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王力版)通论四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論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教學目標: 1、掌握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概念、關系 2、了解詞義引申是詞義運動的基本方式 3、了解詞義引申的意義 4、掌握辨析本義的方法 5、掌握詞義引申的類型和方式 參考文獻: 1、王寧:訓詁學原理,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 2、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江藍生:語詞探源的路徑——以“埋單”為例, 中國語文,2010年第4期。
抽象意义的走向 走向,靠近 就位 登上君主位置 就席 在酒席上 就在此时此地 就(副词)
五.詞義引申方式
詞義引申方式:引申就其個別階段來說,是由一 個義項延伸發展出另一個與之有關的新義項。引 申規律指的是甲乙兩個義項彼此相關或甲乙兩個 同源詞之間意義相通的規律。引申規律主要有:
(一)時空的引申:表示時間、頻率、速度 的意義,常常與表示空間、密度的意義相關。 如“間”的本義為“縫隙”,特點是空間距 離狹小,引申為 “時間短”,如“有間”。 “朝”既有“朝廷”義,又有“早晨”義。 “緩”由時間長、緩慢義,引申為“地域寬 緩”。“時”表時間,而它的派生詞“塒、 蒔”都能表示空間義。
(三)引申義和本義的關系(猶如樹木枝幹的
關系) 近引申義/遠引申義 直接引申/間接引申
如“兵”的本義是“兵器”,引申為“士兵”,再引申為 “軍隊”。
二、詞義引申是詞義運動的基本方式
• 引申是詞義運動的基本方式,它從詞的本義出 發,沿著本義的特點所決定的方向,按照各民 族的習慣,不斷延伸出新義或派生出新詞,從 而構成有系統的義列。 引申義E • 詞義系統
三.掌握本義的意義
(一)掌握詞的本義就可以提綱挈領,以簡馭煩, 使紛繁的詞義條理清晰,脉絡分明,有助于深 入領會由本義派生的各引伸義,把握詞義繫統 的全局。 理(p94)《汉语大词典》共22个义项
治玉;雕琢。《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寳焉, 遂命曰:‘ 和氏之璧’
益
(1)水漫出來。動詞。《呂氏春秋· 察 今》:澭水瀑益。 (2)增多,增加。動詞。《觸龍說趙太 后》:少益嗜食,和于身。 (3)富裕。 形容詞。《呂氏春秋· 貴當》: 如此者,其家必日益。 (4)利益、好處。名詞。 《尚書· 大禹 謨》:滿招損,謙受益。 (5)更加。副詞。《孟子· 粱惠王上》:如 水益深,如水益熱。
集
集:《說文》:“集,群鳥在木上也。從
雥(zá )木。”
《詩經· 周南· 葛覃》:“黃鳥於飛,集於灌木。”
啓、元
啓: 《說文》:“啓,教也。”《論語》:“不憤 不啓。”《鄭伯克段于鄢》:“夫人將啓之。” 分析甲骨文的字形,正像用手開門。再參照古 代文獻,恰是姜氏作內應打開城門,二者契合。 可知“開門”是“啓”的本義。《說文》訓 “教”是引伸義。 元:《說文》:“元,始也。從一,兀聲。”金 文寫作 ,身體作陪衬,突出頭部,表明同頭部 的意義有關。《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狄人 歸其元,面如生。”是說狄人送囬陳軫的頭颅, 面色像活着一樣。可見“元”的本義是“人 頭”,許慎所釋是引伸義。
《辞海》“解”的义项合并
2.解體 1.解牛—分解動物
開放
3.解結
解脫 解說 曉悟 見解 和解
四
探求詞的本義方法
(一)字形分析法,使用這種方法必須有 文獻上的參證。 (二)多義歸納法:運用詞義縯變規律, 推斷詞的本義,以彌補字形分析法的局 限。
(一)分析字形法
通過分析漢字結構來探求本義:字形是指 古漢字形體(主要是象形字),主要指甲骨文、 金文、小篆。 例举如下:
• 尖酸刻薄、话中带刺、恶毒的
• a bitter answer不友善的回答、bitter word恶言
苦(《汉语大词典》释义)
• 1.苦菜。即荼。《詩· 唐風· 采苓》:“采苦采苦, 首陽 之下。” 毛 傳:“苦,苦菜也。 • 2.五味之一。與“甘”相對。《書· 洪範》:“潤下作鹹,炎上作 苦。 • 3.痛苦;困苦。《書· 盤庚中》:“爾惟自鞠自苦。”《孟子· 梁惠 王上》:“樂歳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 • 4.憂傷;愁苦。《呂氏春秋· 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 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 • 5.困擾;困辱。《呂氏春秋· 論人》:“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 其志。 • 6.苦於,困於。 曾鞏 《謝雨文》:“前歲苦飢,去歲苦盜。 • 7.厭惡。《史記· 陳涉世家》:“天下苦 秦 久矣。 • 8.恨,怨嫌。《古詩十九首· 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何不 秉燭游?
