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名胜及风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都市圈:
2
合肥名胜
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层半径为 100 公里,引领并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到 2020 年,合肥市将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经济中心。 “141”城市发展框架: 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区,并在老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四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设一 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新区。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南依巢湖,规划总用地面积约 190 平方 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综合居住新区。 “十一五”发展前景: “十一五”时期,合肥将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以壮大工业经 济、强化县域经济为突破口,以加快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逐步把 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 城市,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总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确保 1900 亿元,年均增长 15.5%,力争达到 2100 亿元,年均增长 1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5000 美元; 财政收入达到 260 亿元,年均增长 15%左右;市区人口达到 300 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 300 平方公里;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60%左右。经过不懈奋斗,把合肥基本建设成经济更加发达、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 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合肥市旅游业概况:
肥绿化基调树种之一。公园、机关、工厂、庭院及街道都有栽植,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一九八四年九月 二十五日市人大九届八次会议定为“市树”。
桂花: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我国传统花木之一。品种分秋桂(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月桂), 秋桂农历八月,“叶密千层秀”的树冠上,“花开万点黄”,满树花香,逾月不绝。前人称誉桂花“独占 三秋压众芳”。四季桂花少,香味最淡,花期最长,最早。桂花喜阳,喜洁净,耐寒,怕积水,露地栽植 或盆栽均宜。主要是扦插繁殖,易成活。
石榴: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农历五月碧绿的丛株上,团团花朵似火光霞焰或洁白如玉,鲜艳耀眼。石 榴枝干劲壮古朴,根多盘曲,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石榴耐瘠薄干旱、忌水涝、宜地栽。而花石榴和海石 榴最宜盆栽。繁殖容易,管理粗放。在合肥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人们把它看作宝贵吉祥的象征,习 惯把石榴作为中秋赏月的佳品,以示合家欢聚一堂。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市人大九届八次会议定桂花、 石榴为“市花”。
3
合肥名胜
合肥市民俗风情 时岁节日: 春节
俗称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日。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史载,春节风俗源于远古社会的“腊祭”。 “腊祭 ”原是神农氏时代的“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岁终出祭”,古时称正月初一 为元旦。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始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春节风俗丰富多采,旧时除送神、接 神、谢年、行香、祭祖等内容外,其他如挂年画、贴春联、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放鞭炮等,都已演 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在民间广泛流传。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
4
合肥名胜
宵,也是流行全国各地的饮食习俗。元宵,又称汤圆、汤团,含有阖家“团圆”的吉祥寓意。 寒食节
又称“禁烟节”、“冷节”,为冬至后 105 天,即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 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与介子推流亡列国,介割股肉供重耳充饥,重耳回国为晋文公,介不求利 禄,与其母隐居绵山,文公焚山以求其归,介与母共亡,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把其殉难的这天定为寒食 节。是日多以甜饧(麦芽糖)和冷粥干饼一起食用。唐代开始盛行寒食节扫墓,悼念故去的先辈。后来寒 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禁火冷食不传,而扫墓的习俗却一直保存至今。 端午节
合肥市市树市花: 经合肥市九届八次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广玉兰为合肥市市树,桂花和石榴花为合肥市市花。 广玉兰: 系常绿大乔木,树形端庄、雄伟、技叶扶蔬,花大白色,状如荷花,六月上旬开放,材质细
密,是珍贵的观赏用材树种。 广玉兰原产北美洲,合肥引种栽培已有近百年历史,适应合肥生态环境,采用嫁接和播种繁殖,为合
合肥的名胜古迹甚多。从前有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教弩松荫,蜀山雪霁,淮浦春融,巢 湖夜月,四顶朝霞八处,统称天长日久,物换星移,已荡然无存,成为历史陈迹。现在的名胜古迹以教弩台,明教寺,逍遥津, 包公祠等最为著名。
合肥市经济发展概况: 合肥是一座轻工之城,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芳草日化、开元轮胎、合肥海尔等都是国内外享有
盛誉的民族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 连续 20 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综合经
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经初步核算,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853.57 亿元,增 长 16.9%;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95.27 亿元,比上年增长 36.4%;财政收入达到 130.88 亿元,同 比增长 2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 57.64 亿元,增长 28.3%;全年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 41.83 亿美元,同 比增长 19.2%,其中,出口 27.94 亿美元,增长 2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684 元,增长 12.5%; 农民人均纯收入 3207 元,增长 11%。
3、春温多变,秋高气爽。4、5 两个月是冬季风过渡到夏季风期间,在此时段,南北气流,相互交汇, 酿成春季天气气候变化无常。时冷时暖,时晴时雨为合肥市春季气候的特色。春季 3、4、5 三个月降水量 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29%左右。
