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_湖广填四川_人口迁徙及其影响_张敏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摘要:湖广填四川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次重大人口迁移现象,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资料,系统地研究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探讨这一人口迁移现象的原因、规模及其对四川社会产生的影响,为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证。
湖广填四川指的是明末清初时期,湖南、湖北两地大量人口涌入四川地区的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始于明朝晚期,经过清朝初年的发展,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浪潮。
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可以从农民起义、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多方面来分析。
明末时期,全国各地频发的农民起义导致了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特别是湖南、湖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起义较为集中的区域,这些起义不仅破坏了农田和村庄,而且造成了人口大量外流。
明末清初的战乱也是湖广填四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和李闯王起义等战乱,使得湖南、湖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大量人口被迫离开家园。
自然灾害也是湖广填四川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明末清初时期,发生了多次灾害,如冰雹、旱灾、洪涝等,使得湖南、湖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了大量农民外流。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解读。
政治因素是湖广填四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末时期,由于政局混乱,权力割据,导致了大量人民逃亡,尤其是湖南、湖北地区。
而随着清朝统一了全国局势,包括对于四川的统治,为湖广填四川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经济因素也是湖广填四川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清时期,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迅猛,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经济资源,吸引了湖南、湖北地区的农民前来谋生。
对于湖南、湖北地区的农民而言,四川地区是一个相对富饶的地方,可以提供更好的生计和发展机会。
环境因素也是湖广填四川的原因之一。
湖南、湖北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的频发,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而四川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好,辽阔的土地和水资源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我国历史上的大移民“湖广填四川”:一次在元末明初,一次在明末清初
我国历史上的大移民“湖广填四川”:一次在元末明初,一次在明末清初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四川这一方天府之国好像总是“格格不入”,不与其他地方沟通,也能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刘备曾把这里当作自己的根据地,荆楚曾依赖四川出产的食盐,而四川,其繁荣也离不开历史上的两次“湖广填四川”。
一、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湖广填四川”或许仅仅是发生在明末清初。
但事实上,早在元末明初,四川就已经迎来了第一波湖广大移民。
元代末年,由于政治的黑暗,各地农民起义屡见不鲜,成为诱使社会变革的一大因素。
而这其中有一支发端于湖北的起义队伍“红巾军”。
在红巾军出现后,湖广地区的部分民众就为避乱而主动前往四川。
元至正十七年(1357),在核心人物明玉珍的带领下,庞大的红巾军队伍也通过巫峡进入四川,后以重庆为中心建立“大夏政权”。
虽然明玉珍号称自己只率领了二十万将士,但将士们的家属也多有跟随。
故而这支入川队伍的总数约在四十万左右。
在大夏被灭后,这四十万人基本上都留居四川,构成了元末四川的主要人口(虽然四十万这一绝对数量不算大,但确实是那时构成四川人口的主体)。
待朱元璋统一全国,为巩固自身统治,明政府颁布了移民政策,组织大规模移民前往荒芜地区开展生产活动。
四川即在这时迎来由官方主导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这次移民持续了整整二十二年,将四川的人口增加到了180万(其中半数为明初移民)。
再加上明玉珍旧部,四川在明初的移民即占到了四川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七。
二、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在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之后,四川在新鲜血液的带动下迎来了新的繁荣。
但这样的繁荣随着明代社会的日趋黑暗与民族矛盾的加深而很快成为过去。
再加上明末清初自然灾害频发,待清一统全国,四川已经是“人烟久绝,尽成污莱,山麋野猪,交迹其中”,“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
于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廷开始组织民众大规模移民四川。
从这一年起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廷基本上以垦荒为移民的首要目的,故而这二十余年可算是清初“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引言: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清时期湖南、湖北两省人口剧增,其中一部分人口向四川地区迁移的历史现象。
这一历史现象对于四川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迁移动因、迁移规模和影响等方面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进行研究。
一、历史沿革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代中期,湖北、湖南两省的人口爆发式增长,土地资源有限,农民生活困苦。
四川地区自明代末期起开始向平原区域开垦,土地资源丰富,空间较大。
这些因素导致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的出现。
到了清代,湖广填四川现象更为普遍。
清代初年,后金建立清朝,西南边疆安定后,大大推动了湖广填四川的趋势。
国家对四川地区的开发和治理力度加大,促使湖北、湖南两省人民向四川地区迁移。
而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口从1516年的101.3万增长到1853年的305.4万,几乎翻了三倍。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经历了明代中期到清末民初近400年的历史阶段。
