)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1.纸质媒体(1)最早的报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信使报》。
1987年,将其内容搬上互联网,成为网络报纸的先声。
(2)报纸上网的原因:①上网可以扩大传播范围;②经济效益是报纸上网的主要考虑因素;③报纸上可吸引网络广告的投放;④报纸上网可以节约成本,包括纸张、印刷、投递等费用。
(3)美国报纸上网的过程:翻版——变化——综合。
①翻版阶段:将“纸质母板”直接搬上网络,变为母报的“网络版”。
代表是《纽约时报》。
②变化阶段:以独立的报纸网站为基础:一种模式是网上报纸的内容与母报基本相同,代表是《华尔街日报》;另一种模式是网上报纸的内容远远超出母报,形成一个独立的信息平台,代表是《波士顿环球报》。
③综合阶段:一种模式是众多报纸联合经营一家新闻网站,但各报内容相对独立,以新世纪网络为代表;另一种模式是报纸同其他网络服务商联合经营专业性信息网站,以各报或独立联合而组建的分类广告与专项服务网站为代表,目的在于同网络服务尚争夺分类广告。
2.电子媒体(1)网上电台:①直播:即网上播出的节目与电台同步,当重大事件或重要活动发生时,一般电台多采用这种所谓“在线广播”的形式;②点播:这类节目都是曾经在电台播出的,受众可以根据兴趣随时上网点击收听。
(2)广播媒体上网的优点:①网上广播的覆盖面更广,特别是面向海外听众的国际广播,它们以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境外的“落地”问题,而上网后这这个老大难便迎刃而解;②听众的主动性更大,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自己爱听的节目,而不必遵循传统广播的线性播出顺序,这也正应了“数字化生存”概念的提出者尼葛洛庞帝的预言——“黄金时间等于任何时间”。
(3)20世纪90年代,高清晰电视、数字电视等盛极一时,为电视媒体的网络化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数字电视是网络化和电视数字化后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具有许多优势。
①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②提高电视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质量;③可以同时提供数据广播;④逐步改变传统的收视习惯,人们由被动收看到准视频点播,下一步实现真正的的视频点播。
(4)2001年,全球首位虚拟的新闻主播“阿娜诺娃”亮相英国网站,开始播报新闻。
用三维动画制成,集中了多为歌星的容貌特征,总是以“愉悦、沉稳、理性”的态度播报新闻,而不会显得“虚夸、无情、自大”。
3.传统媒体抢占互联网的原因:(1)力图将自身的长颈——公信力、采编能力等,同网络的优势——快捷性、交互性、全球性、丰富性等结合起来。
(2)网络作为开放平台的作用,大于作为“第四媒体”——“网络原生媒体”的角色。
四、“网络原生媒体”(考点2013年名词解释)1.定义:指完全脱离“母体媒体”而生于网络、长于网络的媒体,这种媒体越来越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2.概览:1999年,第一份网络原声报《明日报》文史,由太晚PChome集团与《新新闻周报》共同创办。
(1)特点:新闻不仅更快、更多,而且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订户发送。
(2)与传统报纸网络版的区别:拥有专职的采编队伍,可以按照网络的特性,提供更具专业水准的新闻。
(3)网络广播也是网络原生媒体的一种形式,人们可以自己充当电台的播音员或主持人,播出喜欢的音乐,加入自己的评点,世界各地的人们只要连上相应的地址就可以尽情收听。
3.博客:麦特·德拉吉,以及以《德拉吉报道》为代表的博客网站——“博客日志”。
(详见《网络传播概论》P10第一章第五点第(三)条第2条)4.《德拉吉报道》:1995年创刊。
五、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1.新闻采编:指通过在线服务进行新闻采集,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1)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其中蕴藏的海量信息,使网络成为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搜索背景资料、进行在线采访、网上联系受众的便利工具。
(2)记者采访前须作一些准备工作,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与经历,参阅采访话题的相关知识等。
互联网提供了一种新的、非常便捷的工具。
诸如新闻组、电子小组、电脑资料库、搜索引擎等。
①新闻组:既可以帮助记者获得所需的知识和资料,还可以提供更多的采访线索。
②电子小组:是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网络,他们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
与新闻组相比,电子小组的讨论更加专业,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强。
记者通过电子小组,可从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那里获得专门的帮助。
③电脑资料库:包括政府资料库、社会组织资料库、出版物的电子数据库等,也日益成为记者的得力助手。
(3)记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完成采访任务。
如发电子邮件,或在新闻组、在线聊天室、网上论坛中征询受众的看法和意见。
(4)有些记者过分依赖互联网,而忽略实地的感受与见闻,结果一些网络报道越来越显得贫血、苍白、了无生气。
(5)时效性、大容量、交互性、多媒体。
2.网络管理:《多媒体法》,世界上第一部规范因特网的法律。
3.新闻教育:涉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具体技能,关乎新闻观与传播观的内在调整。
4.“跨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总体保持一种默契的互补关系。
这种互补关系包括三方面:服务对象上“远”与“近”的互补;服务手段上“推”与“拉”互补;传播形式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补。
①“远”与“近”互补:传统媒体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受众对象相对稳定,而且多存在于较“近”的区域;而理论上可以遍及地球每个角落的网络,则照顾到“远”距离的受众。
②“推”与“拉”互补:传统媒体多吧经过自己选择、加工、处理的信息推到受众面前,受众在收到的信息中进行有限的选择;而在网络媒体中,受众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搜寻信息,将其“拉”到自己面前。
③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补:“点对面”的传播与“点对点”的传播互相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