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水区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https://img.taocdn.com/s3/m/5c10a6a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d.png)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利率并轨,是指将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基准统一起来,消除此前存贷款利率执行不一致,形成市场化的利率体系。
利率并轨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利率并轨作为改革的“临门一脚”,其推进将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利率并轨的必要性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存贷款利率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实际操作中,贷款利率长期以来受到存款利率的管制,导致银行贷款利率过低,企业融资成本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由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距较大,银行存在着套利空间,也加剧了金融机构的盈利压力。
利率并轨具有迫切的必要性。
利率并轨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和透明度。
当前,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多由央行和银保监会控制,导致金融市场缺乏充分竞争,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利率。
利率并轨后,金融机构将在更加透明、公开的环境中进行定价,客户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贷款利率的形成机制,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利率并轨还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当前,由于存款和贷款利率差距大,导致金融机构存在套利行为,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也加大了金融风险。
利率并轨后,金融机构将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利率并轨的难点和挑战尽管利率并轨的必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要实现利率并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存在着不少难点和挑战。
利率并轨需要稳妥推进。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还存在着宏观经济调控、金融监管等多重考量。
要实现利率并轨,需要在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的前提下,稳妥推进,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进。
利率并轨需要合理调整利率水平。
目前,由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差距较大,一旦进行并轨,将可能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造成一定影响。
利率市场化棋局 0
![利率市场化棋局 0](https://img.taocdn.com/s3/m/eb729ff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c.png)
利率市场化棋局贷款利率7月20日全面放开后,利率市场化还剩下存款利率上限这一鸿沟。
利率市场化这盘棋局的后半局,难度更大,风险更大,下一步可能优先放开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存款替代类金融产品 ■银行业大变局呼之欲出 ■王国刚:利率市场化需要“外科手术” ■利率市场化的政策信号与现实 如果说利率市场化是一盘棋局,那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
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这盘棋局中,下一子又将投向何处? 贷款利率全部放开,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还剩下存款利率上限这一鸿沟。
展望这盘棋局的后半局,难度更大,风险更大,所需配套机制也更多。
而从新金融业态发展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又在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必须攻坚的难题。
为了避免对金融体系造成大的冲击,存款的替代类金融产品,例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则被市场看作是最有可能优先放开的负债类产品。
前期谨慎布局 利率市场化的前期布局严谨,走步谨慎。
一位央行人士用四个字形容——步步为营,可见监管层的谨慎态度,“下错了无法悔棋,必须要对经济和金融体系负责。
” 这盘棋局始于1996年。
1996年我国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随后,分几步放开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这主要发生在2004年之前。
2004年开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有了较为明显的加速,逐步取消了人民币贷款上浮封顶、存款下浮限制,扩大贷款下浮区间、存款上浮区间。
直至刚刚过去的周末,完全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可谓走完半程。
伴之左右的还有金融市场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OTC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不断扩大使价格更为市场化,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和企业债来进行融资,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
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率市场化尤为重要。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https://img.taocdn.com/s3/m/ba38520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a.png)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在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
近几年来,中国央行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强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其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利率并轨。
利率并轨是指将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移除政策性干预,逐步实现市场化形成并一体化。
目前,中国的利率形态依旧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利率,如同众多“拔河队员”在争夺权利地位。
不同的利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不对称性,这不仅会对金融市场的效率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利率并轨有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减少垄断行为,增加银行的市场竞争化程度,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同时也可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了社会资金的配置能力。
此外,实现利率并轨还有助于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为稳定的利率环境,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尽管利率市场化在进程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银行体系在利率并轨前,需要获得更高的风险管理水平。
在发挥更为灵活的利率市场化机制时,需要应对更为复杂的风险和变化。
其次,利率并轨需要合理控制市场化过程,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最后,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率变动机制,引导金融机构遵守公平合理的市场规则,形成市场竞争与监管互动的利率市场化机制。
可以预见,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利率并轨将更加成为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议题。
此外,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利率并轨还需要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金融全球化进程。
总的来说,利率并轨是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
实现利率合理识别、市场合理定价、银行合理定价,将高效、强大的市场机制引入中国经济的金融领域,对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利率并轨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经济高品质、可持续、稳健发展的有力举措。
“双轨合一”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双轨合一”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5c06794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7.png)
“双轨合一”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成为了我国金融领域改革的重点之一。
而“双轨合一”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环,被认为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双轨合一”背后的背景、意义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深入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意义。
一、“双轨合一”的背景1.金融市场化进程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对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日益凸显。
而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市场化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金融市场化的进程中,传统的计划性利率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对利率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
2.资金价格管制的弊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利率管制体系,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这种管制体系的弊端也日益暴露。
一方面,资金价格的过度管制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利率管制也给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改革利率体系,实现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迫切需要。
3.国际经验的借鉴在国际上,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许多国家已经实施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其经验和教训也为我国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国也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需要,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以上种种背景因素共同促使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双轨合一”则是这一改革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1.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双轨合一”意味着将市场利率和政策利率逐步统一,这将有助于促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通过利率市场化,市场机制将更好地发挥资金配置的作用,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活跃度,从而推动整个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
2.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利率市场化能够促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通过市场化的利率体系,金融机构将更多地从价值和风险的角度出发,提高贷款的定价能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完成“最后一跳”?