二、迁移动因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政策:明代中期以后,国家对四川地区开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政策。
政府鼓励湖南、湖北的农民前往四川地区开垦,提供了土地、种子和免税等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促使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的形成。
2. 经济因素:湖北、湖南两省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集,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困苦。
而四川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
移民前往四川地区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3. 自然因素:湖南、湖北两省地处南方,气候湿热,自然灾害频发,如洪涝、旱灾等。
而四川地区地理环境相对稳定,自然灾害相对较少。
这也是湖广填四川的迁移动因之一。
三、迁移规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规模非常庞大。
根据史料数据统计,清代初年,四川地区的人口为101.3万,而到了1853年已增长到305.4万,其中大部分是从湖南、湖北迁入的移民。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规模对四川地区的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
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一、大夏政权的移民1、明氏大夏政权元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在颖州(今安徽阜阳)爆发,是为红巾军。
巴蜀之地,因李喜喜青巾军入掠,杀虐甚甚,直到至正十七年(1357),明玉珍率红巾军西征,占据巴渝,始得稍安。
明玉珍义军首定夔万,同年四月,攻下重庆,以此为中心四出扩张,至正二十一年(1361)攻下成都。
同年十月,在重庆称陇蜀王。
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明玉珍称帝,都重庆,国号夏,改元天统,是为大夏政权。
明洪武四年(1371),大夏政权为朱元璋派兵灭亡。
2、移民概况明玉珍占领巴蜀后,广招移民,发展生产,稳定四川,巩固政权,除了入川时所带20万大军外,还从湖北招移民入川,发展经济。
宋元之际,四川战争长达半个世纪,人口损失严重,待元朝统一,历90年左右,但因元统治残暴,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据李世平先生研究,元末人口约773,388人,估算为80万人。
时四川辖9路3府。
巴渝地区有重庆路、夔路,约20万人口。
即元末巴渝地区(以今重庆市为主)有人口约20万。
明玉珍率兵入川到建立政权称帝,共约有军队20万。
对此数,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曾作估算说:“(明玉珍)以偏师入蜀,度其兵有三分之一”。
当时,明玉珍归徐寿辉部西红巾军,其师为陈友谅掌握权纲。
而陈友谅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倾巢而出,“号六十万”。
明玉珍也曾言“区区人马二十万,北下汉中,东下荆楚……”。
可以确定,明玉珍有兵20万。
这20万军队,基本上都是明玉珍从湖广带入四川的。
由于在巴渝地区战事并不激烈,明玉珍军队很快占领了此地区,因此,此次战争对巴渝之地人口损伤并不很大。
明玉珍入川后,有割据一方之心,因此,很可能要求军队携家室入川。
若按1:1比例计,20万军队,则有20万家属相随。
这些家属,由政府统一安置,故合称这些兵士和家属为军事移民,不会少于40万人。
这40万余人的分布,主要是在巴渝地区,按2/3计,则有27万左右。
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
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
一、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
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通过大规模的人口移民来填实四川,以此来挽救、振兴天府之国,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客家移民是仅次于湖广人的第二大移民团体,湖广移民和客家移民分别占当时四川总人口的40%和33%。
二、影响
1.大量的移民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
2.大量的移民导致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植被、物种消失等消极作用。
略论“湖广填四川”后四川宗族组织的变迁-精品文档资料
略论“湖广填四川”后四川宗族组织的变迁明末清初的战乱,使四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均遭到破坏。
清初,在政治经济逐渐恢复的同时,四川社会组织也开始重建。
而支撑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架构的重要部分宗族组织,在明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后,经过移民的陆续迁入,伴随着移民社会的逐渐形成,亦开始恢复重建。
宗族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在清初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由于受移民特点的影响,其发展变化凸显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色。
一、清初四川宗族组织的重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宗族是自然经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的存在,是建立在以自然经济的小农生产和群体利益基础之上的,它必须以家庭的存在为基础,以一定的成员人口为组成,以一定的血缘关系为纽带。
宗族发展到后来,作为社会的一个组织细胞,是中国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维护社会人员的道德准则,平衡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杠杆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封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明末清初大规模的战乱,使四川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维持农村基层秩序的宗族组织也遭到破坏。
明末清初为躲避战乱,有经济能力的富户皆举家外逃,而普通人户多死于战乱,所剩人口十分零散稀少,旧有的宗族形态基本被破坏。
巴县的《刘氏族谱序》里所记载的“盖人处乱世,父子兄弟且不能保,况宗族乎?”“求一二宋元旧族盖亦寥寥”的情况,正是四川宗族在清初被严重破坏的真实写照。
其破坏的程度,可以从清以后移民移居各地,各地土著和移民的氏族在当地所占比例来看,以云阳的氏族为例,清代云阳有氏族178个,云阳土著氏族比例仅占1.1%,加上川省其他移住者,也不过占7.3%,即说明外省移民氏族达92.7%。
从移人的时间来看,80%是清以后移人的。
又如南溪县72个氏族中除2个来源不详外,其余70个分别来自鄂、湘、赣、粤、苏、皖、浙、闽、桂9个省,大多是在清初移入。
因为战乱导致土著氏族的消亡,以致造成清初在社会组织的重建过程中,土著和移民氏族比例的极大不平衡。
“湖广填四川”具体是怎么回事?主要是哪些姓氏的人来填的四川?