苦(《汉语大词典》释义)
• 9.急迫;緊迫。玄奘 《大唐西域記· 毘盧擇迦王傳說》:“羣盜苦逼, 求哀稱佛。” • 10.辛勤;刻苦。《孟子· 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 11.極力;竭力。 《三國演義》第五三回:“ 玄德 苦擋, 雲長 不 依,只領五百校刀而去。 • 12.病痛。《資治通鑒· 晉惠帝元康九年》:“雖有微苦,宜力疾朝 侍。” 胡三省 注:“苦亦疾也。” • 13.指患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 納縛僧伽蘭》:“可汗驚寤, 便苦心痛,遂告羣屬所夢咎徵,馳請衆僧,方伸懺謝,未及返命, 已從殞歿。” • 14.副詞。猶甚,很。表示程度。她跟 陶一川 的苦戀,我也從她那 兒聽說了。” • 15.副詞。用同“ 可 ”。猶卻。表示轉折。《水滸傳》第三一回: “這 孟州城 是箇小去處,那土城苦不甚高。” • 16.姓。《國語· 魯語上》有 苦成叔 。又《吳語》有大夫 苦成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詞的本義:詞的本來意義。
本義是多義詞的某一個義項,即上古文獻史料所 能證明的本義。如:
本,
,《晉語》“伐木不自其本。”
往往是某一義項在個別事物上的具體化: 齊, ,禾麥吐穗上平也。(說文) 本義不一定都是原始意義。
(二)詞的引申義
引申義:是從詞的本義“引申”发展出來,或者 派生出來的意义。
五.詞義引申規律
(二)因果的引申:作為原因的事物與作為結果的 事物意義往往相通,如“厭”有“飽”義,如 《汉书· 鲍宣传》:“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 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誠可爲酸鼻。” 颜师古 注: “厭,飽足也。”因“飽”而“滿足”,如《左 传· 僖公三十年》:“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 , 又欲肆其西封。”又因“過飽”而“嫌惡、討 厭”。如《论语· 宪问》:“夫子時然後言,人不 厭其言。”“屬”義“連接”而“隷屬”。汉王 充《论衡· 说日》:“臨大澤之濱,望四邊之地與 天屬,其實不屬,遠若屬矣。” 《庄子· 德充符》: “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斷”是“斷裂”, 因“斷裂”而使物成為“片段”,“段、斷”同
五.詞義引申規律
(五)正反引申:在客觀現實中,兩個相反的現 象和兩個對立的事物常常相關,因而正反義同 詞與正反義同源的現象多見。如“副”有“分 割”義,又有“合並”義,。《诗· 大雅· 生 民》:“不坼不副,無災無害。” 陆德明 《释文》:“副,孚逼反,《説文》云:分也。 《字林》云:判也。”段玉裁曰:“副之則一 物成二,因仍謂之副,因之凡分而合者皆謂之 副。”即“符”義。又如“亂”本義是“治 絲”,絲由紊亂而整理成條理,所以“亂”兼 有“紊”與“治”義。《书· 顾命》:“其能而 亂四方。” 蔡沈 注:“而,如;亂,治也。” 又如“被(披)”源于“皮”,有“表皮”之 義,表皮覆蓋在物件上將全物掩蓋,而表皮本 身卻露在外,因“被”有“覆蓋”和“現露”
