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书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情操论》读书提纲

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吴迎春

本提纲参照版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红峰译《道德情操论》

一、文本简介:

《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亚当·斯密被世人称作“经济学鼻祖”和“现代经济学之父”,他毕其一生心血写了两部巨著———《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前者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巨著,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几乎无人不知;但是后者却很少有人去关注。直至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后,这本书才开始渐入国人视野。

《道德情操论》是一部伦理学巨著,作者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去阐明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怎样控制他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确立行为准则必要的社会。作为一部伦理学巨著,其中蕴含了很多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诚信公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具有启发意义。

在《国富论》中,他从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在《道德情操论》中,他从人具有的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这种矛盾在经济学史中称为“斯密之谜”。

也许在斯密心中,这两本书并不矛盾。斯密的研究实际是要以人性为基础构建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秩序。人性中既有动物的一面,即利己,又有天使的一面,即利他。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应该承认人利己行为的合理性,由此出发来建立自然秩序,这就是《国富论》中论述的由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的市场经济秩序。斯密相信,价格可以把利己引导向有利于整个社会。但这并不是斯密的全部思想。斯密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人有同情心,应该能适当抑制利己的本性,讲点利他精神。一个社会不能是私欲横流的社会,应该有道德规范。按斯密的解释,“道德情操”一词指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并克制私利的能力。斯密设想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道德的市场经济。《道德情操论》一书所论述的正是利己的人如何在社会中控制自己的私利和行为,使得由利己的人构成的社会也是一个有道德的社会。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其基本观点是: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天性中所具有的同情的情感。同情构成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同情也是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据。“所谓感情实际上是

一种习惯性的同情”。(P.004)在确立了同情理论的前提下,作者展开了对行为的得体与适当的讨论,展开了对正义与仁慈的讨论。并且,在诸多讨论中,还突出了个人的道德实践和自我克制,最后,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道德哲学体系。

“因为担心自己的福祉,我们学会了审慎;因为在乎别人的福祉,我们学会了正义和仁慈。”(P.047)斯密肯定人从利己出发行事的合理性,但同时又指出,“利己”不等于“自私”或“贪婪”,利己是个人行为的出发点,而自私或贪婪却会把社会带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他认为,人都有同情心,都能适当抑制利己的本性,而发扬利他的精神。斯密设想和倡导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应该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各章节阅读提示及思考题:

第一章:个人品质论

在第一章“个人品质论”中,亚当·斯密从“人的天性”即从人性出发,分析了“亲情(天伦之情)”、“友情”、“爱国之情”、“人性之爱”、“仁爱之心”的产生次序及其原因,认为即使是“天伦之情”,也更多的是“道德联系的产物而非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脉联系的产物”(P.007)。这就是说表现在个人身上的任何一种情感实质上也包含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在内,因而这种情感就具有了道德评判意义:有益的和有害的。而要做一个有益的人,一个具有完美的美德的人,就必须“按照完美的审慎、严格的正义和恰如其分的仁慈等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P.023),但因为人是感性的动物,易受激情的影响,在冲动的情况下就可能会违背上面的准则,所以“我们需要完善合理的克制”(p.023)思考题:

1.什么样的友情是最值得尊重的感情?为什么?(P.008)

2.一个爱国者通常具备哪两种最基本的素质?(P.013)

3.在“兼济天下万物的善行”一节中,因为具有“仁爱之心”,所以当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一个有美德、有智慧的人会怎么做?(P.016)

4.“因为担心自己的福祉,我们学会了审慎”。审慎体现在哪些方面?(P.019~023)

5.哪些激情会将人引入歧途?自我克制的美德对个人来说有什么作用?(P.023~030)

6.骄傲和虚荣有什么异同?良好的自我评价有什么作用?(P.040~047)

第二章:优缺点的分析

因为是译文,所以有很多词句不能单纯用中文意思来理解。

1.文本的“优点和缺点”。阅读本章,首先要明确文本中优缺点的含义。“人类行为还具有另外一种品质——优点和缺点,也就是应该得到奖赏或惩罚的品质。”“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就是要判断哪些行为应该受赏还是受罚。(P.064)优点,是指对表现出良好品德的行为者情感的直接同情和对从他的行为中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间接同情,从而“奖赏任何理应受到感谢的行为”;缺点,对指对表现不良品德的行为者感情或动机的直接反感对受难者的愤恨表示间接同情,从而“惩罚任何理应得到怨恨的行为”。“对优缺点的判断能力”实际上是指判断一种行为是应该受到奖赏还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依据。斯密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度有三个方面的依据:第一是行为的动机。“当一个人因别人给他恩惠而心存感激时,除非我们完全赞成行善者的动机,否则我们不会真心实意地表示同情。”(P.069)第二是行为的外部表现。是指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善行或反对恶行,“我们必须谨慎区分这两种行为:一是只适合加以责备和非难的行为;一是可以用暴力来防范的行为。”(P.054)美德的表达要合情合理,否则过犹不及。第三是行为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初始动机是正大光明或者阴暗卑劣的,却因为命运的控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我对其原来所持有的或好或坏的感觉就会相对削弱。”(P.077)

2.文本中的“命运”。细读文本,会发现这儿的“命运”不是汉语中“生命的经历”或我们日常所指“命中注定”的意思,而是指人们对善行或恶行的感知能力以及施与对象的感知能力(简单说就是指事物的天性)。“但是,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自然而然的感激和愤怒,不仅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或痛苦,还因为我们具备感知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不可能有那些真实痛快、自然发泄出来的感情。……没有感觉能力的对象是不可能接受我们的回报的,因此,动物比没有生命的东西更能够接受、理解人类的感激或愤怒以。”(P.074~075)正因为有这样的“命运(感知能力)”,人们的善行才使别人感到快乐、感激,因而会对施善者感恩、回报,这种感恩、回报又让施善者感到愉快;同理,恶行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