“湖广填四川”具体是怎么回事?主要是哪些姓氏的人来填的四川?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
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
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
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
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
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戮。
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
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
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
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
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
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
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
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
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
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
而邓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
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
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
——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
”(《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
“湖广填四川”:背景、进程与影响再窥
“湖广填四川”:背景、进程与影响再窥
王征
【期刊名称】《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四川民间向来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此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流民迁徙活动之一。
明清之际,先后由湖广向四川移民,既有统治者加强统治的考虑,也有内在的经济动因;其中既有政府行政手法推动,也有政府因势利导,引导进行。
“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5页(P68-72)
【作者】王征
【作者单位】济南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人口迁移对川菜发展的影响——以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为例 [J], 温中华;高小红
2.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J], 张敏;柯立;孙上茜
3.从《竹枝词》看清代"湖广填四川"——兼论清代四川移民"半楚"的表现与影响[J], 黄权生
4.浅谈“湖广填四川”对巴蜀地区的文化影响 [J], 李华
5.论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情况及其影响 [J], 魏登云; 曹先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情况及其影响
第21卷第6期2019年12月Vbl.21,No.6Dec.2019遵义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论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情况及其影响魏登云a,曹先东b(遵义师范学院a.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b.教师教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摘要: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滥觞于顺治十六年(1659),中经康熙、雍正两朝,至乾隆六十年(1795)结束,主要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期阶段因“垦荒令”本身缺陷,加之“三藩之乱”,移民规模不大;第二阶段因“垦荒令”不断完善,加之移民垦荒以“安民”“惠民”为指导思想,移民大潮一浪接着一浪.此次移民分为强制移民和自发移民两大类型,对四川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人口迅速增长,大量荒地开垦;大量粮食外运,接济周边邻省;改变人口构成,移民远超土著等等.关键词:清前期;湖广填四川;影响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583(2019)-0013-06On the Immigratioii Situ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f(t Hunanese and Cantonese Immigrating to Sichuan"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WEI Deng-yun a,CAO Xian-dong b(a.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b.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Zunyi Normal University,Zunyi563006,China)Abstract:The immigrants from"Hunan and Guangdong to Sichuan"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originated in1659(in the16th year of Shunzhi reign),through the Empire Kangxi and Yongzheng,and ended in the60th year of Qianlong reign(1795).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the first stage is due to the defects of the"reclamation order"itself Coupled with the"chaos of the three vassals",the scale of i mmigration is not large;in the second stage,due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 he"reclamation order"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calming the people"and"benefiting the people",the tide of emigration is wave after wave.The mig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forced migration and spontaneous migration,which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of Sichuan,such as rapid population growth,large amount of w asteland reclamation,large amount of grain outward transportation helping neighboring provinces,chang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with immigrants far outnumbering the natives,and so on.Key words:the early Qing Dynasty;Hunanese and Cantonese Immigrating to Sichuan;influence明末清初,在四川广袤的大地上,战火四起,其主要战乱有: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曾三次入川,明、清军队反复围剿追杀;南明政权坚持抗清斗争,以及南明政权内部的矛盾;平西王吴三桂携三路反王密谋叛乱,清军平定“三藩之乱”,四川成了拉锯战的主战场。