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德治的关系.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
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法制的发展,也是时代的呼唤。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我们在加强法治建设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德治,这是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的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但在进行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时,客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矛盾的地方,而两者发生矛盾时,又以哪一个为准:
一、法治治外,德治治内,二者具有互补性。
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由于两者之间各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它们之间
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依法治国是外在的,从外面的力量、从强制的角度来规范
人的行为的话,以德治国就是从内心、从人的素质上要求来自觉地遵循这些规范,
如果这两个相辅相成精神文明建设会搞得更好。法律的实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当整个社会迷信市场作用的时候,互助精神在法院的司法判决中无法体现。处于弱者的消费者面对一个又一个貌似公正却完全不同的判决无所适从。我们不
缺少市场的理念,也不缺乏对法律的关照,我们缺少道德的支撑。
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律是统治阶级用以统治的一种工具,它必须同经济政治道德等诸因素紧密联系相互适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
律性再认识。我国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和道德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基础,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都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量和鼓励力量,并且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鼓励而具有指引人们应该怎样行为的功能,实现它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遵纪守法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要求,法律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法治和德治是人类管理社会和阶级社会实现
阶级统治的两种重要手段,是两种性质不同而又关系密切的社会现象。其中,法治是对道德中重要问题的调整,是对道德力量的强化,道德法律化把人类的理念铸化为法律;德治既是对法治内化,把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同时也是对法治的重要补充,把法律之外的社会关系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一个交互演进的过程。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肩负着维护社会共同道德的任务。”
「 1」“法律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们在道德上善良。为了求得众人所能达
到的最大的善良,世俗法律使自己适应各种道德信条所认可的各种生活方式,应该抗拒那些由于道德观念的真正松弛和堕落的风尚而为人们所要求的变更。但它
它
始保持走向有道德生活的方向,并使共同的行在第一个准上面向于道德法的
充分。”
「2」道德是法律价准和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充,二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
相互化。“道德和法律是不可分的,没有道德的支持,法律就不成其社会成部,而是写在官方文件上的句,只得空洞且与社会无关。”
「3」两者相相成、相互呼,互相配合,社会关系的整。但是,法律本身属于政治上建筑范畴,是以国家意志和全民必遵守的姿出的,它直接干人的行,它只要求人的行是否法、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法或犯罪的程度,作出相的判;道德属
于思想范畴,而思想是不能靠国家力的制来解决的,它通干人的思想和精神来
干人的行,道德范的判要求比法律要广泛得多和高得多。告我,在行依法治国,建社会主法治国家的程中,必高度重道德建,把法治和德治密合起来,相相成,相互促。法律的充分必然会提高一般公民和国家工作人的道德水平,反来,社会
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必然会促法律的制定和。我在建社会主文明法治境中,必把握法治与德治的互性、兼容性和一致性。
二、法治和德治的差
法治和德治然具有一致性,但两者始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方式,二者不能混淆。其区可以从法律和道德的区中看出,即二者生的条件不同,表形
式不同施方式不同,整范不同。“法律与道德的区非常明:法律由国家制定和施,道德通人的内心信念、信仰及社会来;法律具有确定的、制性的制裁力,道德的
方式主要依据公共、不成、嘲笑和摒弃于某一特定的社会体之外。⋯⋯法律与道德
在客性及行方面的区表在:法律着眼于行,而道德着眼于意志和感情;法律的效力具有普遍性和性,道德准因人、因境而异。”
「4」“法律定一般来是避免涉及良心的,不其意如何,而只考其行
和度;与此截然相反,道德所定的范是意。法律来,‘所有未禁止的都是允的’。
然而,反来人可以在制裁方面,
法律比道德更有制性。反一道德范可以招致指,是不可忽的,因指,或者哪怕是嘲笑,都可能致重的后果,如造成精神失常,了前程,甚至引起自。但是,它竟不如公众力的行,如刑事判决那在有关人的身上打上烙印。”
「5」从《法律基础教程》和《思想道德修养教程》看,德治强调为人民服务
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而法治则是强调公民意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公民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机
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遭受损失时,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和要求国家赔偿。德治要求
人们多尽义务、多奉献;法治则要求人权保障,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要
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德治要求发扬传统美德和老一辈革
命传统,而法治要求遵循现行法律和法治与国际接轨。德治从治心的角度来规范人
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执行的标准有点空洞,不便于操作;而法治从治行为的角
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执行的标准就是法律,明确具体,便于操作。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早在西周时,“德”
就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德”既是治理国家、取
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也是司法行政的指导方针。周礼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亲
亲”、“尊尊”。“礼”和“刑”在适用上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
夫”。汉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德刑关系上实行德主刑辅,并把《春秋》
作为决狱的依据。唐朝继续并发展了汉魏晋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其特点是“一准
呼礼”。其指导思想是“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德礼和刑罚之间的
关系是“本”和“用”的关系。明朝在德法的关系上采用“刑乱国用重典”的指导
思想,但并不放弃德礼的教化作用。清朝在立法上贯彻了“详译明律,参与国制”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延续了前朝的做法。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历代封建王朝奉
行“德主刑辅”、“出礼入刑”的思想。其结果是:道德训诫具有了法律的威势,
甚至代替了法律,把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等同起来。
在现代社会,法治是主要的,德治是补充。强调以德治国和以德育人,法治
与德治相结合,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沦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深化发展。是个人
健康成长和国家繁荣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的治国理念。是建立健全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法律虽然严密,
但也有它难以管辖的地方。因为违反法律的行为一般是违反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的
行为,但不能由此认为一切违反道德的行为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法律行为与道德
行为,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之间是有严格界限的。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而道德一般强调的是义务。通过道德的义务推动法律的实施。以人作为主体而言,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外界强制性。无论道德和法律,既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也调
整人们的内心活动。但法律侧重于调整人们的外部活动,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他律;道德侧重于调整人们的内心活动,一般体现为社会舆论的谴责,是自律。
法律是外部强制性的管束,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