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doc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cde596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c.png)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掌握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的方法(如口罩、手套、帽子、眼罩、面罩、隔离衣、防护衣等)。
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保证洗手和手消毒效果。
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二、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达到灭菌要求。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达到消毒要求。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一人一用一灭菌。
三、各科室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消毒措施。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病人做到相应隔离措施,并设有隔离标志。
高危险区域各相关科室、部门实行区域隔离管理。
内部布局明确划分为“三区”、“两通道”及“两缓冲”。
四、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
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定期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更换消毒剂时,对容器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五、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的无菌液体注明日期、时间、责任人,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备种溶酶(无菌稀释液等)注明开启日期、时间、责任人、用途,尽量使用小包装,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六、无菌物品每天检查一次,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标明开启日期、时间、责任人,在24小时内使用;如果无菌包被医务人员多次接触可能存在污染,重新消毒。
尽量使用小包装。
用过的物品与末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签,严禁使用过期无菌物品。
七、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在有效期内使用,严禁重复使用。
复洗复消复用的物品,消毒灭菌时以物品的最小配置单位进行包装。
八、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器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消毒器材等,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瓶中用无菌水。
九、治疗车上物品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十、需行行手术的患者,术前做有关传染病筛查,手术单上注明感染情况。
传染病患者或者其他需要隔离患者的手术在隔离手术间进行。
十一、病房做好通风换气,每日2次,每次大于30分钟,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医院消毒灭菌清洁隔离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清洁隔离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f87532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0.png)
医院消毒灭菌清洁隔离管理制度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被阮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
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进行灭菌处理。
选用的消毒剂应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合格证件。
4、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
湿化水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
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5、病室应开窗通风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min~30min;或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日至少2次,每次30min;遇有熏染流行、暴发时增加消毒次数及延长消毒时间。
6、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物体表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物,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
重点科室地面、物体表面每天进行消毒,遇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拖洗工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洗净、消毒,再晾干备用。
7、患者床单元每日清洁消毒,抹布一床一用一换;间接接触患者的床单、被套、枕套等一人一用一换;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床隔帘、床垫等定期清洁消毒,遇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卫生室医疗消毒隔离制度
![卫生室医疗消毒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a1c6a6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c.png)
卫生室医疗消毒隔离制度一、总则为确保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预防交叉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本卫生室实际情况,制定本医疗消毒隔离制度。
二、消毒管理组织与职责1. 成立消毒管理组织,由卫生室主任、护士长、消毒员及相关人员组成。
2. 卫生室主任负责消毒隔离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
3. 护士长负责监督和管理消毒隔离工作的实施,对消毒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
4. 消毒员负责日常的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消毒操作规程。
三、消毒与灭菌1. 消毒方法(1)耐湿热物品:首选物理灭菌法,如压力蒸气灭菌、干热灭菌等。
(2)不耐湿热物品:选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如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等。
(3)特殊物品:如内窥镜、精密仪器等,根据物品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2. 消毒频次(1)诊疗器械、物品:每次使用后进行消毒或灭菌。
(2)环境、物体表面:每日进行清洁消毒。
(3)空气:每日开窗通风,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3. 消毒记录(1)消毒员应做好消毒记录,记录消毒时间、地点、物品名称、消毒方法、消毒剂浓度等信息。
(2)记录应真实、完整、清晰,便于查阅和追溯。
四、隔离措施1. 按照疾病传播途径和感染风险,对患者进行分区管理,如传染病区、普通病区等。
2. 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如隔离衣、口罩、手套等,防止交叉感染。
3.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员数量,加强入口管理等。
五、洗手与个人防护1.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诊疗操作前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进行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
2. 医务人员应穿戴洁净的工作服、帽子、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必要时穿戴隔离衣、手套等。