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18-11-23一、明末清初川渝的社会环境明末清初的川渝之地,可以说是满目疮痍,荒野千里,人口极少。
究其原因,乃战乱、灾荒、瘟疫,甚至严重虎窜引起。
1、几十年战乱的影响先是明万历年间的杨应龙事件(1597 -1600)以及天启年间的奢安事件(1621-1629),对川南和巴渝地区的破坏很大。
五年后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张献忠率农民军,曾五次入川渝地区,最后(1664年十一月)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国号为大西,改元为大顺,改成都为西凉,自称大西王。
张献忠入川渝地区,先后于崇祯六年(1633),崇祯七年(1634),崇祯十年(1637),崇祯十三年(1640),和崇祯十七年(1644)五次。
根据蓝勇教授统计,其第一次入川作战涉及地区有夔州、大宁、大昌、太平、通江、保宁、广元等,主要在重庆东部和川东北的一些地区。
第二次入川作战涉及大宁、大昌、巫山、夔州、开县、云阳、新宁(今开江)、梁山(今梁平)、达州、营山、蓬州、巴州、保宁、剑州、广元等地。
渝东地区和川东北,皆有涉及。
第三次入川作战涉及剑阁、龙安、潼州、绵川、遂宁、安岳、成都、金堂等地。
主要在川北和川西地区。
第四次入川作战,涉及开县、新宁、达州、剑州、梓潼、绵州、什防、德阳、金堂、新都、汉州、成都、简阳、资阳、安岳、射洪、蓬溪、大足、内江、永川、泸州、南溪、荣县、仁寿、德阳、巴州等地,主要在渝东、渝西、川北、川西、川中一带。
第五次作战涉及夔州、云阳、万县、忠县、涪州、长寿、重庆、江津、泸州、宜宾、南溪、富川、成都等地。
此次沿长江而上,巴渝地区几所涉及。
在这五次入川作战中,除第四次,对巴渝地区较少影响外,其余四次,都主要在巴渝地区。
由于农民军入川渝地区作战,引来明朝追剿官军进入,相互厮杀,地方残破,老百姓家破人亡或四处逃散,躲入山间岩洞。
关于农民军与明朝官军及清军作战,造成百姓大量死亡原因,在民间的一些家谱有述:渝北姜氏,“昔明末清初,遭张献忠之屠蜀,氏族大家迁徙流离,而吾避居黔省,托迹遵义,流离琐尾,亦正甚矣!”清代定鼎后,有四家回到了江北(今渝北),但“其余潜逃远避,有莫知其所踪者。
明末清初_湖广填四川_人口迁徙及其影响_张敏
四川 ”从清初开始 ,到道光朝为止 ,前后百余年 ,规 模之大前所未有 。而人口“填四川 ”不仅有效缓解 了湖广地区的人口压力 ,避免了社会动荡 ,而且使人 口分布趋于合理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 ”。
一 、“湖广填四川 ”中移民人口分布格局 及成因
明末清初 ,持续数十年的战乱造成四川的人口 锐减 ,“数千里城郭无烟 ,荆棘之所丛 ,狐狸豺虎之 所游 ”,“成都所属州县 ,人烟断绝千里 ,内冢白骨无 一存 ”。同时 ,瘟疫流行 。至顺治 18 年 ,四川总人 口只有“50 万左右 ”。四川人口的锐减 ,不但造成 了四川经济文化的萧条 ,限制并延缓了科技的发展 , 还降低了中央政府的赋税收入 ,四川的残破 ,不但危 及西南 ,而且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不利后果 。因此 ,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人口 ,恢复生产的措施 。 于是 ,由清政府倡导并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四川的活 动拉开了序幕 。此次移民籍贯复杂 ,由于移民中以 湖广人口为多 ,所以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
从表 1中可以看出 ,四川移民地名中地理位置 反映的距离递减规律 。先以湖广移民为例 :川西平 原和德阳 、绵阳地区移民地名湖广籍有 121 个 ,占 69. 54% , 川 中 91. 49% , 川 东 北 90. 64% , 川 东 85. 22% ,宜宾 、泸州 、乐山地区为 75% ,川西高原不 足 4%。在表 2中 ,横轴表示四川不同位置的城市 与湖广地区距离由近至远排列 ,纵轴为湖广籍地 名数 。由此可以大致体现距离递减规律 ,即距移 民籍贯地 (湖广 )越远 ,移民聚居点越少 。同样的 情况在陕西移民 ,广东 、福建移民和贵州移民上亦 有所体现 。如川西 、川西北 、陕西移民比例大 ,川 东地区湖广移民占大半 、广东 、福建移民较少 ,而 贵州移民相对较多 。当然 ,形成这种移民定居点 地域上的不均匀分布 ,除了距离衰减的规律还必 须考虑其他情况 ,如形成该现象的原因也与明清 之际战争对四川各地区的破坏程度以及移民在原 籍的生产方式有关 :川东 、川中地区为当时张献忠 破坏最大的地区 ,人口损耗较大 ,更需要大量移民 补充 ;湖广移民以从事种植业为主 ,江西人经商见 长 ,在移民定居点选择上 ,湖广籍多居丘陵 、台地 的沿江等区县 ,而江西 、福建 、浙江籍则择居城镇 。 “广东移民择适宜其原籍农夫作物生长的北纬 30 度以南的永州 、江津地区 ,种植甘蔗和荔枝 ,永州 地区与川南地区毗邻 。”同时 ,移民入川都选择交 通便利且自然条件优越的平原和平坝丘陵地区 , 长江及其川中支流移民点集中 。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是指明清时期湖北、湖南和广东地区的人口大量涌入四川的历史现象。
这一历史现象对四川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进行研究和探讨。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的背景。
明清时期,湖北、湖南和广东地区人口众多,而四川地区因地理环境和地处边陲等原因,人口相对较少。
四川地区在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湖广填四川成为许多人追逐进步和发展的机会。
移民的原因和方式。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主要由经济、政治和自然因素所驱动。
经济因素包括四川丰富的资源和市场,吸引了湖北、湖南和广东地区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前来经商或就业。
政治因素则是因为明清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不少人为了逃离战乱和追随支持者而移民到四川地区。
自然因素主要是因为四川地区地理环境好,气候适宜,适合农业和居住。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对四川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对四川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商业经验,促进了四川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移民带来了湖广地区的方言、饮食文化、建筑风格等,丰富了四川的文化内涵。
