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书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情操论》读书提纲
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吴迎春
本提纲参照版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红峰译《道德情操论》
一、文本简介:
《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亚当·斯密被世人称作“经济学鼻祖”和“现代经济学之父”,他毕其一生心血写了两部巨著———《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前者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巨著,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几乎无人不知;但是后者却很少有人去关注。
直至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后,这本书才开始渐入国人视野。
《道德情操论》是一部伦理学巨著,作者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去阐明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怎样控制他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确立行为准则必要的社会。
作为一部伦理学巨著,其中蕴含了很多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诚信公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具有启发意义。
在《国富论》中,他从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
在《道德情操论》中,他从人具有的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
这种矛盾在经济学史中称为“斯密之谜”。
也许在斯密心中,这两本书并不矛盾。
斯密的研究实际是要以人性为基础构建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秩序。
人性中既有动物的一面,即利己,又有天使的一面,即利他。
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应该承认人利己行为的合理性,由此出发来建立自然秩序,这就是《国富论》中论述的由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的市场经济秩序。
斯密相信,价格可以把利己引导向有利于整个社会。
但这并不是斯密的全部思想。
斯密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人有同情心,应该能适当抑制利己的本性,讲点利他精神。
一个社会不能是私欲横流的社会,应该有道德规范。
按斯密的解释,“道德情操”一词指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并克制私利的能力。
斯密设想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道德的市场经济。
《道德情操论》一书所论述的正是利己的人如何在社会中控制自己的私利和行为,使得由利己的人构成的社会也是一个有道德的社会。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
其基本观点是: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天性中所具有的同情的情感。
同情构成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同情也是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据。
“所谓感情实际上是
一种习惯性的同情”。
(P.004)在确立了同情理论的前提下,作者展开了对行为的得体与适当的讨论,展开了对正义与仁慈的讨论。
并且,在诸多讨论中,还突出了个人的道德实践和自我克制,最后,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道德哲学体系。
“因为担心自己的福祉,我们学会了审慎;因为在乎别人的福祉,我们学会了正义和仁慈。
”(P.047)斯密肯定人从利己出发行事的合理性,但同时又指出,“利己”不等于“自私”或“贪婪”,利己是个人行为的出发点,而自私或贪婪却会把社会带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他认为,人都有同情心,都能适当抑制利己的本性,而发扬利他的精神。
斯密设想和倡导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应该要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各章节阅读提示及思考题:
第一章:个人品质论
在第一章“个人品质论”中,亚当·斯密从“人的天性”即从人性出发,分析了“亲情(天伦之情)”、“友情”、“爱国之情”、“人性之爱”、“仁爱之心”的产生次序及其原因,认为即使是“天伦之情”,也更多的是“道德联系的产物而非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脉联系的产物”(P.007)。
这就是说表现在个人身上的任何一种情感实质上也包含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在内,因而这种情感就具有了道德评判意义:有益的和有害的。