3. 医务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染发,不得佩戴戒指、耳环等饰品。
六、环境与物品管理1. 保持卫生室环境整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2. 医疗用品在使用前应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合格。
3. 废弃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七、感染控制与监测1. 建立感染控制制度,定期开展感染控制培训和宣传教育。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ee7b80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f.png)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防止疾病传播,建立健全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食品生产企业、公共场所等各类场所,旨在规范消毒灭菌和隔离操作,确保对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控制。
各单位应严格按照本制度的规定执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监督,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二、消毒灭菌管理要求1.消毒灭菌工作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进行,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和操作规程,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2.消毒灭菌剂及设备的选择应当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确保其药效稳定和安全可靠。
3.消毒灭菌操作人员须持有相关资质证书,并定期参加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技能达标。
4.消毒灭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具,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5.消毒灭菌后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检测,确保病原微生物的完全灭活。
6.对消毒灭菌设备和场所应进行定期维护和清洁,保证其功能正常。
7.消毒灭菌操作人员应对消毒灭菌工作的结果负责,确保消毒灭菌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三、消毒灭菌分类及要求1.物品消毒:对用具、器械、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应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确保物品表面的病原微生物被完全灭活。
2.空气消毒:对空间内的细菌、病毒进行消毒处理,应使用食品级或医用级的空气消毒剂,确保空气清洁无污染。
3.水质消毒:对水质中的微生物进行消毒处理,应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确保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4.医疗器械消毒: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处理,应按照医疗器械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确保器械无菌。
5.食品消毒:对食品进行消毒处理,应选择食品级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确保食品安全卫生。
四、隔离管理要求1.隔离病人:将感染传染病的病人单独隔离,避免交叉传染,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管理。
2.隔离病源:对带有传染性疾病的动植物进行隔离管理,避免传播给人类,确保公共安全。
3.隔离排放:对固废、废水、废气等有害物质进行隔离排放,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确保生态平衡。
三甲医院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
![三甲医院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40f000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7.png)
三甲医院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一、消毒与灭菌方法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行清洁,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消毒或灭菌处理。
2、根据物品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耐热或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植入物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
内窥镜可选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
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记录。
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二、消毒隔离管理细则1、医务人员上班时应着装整洁,一律穿工作服,工作场所不得进食和堆放食物。
2、手卫生执行卫生部 2009 年下发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
3、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接触特殊感染和隔离患者前必须戴手套、穿隔离衣,并及时更换,严禁将污染手套、隔离衣接触其他物品;离开隔离区域应使用手消毒剂。
4、无菌操作前注意周围环境应清洁无尘,洗手、戴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5、抽血、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洗手,或戴手套(不同患者之间要更换手套)。
6、被体液、血液污染的一切物品必须放入黄色医疗垃圾袋,废弃的锐利器械应放人利器盒中。
7、凡操作者在接触血、排泄物、分泌物及配制化疗药物时必须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8、各种污染治疗器械用加酶剂充分浸泡清洗后再消毒灭菌。
医院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cde0ae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5.png)
医院消毒灭菌隔离制度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应衣帽整洁。
操作时必须戴工作帽和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二、使用合格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四、各科室按要求对紫外线的使用进行规范登记、清洁和强度测试,对使用中的含氯消毒剂每日应测试浓度,保证消毒效果。
五、合理使用消毒剂,并注意其影响因素,浓度准确,保证时间。(一)对使用后的器械,送供应室集中外送消毒灭菌,个别物品如体温表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分钟、5 分钟。
(二)对物体表面,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喷洒或冲洗,保持30 分钟。
(三)对空气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喷雾或紫外线照射消毒、臭氧消毒。
(四)对污物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混合搅拌。
(五)对手的消毒,清洁洗手后,使用速干消毒剂消毒。
(六)对地面使用清水擦洗,污染处使用800mg/L的84 消毒液擦干。
六、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志。
七、确诊传染病人应立即进行转院,转出前先进行临时隔离。
疑似传染病人应在临时隔离室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八、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物品定期消毒。
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应对病人的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九、疑似传染病人要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
十、供应室必须将无菌与清洁、污染物品分开存放。
