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

初中历史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广阔土地上共同发展。
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共存在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首先,中央王朝积极采取统一的政策,如秦朝的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统一的法律制度等,使得不同地区的民族之间更加亲近。
其次,汉朝时期的“华夏”意识进一步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推动了文化的融合。
最为明显的是,佛教的传入使得汉民族与印度等外来文化发生了深入的交流和影响。
二、中世纪的分裂与融合中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非常突出。
在北方,游牧民族如鲜卑、匈奴等经常进行入侵和掠夺,给汉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然而,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逐渐融入中国社会,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趋于平息。
蒙古的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虽然带来了暂时的压迫,但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三、近代时期的民族矛盾与民族团结进入近代时期,中国面临了民族危机和国家分裂的严重局面。
列强的入侵和割据政权的出现使得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各民族共同面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统治格局。
这一时期,各个民族之间逐渐意识到共同利益的重要性,民族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觉醒和强化。
四、当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建设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多民族国家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平等和团结,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分裂行为。
成立了民族自治区,为少数民族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
通过全面地发展经济、教育和文化事业,不同民族的交流和共同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关系的演化

民族关系的演化民族关系是指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种种表现形式和特征。
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民族关系也在不断演化。
1. 历史背景下的民族关系在中国古代,由于历史原因,汉族成为了主体民族,而其他少数民族则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如唐朝时期的“吐蕃贡献”,就是吐蕃王朝向唐朝进贡,并获赠草原和牲畜。
这种关系表明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一种以“众寡不敌”的力量对比为主体的权利关系。
随着历史的发展,少数民族逐渐走向振兴和繁荣。
南宋时期,翻译家撰写了《葡萄牙航海志》和《马可波罗游记》,对国内外的交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成果。
此外,元代时期蒙古、突厥、回鹘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对民族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20世纪初,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民族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多种民族政策,如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教育、文化和人口等方面的发展,保留和推广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建立与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制度等等,使少数民族走向了逐步均等的道路。
例如,在云南省文山州,政府为了推广彝族民间音乐,特地成立了彝族交响乐团,并成功举办了多场音乐会。
此外,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自然资源、能源等领域的紧张竞争也带来了新的民族关系问题。
北京奥运会期间,火炬传递引发的藏独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这些事件很容易引发民族矛盾和对抗,但是也同样促发了更加深入的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
3. 未来的民族关系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
随着国家实力的持续增强和各民族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化。
因此,如何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建立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总之,民族关系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体现。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知识点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知识点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倡导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维护好我国各民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体现在历史学科中,也是需要我们
特殊记忆的。
在2016年的高考中,小编认为一定会有相关题型出现,这部分题型的难度相对来说不是很大,所以同学们不可忽视这部分的知识内容,一
定要准确记忆,下边就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相关知识点,供同
学们来参考。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2、不同民
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1、和平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互市场所一
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
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
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
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
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
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
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
请从民族史的角度,论述汉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回复

请从民族史的角度,论述汉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回复汉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汉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可以从民族史的角度来探讨,涉及到古代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原文化的传播、不同民族的融合等多个方面。
汉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的形成。
据传说,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和炎帝。
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远古统治者,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祖先。
炎帝是汉族民间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这两位传说中的祖先为中原地区的各个部落提供了共同的起源和血脉联系。
在中原地区,当时存在着多个部落和族群,其中包括有黄族、蓝族、翟族等。
这些部落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和融合,形成了古代华夏民族的雏形。
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部落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共同的语言、文化和社会制度。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黄帝族和炎帝族的融合,这使得中原地区的部落共同认同了共同的起源和身份。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中原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在古代,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自商代以来,中原地区就是华夏族的政治势力中心,各个朝代的王朝都在中原地区建立。
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不仅掌握了政治权力,还掌握了文化和教育的主导权。
这使得中原地区的文化在整个中国的广大地区传播开来。
中原文化的传播对于汉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原地区的文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体系吸引了周边地区的部落和族群。
这些部落和族群逐渐接受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进行融合和交流。
