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的历任校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寿镛(1876--1945)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字伯颂,又字咏霓,号约园。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人,任淞沪捐厘总局提调。

宣统二年(1910年)任江苏度支公所科长。

辛亥革命后,曾任浙江、江苏、湖北、山东等省财政厅长。

1924年底,任沪海道尹。

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财政厅长及上海中央银行副行长,并代理财政部部务。

1928年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政务次长兼江苏省财政厅长。

1925年与王丰镐等创办光华大学,被推为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该校易名诚正文学社及格致理商学社,亲自执教。

著有《约园演讲集》、《经学大纲》、《史学大纲》等。

朱经农(1887—1951)教育家。

浙江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

1919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曾任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上海市教育局长、教育部常务次长等职。

1930—1934年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达10年之久。

1945年10月至1948年出任光华大学校长。

著有《明日之学校》、《教育大辞典》、《现代教育思想》等。

廖世承(1892~1970):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中等教育专家,上海市嘉定县人。

1912 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理科);1915年赴美留学,在布朗大学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并先后获学士、硕士、哲学博士学位。

1919年廖世承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育科教授,主讲教育心理学、中学教育等课程,兼附属中学主任,并从事教育科学实验。

1927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副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廖世承在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院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上海继任光华大学副校长、校长之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1951年起,廖世承曾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第一师范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学院院长等职,为发展新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做出了贡献。

廖世承曾被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上海市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

廖世承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献身于教育科学实验。

他认为,当代的教育理论及设施均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尽力提倡科学的实验。

早在1920年,他就参与创建中国最早的心理实验室之一,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实验室,并与陈鹤琴一起进行心理测验的实验研究。

在实验的基础上,他编著了《智力测验法》一书,列有测验法35种,其中12种为著者自己创造的。

1924年,他编撰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此书为中国这门学科最早的教科书。

同年,廖世承在实验基础上,写出《东南大学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比较了道尔顿制与班级教学制的优劣,并得出根据中国具体条件很难实行道尔顿制的结论。

1925年,他与陈鹤琴合编了《测验概要》一书,对测验的性质、效用、种类,测验所用材料,实施手续,统计方法等,都做了详细叙述。

该书对推广教育测验和心理测验起了一定的作用,被认为是测验最简便的普通用书。

廖世承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进行研究,并制订过“学生信条”。


外,廖世承的著作还有:《中学教育》、《教育测验及统计》等。

孟宪承(1894.9.21-1967.7.19)任期:1952.1-1966
孟宪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

江苏常州人。

生于1894年9月21日,1967年7月19日卒于上海。

早年毕业于南洋公学中院,1916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20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教育硕士学位。

1921年又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

曾任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国立师范大学教授,并一度担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秘书长、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和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校长。

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五卅惨案”时,支持圣约翰大学学生的爱国行动,并在教授会上慷慨陈词:“约翰学生不知道是中华国民,看同胞为外人屠杀,漠不关心,这对我们所讲的国民自觉教育无法自圆其说。

今后,我们也无颜面再以学问文章与学生相见于讲台”。

毕业研究教育科学。

早年主张以“知识的创获”、“品性的润溶”和“民族的社会的发展”作为大学的理想。

建国后,强调师范教育是发展整个文化教育事业的基础,并提出改革师范教育的建议。

晚年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教育史和培养研究生。

著有《教育概论》、《新中华教育史》、《大学教育》、《中国古代教育文选》。

合著《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译有《教学与思维》、《现代教育学说》等。

刘佛年(1914.4-2001.5.12)任期:1978.8-1984.6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醴陵人。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出生在醴陵县大林乡一个书香之家,1929年从长沙明德中学毕业,考入武汉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193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又考入广州学海书院。

1937年出国留学,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剑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攻读研究生。

1940年初回国,先后在西北联合大学、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被暨南大学聘任为哲学概论和教育哲学的教授。

解放后任暨南大学校委会常委兼秘书长,后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兼任上海教育工会副主席、上海哲学会副主席。