4、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梅雨是淮河以南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而且差异很大,一般我市入梅期在 6 月中旬,出梅期在 7 月中旬的旬初,梅雨期近一个月。最早入梅在 5 月底,最迟出梅可至 7 月底。夏雨集 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是雨带缓行北上的结果,夏雨集中程度越向北越大,6、7、8 三个月自南向北 占全年降水量的 35-45%。
合肥名胜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 7029.48 平方公里,辖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和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其中巢湖水面面积 233.4 平方公里;市 区总面积 838.52 平方公里,新增南岗镇面积 91.95 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 106.78 平方公里,市区建 成区面积为 224 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为 462.73 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 459.55 万人,占 常住人口的 99.3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3.18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0.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 族人口增加了 34.48 万人,增长了 8.11%;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了 0.14 万人。今日合肥已建设成为全国园 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 50 强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 秀城市、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 45 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全国建设中的铁路交通枢纽。
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合肥市地居中纬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 15-16℃之间,属于温和的气 候型。冬季,月平均气温在 1.5-5.0℃之间,夏季 7 月平均气温为 27.5-28.5℃左右,平均年较差各地在 25-27℃之间,除个别年份外,严寒期与酷暑期短促;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 940-1000 毫米之间,雨量比较 适中。
1
合肥名胜
涝、风、冻、霜、雹等自然灾害出现,对农业生产又带来不利的影响。 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我市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感觉明显。气象上常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 均小于 10℃为冬季,大于 22℃为夏季,介于 10-22℃之间为春秋季,合肥市四季大致分配是:春季 2 个月, 夏季 4 个月,秋季 2 个月,冬季 4 个月。
合肥自然景色颇为优美,西依蜀山,南临巢湖,南淝河萦绕城区,市内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既多现 代建筑,又有名胜古迹,是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不一。北魏郦道元所著 《水经注》载:“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通常把施水叫南淝河,肥水叫东淝河,这是一种说 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 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
合肥天气气候条件: 合肥市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变化的特点是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带气
候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 显著、夏雨集中。综观而论,合肥市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既适宜于麦类、油菜、午季豆料等喜 凉作物的生长,又有利于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种植,对经营十分有利。气候对发展我市农、林、牧、 渔都是有利的。当然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冷暖气团交锋较为频繁,天气多变,降水变化大,常有旱、
“合肥”地名的由来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 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合肥解放后由县 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 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 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 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合肥,以其历史悠久而著 称。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开始形成商业都会。秦,汉在此设郡县,明,清为庐州府治。由于具有“淮右襟 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因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 役,即发生在这里。 “合肥”地名的沿革 秦置合肥县,属九江郡。曾为扬州治。西晋属淮南郡。东晋改汝阴县。隋初复改合肥县,为庐州治所。 宋为庐州,元为庐州路,明为庐州 府治。清为江南省庐州府治,1912 年废合肥县,分置肥东、肥西县。 1988 年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 4 区和长丰、肥东、肥西 3 县。 合肥历史地位 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在国内稳定时期,合肥是 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而 一旦战争兴起,国内动乱,合肥又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北纬 32°、东经 117°),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 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 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历史悠久,自秦置县,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由于北接中原,南近江南,历为军事重镇和兵 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尤其是三国时期魏吴在 合肥长达 32 年之久的交兵,为合肥留下了逍遥津、教驽台、三国新城等众多的三国遗迹。素以“三国故地、 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 镇。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众多的名人。影响较大的有包公、李鸿章、段祺瑞和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诺贝 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
又称“上元节”、“灯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源于西汉,东汉开始出现燃灯 观赏,隋、唐时期规定正式的观灯习俗,伴以杂耍技艺。宋代以后元宵节更加热闹。观灯由一夜扩延为三 夜,增添了猜灯谜的活动,此后历代不衰,成为春节期间娱乐的高潮。明代又增设了戏曲表演。元宵节间, 人们制作各种精美的花灯,如龙灯、凤灯、鱼灯、走马灯、神话传说灯、历史故事灯等,张挂街头院落。 另有猜灯谜、踩高跷、赏冰灯、舞龙灯、耍狮子、打腰鼓、扭秧歌、跑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吃元