(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辭海》對“解”註四個音,27個 意義,我們只是取其前9個意義進行分析。 第九義是不準確的。成玄英註《莊子》 曰“奭然無礙。”可見“四解”是四面 开放的意思,應與第五義合並。“解” 的本義是解牛,直接引申為分解動物。 由分解動物再引申為解體。由分解動物 還引申為“解結”。從解繩結再引申為 解脫,為解說、為曉悟、為見解、為和 解。歸納起來只有三個意義。列圖表如 下:
四.探求詞的本義方法
1.走近,靠近。《詩經· 氓》:來即我謀。 2.走向(抽象方面)《左傳· 成公二年》:擐甲 執兵,固即死也。 3.就位。《儀禮· 士冠禮》:即位于門東。 4.登上君主的位置。《鄭伯克段于鄢》:极莊公 即位。 5.在酒席上坐。即席赋诗。 6.就席。《儀禮· 士冠禮》:右還即席坐。 7.就在當前的時間。《鴻門宴》項羽即日因畱沛 公與飲。 8.副詞。就。《戰國策· 楚策》:[蘇秦]即隂與燕 王謀。
Bitter
• 象苦艾、龙胆根、奎宁、芦荟还 有烟灰的味道;苦的 • 痛苦的、令人不快的、苦恼的 • 怀恨的、抱怨的,愤世嫉俗的、 充满怨恨的 • 恶意的、残酷的、引起苦楚的 • 内心悲痛(或痛苦、悔恨)的 • 刺骨,凛冽 • 名词:药物 • 名词:啤酒(口语) • It tasted bitter and harsh. • abitter lesson(loss) • a bitter man满腹牢骚的人/bitter foes死敌 • • • • • the bitter Cross折磨人的十字架 bitter cry哀嚎、bitter sorrow哀痛 a bitter wind/bitter cold I still drink Dr. Radcliffe's bitter. a dash of bitter.少许啤酒
本義
引申義A
引申義B
引申義C
引申義D
詞義系統
別義 假借义
注:網絡新詞語裏同樣也有類似現象:打醬油、沙發
頭
人頭(本義) 首身離兮心不懲 (九歌·國殤) ①動物的頭 牂羊墳首 (詩〃小雅〃苕之華) ②器物頂端 進劍者左首 (禮記〃曲禮) ③事物的開端 以正月為歲首(史記〃孝武本紀) ④首先,第一 陳涉首難 (史記〃項羽本紀) ⑤首領 還為戎首 (鐘會《檄蜀文》) ⑥要領 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尚書〃秦誓) ⑦向著 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五.詞義引申規律
(四)施受的引申:古漢語施受同詞的現 象非常普遍,很多動詞兼有施、受二義。 如“享”既是“享獻”,又是“享受”。 如《汉书· 司马相如传下》:“ 康居、西 域 ,重譯納貢,稽首來享。” 颜师古 注: “享,獻也,獻其國珍也。”“乞”既 是“施予”,又是“求告別人給予”, 如《汉书· 朱买臣传》:“妻自經死, 買 臣乞其夫錢,令葬。” 《左传· 定公二 年》:“ 邾莊公與夷射姑 飲酒,私出。 閽乞肉焉,奪之杖以敲之。”
解
(1)判,剖分也。《庄子· 养生主》:庖丁爲文惠君 解牛。 (2)離散也。《汉书· 张耳陈馀传》:恐天下解也。 (3)說也,析言事理也。《荀子· 非十二子》:閉約 而無解。《史記· 吕后紀》:君知其解乎? (4)脫也,免除也。《禮· 曲禮》:解屨不敢當階。 (5)開放也。《后漢書· 耿純傳讚》:嚴城解屝。 (6)曉悟也。《三國志· 魏志· 賈詡傳》:太祖遂與韓 遂、馬超戰渭南,問計於詡,對曰:“離之而已。” 太祖曰:“解。” (7)意識也。詳“見解”條。 (8)消釋怨隙。如云和解。 (9)達也。《莊子· 秋水》:無南無北,奭然四解。