![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完成“最后一跳”?](https://img.taocdn.com/s3/m/63808dd4ad51f01dc281f1f1.png)
的探索 。二是利率传导机制不 畅通 。公 和浪 费改革的机会。为此 ,需要坚定 目
利率市场化 改革 如何完成 “ 最后一跳”?
文 /李 若 愚
业呈垄 断竞争状 态 ,存 贷款利率 缺乏 主 多在 5 % 左右 ,信托融 资与 民间借贷 的 动灵活 的调节机制 ,货 币市场利率与存 从 1 9 9 6年 6月 1日放 开银 行 间同 业 拆借利率 到今年 7月 2 0日金融机构 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 开 ,我国利率 市场 化 改革 已走过 1 7 个 年头 。截至 目前, 货 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已经实现利率市场 化 ,存贷款市场上也只有人 民币存款利
式相协调 的问题 。在利率 “ 双轨”制下 , 目前人 民银行实行二元化 的利率调控模
场化 十多 年的产 品,协 议存 款利率定价 式 ,利 率 调控 机 制 有 待进 一 步 完 善 :
也主要是 参照 5年期存 款基准 利率加点 方式确 定。三是商业银行 利率定价机制
一
是 中央银 行利率调控框架 尚未完全建 可 能完全 具备相关条件 ,为等待基础条
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四大任务
场化 ,市场化定价 的银行理财产 品等存 利率 的 “ 双轨 ”向市场利率单轨 的平 稳
从制 度安排看 ,现在 除了人 民币存
款受上限管制 以外 ,其他各 类利 率基本 是完 全市场化 的。但从实 际操作看 ,我
款替代性金融产 品及影子银行等市场化 过渡 。
融资渠道发展壮大 。由此形成 管制 “ 低
境下 ,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传达央行 的 意图、通 过利率总水平 的变化来影 响总
需求 、通过利率结构 ( 包括期 限结构和
风险结构 ) 来 引导社会 资金的结构。
我国当前的利率双轨制
![我国当前的利率双轨制](https://img.taocdn.com/s3/m/bd9d3154284ac850ac02424a.png)
我国当前的利率双轨制作者:谢宁远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20年第12期摘要: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2019年撰文表示,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已放开,但央行仍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两轨”,这实际上对市场化的利率调控和传导形成了一定阻碍。
下一步央行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逐步“两轨合一轨”。
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双轨制,试图阐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改革思路。
关键词:利率双轨制;利率市场化【正文】在宏观经济学里,我们可以设想经济由三个方程描述。
前两个方程是IS和LM方程:Y=C(Y-T)+I(r)+G IS,M/P=L(r,Y)LM 。
IS方程描述产品市场的均衡,LM方程描述货币市场的均衡。
这两个方程包含了三个内生变量:Y、P和r。
凯恩斯主义的方法是用固定价格的假设来完成模型,因此,凯恩斯主义的第三个方程是P=P1这个假设意味着,剩下的两个变量r与Y必须作出调整,以满足IS与LM这两个方程。
古典方法是用产出达到自然水平的假设完成模型,因此古典方法的第三个方程是:Y=Y1这个假设意味着,剩下的两个变量r与P必须作出调整以满足IS和LM这两个方程。
因此,古典方法固定了产出,允许价格水平调整以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條件,而凯恩斯主义方法固定了价格水平,让产出运动来满足均衡条件。
从二者的相同点看,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利率r始终是影响产品及货币市场均衡的一个内生变量。
我国高度重视利率问题,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提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现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进入到利率并轨的“最后一公里”。
利率双轨制的含义及成因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产品市场上同一产品存在计划垄断性定价和市场定价两种价格称为价格双轨制。
与之相仿今天的货币金融市场中也存在利率双轨制:一个是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法定存货款基准利率;一个是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
“双轨合一”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双轨合一”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cfa28c6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7.png)
“双轨合一”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而“双轨合一”正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双轨合一”的背景、意义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阐释“双轨合一”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双轨合一”的背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利率一直处于管制状态,银行存贷款利率都由央行统一制定,存在“一刀切”的现象。
这导致了银行存款利率偏低、贷款利率偏高,而且不符合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由于国有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竞争不足,导致了资金配置效率不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足。
这种利率管制和垄断的体制已经不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
我们来谈一谈“双轨合一”背后的意义。
“双轨合一”意味着放开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管制,让市场力量决定利率。
这样做可以让银行更具竞争力,促进金融业的改革与创新,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
这也可以促进资金的更有效配置,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双轨合一”也可以带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提高中国金融市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双轨合一”不仅是一种改革措施,更是一种经济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我国金融体制的健康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双轨合一”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这将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加市场化的利率体系。
通过“双轨合一”,市场竞争将决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更符合市场需求,提高了利率的灵活性。
这将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银行将会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更健康的金融发展。
这也将有利于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在国际上的地位,为我国打造更加国际化的金融中心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平台。
我们来看一看“双轨合一”对我国的风险和挑战。
放开利率管制可能会导致贷款利率上涨、存款利率下降,对储户的利益造成一定的冲击。
