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歌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第四节歌德
一生平与创作
歌德(Goethe,1749-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作家、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了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置,也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曾在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但他对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更感兴趣。在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学习写诗写剧本。1768年因病辍学。
1770年,他到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习。在这里,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赫尔德和一批文学青年,开始阅读荷马,学习莎士比亚和民间文学,摆脱了宫廷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出了《五月之歌》、《野玫瑰》等真挚优美、民歌色彩浓郁的诗歌,被称为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创始者。
1771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到故乡当了律师,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文学创作上。1772年到1775年是他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写出了一批符合狂飙突进精神的作品。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1773取材于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历史,写葛兹的起义,表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渴望国家统一、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作品借鉴莎剧,不遵守三一律,是德国“狂运动”第一部引起轰动的戏剧作品,使歌德获得全国声誉。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这也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影响的文学作品。它取材于歌德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描写维特和绿蒂的爱情悲剧。维是18世纪德国进步知识青年的形象。他出身市民家庭,才华出众、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细腻。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和平等,痛恨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他热爱大自然和天真的儿童,厌恶冷酷的现实,对爱情充满真挚热烈的向往。他的烦恼,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理想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维特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又无力改变这一切,于是他试图在爱情的小天地中寻求慰藉。在他眼里,绿蒂是个善良温顺的女孩,充满自然人性的光辉。但她已经订婚,难以违抗父母之命,而维也生性软弱,不敢向心上人袒露衷肠。在现实的冷酷和爱情的无望中,痛苦的维特选择了自杀。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意义。主人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一代成长中的痛苦和烦恼。他们追求自由和平等,要求摆脱封建桎梏,但由于自身的软弱狭隘、缺乏坚强意志,找不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无力改变现实,因而痛苦绝望。小说一出版,立刻引起强烈共鸣和反响,很快被翻译成欧洲各国文字,风靡整个欧洲,掀起一股“维特热”。
在艺术上,《少》别具一格。它是以维特与友人及绿蒂的通信以及他自己的日记片段的方式连缀而成。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自然地融为一体,直抒胸臆,利于表现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加强了作品的情感色彩。/作品还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情景相生,使作品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1775年,歌德来到魏玛公国,开始长达十年的为官生涯。他热心政务,试图实现抱负。1786年,他再也不能忍受令人窒息的官场,逃离魏玛,来到心仪已久的意大利。
意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淳朴的民间生活又激起他文学创作的热情。他接受了美术史家温克尔曼的观点,认为古代艺术体现出一种现代罕见的“静穆的伟大”。回到魏玛后,他不再参与政治,放弃了狂时期的幻想,转而追求古典理想,进入了又一个创作丰收期。
古典时期的歌德放弃了“狂飙”式的激情,转而表现宁静、和谐的人道主义理想。作品塑造理想人物,宣扬自我克制和道德美,遵守三一律,语言纯净,展现了新的风格。《托夸多·塔索》(1789)以16世纪意大利诗人塔索的身世为题材,描写他如何从一个充满激情的反抗者演变为自我克制、事事知足的庸人的过程,是带有明显自白性质的作品。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世界。起初,歌德欢迎革命,为之欢呼,但后来对革命暴力表示不满。1794年,与席勒结交,开始了两位作家密切合作的十年。他们在魏玛主办剧院,主编文艺刊物,合作创作作品。在这一时期,他们各自创作出了一些重要作品。对德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浮士德》第一部(1806)都是此期的重要作品。
晚年,歌德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又进入创作丰收期。他关心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和新发现,研究东方文化,有诗集《西东合集》。还模仿中国诗歌的风格写了十四首抒情诗,题名“中德四季晨昏吟咏”。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快要来临。”的著名论断。
小说《亲和力》、自传《诗与真》都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最重要的当然是完成了诗剧《浮》。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是欧洲18世纪新型“成长小说”或“教育小说”的代表作。它包括“学习时代”和此期完成的“漫游时代”两部。是一部描写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的教育小说。主人公是富商之子,不满周围平庸狭隘的市民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工作,实现远大的抱负。他离开家到处漫游。他渴望个性的协调发展,但在他个性形成过程中,我们看到他与周围现实环境的矛盾。歌德并不想改变现有的秩序,只是想通过开明贵族的手来改革现实。主人公是德国进步青年的代表,他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德国进步人士对社会理想的探索过程。
1832年,逝世。
歌德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一生充满矛盾。一方面,他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他的天才创作植根于那个时代。他积极关心现实,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和探求,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他生活的时代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大事。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整个拿破仑时代等,他都是亲历者。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后人难以企及的深刻的时代精神。他的作品总结了一个时代,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作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又无法摆脱这个阶级特有的鄙俗气和妥协性。恩曾精辟地分析了他的矛盾:见书P165。
二《浮士德》
诗剧《浮》是歌德以毕生心血来创作的一部杰作,是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齐名的巨著。
浮的故事来源于德国中世纪的民间传说:浮与魔鬼打赌的故事。讲浮与魔鬼订约,漫游世界,满足各种欲望,最后死在魔鬼之手。文艺复兴时期,马洛就写过《浮博士的悲剧》。以后几百年,不断有各种浮故事被演绎。歌德于1770年(21岁)开始写这部剧,断断续续写到1831年(82岁)才完成。经过了60余年。这60余年正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歌开始写时,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变动中。悲剧主人公浮从他那封闭、孤独的狭小书斋开始,在不断的探索和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贯穿其中的是当时欧洲的时代精神——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
宗白华:“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众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歌与其替身浮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
可以说,这是歌德的总结性的作品。
《浮》除了序曲外,共分两部。全剧没有统一连贯的情节,以主人公的思想发展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