五.詞義引申規律
(三)動靜的引申:動態與靜態相關,主要有: (1)動作與其所産生的狀態和事物相關,前者是 動詞后者是形容詞。如“習”本義是“鳥學飛時 多次練習,即數飛”,多次重複練習,産生的狀 態是“熟悉、習慣”。“會”是“聚合”,许多 人聚合即成“會議、盟會”; (2)工具和使用它的動作相關,前者是名詞,后者 是動詞。如“柄”是“把柄”,持柄的動作叫 “秉”,“柄、秉”同源。“鼓”是樂器,引申 為擊鼓的動作。又如:右—佑—祐,左—佐 (3)物件與專門施於它的動作有關。如“耳”派生 出割耳的刑罰“刵”,“魚”派生出捕魚的勞動 “漁”等。
四. 探求詞的本義方法
2.通過多義歸納推斷本義:用字形推斷本 義,固然可行,但純粹表意數量詞有限, 完全使用這種方法未免太狹,還需要運 用詞義縯變規律,通過多義歸納的方法 以求得本義。因為詞義的遞系衍生是有 規律可循的,通常是由具體到抽象,由 個別到一般。詞義的衍生總是先後有序, 層次井然,而又互相糾結的。按詞義繁 衍的邏輯順序逐個攷察,就不難找到它 的本義。下以“即”为例试作说明:
及
(1)追趕上。動詞。《齊晉鞌之戰》:故不能 推車而及。 (2)到達。動詞。 《齊晉鞌之戰》:將及華泉。 (3)到那個時候。 《齊晉鞌之戰》:病未及死, 吾子忍之。 (4)趁這個時候。《觸龍說趙太后》:願及未 填溝壑而托之。 (5)品行趕得上。《論語· 公冶長》:非爾所及。 (6)涉及。 《論語· 公冶長》:言不及義。 (7)與。連詞。《鄭伯克段于鄢》:生莊公及 共叔段。
教學目標: 1、掌握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概念、關系 2、了解詞義引申是詞義運動的基本方式 3、了解詞義引申的意義 4、掌握辨析本義的方法 5、掌握詞義引申的類型和方式 參考文獻: 1、王寧:訓詁學原理,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 2、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江藍生:語詞探源的路徑——以“埋單”為例, 中國語文,2010年第4期。
抽象意义的走向 走向,靠近 就位 登上君主位置 就席 在酒席上 就在此时此地 就(副词)
五.詞義引申方式
詞義引申方式:引申就其個別階段來說,是由一 個義項延伸發展出另一個與之有關的新義項。引 申規律指的是甲乙兩個義項彼此相關或甲乙兩個 同源詞之間意義相通的規律。引申規律主要有:
(一)時空的引申:表示時間、頻率、速度 的意義,常常與表示空間、密度的意義相關。 如“間”的本義為“縫隙”,特點是空間距 離狹小,引申為 “時間短”,如“有間”。 “朝”既有“朝廷”義,又有“早晨”義。 “緩”由時間長、緩慢義,引申為“地域寬 緩”。“時”表時間,而它的派生詞“塒、 蒔”都能表示空間義。
(三)引申義和本義的關系(猶如樹木枝幹的
關系) 近引申義/遠引申義 直接引申/間接引申
如“兵”的本義是“兵器”,引申為“士兵”,再引申為 “軍隊”。
二、詞義引申是詞義運動的基本方式
• 引申是詞義運動的基本方式,它從詞的本義出 發,沿著本義的特點所決定的方向,按照各民 族的習慣,不斷延伸出新義或派生出新詞,從 而構成有系統的義列。 引申義E • 詞義系統