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可能需要加强,以应对更加市场化的竞争环境。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之我见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72af337e0b1c59eef8c7b4a5.png)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之我见作者:王立勤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7年第04期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我国金融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新型金融体系的建立,到宏观经济运行货币政策调节功能的完善,从“走出去迎进来”,重塑微观金融主体法人治理结构,到金融国际化的对接,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
目前,金融改革已经入深水区,利率市场化问题日益凸显。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问题对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率市场化问题日益凸显。
从本质上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市场相关经济体,也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是金融改革的深水区,它直接影响到了国有企业等的核心利益。
如何在规避金融风险,调整和规范各自的经济行为前提下,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适应市场化的要求,成了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一)金融监管的滞后,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我们都知道,金融的自由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如果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经济发展水平低,就会影响到金融活动的需求。
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就会从整体上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制约金融的深化,不利于利率的市场化。
另外,金融监管的滞后,以及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也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平衡发展。
金融企业制度的不完善,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难点之一。
同时,受政府的制约性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彼此间缺少有效竞争,导致资金的非价格性配给不足,以及金融中介的运行效率低下。
另外,在利率放开后,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问题并没有解决,国企不考虑资金利用成本,而大量高效率的私有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却比较严重,实现利率市场化后,资金使用低效率问题仍比较突出,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的高增长。
(二)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宏观经济环境有待改善遵循金融发展理论,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市场主体之一涵盖了金融中介。
利率并轨的概念
![利率并轨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675a3c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1f.png)
利率并轨的概念利率并轨是指在金融市场中,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将不同类型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趋于一致的过程。
利率并轨对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文将从利率并轨的定义、原因、影响和政策推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利率并轨是指不同类型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趋于一致的过程。
在金融市场中,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特征,因此其利率也会不同。
但是,当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产品种类繁多,利率差异较大时,就需要将利率进行调控,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利率并轨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手段,缩小不同金融产品之间的利率差异,使利率水平趋于一致。
其次,利率并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市场竞争加剧,利率差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和金融市场乱象的出现。
其次,利率差异较大会引发套利行为,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再次,利率并轨还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跨区域发展,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最后,利率并轨还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进程,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利率并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利率并轨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当利率差异较大时,市场参与者会更倾向于追求高利率的金融产品,而忽视了其他风险较小或者回报较高的金融产品,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而利率并轨可以通过缩小利率差异,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其次,利率并轨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利率差异过大会引发金融市场的乱象,利率并轨可以避免激烈的竞争和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
再次,利率并轨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
利率并轨可以使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吸引外资流入,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最后,利率并轨可以促进金融系统的稳定。
利率并轨可以避免套利行为的出现,减少金融市场的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LPR改革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 “两轨合一轨”的痛点及建议
![LPR改革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 “两轨合一轨”的痛点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552efe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a.png)
LPR改革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两轨合一轨”的痛点及建议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
LPR改革是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举措,旨在让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减少金融机构对政策利率的依赖,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
LPR改革仍然面临着“两轨合一轨”的痛点,并且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对LPR改革的痛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痛点一:“两轨合一轨”存在分歧LPR改革的初衷是将原有的政策性贷款利率和LPR利率两个单一利率体系统一,以实现贷款利率更加市场化和透明化。
目前LPR与政策性利率并存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种“两轨合一轨”的情况导致了银行在贷款定价上出现了混乱和不确定。