2
合肥名胜
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层半径为 100 公里,引领并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到 2020 年,合肥市将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经济中心。 “141”城市发展框架: 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区,并在老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四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设一 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新区。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南依巢湖,规划总用地面积约 190 平方 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综合居住新区。 “十一五”发展前景: “十一五”时期,合肥将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以壮大工业经 济、强化县域经济为突破口,以加快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逐步把 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 城市,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总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确保 1900 亿元,年均增长 15.5%,力争达到 2100 亿元,年均增长 1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5000 美元; 财政收入达到 260 亿元,年均增长 15%左右;市区人口达到 300 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 300 平方公里;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60%左右。经过不懈奋斗,把合肥基本建设成经济更加发达、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 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合肥市旅游业概况:
肥绿化基调树种之一。公园、机关、工厂、庭院及街道都有栽植,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一九八四年九月 二十五日市人大九届八次会议定为“市树”。
桂花: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我国传统花木之一。品种分秋桂(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月桂), 秋桂农历八月,“叶密千层秀”的树冠上,“花开万点黄”,满树花香,逾月不绝。前人称誉桂花“独占 三秋压众芳”。四季桂花少,香味最淡,花期最长,最早。桂花喜阳,喜洁净,耐寒,怕积水,露地栽植 或盆栽均宜。主要是扦插繁殖,易成活。
石榴: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农历五月碧绿的丛株上,团团花朵似火光霞焰或洁白如玉,鲜艳耀眼。石 榴枝干劲壮古朴,根多盘曲,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石榴耐瘠薄干旱、忌水涝、宜地栽。而花石榴和海石 榴最宜盆栽。繁殖容易,管理粗放。在合肥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人们把它看作宝贵吉祥的象征,习 惯把石榴作为中秋赏月的佳品,以示合家欢聚一堂。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市人大九届八次会议定桂花、 石榴为“市花”。
3
合肥名胜
合肥市民俗风情 时岁节日: 春节
俗称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日。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史载,春节风俗源于远古社会的“腊祭”。 “腊祭 ”原是神农氏时代的“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岁终出祭”,古时称正月初一 为元旦。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始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春节风俗丰富多采,旧时除送神、接 神、谢年、行香、祭祖等内容外,其他如挂年画、贴春联、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放鞭炮等,都已演 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在民间广泛流传。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
4
合肥名胜
宵,也是流行全国各地的饮食习俗。元宵,又称汤圆、汤团,含有阖家“团圆”的吉祥寓意。 寒食节
又称“禁烟节”、“冷节”,为冬至后 105 天,即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 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与介子推流亡列国,介割股肉供重耳充饥,重耳回国为晋文公,介不求利 禄,与其母隐居绵山,文公焚山以求其归,介与母共亡,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把其殉难的这天定为寒食 节。是日多以甜饧(麦芽糖)和冷粥干饼一起食用。唐代开始盛行寒食节扫墓,悼念故去的先辈。后来寒 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禁火冷食不传,而扫墓的习俗却一直保存至今。 端午节
合肥市市树市花: 经合肥市九届八次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广玉兰为合肥市市树,桂花和石榴花为合肥市市花。 广玉兰: 系常绿大乔木,树形端庄、雄伟、技叶扶蔬,花大白色,状如荷花,六月上旬开放,材质细
密,是珍贵的观赏用材树种。 广玉兰原产北美洲,合肥引种栽培已有近百年历史,适应合肥生态环境,采用嫁接和播种繁殖,为合
合肥的名胜古迹甚多。从前有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教弩松荫,蜀山雪霁,淮浦春融,巢 湖夜月,四顶朝霞八处,统称天长日久,物换星移,已荡然无存,成为历史陈迹。现在的名胜古迹以教弩台,明教寺,逍遥津, 包公祠等最为著名。
合肥市经济发展概况: 合肥是一座轻工之城,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芳草日化、开元轮胎、合肥海尔等都是国内外享有
盛誉的民族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 连续 20 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综合经
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经初步核算,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853.57 亿元,增 长 16.9%;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95.27 亿元,比上年增长 36.4%;财政收入达到 130.88 亿元,同 比增长 2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 57.64 亿元,增长 28.3%;全年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 41.83 亿美元,同 比增长 19.2%,其中,出口 27.94 亿美元,增长 2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684 元,增长 12.5%; 农民人均纯收入 3207 元,增长 11%。
3、春温多变,秋高气爽。4、5 两个月是冬季风过渡到夏季风期间,在此时段,南北气流,相互交汇, 酿成春季天气气候变化无常。时冷时暖,时晴时雨为合肥市春季气候的特色。春季 3、4、5 三个月降水量 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29%左右。