三.掌握本義的意義
(一)掌握詞的本義就可以提綱挈領,以簡馭煩, 使紛繁的詞義條理清晰,脉絡分明,有助于深 入領會由本義派生的各引伸義,把握詞義繫統 的全局。 理(p94)《汉语大词典》共22个义项
治玉;雕琢。《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寳焉, 遂命曰:‘ 和氏之璧’
益
(1)水漫出來。動詞。《呂氏春秋· 察 今》:澭水瀑益。 (2)增多,增加。動詞。《觸龍說趙太 后》:少益嗜食,和于身。 (3)富裕。 形容詞。《呂氏春秋· 貴當》: 如此者,其家必日益。 (4)利益、好處。名詞。 《尚書· 大禹 謨》:滿招損,謙受益。 (5)更加。副詞。《孟子· 粱惠王上》:如 水益深,如水益熱。
集
集:《說文》:“集,群鳥在木上也。從
雥(zá )木。”
《詩經· 周南· 葛覃》:“黃鳥於飛,集於灌木。”
啓、元
啓: 《說文》:“啓,教也。”《論語》:“不憤 不啓。”《鄭伯克段于鄢》:“夫人將啓之。” 分析甲骨文的字形,正像用手開門。再參照古 代文獻,恰是姜氏作內應打開城門,二者契合。 可知“開門”是“啓”的本義。《說文》訓 “教”是引伸義。 元:《說文》:“元,始也。從一,兀聲。”金 文寫作 ,身體作陪衬,突出頭部,表明同頭部 的意義有關。《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狄人 歸其元,面如生。”是說狄人送囬陳軫的頭颅, 面色像活着一樣。可見“元”的本義是“人 頭”,許慎所釋是引伸義。
《辞海》“解”的义项合并
2.解體 1.解牛—分解動物
開放
3.解結
解脫 解說 曉悟 見解 和解
四
探求詞的本義方法
(一)字形分析法,使用這種方法必須有 文獻上的參證。 (二)多義歸納法:運用詞義縯變規律, 推斷詞的本義,以彌補字形分析法的局 限。
(一)分析字形法
通過分析漢字結構來探求本義:字形是指 古漢字形體(主要是象形字),主要指甲骨文、 金文、小篆。 例举如下:
• 尖酸刻薄、话中带刺、恶毒的
• a bitter answer不友善的回答、bitter word恶言
苦(《汉语大词典》释义)
• 1.苦菜。即荼。《詩· 唐風· 采苓》:“采苦采苦, 首陽 之下。” 毛 傳:“苦,苦菜也。 • 2.五味之一。與“甘”相對。《書· 洪範》:“潤下作鹹,炎上作 苦。 • 3.痛苦;困苦。《書· 盤庚中》:“爾惟自鞠自苦。”《孟子· 梁惠 王上》:“樂歳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 • 4.憂傷;愁苦。《呂氏春秋· 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 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 • 5.困擾;困辱。《呂氏春秋· 論人》:“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 其志。 • 6.苦於,困於。 曾鞏 《謝雨文》:“前歲苦飢,去歲苦盜。 • 7.厭惡。《史記· 陳涉世家》:“天下苦 秦 久矣。 • 8.恨,怨嫌。《古詩十九首· 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何不 秉燭游?