这种分歧源于政策性利率与LPR利率之间的差异。
政策性利率受到央行政策的影响,主要用于定向调控和支持国家重点项目,而LPR利率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在理论上更加市场化。
由于政策性利率与LPR利率之间存在差异,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往往面临着选择,造成了一种不确定性。
痛点二:LPR利率形成机制存在问题当前,LPR利率的形成机制存在一定的不足。
LPR利率采用的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基础,再通过央行定价机制形成的。
在实际操作中,LPR利率的形成机制并不够透明,市场供求关系对LPR利率的影响并不够直接,导致了LPR利率的波动性较大,难以稳定。
建议一:统一“两轨合一轨”利率体系为了解决“两轨合一轨”存在的分歧和不确定性,需要加快LPR改革进程,统一“两轨合一轨”的利率体系。
应当逐步取消政策性利率的存在,将LPR利率作为贷款定价的唯一依据。
要建立完善的市场化定价机制,让LPR利率更加贴近市场供求。
对于存在差异的贷款定价进行统一,让企业和个人在贷款利率方面能够得到更加公平和透明的对待。
LPR改革是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痛点,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浅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浅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d19f67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f.png)
浅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摘要】自1993年起,我国便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迈入深水区,而这一系列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回顾,以及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应对方案的梳理,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可能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应对措施,以期我国商业银行能成功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一、引言我国作为一个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在经济运行的作用十分重要。
近几年,我国金融改革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逐渐加快。
2019年,央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同时,据有关政策文件显示,2020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涉足深水区,改革进程的加速推进必然会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试图探讨,作为利率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面对这种影响。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及展望总体来讲,我国利率市场化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主要路径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主要分为为三个阶段。
(一)、货币市场利率改革(1993—1999年)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之中,首先要为市场利率寻找一个参考的均衡点,即人们常说的“锚”。
而货币市场作为流动性最强的金融市场,其利率能够及时、充分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因此货币市场利率是各国市场化利率的重要的参考指标,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从此开始。
1996年,取消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限制;一年后,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1998年,国开行首次用市场化的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随后,国债也开始进行市场招标。
自此,我国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市场化逐渐完成,货币市场均衡利率逐渐形成。
(二)、贷款利率放开管制,存款利率浮动加大(1999—2013年)在第一阶段货币市场利率的改革过程中,我国便同时尝试着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https://img.taocdn.com/s3/m/f4909ff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1.png)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近年来,我国已经完成了金融改革的多项举措,其中之一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而最后一步则是利率并轨。
利率并轨,是指不同类型、不同期限的贷款利率汇总统一,使得贷款市场的定价逐步趋向市场化、规范化,保证信贷定价的公平合理,同时也是资本市场化的回归,以便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下文将深入分析这一金融改革措施的意义、改革方案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利率并轨的意义1. 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利率并轨后,市场将形成一个定价规范、竞争激烈的贷款市场,促进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竞争,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和竞争力。
2.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利率并轨后,银行会更加注重风险和效益的平衡,借贷行为会变得更加理性,资金使用效率也会提高,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3. 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利率并轨后,不同贷款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流动性管理等部分业务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金融市场,防止了过度竞争和风险的膨胀。
二、利率并轨的实施方案利率并轨的实施方案一直备受关注,经过多次修订和尝试,最终在2020年宣布了全面启动利率并轨工作。
以下是利率并轨的实施方案:1. 统一贷款基准利率。
各大银行将不再自行制定贷款利率,而是按规定以国家制定和公布的基准利率为标准,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的利率水平就是合理市场价格。
2. 改变商业银行过度追求利润的行为。
商业银行经营普惠诉求后利益被保障,贷款价格不再是它们的无限制追求,依据它们的收益才能作出的决策,不再存在利率“钉子户”的情况。
3. 个性化利率上浮下降。
对于那些有电商信用或者属于科技企业的客户,贷款利率将有所下降;对于有大额存款或者有其他来自政策层面的稳定资源的企业贷款客户,贷款利率将有所上浮,体现的就是个性化的利率定价策略。
三、利率并轨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利率并轨还将继续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市场化改革。
1. 利率机制进一步完善。
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金融机构将逐渐发现弄清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透明且规范的利率机制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https://img.taocdn.com/s3/m/190cbe0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7.png)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
近年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各项改革措施相继推行。
但是,由
于利率并轨仍未实施,市场化利率还没有完全体现,影响利率市场的健康发展。
那么,什
么是利率并轨,为什么利率并轨很重要,利率并轨的实施时机是什么时候?
