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系
经济管理学院10级会计八班郝乐平
摘要:会计工作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了会计的产生发展,会计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环境与会计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会计的发展,而且会计对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反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周围经济环境及其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只有逐渐形成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新的观念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要协调好会计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分析与研究新的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工作, 促进我国会计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环境会计工作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它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严重,它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降低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任何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也同其存在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还没有对环境资源进行有效的反映。因此,在充分考虑资源型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现行的相关会计核算体系中应该设置具体的核算科目,来反映
会计总是与经济紧密相连的,经济不能离开会计,会计也不能离开经济,经济与会计之间是同步发展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会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会计在同时也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它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上发展的。这就使得社会经济的变革必将引起会计行业的发展
一、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变化史
我国的会计发展经历了原始记录计量、单式簿记和复式簿记三个主要的阶段。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始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早在西周时代,我国就进入了单式簿记阶段,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工作组织系统和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那时,中国就有了“会计”的称谓,会计在当时的涵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核算,通过日积月累的岁会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东汉及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四柱清册”为核心的记账算账会计方法。进入12世纪后,南宋的“审计院”设置,以及明朝的“都察院制度”、财物出纳印信勘合制度、黄册制度等,都闪烁着中式会计的历史光辉。公元10世纪至15世纪中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经济萌芽在沿海地区的出现,不仅以“四柱结算法”为核心的中式会计的方法体系建立完善,而且账房组织制度已经形成。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法”和“天地合账法”等记账方法。从15世纪中叶起,中国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自此,中国的会计开始沦落。20世纪初,西方现代复式簿记传入我国,主要在海关、邮政、银行、铁路及大的工商业中使用。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会计在吸收西方会计精华的同时,不断改革创新,兼收并蓄,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 、1949-1979年,曲折中向前发展
建国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新中国经济体制的产生阶段,它要求会计改革为经济恢复服务。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会计成为该体制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按照其要求构
建会计工作的基本模式。1950年7月1日起试行的《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结构统一会计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统一的会计制度。它的发布实施有效地规范了各类企业的会计行为,结束了会计核算方面混乱的局面。之后中央相关部门先后发布的《国营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和《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财务会计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雏型。
1952年底,针对当时国民经济结构的新变化,中共中央适时地提出“一体两翼”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而占相当大数量的由私营企业改造为公私合营的企业,由于受到机器简陋、工序不全和产品经营范围狭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会计核算的基础一般都比较差,若是按照财政部已经发布的会计制度组织核算,在业务上就难以达到规范要求。于是,以不同生产规模为标志的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就开始出台。“一五”时期所颁发的一系列标准会计制度和部分简易会计制度,如《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私营企业会计制度》,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结构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
1958年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冒进”和“大跃进”思想占踞上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经济理念开始冲击经济管理领域,财政部提出了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简化通俗会计制度的改革原则和三条基本方针,涌现出“无账会计”、“以单代账会计”等违背会计基本规律的现象,导致了企业会计职能部门形同虚设、会计反映和监督职能被大大地削弱、企业资金大量流失等严重后果。针对“大跃进”和“冒进”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效应,党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工业七十条”和“商业四十条”等经济运行基本法规出台的基础上,财政部与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程(草案)》等四个核心会计制度,标志着受到冲击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得到部分恢复和重新规范。随后,在“四清”“五反”运动荡涤之下,再次构建了分行业、分规模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框架。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给全国人民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了深重灾难,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也几近瘫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拨乱反正,使国民经济逐步摆脱了瘫痪和半瘫痪状态而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也开始步入全面恢复的新时期。
2 、1979-1992年,局部借鉴国际惯例
十二大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建设上应当全面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立即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随着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中外合资企业大量涌现。然而,我国企业当时实行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特别是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使得中外合资企业外方人员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面往往面临较大的困难,过于详细的成本报表也使得保守商业秘密成为困难,以致外方人员沿用本国会计惯例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财政部在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
首先,是拓展会计制度体系的内容。国务院为了促使企业加强和改善成本管理、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于1984年3月颁发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以此为基础,财政部于1986年12月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规范企业成本核算;此外,为了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革,国务院还于1985年4月颁发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上述会计制度的发布与实施,使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开创了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其次,是加快涉外会计制度建设工作。外资企业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突破,由于它的经营模式与国营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其会计核算要求也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会计核算要求不同。为此,必须根据其特殊的经营方法和方式,结合其经营特点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