在社会方面,移民对四川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也产生了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发展。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的意义。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通过研究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多样性和变迁过程。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如如何应对人口迁移、如何保护地方文化等。
历史地理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历史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条件。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浅谈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摘要: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件,它对四川地区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这一事件简要叙述鄙人的浅见,希望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明末清初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所帮助。
关键词: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影响。
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背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背景是明末清初人口大锐减。
《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
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
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
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
明末清初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受空前的摧残和破坏,人口凋敝。
清初四川巡抚张德地在上任途中见所过州县境内人户“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1]。
川东地区亦饱受战乱蹂躏,“各属尤空旷,草蓬蓬然植立,弥山蔽谷,往往亘连数十里无人烟[2]”以致地方大小官员纷纷上奏:“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3]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四川人口两次锐减!四川人从哪里来?两次湖广填四川都因历史惨剧
四川人口两次锐减!四川人从哪里来?两次湖广填四川都因历史惨剧我们都知道湖广填四川,其实历史上湖广填四川发生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元末明初,原因是蒙古屠川后四川人口经济在元朝一直没有恢复过来,因此明朝建立后阻止大规模移民四川,这次移民人数大概有50万以上。
第二次则在明末清初,原因也是因为大屠杀导致人口锐减,因此清朝*** 也组织大规模移民四川,这次的移民规模估计超过100万。
一、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原因我们知道四川号称是「”天府之国”,自古就十分的富庶。
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四川的税收收入有时竟达到南宋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可见当时四川的富庶程度。
当时四川的人口也超过1300万,有人甚至说有400万户2000万人。
可是因为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南下时,四川等地抵抗十分激烈给蒙古军造成重大伤亡,连蒙古大汗蒙哥都在钓鱼城被守军打死了。
四川军民激烈的抵抗也惹怒了本就非常喜欢屠城的蒙古大军,于是他们疯狂举起屠刀大肆屠杀四川军民,仅在成都一地就屠杀了120万到140万人。
经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后,四川人口由原来的1300万下降到只有60万到80万之间,四川也由「”天府之国”变成了人间炼狱。
此后在元朝统治期间四川人口和经济一直没有恢复,税收收入在全国处于倒数,成为全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后来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先是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带领十几万军民进入四川,后明太祖朱元璋又大力推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因此四川人口在这期间迅速恢复到150万人。
自然大部分的人口增长都是因为移民的增加的,因此推断这次移民总体人数应该超过50万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 的祖先正是那时从江西吉安移民到四川的。
二、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原因在明朝末年四川人口好不容易恢复到了600万人规模,虽然比不了南宋时期但也算新的人口高峰了,可是后来在张献忠、清军、吴三桂等势力的长期混战和共同屠杀下,四川人口人口又锐减到60万人。
至于这次四川大屠杀的主要凶手现在还有争议,根据清朝修订的《明史》一种观点认为是张献忠屠杀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清军屠杀的并嫁祸给了张献忠。
『民情风俗』客家人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
『民情风俗』客家人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公元前(西汉平帝刘衎始为公元1年)三明地域已有闽越族人居住在泰宁、建宁、将乐县域。
随唐之际,大批畲民从广东、浙江、江西迁入三明境内。
客家人历史上的大迁徙一般称为五次。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末年,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民族矛盾的尖锐化,在永康(公元300~301年)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诸王间连年混战,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爆发了各地人民反对晋王朝的战争,加上瘟疫、灾荒,“百姓……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
移民高潮长达百余年,而其余波延续300余年。
这时期的中原移民,迁至后来的南宋疆域约90万户,占南宋户口数的六分之一。
这些移民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
尽管到达闽粤赣连结地区的不多,但其前锋已抵达今之福建省西北部三明市的宁化(含清流、明溪)、将乐等县。
第二次大迁徙唐代的“安史之乱”,导致第二次中原汉人南迁大潮。
“安史之乱”后,又发生了黄巢起义,中原汉人为避战乱,举族往南迁徙。
这股汹涌澎湃的迁移大潮延续至五代十国,乃至北宋,历时90年。
客家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罗香林先生指出:“考宁化旧为黄连镇地,属闽绥城县,而绥城全境甚广,凡今日建宁、宁化、将乐、归化等县,唐时皆其属地,就中除建宁一地较不安靖外,其余似皆为避难良所”。
于是大批客家先民由江州溯赣江而上,进入“避难良所”地区定居。