首先,什么是利率并轨?
利率并轨是指不同类型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统一,即不再由政府预定或干预,而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和形成。
此前,中国的利率制度存在限定存贷款利率的长期制度,即定向降准、定向取缔等措施,破坏了市场化利率的做法。
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物品和劳务都基于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而利率亦然。
利率
市场化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减少贸易和投资交易成本,鼓励企业创新,促进
经济稳定增长。
此外,市场化利率有助于提高银行业的效率以及账户间的流量。
而市场
化利率的最终形式就是利率并轨。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仍在加快,但是利率并轨仍面临诸多
挑战。
一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巩固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加强金融监管,防范
金融风险;三是加强信息披露和公开透明度。
因此,要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稳步推进利率并轨,需要制定有关规定,加快完善
利率形成机制,加强国际化进程,开展有利于市场化利率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应用,从
而实现优胜劣汰,削减浪费和降低成本,加强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实行。
利率市场化走向深水区 下一步应筹建存保机制
![利率市场化走向深水区 下一步应筹建存保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82bd28ed941ea76e58fa045c.png)
千呼万唤始出来,利率市场化的靴子终于落下。
7月19日,央行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7月20日起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全面放开。
如果从1996年中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算起,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历时17年之久。
此次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之后,各界已形成了一个共识: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容易的部分已经完成,改革正式进入深水区。
为何本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没有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的浮动范围?被视为最后“惊险一跳”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下一步将会采取何种方式推进?与之相配套,中国还需要完善哪些金融基础设施?为此,《第一财经(微博)日报》组织了一期圆桌讨论,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利率改革影响几何?第一财经日报:当前,中国经济出现增速放缓迹象,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加大,资产质量亦进入拐点期。
在这个时间点,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用意何在?沈建光:作为结构性改革,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一方面,金融业利用监管空隙进行表内表外资金转换进而获得高额收益,本质上是金融套利,暗含较大风险。
在我看来,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宜疏非堵,早前央行坐视银行间利率高企而不为所动被市场解读为规范影子银行风险的重要举动,这样的做法虽有警示作用,但却导致市场预期混乱。
影子银行风险源头在于地方融资平台及长期资金价格机制扭曲,银行信贷监管严厉导致的银行资金出表,因此,推动利率市场化有助于解决“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源性问题。
另一方面,加快利率与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廖强:央行在这个时点上出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举措,恰恰是考虑到了当前的货币条件和信贷条件。
最近一段时间,银行贷款利率定价很少有低于基本利率的情况。
在现有的信贷条件下,短期之内,贷款利率的放开并不会对银行经营和市场的信贷利率形成冲击。
林采宜(微博):从央行来说,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出于降低实体经济资金成本的考量。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有影响,但是影响不大。
2020年存款利率市场化分析报告
![2020年存款利率市场化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e7033474afe04a1b071deed.png)
2020年存款利率市场化分析报告2020年8月目录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触发环境以及实施路径 (6)1、触发环境:通胀+利率管制导致实际负利率,金融脱媒是主要触发因素 .. 6(1)美国:美国利率市场化始于1970年,处于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通胀高企阶段 (6)(2)英国:英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始于70年代的通胀和金融自由化浪潮 (7)(3)德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较早,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也较为温和 (8)(4)日本: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始于70年代后期,面临国内国外双重压力 (9)(5)韩国:80年代通胀导致第一阶段回归管制,宏观经济稳定奠定第二阶段市场化成功基础 (10)2、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从长期到短期、从大额到小额,活期利率完全放开是最终完成标志 (12)(1)美国 (12)(2)英国 (13)(3)德国 (14)(4)日本 (15)(5)韩国 (16)(6)其他 (17)二、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主动负债占比增加,存款成本提升致利差先降后升 (18)1、负债结构:主动负债占比提升,存款呈定期化趋势 (19)(1)美国:金融脱媒施压活期存款,储蓄和定期合计占比超80% (19)(2)德国:利率市场化对负债端结构整体影响不大 (22)(3)日本:同业负债占比提升,存款呈定期化趋势 (23)①1977-1992年(利率市场化主要阶段) (24)②1993-2019年(利率市场化后) (25)2、存贷利差“短期受冲击、长期趋稳定”,提升风险偏好致息差较为稳定 (26)(1)复盘利率市场化期间各国利率走势 (26)(2)资产配置风险偏好提升,净息差受损不大 (28)3、盈利能力:短期资本回报率受损,长期提升综合经营能力 (29)(1)综合化经营提升非息收入占比,长期行业ROE取决于宏观和政策环境 (29)(2)部分国家金融机构倒闭 (30)三、分类银行的差异:不同银行的存款结构分化 (32)1、美国:小行存款占比高,息差基本保持稳定 (32)2、日本:城市银行存单规模放量,地方银行聚焦特种存款 (34)四、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深入改革的路径借鉴及影响 (35)1、LPR改革后贷款利率联动市场利率平稳下行,后续疏通以LPR改革促进降低存款利率的市场机制 (35)(1)贷款利率锚定LPR,应用场景“先增量后存量” (35)(2)定价市场化程度提升,贷款利率持续下行 (36)(3)监管导向上,后续提升通过LPR改革促进降低存款利率的市场机制 (37)2、低利率环境提供适宜推进条件,存款利率市场化深入改革渐近 (38)3、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深入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 (40)2019年8月,央行公布了一系列LPR改革和利率并轨的措施,随后MLF→LPR→贷款实际利率的传导路径逐渐打通,贷款利率实现与市场利率并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https://img.taocdn.com/s3/m/05e193c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9.png)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利率并轨是指将市场化利率与行政化利率合并,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利率并轨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措施,对于推动金融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利率体制一直以行政化的方式管理,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都是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的。