1950年参加赴朝慰问团华东分团,任副秘书长。

1951年参加筹建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务长。

1978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1984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教育学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会会长、全国比较教育学会理事长、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会会长、上海哲学学会首届副会长、上海教育工会名誉主席,《中国教育大辞书》编辑委员会总顾问及《大百科全书.教育
卷》副总编辑,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长期从事师范教育和教育理论研究。

建国前,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杜威教育思想。

建国后参加创建华东师范大学。

近年主张教育改革要“确立教育目标,加强教学评价,按照目标从事教学活动,提高一般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教育研究工作者要深入实际,参加教育工作的调查和学校的教育实验”。

发表《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布鲁姆及顾泠源经验》以及有关教育改革方面的论文30多篇。

主编《教育学》。

译有《物理学的进化》。

袁运开(1929- 年)任期:1984.7-1992.12
袁运开,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史、自然辨证法教授。

1998年6月28日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IEAS)院士。

江苏南通人。

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55-1957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进修班;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院及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

历任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主任,常务副校长、校长,自然辨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负责人,上海市高教学会第三届副会长。

从事物理学史、自然辨证法和理论物理的教学与研究。

共同主编的《物理学史讲义-中国古代部分》,获上海市(1979-1985年)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主持编写全套《中学物理课本》,合写有《试论中国古代物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还写有《高等师范必须改革》、《对师范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等论文多篇。

合译有《原子核理论导论》。

张瑞琨(1935- )任期:1992.12-1997.1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史、自然辨证法教授。

上海市人。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副博士学位。

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外事办公室主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辨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自然辨证法研究会第三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发表《利用格林函数方法研究重子-反重子束缚态的性质》、《基本粒子结构认识简史》等论文多篇。

主编《近代自然科学史概论》(一、二、三册),合著有《自然发展史》,合编有《物理学史讲义-中国古代部分》。

王建磐(1949.1.2- ) 1997.1-2005.12
王建磐,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数学联盟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成员、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数学会副理事长。

福建省古田县人。

1967年高中毕业,后曾插队农村,当过中学民办教师和县剧团编剧。

1978年靠自学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81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82年考取本校在职博士研究生
并于当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是我国首批18位自己培养的博士之一。

1986年聘为副教授,1991年聘为教授。

1989年至1990年在美国Virginia大学任访问副教授。

回国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副主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1997年2月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代数群与量子群,在代数群的模表示和量子群的表示理论上均有重要建树。

他在代数群理论上的研究论文被国内外同行频繁引用,为国际上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建磐在量子群研究上也做出重要贡献。

他与美国Virginia大学数学系Brian Parshall 教授进行了至今已长达10年的合作,在量子群的结构、表示、上同调以及有关的问题上均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擅长用坐标代数及其余模的观点研究量子群及其表示。

他们的成就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建磐现为代数群与量子群方面国内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量子群与代数群”,并曾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的资助。

获得奖励主要有: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与1996年各一次),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一等奖(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授予的“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99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1994年),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1994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年) 和陈省身数学奖(1997年)。

俞立中(1949.9- )
俞立中,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1985年至1990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从事博士和博士后研究,1989年获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

1990年华东师大副教授,1994年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地理系副主任、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研处长、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院长、校长助理。

1997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2002年1月当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2003年2月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兼任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地层委员会委员;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化学地理与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专家,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理事长,上海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地理学报(英文版)》、《海洋与湖沼》、《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地球科学进展》、《湖泊科学》和《湿地科学》杂志编委。

专业方向为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磁学、环境与环境演变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

作为我国环境磁学研究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1990年以来,主持参加了《潮滩重金属污染的磁诊断方法与机理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滨岸环境监测和管理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7项,《苏州河底泥污染特征、三维空间分布及其水质影响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

具有广泛的国际合作联系,曾20余次赴英、日、美、加、香港合作研究和讲学。

《长江三角洲环境演变研究》和《长江三角洲风暴沉积与环境研究》分别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苏州河沿岸资源环境结构与污染底泥三维空间分布研究》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近十多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20篇为SCI收录,被引用次数已达120余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