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称代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汉语人称代词的发展

现代汉语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商代就产生了,第三人称代词产生较晚,在中古的南北朝时期。

一、商代的人称代词

商代甲骨卜辞已经产生了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尚未产生第三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三个。

三者的区别是:

我,多表复数,也表单数。从语法功能上,可做主语、宾语、定语。(我们,我们的,我,我的)

如:庚申卜,贞:我受黍年。

我,表示复数的我们,代表商朝。做主语。

(“我”的这种单复数同形的功能现代汉语中仍有孓遗,如我国、我校,“我”都表复数)

()侵我西鄙田。(定语,我的)

余,只表示单数,做主语和宾语,不做定语。(我)

羌甲祟余。(宾语)

朕,用于单数,主要做定语,有时也做主语。(我的)

甲戌卜,王,余令角婦协朕事。

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乃”“尔”,单复数同形。其区别是:

汝,可做主语、定语、宾语。

乃,做定语。(你的,你们的)

尔,做定语、宾语。

3、甲骨文到周秦两汉汉语中的“之”“其”“彼”“厥”。

这些词有时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他”“他们”,但它们仍然是指示代词性质,偶尔指代第三人称,但不是人称代词。商代至周秦还没有产生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二、周秦的人称代词

(一)到周代,商代产生的3个第一人称代词继续使用,又产生了“吾”“卬”“台”“予”4个,共7个。其使用频率和用法各不相同。

1、“我”,周秦应用普遍,功能同商代用法。如:

我未见力不足者。(单数,主语)

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宾语,单数)

无矢我陵,我陵我阿。(复数,我们的)

2、吾,只作主语和定语。(一般不做宾语,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做)可表示单、复数。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復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论语·雍也》

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主语,复数,我们)

在否定句的宾语前置结构中,“吾”才可以用作宾语。

居则曰:不吾知也。

上古“我”“吾”的单复数没有词形上的区别。其中“吾”发展出了其后加表复数的名词“侪”“曹”“属”的用法:“吾曹”“吾侪”“吾属”。而“我”没有这种用法。

3、余、予

二者读音和用法相同。“余”产生于商代,“予”周代始产生。大多表示单数,偶尔表复数。主要做主语和定语,偶尔做宾语。如:

予既烹而食之。《孟子·万章上》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

4、朕

从商代到周秦,此人称代词呈衰落趋势,多数做定语,少数做主语、偶尔做兼语和宾语。

“朕”在先秦本为通用的人称代词,秦始皇26年制定“天子自称为朕”,臣下不得使用,之后就变为帝王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

5、台

只见于《尚书》和东周铜器铭文里,做主语、宾语、定语。“台”的来源,周法高认为可能是“余”和“之”的合音,郭沫若认为是“余”的音变。

6、卬

可能是方言词。只偶见于《诗经》和《尚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须,等待)

此外,先秦有一些词如“孤”“不榖”“寡人”等,他们不是人称代词而是名词。

(二)第二人称代词

上古汉语有6个第二人称代词。“女”“乃”“尔”继承自商代,周代产生了“而”“戎”“若”。“汝”与“女”读音用法全同,是异体字。

1、女、汝

表单复数,做主语、宾语、定语。

在先秦典籍里,金文、《诗经》、《论语》、《左传》用“女”,《尚书》用“汝”,《孟子》《荀子》《庄子》等二字并出。汉代以后的中古时期,一般用“汝”不用“女”,一直沿用到中古以后。

2、尔

单复数、主语、宾语、定语。

不同于“女(汝)”的是,“尔”更多做定语。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定于,你的)

3、若

单复数,主语、宾语、定语。《诗经》《书》《左传》《孟子》《论语》不用,《庄子》《墨子》多用“若”。

4、而

不同于其他的是不做宾语。

5、乃

自商代之周秦,用法不变,做定语,偶作主语。

6、戎

只见于《诗经·大雅》,可能是方言词,做主语和定语,不做宾语。如:戎虽小子,而式弘大。(式,用,作用。)

关于礼貌称谓如“子”,(吾子忍之)“君”(君能补过,袞不废矣)等,是名词非人称代词。

三、中古的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1、我、吾

二者在上古并存。东晋以后,在口语中,“吾”逐渐被“我”代替,书面语里“吾”仍然使用。

在上古,“吾”做宾语有条件限制,即否定句且置于动词前。中古的魏晋以后,这种限制打破。

2、余、予

六朝以后口语中消失,仿古的文言作品中仍用。

3、侬

产生于六朝,最初多见于吴楚的歌辞,故推知为南方方言,但一直沿用到近代文学作品,且传播到北方话作品中。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侬”的来源:元代戴侗、近代章炳麟皆试图解释其来源,比较可信的是清代人雷浚的说法,他认为:北方话里名词

“奴”变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南方话里“奴”音转为“侬”,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

(二)第二人称代词

上古的第二人称代词到中古统一为“汝”“尔”2个。

1、汝

中古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

2、爾

“爾”在六朝时产生了简体字“尒”。佛经翻译中“爾”又增人旁写作“儞”,又逐渐简化为“伱”,随后又写作“你”。成为口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统一形式。

“你”做主语、宾语、定语、兼语、表语。

3、伊

魏晋后,“伊”用为第二人称代词单数,做主语、宾语、定语,相当于“你”。

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你)

(三)第三人称代词

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其”到南北朝时期转化为第三人称代词,同时,中古产生了新的第三人称代词“渠”“伊”“他”。

1、渠

“渠”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也是从指示代词发展来的。

《汉乐府焦仲卿妻》: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那个约会)到南北朝开始用为第三人称代词,唐初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