重复使用的器械初步清洗后放置在专用盒子定期送外院消毒,运送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运送盒子有明显标识。
十一、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前应判定其是否合格、用后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e59e75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5.png)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一、总则1.1 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消毒灭菌隔离工作,确保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场所及其他相关环境中的空气质量、物品表面和医疗器械的清洁度,降低感染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场所、托幼机构、养老院、宾馆、商场等需要实施消毒灭菌隔离的单位。
二、组织与管理2.1 组织架构2.1.1 成立消毒灭菌隔离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1.2 设立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1.3 设立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技术指导、培训和考核。
2.2 管理制度2.2.1 建立完善的消毒灭菌隔离制度,明确各级职责和操作流程。
2.2.2 制定消毒灭菌隔离操作规程,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2.3 加强消毒灭菌隔离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2.2.4 建立消毒灭菌隔离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测。
三、消毒灭菌方法3.1 物理消毒法3.1.1 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
3.1.2 紫外线消毒法:适用于空气、物品表面和水源的消毒。
3.1.3 甲醛熏蒸法:适用于不耐高温、不耐湿的物品和房间。
3.1.4 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法:适用于不耐高温、不耐湿的物品。
3.2 化学消毒法3.2.1 乙醇消毒法:适用于手部、皮肤和物品表面的消毒。
3.2.2 碘伏消毒法:适用于皮肤、黏膜和物品表面的消毒。
3.2.3 过氧化氢消毒法:适用于物品表面、空气和水源的消毒。
3.2.4 次氯酸钠消毒法:适用于物品表面、空气和水源的消毒。
四、隔离措施4.1 传染病隔离4.1.1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4.1.2 设立传染病隔离病房,配备专用设施和器材。
4.1.3 对传染病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及时报告疫情。
4.2 接触者隔离4.2.1 对接触传染病患者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和隔离。
4.2.2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必要时进行隔离。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6篇)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a0281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2.png)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传染病管理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1)凡进入人体____、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2.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产房、新生儿病房、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等,并达到以下要求:(1)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有相应的措施。
(2)各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有原始记录。
(3)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
3.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1)制定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2)消毒隔离制度与相关措施到位,人流、物流有明确的流程标识。
(3)有手卫生规范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凡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学洗手,接触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房刷手法。
4.按照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达到以下要求:(1)建立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制度、操作常规。
对可重复使用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换药碗、消毒瓶、氧气湿化瓶及管道、止血带、雾化管道等,由供应室统一处理。
(2)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的原始资料与记录。
(3)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合格率达____%。
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包外贴____m指示带。
无菌物品专室,专柜存放,每日检查品名、有效期。
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超过____小时;铺无菌盘不超过____小时;无菌干罐持物钳不超过____小时。
(4)对监测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有处理程序和记录。
消毒 灭菌 隔离管理制度
![消毒 灭菌 隔离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11ecc9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d.png)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一、消毒管理制度1. 消毒物品的分类与标识(1)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和物品,在使用前应按照规定进行有效消毒处理,使用后应立即丢弃。
(2)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和物品,应根据其材质、用途等特点归类,并按照相应的消毒程序进行处理。
(3)所有消毒过的器械和物品应进行明显的标识,标明消毒日期、消毒人员等相关信息。
2. 消毒设备的保养与维护(1)定期对消毒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消毒效果。
(2)消毒设备的使用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了解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做到规范操作。
3. 消毒程序的执行(1)遵守消毒程序的执行标准,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和消毒剂的使用浓度、温度、时间等要求进行操作。
(2)消毒操作人员应穿戴专业防护用具,确保消毒过程中的人员安全。
4. 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估(1)对消毒过的器械和物品,应进行定期的消毒效果检测,确保其达到消毒标准。
(2)建立消毒效果评估制度,及时对消毒工作进行评估汇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灭菌管理制度1. 灭菌设备的选择与校准(1)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灭菌设备,确保其能够满足医疗需求。
(2)定期对灭菌设备进行校准,保证其灭菌效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灭菌程序的制定与执行(1)建立灭菌程序库,对不同类型的器械和物品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灭菌程序。
(2)执行灭菌程序时,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和灭菌剂的使用要求进行操作。