这种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互动,促进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和形成。
汉族的形成还与中原地区周边的其他民族的融合有关。
在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存在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和交流,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
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往,使得汉族的文化更为多元和开放。
这种融合和交流促进了汉族的形成,并使得汉族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说课稿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说课稿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和对外交往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古代的中国主要由汉族以及少数民族组成,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而少数民族则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关系。
汉族在历史上统一了多个民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同时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民俗,使得中华文化变得丰富多样。
而少数民族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到了汉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得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是丰富多样的。
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外交活动的国家之一,早在西周时期就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往来。
古代中国主要通过使节、贸易和婚姻等方式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
使节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方式,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使节,如郑和下西洋等。
通过使节的外交活动,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不仅仅局限于周边国家,还与远方的文明古国有过交流。
中国古代与中亚、印度、西亚等地区的国家进行了交往,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了经济交流,丰富了国内的物质文化。
同时,中国古代也接纳了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文化影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中央政权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统一作用。
中央政权通过实行统一的政策和制度,维护了各个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同时,中央政权也通过对外战争和外交手段,维护了国家的疆土安全和利益。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是多元化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关系。
中国古代通过使节、贸易和婚姻等方式与周边国家和远方国家进行了交流,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中央政权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统一作用。
这一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其处理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其处理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段时间对于民族关系的处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面临着外部的压力,同时还存在着内部的民族矛盾,这些矛盾在这段时间里得到了相应的处理。
在文章中,将会探讨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其处理,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启迪。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民族进入中国。
同时,随着清政府的建立,满族成为了统治阶层,这使得满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关系也变得尤为重要。
除了满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纷纷进入中国,这些民族之间的关系在明清时期相对较为复杂。
在这一时期,汉族在中国的地位逐渐变得更加稳固,而其他的少数民族则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较松散的联盟。
这个联盟在当时被称为“边疆三藩”,主要包括了明末的马吉瑞叛乱、清初的吴三桂叛乱以及朱批事件。
这些事件给了中国政府一个非常大的警示,使得清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变得更加重视。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法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明清时期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其中比较突出的包括“藩镇割据”和“利诱安抚”。
“藩镇割据”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方法。
明清时期的清政府,在建立中央政府的同时,也利用了各地的地方势力,通过建立“藩镇”,将地方势力集中到这些地区,以此增强对民族地区的控制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还通过汉疆和亲蒙大师兄等政策,将民族地区和清朝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
“利诱安抚”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方法。
在这个方法中,清政府通常会提供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以此吸引其他民族的支持。
这些政策和待遇包括减轻负担、减少税收、授予官职以及向其他民族提供宽容和理解等等。
这两种方法虽然在处理民族关系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藩镇割据会使地方权力过于强大,对中央政府产生影响,而利诱安抚则会降低清政府的权威和统一性。
这些问题使得民族关系一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
结语总的来说,在明清时期,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关系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同时这段时间也是处理民族问题非常重要的时期。
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历史关系

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历史关系中华民族的多元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历史关系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在这段时间里,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和演化,这些变化和演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多元性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可以溯源到三千年前的夏商时期。
在此之前,中华文明已经发展了几千年,这意味着中原文明在向四面八方传播着。
当时,周边的少数民族群体普遍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他们在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都要借助中原文明的帮助才能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文明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这才开始意识到他们应该与汉族建立更密切的联系。
在这一时期,汉族通常会与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此外,汉族也会引入种植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等物资,帮助少数民族改善物质生活,增强自身力量。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三国时期,少数民族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逐渐走向独立,他们尝试自我创新和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一时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随后,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情况加剧。
此后,在唐朝时期,当时最强大的中原王朝尝试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手段来保护中原地区的稳定,维护国防安全。
在唐代中央政府的统治下,少数民族得到较好的发展,他们的文化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和繁荣。
此外,唐朝也允许少数民族参与到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来,这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宋朝时期,少数民族群体在文化、技术和经济方面不断发展,他们的文化和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汉族地区。
在这段时间里,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随着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少数民族的文化已经融入到中原文化中,形成了新的文化和思想。