唐至北宋迁入闽西北今之三明市的宁化、清流、明溪、将乐、建宁、沙县、永安等县(市)的姓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迁入宁化县60支118姓。
迁入清流20姓统计有16姓,占总数的80%。
迁入明溪31姓统计有24姓,占总数的77%。
迁入建宁40姓、将乐17姓、沙县7姓。
迁入泰宁据泰宁县1985年调查全县247姓,有资料可查的53姓,他们迁入时间是:唐6姓、五代3姓、北宋10姓、南宋10姓、元7姓、明3姓、清4姓。
唐至南宋迁入29姓,占54%。
天府之国的重生
天府之国的重生摘要: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此次移民浪潮赋予了战后经济萧条的四川地区新的活力,给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就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移民浪潮及移民迁入四川后对当地产生的影响作了介绍和分析,希望借此文章让世人对四川地区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影响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在现如今的四川汉族地区,如果你去访问一些老人,问他们祖籍,十有八九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进来的。
”如若继续追问:你知道为什么你的祖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行动吗?往往还是会得到一致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此可知,大多数四川人都认为境内的汉族人的祖辈都不是四川土著,而是从湖广地区迁来的。
而迁入的原因是八大王即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张献忠起义后不久自称八大王)剿四川。
这种说法影响很深远。
本人也是四川人,小时候身边的老一辈一直都存在这样的观念。
这种民间传说较之真实的历史有明显的的扩大和渲染,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历史上的所谓的“湖广填四川”其实是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人口与文化的大融合,对巴蜀地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和清代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民运动。
一直到了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浩劫。
在此区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义入川,1644年二次入蜀后建立了大西政权,地主、清军、南明军联手攻向起义军,次年11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造成四川人死亡人数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纷飞;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起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史七年总。
计这些战争持续近四十年,军官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汉两族相互残杀,使得四川人口剧减。
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两次湖⼴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两次湖⼴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第⼀次湖⼴填四川与⿇城孝感移民⿇城孝感乡移民指的是元末明初那次移民。
切不可与清代的湖⼴填四川混淆。
由于明末战争的影响“⿇城孝感乡移民”已经被清代的新移民⼤⼤稀释了。
明代⿇城县辖四乡:孝感、亭川、太平、仙居。
孝感乡(与现在的孝感市⽆关)位于⿇城县西部。
历史地理学者曹树基教授在《中国移民史》中认为⿇城是⼀个中转站,明初⼊川的移民实际上包括⿇城、黄州、信阳、江西等多个地⽅的⼈。
毫⽆疑问,所谓的⿇城孝感乡移民不可能都来⾃⿇城⼀个县,但⿇城⼈在早期移民中所占的地位是可想⽽知的。
据弘治《黄州府志》记载,洪武⼆⼗四年⿇城县⼈⼝有10多万,黄州府则有60多万(实际近80万),是当时湖⼴地区⼈⼝密度最⾼的府。
当时湖⼴布政司⼀共才400多万⼈⼝,其中湖北不到200万,黄州府就占了近40%。
⽽与四川毗邻的荆州府⼈⼝密度只有8⼈/平⽅公⾥,是黄州府的1/4。
所以黄州府具备对外移民的能⼒,⽽湖北其他地⽅则没有。
⿇城孝感乡居民⼤举⼊川是元末明初的事情。
此后,黄州和江西的居民继续迁⼊四川,都与⿇城孝感乡挂钩,则带有攀附⽼移民的意味。
清代的填川更加与⿇城没多⼤关系,但是⿇城孝感的流传度依然很⼴。
------许多⼈都知道宋蒙战争对四川的重创,导致元代四川⼀直是⼈⼝稀薄的状态。
实际上元末四川也遭受了巨⼤破坏。
有红⼱军的破坏,还有元军、明⽟珍等军队的破坏,甚⾄朱元璋部下攻打四川也遭成了不⼩损失。
元代四川有156个县,到了明初由于⼈⼝减少裁减到98个县。
当然,⼈⼝减少的⽐例不能简单地以撤县⽐例来算,因为如果⼀个地⽅⼈⼝减少了⼀半,但是剩余量依然⽐较多,这个县也不会被撤掉。
被撤掉只能说明⼈⼝剩余太少,⽽没被撤的县也不代表⼈⼝损失度不⼤,只是剩余量尚可组成⼀个县。
《明太祖实录》卷8记载,朱元璋答明⽟珍:“然有李喜喜等兵侵扰,杀掠为虐亦甚,其⽣死不知,存者能⼏?”⽅孝孺则说:“夏主⽅有意于据蜀,各郡⾂民遭青军(李喜喜)侵掠,百⽆⼀⼆”。
四川省导游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四川省导游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单项选择题1.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是指今天的()。
A.湖南、湖北B.湖南、广西C.湖南、广东D.湖北、广西正确答案:A解析:“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
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四川人口锐减,耕地荒废。
刚刚建立起的清王朝为解决劳动力和粮食问题,采取了移民垦荒的举措。
当时湖北、湖南是一个省,称之为“湖广省”,“湖广省”是移民人数最多的省。
2.与冰瀑布、冰弧一起,并称为海螺沟冰川“三大奇观”的是()。
A.冰川石蘑菇B.冰塔C.冰桥D.冰川城门正确答案:D解析:冰瀑布、冰弧、冰川城门号称海螺沟冰川“三大奇观”。
3.以下不属于四川“四大腌菜”系列的菜品是()。
A.宜宾芽菜B.新繁泡菜C.南充冬菜D.内江大头菜正确答案:B解析:“宜宾芽菜”“涪陵榨菜”“南充冬菜”“内江大头菜”并称为四川四大腌菜。
4.下列景区中,可以称得上牡丹花观赏佳地的是()。
A.瓦屋山B.丹景山C.峨眉山D.碧峰峡正确答案:B解析:四川彭州牡丹观赏佳地为丹景山。
5.明末,农民军领袖()在四川建立过“大西”农民革命政权,建都成都。
A.刘备B.黄巢C.张献忠D.王建正确答案:C解析: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在四川建立过“大西”农民革命政权(1644年一1646年),建都成都。
6.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界山是()。
A.沙鲁里B.岷山C.邛崃山D.龙门山正确答案:D解析:龙门山为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界山。
7.被誉为“文章之宗”的宋代著名文学家是()。
A.苏轼B.欧阳修C.王安石D.曾巩正确答案:A解析: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所作散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被誉为“文章之宗”,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