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导致了金融体系的扭曲和金融风险的积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利率定价的市场化程度。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逐步实施,以减少金融体系的冲击和不确定性。
利率并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利率并轨之前,我国金融机构分为两套利率体系:市场化利率体系和行政化利率体系。
市场化利率体系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行政化利率体系则是由政府设定和管理的,包括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
利率并轨就是将这两套体系逐步统一起来,实现市场化利率的全面推行。
利率并轨首先涉及到的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统一。
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并且逐步放开了许多限制,允许银行自主定价。
而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还存在较多的行政干预。
利率并轨的核心是将贷款利率逐步市场化,让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提高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利率并轨将对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利率并轨将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程度,加强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
利率并轨将使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需要提高风险管理和审慎经营能力,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
利率并轨也将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可能会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进一步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稳定市场预期,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https://img.taocdn.com/s3/m/1e05c8a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3.png)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利率并轨是指不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逐步趋同,最终形成统一利率的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存贷款利率一直处于管制之下,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应该起决定性作用,利率并轨一直被视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
中国的利率形成机制是一个历经多年改革的长期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一直由央行管制,而且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利率差异,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不利于金融机构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定价,难以形成公平合理的市场价格。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应该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利率并轨已经成为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利率并轨的最大意义在于优化资源配置。
由于过去的差别化利率机制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一方面是储户无法享受到更高的利息收入,另一方面是借款者难以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
而利率并轨后,市场将会形成统一的利率,金融机构也将更加注重风险定价,这将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在国际上,中国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差异较大一直被质疑,而利率并轨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在利率并轨后,中国的存款和贷款利率将更加趋同,这将使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公平,也将更加符合国际规则,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利率并轨也并非一帆风顺。
一方面,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混改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依然存在注重政绩的思维,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支持。
中国还面临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例如美联储的加息举措,都可能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在进行利率并轨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各种因素,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以稳妥的方式推进利率并轨。
中国需要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避免因为利率并轨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还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的方式来确保利率并轨后市场的公平竞争。
中国还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指导和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价值投资,以更好地适应利率并轨后的市场环境。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https://img.taocdn.com/s3/m/1718a3a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0.png)