3. 灭菌效果的验证与监测(1)对灭菌过的器械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效果验证,确保其达到灭菌标准。
(2)建立灭菌效果监测机制,定期对灭菌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
三、隔离管理制度1. 隔离分类与标识(1)根据不同的传染病和感染源,将隔离患者和物品分为不同级别,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对隔离区域和物品进行明显的标识,提醒工作人员和患者注意隔离措施。
2. 隔离措施的执行与落实(1)隔离患者和物品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隔离规定和操作流程进行,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操作。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0f6aa7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9.png)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是为了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免受感染,确保医院环境的卫生和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在医院中,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医院是一个充满各种病原体的地方,各种感染性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和医务人员都聚集在这里。
因此,严格的消毒灭菌和隔离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一、消毒灭菌制度1. 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 医院应配备足够的消毒设施和消毒剂,保证消毒工作的正常进行。
3.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提高消毒灭菌技能。
4. 医院应建立健全消毒灭菌管理制度,包括消毒灭菌方法的选用、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等。
5. 医院应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6.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程序进行操作,做好消毒记录。
7. 医院应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消毒灭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隔离制度1. 医院应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特性,对不同感染性疾病患者实行分类隔离。
2. 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隔离区域,为传染病患者提供隔离治疗条件。
3. 医务人员应掌握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措施,严格执行隔离制度。
4. 医院应加强对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做好疫情报告和防控工作。
5. 医务人员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6. 医院应对出院的患者进行终末消毒,确保病室和物品的卫生。
7. 医院应定期对隔离区域进行消毒,保持其卫生条件。
三、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的实施1. 医院应设立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执行机构,负责全院消毒灭菌与隔离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2. 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消毒灭菌与隔离意识。
3. 医院应定期开展消毒灭菌与隔离知识宣传,提高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度。
4. 医院应建立健全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的考核机制,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5. 医院应加强对消毒灭菌与隔离设备的投入,提高消毒灭菌效果。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范文(五篇)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eb5d8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4.png)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范文科室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试行》及附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消毒灭菌与隔离的规定,特制定以下制度:1、执行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严格执行注射、穿刺和采血用具一人一用一灭菌,一般诊疗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
2、医务人员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熟练掌握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包的使用和戴无菌手套、取用无菌溶液等基本操作技能,并保证无菌操作技术的效果。
3、医院一次性用品用后及污物、污水必须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后销毁。
一次性使用医疗无菌器具的使用、保管、用后处理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隔离制度: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在实处。
具体要(1)严格传染病人和普通病人分开放置。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区/室安置。
(3)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分别安置。
(4)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5)可疑感染病人必须单间隔离。
(6)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7)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分别放置。
5接触隔离使用橙色隔离标记。
6呼吸道隔离使用蓝色隔离标记。
7肠道隔离使用棕色隔离标记。
8血液一体液隔离使用红色隔离标记。
9严格隔离。
使用黄色隔离标记。
10引流物分泌物隔离。
使用绿色隔离标记。
一般诊疗用品包括。
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压舌板、吸引器、引流瓶、胃肠减压器、氧气湿化瓶、氧气面罩等。
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保持清洁,有污染时随时以清洁剂与水清洁。
有血迹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____分钟后再清洗。
听诊器可用乙醇擦拭消毒。
其它物品可用500mg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____分钟后用清水洗净送高压或其它方法处理。
第五篇:医院消毒隔离灭菌制度一、梧州市妇幼保健院____年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方案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院医院感染质量管理方案。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模版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a369c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5.png)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模版Ⅰ. 总则1. 为了提高工作场所的卫生水平,保护员工健康,防止疾病传播,制定本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员工、访客、顾客和合作伙伴,包括办公区、生产车间、仓库等所有工作场所。
3. 所有工作场所必须落实消毒灭菌隔离工作,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卫生和健康。
Ⅱ. 消毒灭菌1. 所有员工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消毒灭菌。