8.位于()的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临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的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湖广填四川”真相
“湖广填四川”真相1康熙二十一年(1682),当新任四川荣昌知县张懋尝,带着7位随从抵达荣昌县城时,他万万没想到,一场猛兽之祸由此开始。
当张懋尝进入荣昌县城后,让他目瞪口呆的是,全城死寂空无一人,“蒿草满地”。
正当大伙感觉纳闷时,突然,一群老虎猛地蹦了出来,张懋尝主仆八人惊恐之下慌忙逃命,怎奈虎口凶猛,转眼间,张懋尝的7个随从,就有5人丧生虎口之下。
张懋尝从虎口下侥幸逃生的这一年,清廷刚刚平定三藩之乱中吴三桂进入四川的军队。
此时,从明朝末年的张献忠屠川,到清军与明军的厮杀,再加上历时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1673-1681),历经四十多年的战乱、厮杀、虎害和瘟疫等天灾人祸,四川全省人口已经从明朝万历六年(1578)的600万人,锐减至不足50万人。
全省90%的人口丧亡,“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清朝初期的四川,是中国虎患最为严重的区域。
其实,早在公元263年的三国蜀汉末期,四川人口就已高达百万;到南宋末期,四川人口更是一度增长至近千万;此后在蒙古人的屠戮下,四川人口锐减,经历明朝的移民和繁衍生息,到明朝万历六年(1578),全省人口一度恢复至600万人。
但没想到明末清初这场历时四十多年的战乱,竟然将四川一度打回了原始社会。
人退则虎进。
早在张懋尝虎口逃生之前,顺治年间,四川南充知县黄梦卜就向上级汇报说,他原来在南充招徕了户口人丁506人,没想到这批人被老虎吃掉了228人,病死55人,“现存223人”。
黄梦卜不死心,又招徕了74人到南充落户,没想到,这74人中,又有42人被老虎吃掉了。
据《南充县志》记载,当时的县衙门、学宫全部成了老虎的洞窟,以致南充知县黄梦卜无比感慨地说:“夫南充之民,距府城未远,尚不免于虎毒,而别属其何以堪哉?”2老虎横行四川的时候,康熙皇帝也非常烦恼。
其实早在康熙的父亲顺治年间,顺治十六年(1659),清兵攻占了整个四川,但统计人口发现,整个四川,官方所能掌握的人口,竟然只剩下16096丁(户)、共92000多人。
湖广填四川来崇州300
湖广填四川来崇州300“你祖籍是哪里的?”“我祖宗是湖广填四川来的。
”在四川省很多地方,人们一提到祖宗,大多数人都会说是湖广填四川来的。
是的,四川人的祖宗有很多“湖广填四川”的客家人。
据《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介绍,民末清初,四川由于战乱灾荒,人口剧减,仅有1万丁约50万人,每个县平均5000人,成都、潼川府(今三台县)城内经常出现老虎伤人的现象。
清康熙7年(168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上疏朝廷;“四川自***乱后,地广人稀,请招民承垦。
”此后,朝廷制定了多项移民优惠政策,如奖励各省官员招民入川垦荒;开垦田亩永给为业;开垦地亩,准令五年起科;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
在政府的倡导下,从清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从湖广(今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向四川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
前后移民达一百多年,遍布清代四川的近100个府州县。
据保守估计,现在四川省有63个县(市、区)有客家人300-500万人,至今能讲客家话的150万人,有很多客家移民后代被当地同化。
现在,四川、重庆一带,有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客家人的原始群落,如成都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三台县、仪陇县、隆昌县、江津区等。
客家移民在四川繁衍生息,同时带来了先进文化,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泛称海椒)、红薯,以及夏术,新的植物品种。
如四川种植的辣椒(客家人为了纪念从沿海带来,现布、豆豉的制作,促进了四川经济向前发展。
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民族精英和杰出人物,如朱德、**、***章等。
客家移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聚族而居,修建会馆、宗祠,春分冬至祭祖,给老人拜寿,制定族规,编修族谱。
现在四川保留的古镇几乎都是以客家会馆为主,到了古镇,总能见到广东馆、江西馆、湖广馆、福建馆、南华宫、禹王宫、天后宫等地域名称很强的古建筑,有记录就达1400多处,仅川西小县安县就有会馆41座。
来川一世祖及历代高祖的坟墓至今完好,家族的祠堂、堂屋随处可见;一些家庭还保留着百年家谱,记录着先辈迁川的艰辛和创业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湖广填四川 ”移民来源
从移民的来源看 ,以湖北、湖南、陕西为主 (见图 1) 。光绪年间《德阳县志续志 》中的《陕西会馆田记 》 一文说 :“……时朝廷功令他省民人入蜀报垦 ……当 此之日 ,楚来最多 ,亦最选 ,秦次之 ,江右为后 ,粤、闽 出于乱定数十所之外。故人邑人率皆五方杂处 ”。 《成都通览 》是这一论点的另一个佐证 :当时填四川 者 ,湖广籍占 25% ,云贵籍占 15% ,江西籍占 15% ,陕 西籍占 10% ,安徽占 5% ,山东占 5% ,广东占 5% ,广
甘孜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重庆市 103 7 0 1 5 0 1 0 0 1 0 0 0 0 75
蓓菱市 26 4 0 0 0 0 0 0 0 0 0 0 32
总计 832 51 53 23 16 12 6 5 7 4 2 5 1035
二 、“湖广填四川 ”的影响
清朝前期的大量移民对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的发 展有重要作用 ,经济的发展与一定密度的人口紧密 联系 。为维持生产生活与整个社会活动的正常进 行 ,必须有起码的人口数量 。大量移民定居的过程 就是经济恢复的过程 ,他们逐渐构成了四川社会经 济活动的主体 。
8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表 1 四川省各地区省籍移民地名统计表
籍贯 湖 江 广 陕 贵 云 福 浙 西 河 山 江 总
地区
广 西东西州南建江蕃南西南 计
成都市 12 8 3 5 0 1 0 0 1 3 1 2 38
德阳市 71 5 3 5 0 1 0 0 0 0 0 0 85
绵阳市 38 1 7 5 0 0 0 0 0 0 0 0 51
从表 1中可以看出 ,四川移民地名中地理位置 反映的距离递减规律 。先以湖广移民为例 :川西平 原和德阳 、绵阳地区移民地名湖广籍有 121 个 ,占 69. 54% , 川 中 91. 49% , 川 东 北 90. 64% , 川 东 85. 22% ,宜宾 、泸州 、乐山地区为 75% ,川西高原不 足 4%。在表 2中 ,横轴表示四川不同位置的城市 与湖广地区距离由近至远排列 ,纵轴为湖广籍地 名数 。由此可以大致体现距离递减规律 ,即距移 民籍贯地 (湖广 )越远 ,移民聚居点越少 。同样的 情况在陕西移民 ,广东 、福建移民和贵州移民上亦 有所体现 。如川西 、川西北 、陕西移民比例大 ,川 东地区湖广移民占大半 、广东 、福建移民较少 ,而 贵州移民相对较多 。当然 ,形成这种移民定居点 地域上的不均匀分布 ,除了距离衰减的规律还必 须考虑其他情况 ,如形成该现象的原因也与明清 之际战争对四川各地区的破坏程度以及移民在原 籍的生产方式有关 :川东 、川中地区为当时张献忠 破坏最大的地区 ,人口损耗较大 ,更需要大量移民 补充 ;湖广移民以从事种植业为主 ,江西人经商见 长 ,在移民定居点选择上 ,湖广籍多居丘陵 、台地 的沿江等区县 ,而江西 、福建 、浙江籍则择居城镇 。 “广东移民择适宜其原籍农夫作物生长的北纬 30 度以南的永州 、江津地区 ,种植甘蔗和荔枝 ,永州 地区与川南地区毗邻 。”同时 ,移民入川都选择交 通便利且自然条件优越的平原和平坝丘陵地区 , 长江及其川中支流移民点集中 。