苦(《汉语大词典》释义)
• 9.急迫;緊迫。玄奘 《大唐西域記· 毘盧擇迦王傳說》:“羣盜苦逼, 求哀稱佛。” • 10.辛勤;刻苦。《孟子· 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 11.極力;竭力。 《三國演義》第五三回:“ 玄德 苦擋, 雲長 不 依,只領五百校刀而去。 • 12.病痛。《資治通鑒· 晉惠帝元康九年》:“雖有微苦,宜力疾朝 侍。” 胡三省 注:“苦亦疾也。” • 13.指患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 納縛僧伽蘭》:“可汗驚寤, 便苦心痛,遂告羣屬所夢咎徵,馳請衆僧,方伸懺謝,未及返命, 已從殞歿。” • 14.副詞。猶甚,很。表示程度。她跟 陶一川 的苦戀,我也從她那 兒聽說了。” • 15.副詞。用同“ 可 ”。猶卻。表示轉折。《水滸傳》第三一回: “這 孟州城 是箇小去處,那土城苦不甚高。” • 16.姓。《國語· 魯語上》有 苦成叔 。又《吳語》有大夫 苦成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詞的本義:詞的本來意義。
本義是多義詞的某一個義項,即上古文獻史料所 能證明的本義。如:
本,
,《晉語》“伐木不自其本。”
往往是某一義項在個別事物上的具體化: 齊, ,禾麥吐穗上平也。(說文) 本義不一定都是原始意義。
(二)詞的引申義
引申義:是從詞的本義“引申”发展出來,或者 派生出來的意义。
五.詞義引申規律
(二)因果的引申:作為原因的事物與作為結果的 事物意義往往相通,如“厭”有“飽”義,如 《汉书· 鲍宣传》:“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 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誠可爲酸鼻。” 颜师古 注: “厭,飽足也。”因“飽”而“滿足”,如《左 传· 僖公三十年》:“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 , 又欲肆其西封。”又因“過飽”而“嫌惡、討 厭”。如《论语· 宪问》:“夫子時然後言,人不 厭其言。”“屬”義“連接”而“隷屬”。汉王 充《论衡· 说日》:“臨大澤之濱,望四邊之地與 天屬,其實不屬,遠若屬矣。” 《庄子· 德充符》: “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斷”是“斷裂”, 因“斷裂”而使物成為“片段”,“段、斷”同
五.詞義引申規律
(五)正反引申:在客觀現實中,兩個相反的現 象和兩個對立的事物常常相關,因而正反義同 詞與正反義同源的現象多見。如“副”有“分 割”義,又有“合並”義,。《诗· 大雅· 生 民》:“不坼不副,無災無害。” 陆德明 《释文》:“副,孚逼反,《説文》云:分也。 《字林》云:判也。”段玉裁曰:“副之則一 物成二,因仍謂之副,因之凡分而合者皆謂之 副。”即“符”義。又如“亂”本義是“治 絲”,絲由紊亂而整理成條理,所以“亂”兼 有“紊”與“治”義。《书· 顾命》:“其能而 亂四方。” 蔡沈 注:“而,如;亂,治也。” 又如“被(披)”源于“皮”,有“表皮”之 義,表皮覆蓋在物件上將全物掩蓋,而表皮本 身卻露在外,因“被”有“覆蓋”和“現露”
(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辭海》對“解”註四個音,27個 意義,我們只是取其前9個意義進行分析。 第九義是不準確的。成玄英註《莊子》 曰“奭然無礙。”可見“四解”是四面 开放的意思,應與第五義合並。“解” 的本義是解牛,直接引申為分解動物。 由分解動物再引申為解體。由分解動物 還引申為“解結”。從解繩結再引申為 解脫,為解說、為曉悟、為見解、為和 解。歸納起來只有三個意義。列圖表如 下:
四.探求詞的本義方法
1.走近,靠近。《詩經· 氓》:來即我謀。 2.走向(抽象方面)《左傳· 成公二年》:擐甲 執兵,固即死也。 3.就位。《儀禮· 士冠禮》:即位于門東。 4.登上君主的位置。《鄭伯克段于鄢》:极莊公 即位。 5.在酒席上坐。即席赋诗。 6.就席。《儀禮· 士冠禮》:右還即席坐。 7.就在當前的時間。《鴻門宴》項羽即日因畱沛 公與飲。 8.副詞。就。《戰國策· 楚策》:[蘇秦]即隂與燕 王謀。