而要做一个有益的人,一个具有完美的美德的人,就必须“按照完美的审慎、严格的正义和恰如其分的仁慈等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P.023),但因为人是感性的动物,易受激情的影响,在冲动的情况下就可能会违背上面的准则,所以“我们需要完善合理的克制”(p.023)思考题:
1.什么样的友情是最值得尊重的感情?为什么?(P.008)
2.一个爱国者通常具备哪两种最基本的素质?(P.013)
3.在“兼济天下万物的善行”一节中,因为具有“仁爱之心”,所以当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一个有美德、有智慧的人会怎么做?(P.016)
4.“因为担心自己的福祉,我们学会了审慎”。
审慎体现在哪些方面?(P.019~023)
5.哪些激情会将人引入歧途?自我克制的美德对个人来说有什么作用?(P.023~030)
6.骄傲和虚荣有什么异同?良好的自我评价有什么作用?(P.040~047)
第二章:优缺点的分析
因为是译文,所以有很多词句不能单纯用中文意思来理解。
1.文本的“优点和缺点”。
阅读本章,首先要明确文本中优缺点的含义。
“人类行为还具有另外一种品质——优点和缺点,也就是应该得到奖赏或惩罚的品质。
”“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就是要判断哪些行为应该受赏还是受罚。
(P.064)优点,是指对表现出良好品德的行为者情感的直接同情和对从他的行为中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间接同情,从而“奖赏任何理应受到感谢的行为”;缺点,对指对表现不良品德的行为者感情或动机的直接反感对受难者的愤恨表示间接同情,从而“惩罚任何理应得到怨恨的行为”。
“对优缺点的判断能力”实际上是指判断一种行为是应该受到奖赏还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依据。
斯密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度有三个方面的依据:第一是行为的动机。
“当一个人因别人给他恩惠而心存感激时,除非我们完全赞成行善者的动机,否则我们不会真心实意地表示同情。
”(P.069)第二是行为的外部表现。
是指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善行或反对恶行,“我们必须谨慎区分这两种行为:一是只适合加以责备和非难的行为;一是可以用暴力来防范的行为。
”(P.054)美德的表达要合情合理,否则过犹不及。
第三是行为的后果。
“有些行为的初始动机是正大光明或者阴暗卑劣的,却因为命运的控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我对其原来所持有的或好或坏的感觉就会相对削弱。
”(P.077)
2.文本中的“命运”。
细读文本,会发现这儿的“命运”不是汉语中“生命的经历”或我们日常所指“命中注定”的意思,而是指人们对善行或恶行的感知能力以及施与对象的感知能力(简单说就是指事物的天性)。
“但是,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自然而然的感激和愤怒,不仅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或痛苦,还因为我们具备感知能力。
没有这种能力,就不可能有那些真实痛快、自然发泄出来的感情。
……没有感觉能力的对象是不可能接受我们的回报的,因此,动物比没有生命的东西更能够接受、理解人类的感激或愤怒以。
”(P.074~075)正因为有这样的“命运(感知能力)”,人们的善行才使别人感到快乐、感激,因而会对施善者感恩、回报,这种感恩、回报又让施善者感到愉快;同理,恶行会
给别人带来痛苦、愤怒,因而会让别人产生怨恨、报复的情感或行为,怨恨、报复的情感或行为又会给施恶者带来痛苦、悔恨。
这样的“命运(感知能力)”,使人们在评判行为时更多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削弱对行为动机的考量。
“命运还有一种影响:当某种行为偶然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快乐或痛苦时,我们对行为实际影响的感受会改变之前对其动机或情感所做的评价。
”(P.081)而这也是情感不规律产生的根本原因。
思考题:
1.“仁慈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不可强求。
”(P.052)“相反,正义是另一种美德,对它的遵守是凭借暴力的保障,并不依赖我们的自由意志,违反它的人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受惩罚。
”(P.053)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2. 亚当·斯密认为什么样的利己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什么样的利己行为是极端自私的会受到“旁观者”的审判?(P.056~059)
3.正义的效用是什么?如何才能维护社会正义?(P.060~064)
4.我们会对什么样的善行肃然起敬?又会对什么样的恶行表示理解?(P.069~072)
5.当我们的好心无法得到实现或无心中犯下过错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P.087)
第三章:行为的得体
阅读本章,首先要理解“同情”这个词在文本的含义。
对于“同情”,通常我们理解的是“指人们对于遭受苦难者和弱小者一种怜悯与关心爱护的情感。
”在文本中,除了这层含义之外,还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其实,让我们产生同情的不仅仅是别人的痛苦和悲哀。
对于一个敏感的旁观者来说,他关注的对象的任何一种激情都能让他产生相应的反应。