汉族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的作用

我对汉族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的作用的理解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
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儿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两千多年来,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
那么为什么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未曾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分列开来反而继续朝前发展呢?我认为最主要还在于汉族在各民族中间所起的作用,当然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汉族的作用也是建立在个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基础上得以体现的。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分别阐述汉族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的作用以及我对这三方面作用的理解。
一、政治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和世界上其他几个文明古国一样,几千年来历经沧桑。
国内的动乱,自然的灾害,民族的纷争,特别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她的摧残与瓜分。
但中国一直绵延不绝,她的疆域能够基本维持,她的众多民族不仅未曾分散,而且日益团聚,这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虽然原因有众多,但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几千年来中国政治始终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允许多种类、多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比如在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或半自治的(册封)封国制和羁廉府州(土司)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也是保证中国数十个发展既不平衡,经济文化又有很大差异的民族能够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的重要原因。
因此,如果没有汉族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很难相对安定的条件下区别于其他文明古国而保持我们的文化生机。
二、经济作用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周边地区。
这些地区与汉族聚居的中原(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相比,自然地理条件有巨大的差别。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与作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中,统一始终是一个主要趋势。
中国也曾多次分裂,分裂为很多地方和民族政权,历史上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还是建立独立政权时期,不管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都是中国的民族,但在这几千年中,统一的时间远超过分裂的时间,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在各民族的交往中,曾经发生多次的战争,但和平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充满了世界史,也充满了中国史。
但我们应该必须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来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的统一与疆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疆域内各民族历史的总和。
我们在观察和分析各民族的历史活动时,必须基于民族平等的原则。
但我们所说的民族平等,主要是指各民族所应享有权利的平等。
在历史问题上,应使用同样的标准和尺度,来评价和衡量各民族的历史活动。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战争与和平两种:一、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1.与突厥: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②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③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④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2.与回纥:①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②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回纥兵助唐平安史之乱④唐肃宗开始,几次和亲⑤回纥人来中原经商,部分贵族开始修宫殿定居3.与靺鞨(mòhé):①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②开元初,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4.与南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5.与吐蕃:文成公主和亲,金城公主和亲。
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册命"9世纪中期, 吐蕃与唐"长庆会盟"唐朝民族关系:主要有和亲,册封,会盟等措施,来处理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地推动着中国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的中国境内多民族共存,各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交融,促进了华夏文明的传承与演进。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
例如,与汉族文化接触最早最直接的蒙古族、满族等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也是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使得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
其次,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明显,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形成和兴起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既促进了两种文明的交融与发展,又带来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例如,北方的辽金时期,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交替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政治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各个民族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形成了统一的政权,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经济上,贸易和物资的交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互动。
例如,唐宋时期的繁荣贸易、丝绸之路的发展等,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受到文化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体系包含了多元的元素,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互相融合交流,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艺术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中国古代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研究

中国古代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研究中国是一个众多民族共存的大国,自古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国古代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国之间就有大量的民族交融现象。
随着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形成,便出现了统一中国的初步固定形式,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开始趋于稳定。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政治方面的影响最为重要。
汉族王朝对于少数民族的统治历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汉朝时期,汉族统治者通过罢黜百家、推崇儒术的文化政策,成功地将汉族的文化推向了全国,这也对少数民族有了深远的影响。
汉族王朝还会采取文化同化的手段,推广汉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让少数民族逐渐接受汉族文化。
例如,西汉时期召开的云台会议,就有许多少数民族的首领参加,他们在会议上学习汉族的礼仪和文化。
此外,汉族王朝还会通过差役、边防以及政策和制度方面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也对少数民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不过,汉朝时期的王朝统治并不是完全平稳的,尤其是在边疆地带,少数民族对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会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这需要汉族王朝不断采取措施来巩固中央政权的地位。