2. 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消毒灭菌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消毒灭菌必须使用符合标准的消毒剂,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4. 消毒灭菌应涵盖所有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区域和物品,包括办公桌面、门把手、电子设备、办公用品等。
5. 消毒灭菌工作必须由专人负责,确保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并保证消毒剂的正确使用和储存。
Ⅲ. 隔离措施1. 按照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制定隔离措施,并确保其有效执行。
2. 所有员工必须遵守隔离措施,特别是在面临传染性疾病高风险时。
3. 在进入工作场所之前,所有员工必须接受体温检测和健康调查,确保身体健康。
4. 对于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员工,必须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5. 不同部门之间必须保持必要的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
Ⅳ. 管理和监督1. 设立专门的消毒灭菌隔离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落实相关制度和政策。
2. 对消毒灭菌隔离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3. 对不遵守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的员工,根据公司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4. 定期进行消毒灭菌隔离工作的评估和验收,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5. 建立健全的消毒灭菌隔离管理档案,包括消毒灭菌记录、培训记录、健康调查记录等。
Ⅴ. 培训与宣传1. 对所有员工进行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和操作水平。
2. 定期开展防疫宣传活动,增强员工的疫情防控意识。
3. 在工作场所设置相关宣传标语和海报,提醒员工遵守工作场所的卫生要求。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范本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8873544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a.png)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范本一、概述本公司为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规范公司各部门的消毒灭菌隔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员工,无论是位于办公区域、生产车间还是其他工作场所的员工都必须遵守本制度。
三、职责分工1. 公司领导层负责制定和执行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2. 各部门负责制定消毒灭菌隔离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相关工作。
3. 员工应积极配合部门的工作安排,遵守制度要求。
四、消毒灭菌管理要求1. 员工应定期进行手部消毒,特别是在进餐前、上厕所后、接触垃圾等情况下,不得随意触摸眼睛、口腔、鼻子等面部。
2. 办公区域和生产车间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确保空气质量良好。
同时,对重要场所(如卫生间、会议室等)的消毒频率要加大。
3. 定期清洗和消毒办公桌、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
4. 员工在使用公共设施(如电梯、扶手、开关等)后,应及时清洗双手并进行消毒。
5. 公司应配备充足的消毒用品和个人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补充。
五、隔离管理要求1. 员工出差或有身体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并遵循相关隔离规定,包括居家隔离和医疗隔离。
2. 员工从外地返回公司后,应按规定进行隔离观察,相关部门应为其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
3. 公司应建立健康监测系统,定期检查员工的健康状况,对有异常情况的员工进行隔离处理。
六、培训与宣传1. 公司应定期开展消毒灭菌隔离管理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2. 在显眼的位置张贴有关消毒灭菌隔离管理的宣传海报和宣传标语,提醒员工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七、制度执行和监督1. 公司各部门应定期评估执行情况,并报告给公司领导层。
2. 对于严重违反本制度的员工,公司将依据公司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八、附则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并适用于全体员工,如有需要,公司领导层可以对本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4b5ee95d5bbfd0a795673cc.png)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二、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和物品集中由中心供应室处置。
三、根据物品的性能,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时应做到:1、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用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剂或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前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置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4、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5、戊二醛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消毒与灭菌。
使用浸泡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时,要求将清洗、晾干待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
消毒处理一般10-45分钟,灭菌处理需要浸泡10小时。
按无菌操作方法取出,无菌水冲洗并擦干。
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戊二醛浓度的检测,室内须通风良好。
四、医务人员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熟悉掌握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包的使用和戴无菌手套、取用无菌溶液等基本操作技能,并保证无菌操作技术的效果。
隔离技术与制度一、建筑布局的隔离与功能流程1、建筑布局:根据病人获得感染危险度的高低,将医院明确划分为低危险区域(清洁区、办公区、生活区等),中等危险区域(普通病房、普通门诊等),高危险区域(即污染区:感染性疾病门诊及病房)和极高危险区(如手术室)。
应达到以下隔离要求:(1)各区分开,所属科室相对集中,污染区域相对独立,要远离普通病房和生活区。
(2)各相关区域、部门制定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流、物流的交叉而导致的污染。
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制度
![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fe0048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3.png)
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制度一、总则为了确保医院环境的卫生安全,预防感染病的传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应制定并严格执行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科室及相关工作人员。
二、清洁消毒与灭菌原则1. 清洁:先清洁后消毒,采用湿式清洁法,根据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进行室内、走廊、地面、物表等清洁或消毒。
