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

教育工作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基础,而中小学生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特殊教育。《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加大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聋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范畴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聋童日常行为规范化的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与现状

由于聋哑儿童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加之社会的不良偏见与传统观念的扭曲与误导,致使社会对聋哑儿童的教育严重滞后。长期以来产生了与社会的无形隔阂、与人际沟通的难逾鸿沟,导致了聋哑少年与正常少年一系列不同的鲜明特点。沟通方式的制约,人际群体的封闭,社会活动范围的狭小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深层次影响,致使广大的聋哑儿童在受教育上与正常同龄人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在他们的心理上势必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映,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心理障碍,心理伤害,甚至心理扭曲,影响到了他们对日常行为准则,社会公德约束,法律法规规范方面的正确认知与自觉遵守。以致形成了这一弱势群体自卑孤僻的固执性情,心存戒备的猜疑心态,这成了他们参与社会,回归社会的最大禁锢。我们特教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就在于能让广大的聋哑儿童摆脱生理缺陷的困扰,冲破心理障碍的桎梏,归属正常情感的感受,做好由基础教育向专业技能培养的铺垫与衔接,从而尽快地回归社会,立足社会。当前,在聋生行为规范中,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归集起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礼节举止失缺,不拘礼仪行为随意;

2、纪律松懈自由散漫;遵章守则缺乏约束;

3、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刻苦精神;

4、同学相处易生摩擦,报复行为倾向严重,自卑心态诱发嫉妒,人际交往难于沟通;

5、心态失衡,以偏激举止为渲泻,行为过激,以损坏物品为报复;

6、生理的缺陷,沟通的困难,陷入不能为人所理解的困惑,引发情绪急躁易于冲动,并有随年龄增长而愈加突出的倾向。

二、分析与反思

上述情况,务必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仅要从行为的表象看到其不同的反映侧面,更要看到其内在的相关联系,对此,应从归集表现类型,到表现形式,进行广泛的收集和调研,要注意形式不拘一格多样化,内容涵盖广泛全面化,收集不遗不漏时效化,以确保把握问题的内在实质,抓住核心主线,侧重解决过程。从根源上去剖析成因,从过程中去导向结果,我们在考虑和认识到聋哑少年共性的同时,也绝不忽视其个性差异;而且还要从正常同龄少年的教学工作中,予以借鉴,对具有本质性的共同课题,探讨出一整套不同特点、行之有效的施教方式方法,以便我们能从中找出具有普遍适应性和个体针对性、相辅相成的解决途径与有效措施。

三、措施与途径

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诸多方面的,要改变这一现状,特教工作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怎样发挥特教工作的作用?一方面是整个社会方方面面需长期同心协力,齐抓共管;而特教工作则须首当其冲,走在前面:

1、摆脱陈旧观念束缚,提高工作策略高度;

2、强化教师行为规范,适应特教工作特点;

3、改进特教工作方法,提升特教教学水平;

4、循序渐进挖掘潜力,因势利导育人成才。

我们应从以上几个方面,作为着手逐步展开与拓宽我们特教改革工作的切入点与途经,观念的更新至关重要,提高认识高度是前提,要把特殊教育工作定位在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应有高度,我们今天对聋生的特殊教育绝不能流于“寄放”式的保管模式,而是要育人成才,使广大聋哑少年回归社会,这是营建和谐社会,造福民族的时代工程。

概述而言,就是要按照既定的目标,遵循正确的途经,从问题的本质切面上入手,围绕聋哑少年行为规范这一重要课题,找到障碍所在,求得跨越方法,消除事实上的人为屏障,是我们从事特教工作者应予面对的当务之急。克服聋生自卑心理,树立健康心理,应是规范行为、优良品德的先决条件,只有使聋生首先从心理上健全起来,确立起自尊、自强、自立的信念,才能树立起社会的责任感,时代的使命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从而奠定回归与融于社会的心理基础。我们特教工作者应从此定位,从而找到解决聋生良好行为规范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其一,倾注爱心。行为的互动效应,情感的深切沟通,对于教育聋生群体尤为重要。只有首先让这一弱势群体切身感知到爱的真切,才能促成爱的归属感,在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产生一种融归社会的迫切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使聋生自觉地接受良好社会行为规范的标准与要求,从而能以社会的统一要求准则,来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以形成一种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定位模式。

其二、分层优化。对于聋哑少年群体的行为习惯的规范化教育,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行为规范”》的教育方面,绝不能仅仅停留在通常的惯例上,而要对“行为规范”分层次的制定细则,针对每一项要求,设置在多样化社会活动的环境与背景中,提出具体的行为实施要求,并要对这一行为可以产生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必要的社会互助,奉献的情感升华,寓于形象化的展示,在不间断的强化中,具体的、形象地固化在聋哑少年的潜在意识中,他们就会强烈地感知自己也是一名不容忽视的社会成员,存在于同一片蓝天与阳光之下,社会怀抱他们,他们需要社会,只有让每一聋哑少年都能提升到这种健全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激励起他们回归与融入社会的最大激情,他们便会勿庸置疑的自觉的以“行为规范”的要求决定自己的行为取向。基于这一既定的统一要求标准,首先要使聋哑少年熟知这些规范要求的内容与标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他们能尽快接受,并能尽快形成一种自觉行为意识。针对现时在聋哑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种种具体实际,我们认为必须在校院这一小范围内,从诸多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小环境”。从各个细小环节,不同细微之处,适应聋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通过对他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良性调节,构建良好的态度整体,继而导向聋生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自身的行为取向,以使他们能对规范行为正确认知,获取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行为的规范意向,进而能以端正的行为态度,促成规范的行为动机,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

其三、鼓励参与。我们认为要求得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其指导思想必须是明确在:以人为本,倾注爱心,培养爱心,奉献爱心;以教育学生发展为中心,走出局限群体,完成社会化进程,融入社会一体化;这就务必要实现两个跨越,一是完成由家庭环境到学校教育的融洽跨越;二是完成由学校教育到步入社会的跨越。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还要亟待解决好在对聋哑少年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能有新的创意,新的提升,新的突破;以回归为主线,以社会化为导向,以更多的社会活动作为教育内容,注重直观形象,重在鼓励参与,让聋生能在不断的实际活动参与中,认知、感知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与时俱进的参与到届时所发生的各项社会活动中去,这是至为重要的。

其四、率先垂范。在聋生的整个教育进程中,每一位特教工作者应在教育实践中,时时怀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应倾注最大的爱心,以爱去感招聋生的归属,以爱去唤醒聋生的沉沦,以爱去点燃聋生的激情,从而建立起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让聋生感到做人的尊严,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