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最后“临门一脚”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自2013年开始试点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利率体系逐步实现了由行政定价向市场定价的转变,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而近期,有关利率并轨的消息再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利率并轨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临门一脚”,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透明化和有效化。
一、利率并轨的重要意义利率并轨是指银行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并轨,也就是将银行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完全放开,不再进行政策性干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这对于深化金融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利率并轨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银行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长期受到政策性干预和管制,导致银行放贷利率过低,银行存款利率过高,这使得银行实际运营成本不断上升,同时也阻碍了金融机构对高质量项目的资金支持,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
利率并轨的实施将有助于打破这一局面,使得市场上的资金能够更加有效地向具有实际需求的领域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利率并轨有助于优化金融市场结构。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利率体系存在的双轨制度,不仅让银行面临资金市场和信贷市场的风险,也让资金在不同市场之间转移成本较高,这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实施利率并轨将消除双轨制度,均衡市场利率,有助于优化金融市场结构,降低市场变动性,提升市场效率。
利率并轨有助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利率体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政策性干预,政策性利率干预扭曲了市场利率,影响了金融市场利率的灵活性和市场化程度。
利率并轨的实施将彻底消除政策性利率的干预,使市场利率的形成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从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利率并轨的可能影响利率并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需要正视可能带来的一些影响。
在市场化的同时需要注意金融风险的可控。
利率并轨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大市场化程度,一方面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风险的暴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率并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的一步,文章梳理了利率并轨的纲领性文件及其目标,分析了其推进的两大难点;提出推进利率并轨在短期应完善LPR 价机制,后续还需着力于完善利率走廊、疏通货币市场利率到信贷利率的传导渠道、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est rates is a key step in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interest rates. The article sorts out the programmatic documents and objectives of interest rate integr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two difficulties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in the short-term, the LPR pricing mechanism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erfect the interest rate corridor, smooth the transmission from money market interest rates to credit interest rates, and promote the liberalization of deposit interest rates, aiming to unblock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贯穿2019年的政府工作任务。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
6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实体经济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通货膨胀率。
降低实际利率可以通过降低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来达到。
目前货币政策已经足够宽松,无风险利率也降至新低,未来降低企业融资利率的重担将落到降低风险溢价上,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供给侧改革是重中之重,利率并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主要标志。
(一)利率并轨纲领性文件梳理自2018年4月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论坛上首次提出:“中国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目前中国仍存在一些利率‘双轨制’,一是在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二是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以来,人民银行多次重申利率市场化改革决心。
2019年5月17日,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开辟专栏《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
所谓“利率两轨”指的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化无风险利率并存。
一方面,存贷款基准利率仍是我国存贷款市场利率定价的锚。
其中,贷款基准利率一直作为金融机构内部测算贷款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水区姜 超 周 霞 李 波The Integration of Interest Rates---The Deep W ater Area for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其次,利率并轨的短期目标是让信贷利率下行向货币利率收敛,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作用,这也是为何贷款端的利率并轨首当其冲的原因。
同时从海外经验看,相较于贷款端,存款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会更大,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危机,因此需要更长时间的缓冲和铺垫。
二、利率并轨的难点何在?商业银行在利率并轨中是主要的实施机构,一方面通过自身资产(债券和贷款)负债(同业负债和存款)的平衡连接了存贷款利率,另一方面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将央行货币政策传导至金融市场。
从商业银行视角去研究利率并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成为可行途径。
(一)理想的利率传导链条利率体系包括四个层次:1.政策利率(正逆回购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MLF、TMLF等利率);2.货币市场利率(DR007、R007、Shibor);3.存贷款基准利率;4.信贷市场利率。