2. 消毒:根据需要进行强化清洁与消毒,特别是在感染爆发时或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时,应采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
3. 灭菌: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物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三、清洁消毒与灭菌措施1. 各科室应根据本科室工作特点,制定本科室消毒隔离制度并落实相关消毒隔离措施。
2. 医务人员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并按规定洗手或手消毒、戴口罩和工作帽等。
3. 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物品应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并按要求进行相关的监测并记录。
4. 各科室应配备必要的手卫生设施,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务必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根据不同状况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按要求进行手卫生效果监测。
5. 每周进行卫生大扫除,必须彻底擦拭地面、物表,包括冰箱、空调、壁柜、门窗、电脑等,消除卫生死角。
6. 随时整理治疗、护理用物,保持治疗室、处置室等区域整洁。
7. 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
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
8. 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天择时通风至少两次,每次30分钟。
9. 擦拭各区域的毛巾及拖布应做到定室、定位使用,固定放置、标志明显。
10. 每次使用后的拖把和抹布清洗并用。
四、隔离措施1. 病房内收住患者应按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451cfab1711cc7930b7161c.png)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不留长甲、不戴手饰,操作时戴口罩;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无菌物品放置专柜,标识清楚。
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前后洗手。
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凡侵入性诊断治疗用物(器材、器械、敷料)均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灭菌;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吸引器上的导管、牙垫等均需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未经严格消毒灭菌处理的物品不得使用到病人身上。
六、注射、治疗时铺无菌盘,抽出的药液不得超过2小时,开启的无菌溶液须在2小时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开启时间。
七、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无菌器械保存液每周更换1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必须同时准备2个消毒器械盘(待消毒、已消毒)。
置于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棉签、纱布)一经打开,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八、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早产儿暖箱的湿化装置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九、特殊区域如各科治疗室、换药室、门诊注射室、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儿科病房、婴儿室、ICU病房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物表与地面2次,每日空气消毒1~2次;重点部门每月一次物表及每季度一次空气的细菌学监测,要有记录。
十、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配餐间、病房、厕所使用的清洁工具(拖布、扫把、抹布等)标志明显,分别清洗,定点放置,定期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医院消毒 灭菌 清洁 隔离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 灭菌 清洁 隔离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ebb712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7.png)
医院消毒灭菌清洁隔离管理制度医院消毒、灭菌、清洁与隔离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确保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医院的消毒、灭菌、清洁和隔离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对保证医疗质量、维护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规、行业标准与医院内部规范,旨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管理机制。
第二章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部门及医务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护理、后勤等相关人员。
所有与消毒、灭菌、清洁和隔离管理相关的活动和流程均应遵循本制度。
第三章管理规范3.1 消毒管理消毒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或灭活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医院消毒分为环境消毒、物品消毒和手消毒三个方面,具体要求如下:- 环境消毒:每日对病房、走廊、公共区域等进行清洁及消毒,尤其是高频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每次消毒需有记录。
- 物品消毒:对医疗器械、设备、敷料等需进行消毒处理。
高风险物品应采用灭菌方式,低风险物品应用适当的消毒方法。
- 手消毒:医务人员需在接触患者、操作前后进行手消毒,使用75%酒精或其他有效消毒剂,确保手部无菌。
3.2 灭菌管理灭菌是指将物品表面及内部的所有微生物完全消灭的过程。
医院内的灭菌管理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灭菌方法:根据物品的材质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包括高温蒸汽灭菌、干热灭菌、化学灭菌等。
- 灭菌监测:每次灭菌后需进行生物监测,确保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监测结果需记录在案,并定期进行审核。
3.3 清洁管理清洁是消毒和灭菌的基础,医院内的清洁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定期清洁:对各类设施、设备及环境进行定期清洗,确保无污垢和积尘。
- 使用合适的清洁剂:根据不同表面和区域使用合适的清洁剂,避免交叉污染。
- 清洁记录:每次清洁后需填写清洁记录,确保可追溯性。
3.4 隔离管理隔离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医院的隔离管理要遵循以下规定:- 隔离区域划分:对传染病患者设立专门隔离区,限制无关人员的进入,确保隔离措施的有效实施。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2)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2)](https://img.taocdn.com/s3/m/66c703f9f46527d3240ce0b2.png)
医院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消毒、灭菌制度一、各部门应根据本制度,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操作的消毒灭菌制度,并具体落实。
二、各部门应加强对医务人员消毒灭菌工作的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灭菌工作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与知识、消毒灭菌工作中的职业防护等。