那些没有顺从中央统治的少数民族,通常会被称为“夷狄”,并被视为异族和野蛮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越来越明显,下一个高峰期在唐朝时期出现。
唐朝时期,统治者推崇大同思想,试图将全国民族融为一体,创造一种共同的文化语境。
此时,中国文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大量的少数民族艺术和文化进入中央统治区,唐朝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这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交流,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和习俗。
例如,唐朝文化大量吸收了西域的文化成分,使之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语言、宗教、音乐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加深。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可以说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互相渗透、交融、影响,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中国史上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认识

中国史上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认识1、汉族的来源辩:在距今5000多年到4000多年的一千年间,地球上出现了多个文明中心,他们向周边扩展或者和周边的中心互相影响,我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了部落、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这段历史有很强的神话色彩,但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向国家阶段过渡的社会变革情况。
当时在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河南沿河的广大地区,有姬、姜为主的部落群;在东方的海岱地区和淮泗,以及长江下游的三角地带,有风、嬴、偃诸姓为主的夷族部落群,在豫西南山地和丹水、汉水、长江中游一带有三苗,或称苗蛮部落群,三大部落群各由若干部落和更多氏族组成,他们大都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饲养、采集的生活,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彼此交往和影响,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
此外,还有“诸戎”、“群翟”、古越族等部落群,他们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传说中:炎帝号神农氏,以神农为号,说明他们是以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
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黄帝和炎帝部落发展成中原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在和东夷的斗争中结合成部落联盟,东夷以伏羲氏为代表,传说为雷神后代,以龙为图腾,相关的是少昊凤姓部落,相传“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国语•楚语》下)九黎就是九夷,首领蚩尤,东夷组成部落联盟,和炎黄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激烈冲突。
三苗部落联盟可能有三个部落,只知道其中一个部落首领叫驩兜,后来战败被放逐到崇山,三苗一度发达,发明了“五虐之刑”,并要北上争夺更大的活动领域。
在走向文明社会的突击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中心不断扩大,最终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为中心,包括东夷,苗蛮大部分先民的共同体,这就是华夏族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民族融合时期,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为号召,与之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主要有战与和两种形式,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说。
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一方面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
而和平形态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
我国古代和平的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形式:1、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
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2、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
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3、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4、通贡: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
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封建王朝的开明国策诸葛亮注重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命少数民族领导人为地方官员,在北方实行集米政策。
中国南部和中部实际上是自治区。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民族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民族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历史上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定时期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础,而国际环境的好坏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条件.一般地说,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往往就会采取积极的、开放性的外交政策,而相反,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性的外交政策。
1.正确的民族观第一,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第二,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2.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所作的贡献在边疆开发方面:(1)、各少数民族在边疆的开发方面,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经济上:A、在农业方面,①岭南的少数民族早在秦代就开垦农田,②今新疆地区内的少数民族,在秦汉时代能种植谷物、桑麻和葡萄等,他们的坎儿井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创造。
③水稻是东南和中南少数民族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品种.④藏族在高原地带培植出了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B、在畜牧业方面,少数民族培育了为数众多的牲畜优良品种,输送到中原,同时把畜牧业技术传人中原.C、在手工业生产方面,纺织和手工技术从海南地区传人汉族地区及其他广大地区,如黎族的棉纺织技术,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手工品也具有较高水平,民族特色突出。
(3)、在精神文化的创造方面,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绚烂多彩、各具特色.有民族语言、文学作品、民族音乐舞蹈等,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铸造了祖国的灿烂辉煌的文化。
(4)、在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方面:在古代,明朝时抗击倭寇;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抗击沙俄的侵略;在近代,抗击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现代,反对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都有少数民族的参与。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亿,只占全国人口的%。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中国的历史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

中国的历史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自古以来,中国各个民族之间保持着复杂而丰富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这些民族关系背后,民族团结又是中国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一、中国的历史民族关系1.1 多民族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语言和传统。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始终存在。
尤其在古代,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1.2 管辖与自治中国历史上,统一的中央政权对不同民族的统治是一种普遍现象。
中央政府在管理辖区内设立地方官员,令其管理当地事务,但同时也给予了各少数民族一定的自治权力。
这种统一和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1.3 交往与交流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非常频繁。
这种交流包括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婚姻联姻等方面。