4、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梅雨是淮河以南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而且差异很大,一般我市入梅期在 6 月中旬,出梅期在 7 月中旬的旬初,梅雨期近一个月。最早入梅在 5 月底,最迟出梅可至 7 月底。夏雨集 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是雨带缓行北上的结果,夏雨集中程度越向北越大,6、7、8 三个月自南向北 占全年降水量的 35-45%。
合肥名胜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 7029.48 平方公里,辖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和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其中巢湖水面面积 233.4 平方公里;市 区总面积 838.52 平方公里,新增南岗镇面积 91.95 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 106.78 平方公里,市区建 成区面积为 224 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为 462.73 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 459.55 万人,占 常住人口的 99.3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3.18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0.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 族人口增加了 34.48 万人,增长了 8.11%;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了 0.14 万人。今日合肥已建设成为全国园 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 50 强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 秀城市、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 45 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全国建设中的铁路交通枢纽。
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合肥市地居中纬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 15-16℃之间,属于温和的气 候型。冬季,月平均气温在 1.5-5.0℃之间,夏季 7 月平均气温为 27.5-28.5℃左右,平均年较差各地在 25-27℃之间,除个别年份外,严寒期与酷暑期短促;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 940-1000 毫米之间,雨量比较 适中。
1
合肥名胜
涝、风、冻、霜、雹等自然灾害出现,对农业生产又带来不利的影响。 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我市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感觉明显。气象上常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 均小于 10℃为冬季,大于 22℃为夏季,介于 10-22℃之间为春秋季,合肥市四季大致分配是:春季 2 个月, 夏季 4 个月,秋季 2 个月,冬季 4 个月。
合肥自然景色颇为优美,西依蜀山,南临巢湖,南淝河萦绕城区,市内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既多现 代建筑,又有名胜古迹,是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不一。北魏郦道元所著 《水经注》载:“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通常把施水叫南淝河,肥水叫东淝河,这是一种说 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 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
合肥天气气候条件: 合肥市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变化的特点是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带气
候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 显著、夏雨集中。综观而论,合肥市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既适宜于麦类、油菜、午季豆料等喜 凉作物的生长,又有利于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种植,对经营十分有利。气候对发展我市农、林、牧、 渔都是有利的。当然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冷暖气团交锋较为频繁,天气多变,降水变化大,常有旱、
“合肥”地名的由来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 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合肥解放后由县 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 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 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 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合肥,以其历史悠久而著 称。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开始形成商业都会。秦,汉在此设郡县,明,清为庐州府治。由于具有“淮右襟 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因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 役,即发生在这里。 “合肥”地名的沿革 秦置合肥县,属九江郡。曾为扬州治。西晋属淮南郡。东晋改汝阴县。隋初复改合肥县,为庐州治所。 宋为庐州,元为庐州路,明为庐州 府治。清为江南省庐州府治,1912 年废合肥县,分置肥东、肥西县。 1988 年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 4 区和长丰、肥东、肥西 3 县。 合肥历史地位 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在国内稳定时期,合肥是 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而 一旦战争兴起,国内动乱,合肥又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北纬 32°、东经 117°),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 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 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历史悠久,自秦置县,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由于北接中原,南近江南,历为军事重镇和兵 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尤其是三国时期魏吴在 合肥长达 32 年之久的交兵,为合肥留下了逍遥津、教驽台、三国新城等众多的三国遗迹。素以“三国故地、 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 镇。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众多的名人。影响较大的有包公、李鸿章、段祺瑞和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诺贝 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
又称“上元节”、“灯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源于西汉,东汉开始出现燃灯 观赏,隋、唐时期规定正式的观灯习俗,伴以杂耍技艺。宋代以后元宵节更加热闹。观灯由一夜扩延为三 夜,增添了猜灯谜的活动,此后历代不衰,成为春节期间娱乐的高潮。明代又增设了戏曲表演。元宵节间, 人们制作各种精美的花灯,如龙灯、凤灯、鱼灯、走马灯、神话传说灯、历史故事灯等,张挂街头院落。 另有猜灯谜、踩高跷、赏冰灯、舞龙灯、耍狮子、打腰鼓、扭秧歌、跑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吃元