”(P.106)“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旁观者产生与当事人一致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了震撼人类心灵的每一种激情。
”(P.107)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最后,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情感反应是否适当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是否得体)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得体。
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
正是这两种努力,即旁观者的努力、
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
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行为得体”努力的失败、甚至失控。
思考题:
1.“为什么仇恨和愤怒”的表现会让人厌恶?我们该如何表达愤怒才能让旁观者感到“同情”?(P.097~100)
2.什么样的激情能获得加倍的同情?为什么?(P.100~101)
3.我们为什么会对别人产生同情?同情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P.105~112)
4.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如何来恰当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同情?作为一个旁观者,又如何来判断当事人的情感表达是否恰当?(P.112~118)
5.为什么说“将心比心”是一种可贵的美德?亚当·斯密认为什么是“完美无暇的人性”?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得体时常常会采用哪两个标准?(P.118~121)
6. 亚当·斯密认为,“如果没有妒忌,与痛苦相比我们会更倾向于同情快乐(P.123)”,为什么?这告诉我们怎么样表达快乐和痛苦才是更得体的行为?(P.121~126)
7.人们为什么会追名逐利?怎样的追名逐利才是得体的行为?(P.127~133)
8.为什么亚当·斯密会认为“一旦野心家们得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心情总是无比失望”?(P.133~136)
第四章论效用性
文本中“效用”的语义阐释:大致说来, 斯密提到效用时均是指事物、行为、德性的效用、功用、有用性等等, 是事物、行为或德性的属性之一。
物或德性的效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拥有者或受惠者本人, 效用带来的好处、便利比较具体, 大多数与“个人效用”有关。
但有时有用性也比较抽象, 需要从结果、影响判断其功用, 这一过程需要主体的反思和推理能力。
就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语境来说, 这类效用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不妨称作“社会效用”。
斯密在这一章中系统地强调,道德感源于个人对自己行为适宜性的认识和体察。
而这完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们不是根据行为对个人有多少直接效用来决定其行为的,而是根据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来行动的。
人们热衷于他人赞许的行
为,回避他人非难的行为。
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赞许和非难构成了社会对个人的奖赏和惩罚。
而社会的这种奖赏和惩罚机制就构成了保障道德规范有效性的基本条件。
个人遵守道德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此。
思考题:
1.你是如何理解“在肉体的舒适和心灵的平静上,所有不同阶层的人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一个在大路旁晒太阳的乞丐也享有国王们正在为之战斗的那种安全”这句话的?(P.143)
2.对人们来说,最有用的品质是什么?为什么?(P.145~150)
第五章自我行为评价
亚当·斯密认为在个体进行自我行为评价时,“显然是把自我分为客我和主我两个角色:作为检查者和审判官的客我,以及接受审查和评判的主我。
”(P.154)客我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主我的行为,用近似旁观者的眼光检查自己行为是否得体;主我则按照客我的审查和评价,努力修正自己的感情和行为,思量怎样表现才能让他人满意。
在“尊崇值得赞扬的品质,摒弃该受谴责的品质”一节中,亚当·斯密告诉我们:“人生来如此,希望被人热爱,希望成为可爱的人;害怕被人憎恨,害怕成为可恨的人”。
因而,“我们热爱并追求某种值得赞扬的品质”,“摒弃该受谴责的品质”。
但这“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赞扬”,而是对值得赞扬的品质的热爱,因为这些品质让我们在别人的眼里变得可爱((P.156)。
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名不副实的夸奖或赞美“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可靠的快乐”。
“为一种似是而非的赞美感到高兴,只能证明其内心是极其浅薄、轻浮和空虚的,也就是所谓人类的虚荣心。
”(P.157)
在“良心的影响和权威”一节中,亚当·斯密认为“良心”是形成人们“利他”行为的强大力量。
“这是一种在危难时刻更为强大的力量、更为有力的动机。