通过交往,不同民族之间逐渐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习俗,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团结。
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2.1 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国庞大的国土和复杂的族群结构,如果各民族不能和睦相处,社会就很难保持稳定。
而通过促进民族团结,不同族群之间可以形成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2 经济繁荣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多元的人才资源是中国发展的宝贵财富。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
各地区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3 文化传承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多个民族的共同贡献。
民族团结有助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传承。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丰富中国文化,使其更加多元、丰富和独特。
2.4 国家统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统一至关重要。
只有各民族能够共同承认中国的统一和主权,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完整。
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是指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它涉及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多民族和谐共处。
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
下面将从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和经济等角度来介绍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历史: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共存,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少数民族一直是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很深的交流和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但总体来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一直保持着比较和谐的关系。
文化:中国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促进文化多元性,而且也有助于加深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中国的各民族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服装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各民族之间也会产生一些文化冲突,但总体来说,这种冲突不会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和谐。
政治: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中,少数民族对于中央政府的统治有时表现得十分不服从。
但是,中央政府一直采取了各种方式来保持民族团结,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尽可能地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保持民族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社会: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基础上的。
在社会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很频繁。
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劳动分工、婚姻等都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在社会上,各民族之间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但总体来说,这些矛盾和冲突都是可以解决的,不会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和谐。
经济:经济是民族关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国历史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也很频繁。
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十分丰富,汉族的商品也非常丰富,因此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也非常活跃。
在经济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政策得当,就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合作。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蒙古满洲等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蒙古满洲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传统。
其中,汉、蒙古、满洲等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他们之间进行着广泛的文化交流,这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以汉、蒙古、满洲等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汉族与蒙古族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族和蒙古族是中国最多数的两个民族。
在古代,蒙古族是中国北部的游牧民族,而汉族是中国南方的农耕民族。
他们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主要是在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大一统政权,其统治阶级主要由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组成,而汉族则是被统治者。
然而,元朝时期的汉蒙文化交融使得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逐渐增进。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元后妃和宫廷官员往往与汉族人通婚,这促进了汉蒙族之间的血缘关系。
同时,在政治和经济上,元朝实行青奴制度,这使得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可以说,元朝时期的汉蒙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族与满洲族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族和满洲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最为重要的事件是满洲族的建立了清朝。
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多民族融合的时期。
在清朝时期,满洲族的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保护和吸收各民族的文化。
满洲族与汉族的婚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
许多汉族人和满洲人通婚,这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的形成。
此外,满洲族也吸收了汉族的一些传统文化和技术,如农耕、服饰等。
同时,满洲族的文化也对汉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满文和满文书法。
三、其他民族对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影响除了汉族、蒙古族和满洲族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其他少数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等。
这些民族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与汉族等其他民族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融合与交融不仅仅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事件,展示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独特魅力。
一、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在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要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所表现。
在政治方面,历代中国的统一王朝均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不同民族的和谐发展。
例如,唐朝时期的“唐人三畏”政策,将各族人民融入汉族社会,并共同建设国家。
在经济方面,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体现在贸易和商业活动中。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商品交流得以实现,这大大推动了汉族与其他民族经济上的融合。
文化上的融合也是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华文化变得多元丰富。
例如,高麗人的韓服与唐儒士的道袍相结合,形成了琐窈和风雅的唐代时尚。
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进入,也为汉族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交融,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二、藏族与汉族的融合藏族与汉族的融合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融合事件。