三、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消毒灭菌,应符合以下要求: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2、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四、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2、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3、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4、被软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消毒或灭菌。
5、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一)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l、高度危险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3、低度危险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二)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医护人员上岗,必须穿戴好工作衣、帽;严禁留长指甲、戴戒指;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图书馆、会议室、行政办公室、离院外出及其他公共场所。
接触传染病人应穿隔离衣、鞋、帽、口罩,禁止穿隔离衣、鞋等进入非隔离区。
下班就餐,开会时脱去工作服。
2、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彻底清洗(擦拭) 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严格执行“双消毒”。
3、根据物品的性质、污染后的危害程度、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合适消毒灭菌方法。
凡能耐受高温高压的物品,一律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不耐受高温高压的物品,采用低温环氧乙烷灭菌处理。
手术器械禁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4、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械,并按照批准的范围和方法使用。
根据不同情况合理选用高、中、低效消毒剂和灭菌剂。
定期监测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
科室自配消毒药液,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程序和所需浓度准确配制,并按要求监测、登记配制浓度、配置日期、有效期等。
5、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规范洗手,使用符合要求的洗手设施。
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或离开隔离病房,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脱去手套后,均应进行洗手和或手消毒;在进行外科手术前、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应进行手的消毒。
6、严格病区管理。
卫生工具按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分别固定使用, 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物体表面、地面应保持清洁,湿式清扫;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应进行消毒处理。
7、病室每天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依据Ⅰ、Ⅱ、Ⅲ、Ⅳ类环境室内空气的消毒要求,
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和时间对室内进行净化和消毒。
8、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等区域划分明确,标识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有效期内使用,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开放置,私人物品不准带入室内。
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戴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隔离伤口用物立即处理不得进入换药室。
换药包使用小包装,使用一次性无菌石蜡油棉球及油纱条。
开启的药液须注明时间,抽出的药液不得超过2小时,封存开启后输液瓶或袋需用“输液瓶口贴”。
室内每天通风换气,清洁、消毒,抹布、拖把等用具应专用。
有合格洗手设施。
9、消毒用碘伏及酒精注明浓度并每日更换,消毒瓶应加盖并每周灭菌2次。
10、常规器械灭菌合格率100%,灭菌物品包装的标识应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等内容。
灭菌前注明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
标识应具有追溯性。
不可用笔在纸面上直接书写标记或将书写标签放人包装内,防止微粒污染物品。
11、无菌物品储存有效期:使用纺织品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7天,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5天~30天。
12、无菌容器、器械、敷料缸、纱布、棉球、棉签、盛放碘酒、酒精容器等一经打开,注明开启时间,在24小时内使用。
无菌持物镊干缸存放,每4~8小时更换,注明更换日期及时间。
13、紫外线灯管应进行日常监测,每1~2周清洁灯管一次,每半年监测一次,辐照强度低
于70uw/cm2及时更换灯管。
14、严格消毒隔离。
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执行注射、穿刺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换药一人一份一用一灭菌,晨间护理湿式扫床一床一套,床旁桌做到一桌一抹布,放射科使用一次性口杯,科室检查、诊断、治疗床等,床单、垫布一人一用一换,雾化器管道、面罩一人一套,用后消毒或灭菌。
15、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定期消毒,湿化瓶每日更换灭菌水,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一次性湿化瓶有效期内使用。
16、各种医疗用具、诊疗用品,使用后均须消毒备用,一次性使用的用后放入黄色垃圾袋内。
病人被褥要定期更换消毒。
病人出院终末消毒。
17、体温计收、发容器分开,体温计用后清水浸泡清洗,提倡用酶清洗,在清洁的基础上浸泡消毒后,清水冲净、擦干,放于清洁盒内,干燥保存备用,一用一消毒。
提倡使用非接触
式电子体温计。
18、患者衣服及床上用品应保持清洁卫生,被服每周更换一次,污染随时更换,换下的被服放于污衣袋内,禁止将被服放于地面;禁止在病房内及走道上清点被服。
凡出院、转院、死亡病人床单应进行终末处理。
医务人员及病人换下的脏被服应分别放入污物车并分开清洗消毒。
运送被服的车辆洁污分开,按规定清洁、消毒。
19、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严格执行《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
麻醉机、螺旋管、呼吸气囊、气管套管、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后应严格消毒灭菌。
20、口腔科执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所用诊疗器械用后(一次性使用除外),必须经过清洗、酶洗、漂洗及精洗、高压灭菌方可使用。
21、各种内镜使用前后处理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乙肝患者应固定专用内镜。
22、耐药菌、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要严密隔离,隔离病人应有明显标记,病人在隔离范围内活动,使用的器械、被服、房间进行终末处理。
排泄物、呕吐物采用专用容器浸泡消毒后倾倒。
凡患气性坏疸,绿脓杆菌,HIV等特殊感染的伤口,应严格隔离,所用的器械、被服,均要进行双消毒,所用敷料放入专用垃圾袋集中处理。
23、传染病就诊住院的隔离消毒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一旦发现或疑有传染病员应立即就地隔离。
疑似传染病,应在观察室隔离。
传染病患者入院,按常规隔离,疑为传染病者应隔离观察,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非传染病区发生传染病,及时会诊、转科或转院。
24、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消毒或灭菌处理。
25、医院污物管理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严格污物、排泄物、垃圾的分类管理。
医疗垃圾均视为有传染性,一律放入黄色垃圾袋。
其中锐利物(刀片、针头等),应放入利器盒内加盖封闭后方可扔入垃圾袋;生活垃圾放人黑色垃圾袋;放射性垃圾放入红色垃圾袋,有效封口,封口处黏贴警示标识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