理想的利率传导链条为:央行制定政策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跟随变动,形成完整的利率图谱,银行在负债端权衡同业负债和居民存款利率进行负债管理,政策利率从而传导到银行负债利率,而银行根据利率时的参考基准和对外报价、签订合同时的计价标尺。
另一方面,我国市场化无风险利率发展良好。
目前市场上的质押式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指标性利率,对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的参考作用日益增强。
稳妥推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重点是要进一步培育市场化贷款定价机制。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日本、印度等经济体都曾建立起类似贷款基础利率(LPR)的报价机制,作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的参考,在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更好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实际利率形成中的引导作用”。
(二)利率并轨的两大目标梳理利率并轨纲领性文件可见,利率并轨的政策目的主要有两点:首先,利率并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的一步,从2019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深化阶段,利率并轨改革将加速。
我国的利率双轨制主要是指货币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两轨并行,利率并轨主要是解决二者间联动不畅的问题,也就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这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将发挥关键的作用。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原则,再结合其他费用和成本,决定贷款利率。
在这一传导链条之下,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利率,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最后传导到贷款利率。
(二)利率传导阻滞点及原因1.政策利率传导至银行负债端。
实践中,政策利率传导到货币市场利率通常较为顺畅,而货币市场利率传导到存款利率不通畅。
同业负债和存款作为商业银行负债端本应满足无套利均衡关系,但是现实中,由于我国居民储蓄习惯(存款刚兑预期强烈)以及监管指标(同业负债占比、流动性指标)等原因,导致存款利率比较刚性,无法跟随同业负债波动。
由于通常存款在银行负债端中占比达70%以上,而同业占比较低,政策利率变动难以引致银行负债成本的较大变动,政策利率向银行负债端的传导不畅。
2.存款利率传导至贷款利率。
贷款合理定价的关键在于银行要建立良好的FTP体系,但当前我国银行定价机制分割,贷款FTP定价主要基于贷款基准利率,金融市场业务FTP定价基于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
此外,窗口指导利率(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风险定价能力不足、员工业绩考核机制不合理、信贷投放监管指标等问题都妨碍了银行内部的顺畅利率传导。
三、利率并轨该如何推进? (一)短期任务是完善LPR报价机制贷款端利率并轨的核心是完善LPR的报价机制。
自2013年推出以来,我国的LPR走势始终与贷款基准利率一致,且2016年之后就基本不再变化,有效性相对较差。
利率并轨的前提是完善LPR报价机制,使其能跟随货币市场利率联动,再将其作为贷款基准利率,实现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并轨。
参考海外经验,LPR报价机制一般有两种,可概括为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
(1)美国模式即政策利率加点报价方式,目前基本固定为“联邦基金目标利率+300BP”,LPR与政策利率完全挂钩。
(2)日本模式则是银行综合成本加点的报价方式,各大商业银行据本行综合资金成本(流动性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款、同业拆借存款四类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和管理费用(1%),自主给出LPR报价。
由于日本银行负债端利率已完成市场化改革,因此货币市场利率可通过影响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影响资产端的贷款利率,完成货币市场利率和信贷利率的并轨。
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各有其利弊:美国模式的优势是可以通过调节政策利率指标使货币市场利率和信贷利率同步变动,直接达到利率并轨的效果。
但这不可避免地会压缩银行的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较大。
此外,由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以数量型为主,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政策利率指标,因此选择美国模式的前提是要先转变货币政策操作机制(转向价格型调控),完善利率走廊和利率调节机制,培育出有效的政策利率指标。
相对而言,日本模式(银行综合成本加点)有助于银行锁定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较小;且无需政策利率指标,可以为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和利率调节机制的改进预留充足的时间。
但日本模式的弊端在于利率传导是间接的,即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带来银行负债端成本的变动,再影响信贷利率的变化。
我国目前仅实现了银行负债端利率部分市场化,同业存单、货币市场融资的成本是市场化浮动的,但存款利率尚未完全放开,且银行表内还受到同业负债占比等指标的约束,利率传导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如果选择日本模式,需要着手推进存款端的利率市场化,打通“货币市场利率—银行负债成本”和“负债成本—资产利率”这两条利率传导的路径。
目前我国LRP的报价机制已经确定为“MLF 利率加点”的方式,其中加点的部分是银行根据自身的资金成本、风险溢价等因素自主报价。
这一方式相当于美国和日本模式的结合,即挂钩了政策利率,又给了银行一定的报价空间,综合来看是最适合的一种模式。
(二)后续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实际上,参考美国和日本的经验,LPR作为贷款基准利率指标,更多应用于中小企业或零售贷款业务,在银行信贷中整体的占比并不高。
银行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利率,更多是直接挂钩市场利率,如Libor、国债利率等。
原因在于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中,直接融资(债券)和间接融资(贷款)是完全竞争的,大中型企业可以较为便利地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导致贷款利率需要与市场利率充分联动。
因此LPR作为贷款基准利率,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更多起到过渡作用,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存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完全接轨,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目前来看,利率市场化后续仍要完成的工作有以下三点:1.构建利率走廊,完善利率调控体系。
我国货币政策仍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导致短端货币利率波动较大,难以承担基准利率的角色,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转变,这也是构建利率走廊的基础。
我国利率走廊名义的上限是SLF 利率,下限是超额准备金利率,但实际上目前的利率走廊并未发挥实际作用。
原因有两点:一是利率走廊上下限的利差过大,目前接近300BP,失去了利率调控的效果。
二是目前货币政策调控仍以主动性投放为主,未来需要向被动投放模式转变。
未来的改进方向有以下几点:首先减少主动的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初期以降准作为流动性投放工具,提高超额准备金规模,从而加强超额准备金利率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