藏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与汉族的融合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中国历史上的大汉族王朝对藏族采取了宽松的统治政策,保护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点。
特别是在元朝时期,元帝忽必烈在统治西藏时,实行了多元共治的政策,使得藏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
经济上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贸易和交流方面。
历史上,汉族和藏族之间有着长期的商业交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贸易通道成为了藏汉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
通过贸易和交流,藏汉两族的经济联系得以加强,促进了两族间的和睦与文化的传承。
文化上的融合是藏汉两族交流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夏商周时期的民族关系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的民族关系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中原文化对周边民族的影响”。
在夏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已经开始形成,并且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
这种文化的扩散给周围的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他们对中原文化更加崇拜和尊重。
二、秦汉之际的民族关系秦汉之际,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而民族关系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统一由秦朝实现,然后由汉朝继续巩固。
这种统一的实现直接影响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非汉族人口逐渐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而汉族也开始接纳了更多的非汉族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以后的民族关系唐宋以后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民族关系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
汉族逐渐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并在这个过程中被其他民族逐渐接纳。
这种文化的交流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研究中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研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研究领域,并且涉及到很多不同的时期和民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和制度变迁。
通过对这些历史研究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汉族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的作用的理解
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
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儿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两千多年来,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
那么为什么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未曾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分列开来反而继续朝前发展呢?我认为最主要还在于汉族在各民族中间所起的作用,当然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汉族的作用也是建立在个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基础上得以体现的。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分别阐述汉族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的作用以及我对这三方面作用的理解。
一、政治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和世界上其他几个文明古国一样,几千年来历经沧桑。
国内的动乱,自然的灾害,民族的纷争,特别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她的摧残与瓜分。
但中国一直绵延不绝,她的疆域能够基本维持,她的众多民族不仅未曾分散,而且日益团聚,这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虽然原因有众多,但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几千年来中国政治始终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允许多种类、多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比如在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或半自治的(册封)封国制和羁廉府州(土司)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也是保证中国数十个发展既不平衡,经济文化又有很大差异的民族能够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的重要原因。
因此,如果没有汉族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很难相对安定的条件下区别于其他文明古国而保持我们的文化生机。
二、经济作用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周边地区。
这些地区与汉族聚居的中原(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相比,自然地理条件有巨大的差别。
中原气候温和,土地平坦而肥沃,宜于农耕。
北方民族居住的地区寒冷干燥,多草原、沙漠和森林,宜于牧业和狩猎。
南方民族居住区气温高,潮湿多雨,多高山、丘陵、河流与湖泊,宜于农业和渔业。
各个地区相比,中原物产最为丰富,经济文化最为发达,而各边疆地区的经济往往比较单一。
这样的地域差异利于各少数民族以汉族地域为中心的物资上的互通有无。
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得各边疆少数民族都有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中原地区进行经济交流的迫切愿望。
中原地区因此也得到了自己所缺乏的畜牧业等产品的补充。
这种交流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有朝贡、赏赐、互市等各种形式。
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凝聚力,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几千年来四边少数民族都向中原发展的动力,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日益密切的关系。
三、文化作用
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源远流长。
它的渊源,来自各个民族的创造与发明。
例如,汉族首创了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维吾尔和黎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的种植和纺织;回族建筑师亦黑迭儿丁规划并主持修建了元大都(今北京),为北京成为世界名城打下了基础;藏族保存的两大古代佛学着作(甘珠尔)和{丹珠尔》(即藏文大藏经),至今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两件瑰宝;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特点,是受蒙古语的影响而形成的。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的团聚和统一,始终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而日益发展、扩大。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各民族经过不断的迁徙、杂居、通婚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在文化上互相学习,在血统上互相混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致使各民族、地域间的界限日见淡漠,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则逐渐产生。
由此可见,汉族在文化上也是起到主体地位的作用,文化的内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原文化。
而这样的内聚得益于各民族的文化趋同心理,他们希望自己的文化得到更加庞大的主体的承认,也希望学习别人身上优秀的文化特质。
因此汉族能够在文化上处在中心的位置。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作用,可以看出汉族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中处于主体作用。
几千年的内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姿的文化。
可以说,汉族的形成,就是各民族大融合的结果。
但是,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
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恩格斯说:“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中国历史上进人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是这样的结局。
所以我们没必要说争一个民族的主体地位,因为汉族本来就是由各个民族融合而成,她包含着各民族的元素。
或许我们只需要认清其整体性,认清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同时保持各民族自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