Bitter
• 象苦艾、龙胆根、奎宁、芦荟还 有烟灰的味道;苦的 • 痛苦的、令人不快的、苦恼的 • 怀恨的、抱怨的,愤世嫉俗的、 充满怨恨的 • 恶意的、残酷的、引起苦楚的 • 内心悲痛(或痛苦、悔恨)的 • 刺骨,凛冽 • 名词:药物 • 名词:啤酒(口语) • It tasted bitter and harsh. • abitter lesson(loss) • a bitter man满腹牢骚的人/bitter foes死敌 • • • • • the bitter Cross折磨人的十字架 bitter cry哀嚎、bitter sorrow哀痛 a bitter wind/bitter cold I still drink Dr. Radcliffe's bitter. a dash of bitter.少许啤酒
本義
引申義A
引申義B
引申義C
引申義D
詞義系統
別義 假借义
注:網絡新詞語裏同樣也有類似現象:打醬油、沙發
頭
人頭(本義) 首身離兮心不懲 (九歌·國殤) ①動物的頭 牂羊墳首 (詩〃小雅〃苕之華) ②器物頂端 進劍者左首 (禮記〃曲禮) ③事物的開端 以正月為歲首(史記〃孝武本紀) ④首先,第一 陳涉首難 (史記〃項羽本紀) ⑤首領 還為戎首 (鐘會《檄蜀文》) ⑥要領 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尚書〃秦誓) ⑦向著 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五.詞義引申規律
(四)施受的引申:古漢語施受同詞的現 象非常普遍,很多動詞兼有施、受二義。 如“享”既是“享獻”,又是“享受”。 如《汉书· 司马相如传下》:“ 康居、西 域 ,重譯納貢,稽首來享。” 颜师古 注: “享,獻也,獻其國珍也。”“乞”既 是“施予”,又是“求告別人給予”, 如《汉书· 朱买臣传》:“妻自經死, 買 臣乞其夫錢,令葬。” 《左传· 定公二 年》:“ 邾莊公與夷射姑 飲酒,私出。 閽乞肉焉,奪之杖以敲之。”
解
(1)判,剖分也。《庄子· 养生主》:庖丁爲文惠君 解牛。 (2)離散也。《汉书· 张耳陈馀传》:恐天下解也。 (3)說也,析言事理也。《荀子· 非十二子》:閉約 而無解。《史記· 吕后紀》:君知其解乎? (4)脫也,免除也。《禮· 曲禮》:解屨不敢當階。 (5)開放也。《后漢書· 耿純傳讚》:嚴城解屝。 (6)曉悟也。《三國志· 魏志· 賈詡傳》:太祖遂與韓 遂、馬超戰渭南,問計於詡,對曰:“離之而已。” 太祖曰:“解。” (7)意識也。詳“見解”條。 (8)消釋怨隙。如云和解。 (9)達也。《莊子· 秋水》:無南無北,奭然四解。
五.詞義引申規律
(三)動靜的引申:動態與靜態相關,主要有: (1)動作與其所産生的狀態和事物相關,前者是 動詞后者是形容詞。如“習”本義是“鳥學飛時 多次練習,即數飛”,多次重複練習,産生的狀 態是“熟悉、習慣”。“會”是“聚合”,许多 人聚合即成“會議、盟會”; (2)工具和使用它的動作相關,前者是名詞,后者 是動詞。如“柄”是“把柄”,持柄的動作叫 “秉”,“柄、秉”同源。“鼓”是樂器,引申 為擊鼓的動作。又如:右—佑—祐,左—佐 (3)物件與專門施於它的動作有關。如“耳”派生 出割耳的刑罰“刵”,“魚”派生出捕魚的勞動 “漁”等。
四. 探求詞的本義方法
2.通過多義歸納推斷本義:用字形推斷本 義,固然可行,但純粹表意數量詞有限, 完全使用這種方法未免太狹,還需要運 用詞義縯變規律,通過多義歸納的方法 以求得本義。因為詞義的遞系衍生是有 規律可循的,通常是由具體到抽象,由 個別到一般。詞義的衍生總是先後有序, 層次井然,而又互相糾結的。按詞義繁 衍的邏輯順序逐個攷察,就不難找到它 的本義。下以“即”为例试作说明:
及
(1)追趕上。動詞。《齊晉鞌之戰》:故不能 推車而及。 (2)到達。動詞。 《齊晉鞌之戰》:將及華泉。 (3)到那個時候。 《齊晉鞌之戰》:病未及死, 吾子忍之。 (4)趁這個時候。《觸龍說趙太后》:願及未 填溝壑而托之。 (5)品行趕得上。《論語· 公冶長》:非爾所及。 (6)涉及。 《論語· 公冶長》:言不及義。 (7)與。連詞。《鄭伯克段于鄢》:生莊公及 共叔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