内江市 231 5 8 2 3 0 3 0 0 0 1 0 257
南充市 124 3 7 1 0 0 0 0 0 0 0 0 135
乐山市 12 3 5 0 0 0 1 0 0 0 0 0 21
达县市 31 0 1 0 0 0 0 0 0 0 0 0 36
自贡市 70 0 1 1 0 0 0 0 0 0 0 0 72
(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3)
摘 要 : “湖广填四川 ”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跨越多个朝代 。本文选取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
事件 ,对其迁徙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 ,并阐述其对迁入地的经济 、文化带来的影响 。
关键词 : 湖广填四川 ;空间格局 ;影响 ;
中图分类号 : K248
(一 ) 经济关系的多样化 大规模移民首先引起了经济关系的多样化 ,清 前期的人口迁入 ,本质上是“入 ”对人地关系的调 整 。从康熙中叶大规模移民开始阶段的任意插占土 地到雍正六年下诏规定“入川人民 ”,以一夫一妻为 一户 ,“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 ”,使大量移民 同土地重新结合 ,实际是土地的重新分配 ,解决人地 关系问题 。首批移民入川后进行圈地 ,成为移民的 受益者 ,后续移民只能通过“租佃 ”方式糊口 ,这样 产生了地主 、佃农以及其间复杂的租佃关系 ,也引起 了频繁的土地买卖 。 (二 ) 经济形式的多样化 大量的移民进入四川插占土地 、辛勤垦殖 ,使残 破的四川经济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 ,引起经济形式 的多样化 。 大量移民入川带来一些经济作物及种植技术的 流入 。如玉米 、番薯的传入和推广对社会经济生活 产生较大的影响 :两者都是高产作物 ,使土地单位面 积产量有所提高 ,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土地也能得到 更大限度的利用 ,粮食总产量增加 ,刺激人口的增 殖 ,大量剩余粮食沿江而下 ,外销发展 ,甘蔗 、山蚕的 引入 ,对成都乃至整个四川都有很深的影响 。直至 今日 ,四川盆地依然是我国甘蔗种植的最北界线 ,山 蚕引入间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由于这些 作物的种植基本为了销售 ,所以一种新的农业种植 方式即商品性农业种植方式相应发展起来 。促进了 四川农业经济的多样性发展 。 但是 ,应该注意大量外省人口迁入 ,马铃薯 、玉 米 、红薯等高产旱地作物的传入 ,致使人口膨胀成为 可能 ,“进一步强化了固定的陡坡旱地垦殖业占主 导的农业经济结构 ”。致使人口进一步膨胀后 ,土 地资源与生产结构矛盾突出 ,技术进步的诱发机制 表现不足 ,农业生态破坏严重 ,农业产出减少 ,形成 恶性循环 。进入到工业经济时代后 ,这种格局一旦 形成 ,由山地生物多样性而来的产出多样性优势往 往利用不足 ,形成了一种人与资源不协调的结构性 贫困 。 同时 ,清代四川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纺织 纱布成为重庆农村普遍的家庭手工业 ,出现了以棉 纺业 、丝织业为主的专业厂镇 。陶瓷 、造纸等因大量 外地工匠迁入而得以重新发展 。煤 、铁的大量开发 ,
四川 ”从清初开始 ,到道光朝为止 ,前后百余年 ,规 模之大前所未有 。而人口“填四川 ”不仅有效缓解 了湖广地区的人口压力 ,避免了社会动荡 ,而且使人 口分布趋于合理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 ”。
一 、“湖广填四川 ”中移民人口分布格局 及成因
明末清初 ,持续数十年的战乱造成四川的人口 锐减 ,“数千里城郭无烟 ,荆棘之所丛 ,狐狸豺虎之 所游 ”,“成都所属州县 ,人烟断绝千里 ,内冢白骨无 一存 ”。同时 ,瘟疫流行 。至顺治 18 年 ,四川总人 口只有“50 万左右 ”。四川人口的锐减 ,不但造成 了四川经济文化的萧条 ,限制并延缓了科技的发展 , 还降低了中央政府的赋税收入 ,四川的残破 ,不但危 及西南 ,而且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不利后果 。因此 ,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人口 ,恢复生产的措施 。 于是 ,由清政府倡导并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四川的活 动拉开了序幕 。此次移民籍贯复杂 ,由于移民中以 湖广人口为多 ,所以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
2008年 5月 第 5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Philosophy & Scocial Sciences)
M ay. , 2008 No. 5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 ”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张 敏 ,柯 立 ,孙上茜
也促使了五金业的发展 ,出现了“五金之乡 ”,如大 足县龙水镇 。
(三 ) 城市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大量移民还改变了城市经济结构 ,重庆的变化 尤为显著 ,乾隆年间 ,重庆商人的原籍绝大多数为外 省 ,“其中湖广江西占多数 ”。这种情况表明 ,由于 大批商业性移民 ,使得重庆发展成为一座移民商贸 城市 ,并促进了重庆的各种转口贸易 ,从而引起与各 种贸易和转口等货运业务有关的一系列新行业的兴 起 ,造成了城市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发展 。由于四川 的商品经济与商品贸易的发展 ,特别是长江一线的 东西贸易有重大发展 ,粮食和棉 、糖 、盐汇流而下 ,集 中在宜宾 、泸州 、重庆 ,从而形成了一个沿江的城市 贸易系统 。 除了对四川经济的影响 ,大规模的移民入川也 引起了巴蜀文化多方面的流变 ,诸如方言 、风俗时 尚 、建筑风格 、行为方式 、衣物饮食 、歌舞戏剧 、婚丧 嫁娶 、祭祀礼仪等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但是 , 尽管四川籍土著为数甚少 ,但是巴蜀文化经数千年 发展而凝聚起来的文化底蕴不但仍在四川各地顽强 的保存流传 ,还不断影响从外省前来的移民的原籍 文化 。因此 ,在巴蜀文化与各省文化的碰撞 、交融中 又混合成新的文化面貌 。 在这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 ,对这段历史 ,现在 的许多人或是知之甚少 ,或是一无所知 ,甚至一些四 川 、重庆的居民对祖先背井离乡的历史也并不了解 。 同样是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山西大槐树就充 分利用了史实作为其文化资源开发的立足点 ,开发 大槐树的寻根旅游 ,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也推广了 当地的形象 ,成为现下许多中国人寻根问祖的首选 之地 。相形之下 ,对“湖广填四川 ”所蕴含的历史 、 文化价值的开发还没有深化 。虽然在重庆 ,通过开 发湖广会馆旅游对“湖广填四川 ”进行了一定的推 广 ,但是对于波及大半中国 、影响了之后数百年中国 历史的“湖广填四川 ”,这点宣传实在不够 。因此 , 我们认为在对四川 、重庆文化旅游的开发之中 ,在重 点介绍巴蜀文化时 ,可以利用“湖广填四川 ”加深文 化旅游的含金量 ,使川渝的自然观光游览充实文化 元素 ,提升川渝的旅游形象 。
西占 5% ,而福建、山西、甘肃合占 5%。这说明湖北 、 云贵、江西和陕西人占了湖广填四川人口的大多数 。 到嘉庆中期大规模移民接近尾声时 ,省内人口中移民 或移民后裔至少占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