这是理性、道义、良心,是那个内心的人,是那个判断我们行为的伟大的法官和裁判。
”(P.173)是良心向我们指出慷慨行为的合宜性和不义行为的丑恶;指出为了他人较大的利益而放弃自己最大利益的合宜性;指出为了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而使他人受到最小伤害的丑恶。
在“自欺欺人的天性及普遍原则的起源和作用”一节中,亚当·斯密告诉我们,因为人的天性是自私的,所以即使有旁观者或良心存在,人们照样会作出不合理性与道义的事情来。
“无论是行动之前还是之后,我们对自己行为是否恰当进行的思考都是片面的,而试图站在公正的旁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也根本无法实
践。
”(P.190)但是由于人类天性中渴望得到别人的爱慕、感激和钦佩之情,不愿成为公众批评的靶子,所以一些“用来规范我们的一切行为的标尺”(即道德准则)就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来。
”(P.191)
在“道德普遍原则的影响和权威”一节中,亚当·斯密认为,“遵守普遍道德规范就是所谓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也是很多人唯一的行为规范。
”(P.193)
在“如何诠释责任感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动机”一节中,亚当·斯密认为,我们对道德规范的遵从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正义感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具有的,而指导其他美德的准则则要视具体事情、具体的人而定。
“可以将正义准则与语法规则类比,这样一来指导其他美德的准则就好比是文学批评家们对作品的评价标准。
语法是精密、确切、必不可少的,文论标准则没有那么严格和精确,它敦促我们的行为趋于完善,而不是刻板教导我们如何做到完善。
”(P.206)
思考题:
1.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旁观者的赞扬?应该摒弃哪些该受谴责的品质?(P.155~170)
2.良心的影响和权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P.171~188)
3.普遍的道德准则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它的影响和权威体现在哪些方面?(P.189~201)
4.什么道德准则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唯一原则?哪些道德原则在是否遵守及如何遵守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P.202~208)
第六章关于美德的思考
本章的第二节主要介绍不同的哲学体系对美德的分析和阐述。
亚当·斯密认为,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芝诺的哲学论述中,“美德或存在于行为的合理性之中,或存在于感情的拿捏得当之中。
”(P.212)伊壁鸠鲁的哲学学说中认为:“谨慎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和基本要素,……谨慎的行事风格具有促成最大善行和消除最大东邪恶的倾向。
”(P.241)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仁慈或仁爱是行为的唯一规则,因为这是神的天性,神还用它来指导着所有其它品质的实践。
……仁慈还是一种至高无上、处于美德支配地位的品质,所有其它的品质都处于从属地位,神的行为中所折射出来的全部美德或全部道德最终都源自仁慈这种品质。
”(P.246)这三种哲学体系虽然对美德的论述各不相同,但是却都认为:“不管美德和罪恶会存在于什么地方,它们的品质都有着真正的、本质的区别。
”“它们
基本上都极力鼓励值得称赞的倾向、劝阻可能会受到责备的倾向。
”然而,却有一种哲学体系试图完全抹杀罪恶和美德之间的区别——就是孟德维尔博士的学说体系。
这一学说体系是十分危险而有害的,一些非常容易被骗、生活资历浅的人就会被忽悠。
(P.254)
阅读本章的第三节,道德要理清什么是“赞同本能”。
赞同本能是指有关使某种品质为我们所喜爱或讨厌的内心的力量或能力。
它使我们喜欢某一行为而不喜欢另一行为,把某种行为说成是正确的而把其余的说成是错误的;并且把某种行为看作赞同、尊敬和报答的对象,而把其余的看作责备、非难和惩罚的对象。
(P.262)
对赞同本能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按照某些人的说法,我们只是根据自爱,或根据别人对我们自己的幸福或损失的某些倾向性看法来赞同和反对我们自己的行为以及别人的行为;按照另一些人的说法,理智,即我们据此区别真理和谬误的同样的能力,能使我们在行为和感情中区分什么是恰当的,什么是不恰当的;按照其余人的说法,这种区分全然是直接情感和感情的一种作用,产生于对某种行为或感情的看法所激起的满意或憎恶情绪之中。
因此,自爱、理智和情感便被认为是赞同本能的三种不同的根源。
思考题:
1.亚当·斯密认为,美德的本质是什么?它们分别属于哪些哲学家的道德学说体系?试举例说明三种美德的本质。
(P.211~252)
2. 把美德置于“合理性之中”、“仁慈之中”、“谨慎之中”的三种道德学说体系各有什么优缺点?(P.252~254)
3.孟德维尔博士认为:所有被表扬的行为都是行为者为了追求赞扬和掌声才做出的举动。
或者,更坦白地说,只是一种爱好虚荣的举动。
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一观点的?你认为美德和虚荣有什么区别?(P.254~261)
4.对“赞同本能”有哪三种不同的解释?它们分别是如何解释“赞同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